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世界里的真相
最近经常听到一句话:成年人只能被筛选,不能被改变,成年人只能被提醒,不能被改变。
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那些试图改变别人的人,最后大都失败了。而那些试图改变另一半的夫妻,关系要么闹得很僵,要么最后离婚了。这是不是真理呢?
以上的这句话可能包含几个小命题可以讨论。
01 成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成年人是指达到法定年龄的人,通常指年满18岁的青年男女。
成年人意味着: a.能够独立思考 b. 能做出自主选择,c.能为自己选择负责,d.能顾及他人的感受。
如果严格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谈交往,在成年人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可以互不认同,但要一定要顾忌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任何决定和选择,不要一味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别人,打着为别人好的名义,轻易动摇别人的底层根基。
现实生活里,相对大一部分人虽然身体成年了,心智却没有跟上。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到20岁,似乎还是个孩子,完全不具备成年人的标准。这样会导致一个难题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成年人?看外表很容易判断,然而看内心,却很难。这给交往也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跟一个准成年人交往,就如同一个老师跟一个学生,难免会不平等,直到另一个人成年了,才有可能平等地交往。
02 成年人为何不容易不接受被人改变?
成年人通常已经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Ta 们有着行事为人的方式和方法,也许千奇百怪,但都有自己的一套可以自洽的逻辑。
如果强行让一个人去做出改变,这会动摇Ta们原本所建立的根基,根基一旦被动摇了,Ta们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进而陷入一种混乱状态。
我们都认为改变是好事,有人强调:通过观念改变来驱动行动的改变,也有人建议:通过5%行动改变来驱动观念改变,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改变是一件好事,不断的重复无异于小驴拉磨。
道理都懂,但能够做出改变是另一回事,而且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释迦摩尼、耶稣、老子,他们都在讲各种道理,但他们的道理都是讲给愿意听,愿意主动改变的人。人贸然去改变人所冒的风险是非常大。
03 苦口婆心的逆人性 or 舒舒服服的顺人性?
我见到过苦口婆心教导别人的人,也见到过事事让人很舒服的人,哪怕仅仅是提供点情绪价值。第一种情况大概率是被冠以好为人师,缺乏同理心,第二种情况常常收获能够产生共鸣的友谊。不在乎解决了什么问题,也许别人并不需要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仅仅希望被理解,被尊重。
进化家徐勇老师曾说过一句话:逆着人性修自己,顺着人性对别人。 我觉得这是他说过所有的话里最经典的一句,总结得非常恰当,也非常巧妙。这句话在说明一个道理,人只能改变自己,修自己的不足,不能用修炼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尤其是成年人。
04 为何有人喜欢直接给人抓药方?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概意思是说那些花言巧语,油嘴滑舌的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孔子又有言:“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大概意思是,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人的耳朵,可是对行动非常有好处;良药总是苦的,但对治病很有效果。
你是否认同这两句孔子的言论呢?或者你跟我也会有相同的疑问?
在圣经当中,耶稣最常用比喻,讲一个比喻的故事,让他的门徒去悟,他的话只是讲给能够听懂的人。我觉得耶稣的做法非常高明,用比喻把道理讲明,却非口苦婆心。他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要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苦口婆心的人也许本身就不够柔和谦卑,以自以为对的方式告诉别人该干什么。
也许我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自觉地好为人师,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或者问题,自以为是以为是为别人好,但是往往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一个家庭里,常常看到父母这样干,而且干得理直气壮,结果子女并不买账,反而对着干。这么来看,忠言逆耳未必利于改变。
05 我们如何才能影响别人?
我想真正应该做的做好自己,影响就变得潜移默化,如果要真的讲出一些逆耳的话,不是谁都可以听,只能讲给主动寻求真话的人,愿听逆耳之言。
通常情况下讲话的人方式方法还是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最终目的是让人产生好的改变,那么所讲的话如果不能为目的服务,那么讲的话有可能会起到反效果。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以为直接能最快解决问题,最终却并未解决问题。
06 社交的下限是科学,上限是艺术
从这个角度来讲,与人交往,跟人谈话,最低水平至少得科学,最高水平讲的是艺术。如果用一句圣言来总结:一句话说得合适,就如金苹果掉进银网里。合适的话会触发和谐,不合适的话会引发矛盾和对立。
你曾经改变过别人吗?你怎么看待成年人世界里的真相? 请在留言区写写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