针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干预 | 专家智库
大家好,我是有来心理严选咨询师。我的工作和研究目标,就是各种心理危机及创伤,而“自杀”是其中毁灭性最大、造成最难以挽回结果的对手。
自杀,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出现了自杀意念,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性命的危险行为。
可以说,这是一个人能做出最决绝的选择,意味着对一切人、事、物的彻底撒手。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
发生自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杀导致了死亡,另一种是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指采用各种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如愿结束生命的情况。
不幸的是,自杀未遂者是我们可以从第一视角了解自杀心理动机的唯一对象,同时也是需要给予更多保护和关怀的对象。通过我们随访的一些自杀未遂者了解到,自杀的心理因素是多样的,比如严重疾病(如癌症)最多见的,另外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因素,如抑郁症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社会应激因素、家庭矛盾、遇到重大挫折、在社会竞争中心态不平衡等都可能是导致自杀的因素。
下面,我将就自杀未遂的典型表现、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及来访者问答分享等问题,逐项进行分析,希望这些知识和分享,能够对产生自杀想法,和身边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朋友亲人的你提供一点帮助。借助接纳与改变,走出自杀的旋涡,给生命一条可行之路。
情绪上
自杀未遂者由于自杀前的压力和心理冲突没有完全缓解,加上自杀计划没有成功,个体的身体、心理都会受到影响,身体可能因自杀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情绪可能会更加焦虑、抑郁、紧张、愤怒、敌对、激动、绝望、无助、悲伤难过,如果被很多熟悉的人(如邻居、亲朋好友等)知道自己自杀未遂的情况,会感觉内疚、羞愧和尴尬,五味杂陈。
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伪装的很好,在医生、家人、朋友等面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表现出自己情绪状态稳定,好让他们对自己放松警惕,认为自己再次自杀的风险不大,但心里其实极有可能盘算着下次自杀的计划。
认知上
自杀未遂者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认知模式:
一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人,会认为自杀是丢脸的事情,特别是被周围的人知道了之后,特别没有面子,加上通过自杀他们已经初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能不会再次考虑自杀。
二是自杀意念依然强烈的人,可能会觉得上次的方法不够有效和迅速,怨恨把自己救下来的人,因此会不断的计划能够直接致死的方案。
行为上
因以上两种认知模式在外在上难以辨别,所以自杀未遂的人的行为表象具有一定迷惑性。他们回避社交,不愿意与人沟通,封闭自我,也可能会寻找自杀的其他途径和方式,企图再次自杀,比如吃药、准备刀具或者其他不容易被发现的利器或者工具,观察周围人没有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寻找合适的时机再次自杀。
自杀未遂者还可能会表现出各种正常的行为,正常吃饭和休息,保持规律的作息,突然表现出自己的状况很好,希望以此让关心他们的人放松警惕。
虽然自杀未遂的个体是自杀后唯一一种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人群,但他们的自杀的原因却是多样的。
下面除了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外,还另附关于自杀未遂个体主观上自杀意图不强的原因,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自杀未遂者都是自杀意图不强,故不能单方面因为其自杀“未遂”就简单做分析。
1. 罹患生理、心理疾病,意图逃脱痛苦
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带来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但是对于生理的痛苦,例如癌症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目前无其他对付良方。特别是再受到治疗费用、或绝症诊断的困扰,问题会变得相当复杂。社会上目前安乐死呼声增大也是针对这些患者。
2. 遭遇应激事件难以消化
遭遇如失恋、家庭破碎、失去亲人、失业、破产,或性侵害等短期内给人带来巨大打击的事件,个体遭受高强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一些感受力过强、情绪敏感的个体则更觉难以承受,往往容易产生逃避、恐惧、甚至“一了百了”的念头。
3. 感觉边缘化
人缺乏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就会渐渐产生疏离、无意义的感觉,常常觉得自己的生命体验无聊、无趣,找不到可以为之奋斗、全身心投入的事物,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在社会和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在遭遇极端情绪时便更易引发绝望和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诱发自杀。
4. 洗脑等特定动机
特定动机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
如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神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
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内在原因
自杀动机不强烈,自杀行为不果断。有的人可能并不是真的想结束生命,属于非自杀性自伤,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现状,也许是想引起他人的关心和关注,让自己有更多存在感,也许是想以此缓解当下的痛苦和绝望状态,让自己稍微舒服一点,也许是为了吓唬或者报复某人、惩罚自己等,因此,他们采取的行为不是致命的。
2.外在原因
有的人可能自杀动机很强烈,自杀行为也做得很决绝,情况非常紧急,但幸运的是消防员、医生、家人、朋友、心理急救员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时出现,通过心理疏导、现场救援、及时送医等方式,稳定了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脱离险境,把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自杀未遂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未遂后,他们可能再次自杀,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当自杀未遂者被救下来之后,首先要进行寸步不离,视线不离的守护,并将所有可能导致其再次自杀的风险因素全部隔离开,比如药物、绳索、利器等,也包括与其自杀行为存在密切相关的群体,比如当事人因家庭矛盾自杀,不能立刻让双方见面,要确保当事人生命安全。
我们不能仅仅从当事人的言语和行为上判断是不是有生命危险,要注重心理疏导。如果当事人已有心理疾病,要鼓励其积极配合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从自杀现场抢救下来的人,情绪是激动的,精神也是恍惚的,他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来调整自己,需要有一个人来陪伴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很多时候,他们会直接抵触和拒绝别人的关心,我们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明白这是因为关系建立不到位,如果对方表示拒绝交流,那我们可以多一分耐心,问问对方,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做,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在可以行动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其实有时候我们只要静静陪伴,就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
如果对方愿意说,我们可以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启动轻松、容易回答的对话,让对方开始放松。通过问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担心、有什么需求来让对方放心倾诉,做他们的一个好的听众,在倾听的时候,不能批评对方,要给予安慰和支持,让其感觉自己的不容易是被理解的,自己的各种情绪是被接纳和允许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必克制。
当事人倾诉的时候,我们要评估对方情绪状态、自杀风险,如果对方愿意说,可以问问当时自杀计划是怎样的,现在是怎么想的,以前也没有自杀经历、自杀想法、计划持续的时间,社会支持系统如何等,动态掌握当事人心理状态和风险等级,了解哪些因素可能是自杀的诱因,及时规避,灵活处理,避免再次刺激当事人。如果风险等级较高,要及时与有效联络人沟通,做好紧急应对措施,如果是未成年人,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询问当事人你希望这种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其将目光由问题转向问题解决后的正向场景,让其不再纠结于问题本身,同时对问题做一般化处理,表明很多人遇到和你相似的问题都可能会有这些情绪,出现这些情绪,有这些反应很正常。
当事人只是暂时被现实困住了,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处理好问题,每个人都有资源来应对,我们要和当事人一起整理和探讨已有的资源,增强当事人信心,可以对当事人用基于事实的赞美来帮助其看到希望,减少习得性无助感;可以与当事人一起交流,以前遇到类似困境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来降低其无力感,并通过重新建构来让其感觉自己是有能力处理好问题的,再通过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哪些人可以帮助自己来扩大当事人的知觉,获得更多的解决之道。
得知社会支持系统后,我们应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并邀请其共同守护当事人。同时要注意做好支持系统的稳定工作,避免成为新的应激源。
通过不断的赞美和鼓励,让当事人愿意去尝试,激发其行动意愿。并通过询问各种方法如果没能像其期待的那样,会如何处理,然其心理有预期,减少挫败感。
当对方愿意去有所尝试时,要持续关注,对其愿意改变的想法和已经付出的行动给予肯定和鼓励,表达基于事实的赞美。当对方有了改变,不意味着风险已经解除,此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关注。
如果感觉自己不能较好的处理,要及时寻求专业支持,同时要帮助自杀未遂者减少羞耻感,鼓励其积极求助,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要随时关注参与救援的家属的情绪状况。
1.拒绝交流,担心泄密
来访者:我什么都不想说,就算我说了你也会告诉我的父母。
咨询师:看的出来你有些难过,我很担心你,你现在什么都不想说没有关系,我会尊重你的意愿,我就在这里一直陪着你。这里有一些彩笔蜡笔和白纸,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用,你觉得做点什么会让你稍微舒服一点,你也可以告诉我,如果你愿意说,我愿意做你的忠实听众。你担心我会告诉你父母,我能够理解,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担心,都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别人知道,我要澄清的是如果你提到的内容已经威胁到了你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安全,那我就不能替你保密了,因为这属于保密例外了。
2.愤怒、怨恨,依然想自杀
来访者:我就想死,你们为什么要把我救下来?就让我死了算了。
咨询师:(寻找对方的眼神,给他拥抱)你看起来状态不太好,听到你说你想死,我感到你有些绝望和无助,我很难过,我猜你可能是遇到了一些难题让你觉得没有办法去处理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愿意和我说说吗?你现在不必去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自由的表达你的情绪,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你也可以告诉我,做什么会让你稍微舒服一点?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现在你最想见的人是谁?你现在担心的是什么?
3.担心被人笑话
来访者:刚刚下面有很多人都看到我准备跳楼了,还有一些是熟人,我都不知道以后怎么面对他们,他们肯定会笑话我吧?
咨询师:你说你看到很多熟人知道自己跳楼,你有些担心,觉得这对自己以后有影响,不知道以后怎么面对他们,觉得他们可能会笑话你。什么原因让你觉得他们会笑话你呢?
现在我们只是在做假设,只是猜测,并不是事实,假如今后他们真的像你说那样笑话你,这对你生活的影响如果1分到10分来打分,数字越大,表明影响越大,你觉得可能会有多少分?
听起来影响没有到达10分,也就是说并没有对你的生活有全部的影响,剩下的3分可能是什么呢?以前有没有被人笑话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你觉得你自己做点什么,可以让这种影响变小?
作者 | 有来心理严选咨询师 朱小燕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急救员讲师
筠连县心理专家组成员
筠连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心理疏导员
省级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市级论文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合作机构。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科普,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