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缺乏自控,怎么破?
本期要探讨的大问题是:如何克服不能自制?所谓的不能自制,希腊语是akrasia,英文通常翻译成weakness of will,中文翻译成意志薄弱、意志软弱、缺乏自控力,或者不能自制,这里我们统一把中文名叫做「不能自制」。其实,这是我们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我自己控制不了我自己,我明明在道理上知道做A比做B更好,但是莫名其妙,在行动上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做了B而不是A。比如,你明明知道下个月就要考试了,今天应当好好读书学习了,但是,书读着读着,手就不由自主地摸出了手机,点开了短视频软件,刷起了小姐姐的短视频,然后刷着刷着一整天就过去了,然后晚上在日记里面非常懊悔地写下了:今天刷了一天手机,明天我必须要好好读书啦!结果第二天的日记里面依然写着:今天刷了一天手机。再比如,你明明知道自己已经有些肥胖了,血压血脂血糖都很高了,你明知道自己应当少吃甜食了,医学上的知识你懂的比谁都多,甚至你自己就是个医生或者营养学家,但是,一碰到甜食,你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一吃甜食就停不下来。这种不能自制的状况造成的局面就是,我们道理懂得比谁都多,我们个个儿都是懂王,然而,我们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明知道什么是好的,但就是做不到,明知道应该戒烟但却意志薄弱总是戒不掉,明知道应当和那个渣男一刀两断但他发个短信求原谅结果发现自己第二天又在他家醒来,明知道过年回老家要好好服侍父母结果一回家就躺床上了……包括咱们这个大问题节目,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写不能自制的选题了,我明知道观众催更得厉害,明知道应当加快更新进度,每更新一期节目都能涨一波粉,结果,关于这个不能自制大问题的制作也陷入了不能自制之中,写两段话以后又要东搞搞西搞搞,搞来搞去,也不知道搞了什么,结果搞了两个月才把这期节目做出来。陷入这种不能自制中的我们十分懊悔,赶紧在网上订购了诸如《意志力》和《自控力》这样的书来找解决方案,结果,书买回来以后,读了前两页之后又不能自制地去玩手机去了。陷入这种不能自制的状况真的很让人懊恼的,你说我要是笨死的,或者是被外力的因素搞死的,那我死了就死了,咱没那个能力,或者咱没那个命,咱也就认了,但是你说我有那个能力,并且按照这个能力实行出来事儿就能成,但是,我就是不去做,我最终我是懒死的,这种死法可真就太让我自己恨我自己了,我真想把自己抢救回来,然后再当场把自己狠狠地打死。说到这个,这里也限定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论域,我们今天只讨论在没人拦着、没病没灾的情况下的自己作出来的不能自制,所以我们不讨论:1.在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你无法实施预想的行动,2.那些明显是病理性的原因造成的不能自制,比如癫痫发作了控制不了自己,这种情况请直接拨打120。也行有人会说,如何提高自控力的问题并不是个大问题,这是个具体操作的小问题,我们只需要找一个提高自控力的操作手册一步一步来就够了。并非如此,这个问题之所以不单单是一个机场心理学畅销书的问题,是因为它牵涉到我们自己到底是个什么的问题,我们究其根本是理性的,还是一个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因而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小猴子?知识对我们的行动能起作用吗?知道就能做到吗?如果能,那么怎么解释世界上的知而不行的现象?如果不能,那么我们还需要知道道理吗?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儒家讲的知而不行,或者知行分离的问题,儒家自古以来也都是讲求要克服不能自制状况,做到知行合一。那么我们如何克服不能自制,做到知行合一呢?对于这个大问题,本期节目邀请了五位哲学家来对不能自制问题的提出他们的病因诊断,以及基于他们的诊断所开出药方。本期节目算是专家会诊,这五位大夫分别是:主张学习知识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成为哲人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培养习惯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动之以情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以及主张精神分析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前三位出场的大夫是师徒孙三人,也就是著名的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这三人可以说是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调,。
苏格拉底对不能自制的病因诊断是:无知,也就是你说你知道但没有做到,其实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知道。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话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德行就是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无人故意作恶(No one goes willingly toward the bad)」。
一个真正知道、真正懂得道理的人是不可能出现知而不行的状况的,比如一个真正知道「读书学习这件事是好的」这个道理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学习的时候还忍不住要刷手机。知道肯定就能做到,知就能行。所谓的知而不行,其实只是出于你的无知,只是因为你并不真正知道读书学习是好的而已。
苏格拉底采取了如下理路来论证他的观点:好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好,如果你认为A是值得追求的,一是因为你知道A是好的,二是因为A会让你快乐,而一和二在苏格拉底看来是等价的,就是一回事儿。那么如果你认为A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那么A肯定能给你带来快乐,否则的话,你不可能认为A会让你不快乐,你还会认为它是值得追求的,这就自相矛盾了。
人总会做他认为更快乐的事情,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事情,所以人总会做他认为更好的事情,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做那个真正好的事情,一定是因为他并不真正知道那件事情是好的,也就是说,知而不行是因为无知。
简单说呢,在苏格拉底这儿,懒和笨是一回事,你之所以懒就是因为你笨,笨就是懒,懒就是笨,就这么简单。
也许我们很难接受苏格拉底的这一看法——好的东西就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吗?我认为读书学习是好的,但我读书学习的时候浑身难受,反而刷小姐姐短视频让我更快乐,但我并不认为刷短视频是值得追求的好的事情,所以这才造成我的知行分离、不能自制。
苏格拉底会非常强硬地回应说:好的就是快乐的,快乐的就是好的。至于你所谓的不能自制的现象,并不是因为对快乐的追求战胜了对好的追求,而根本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好,你没有关于好的正确知识。如果你真正知道读书学习是好的,那么读书学习就会给你带来快乐。
这一点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是一致的,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出现明明知道但却做不到的状况,知道必然就能做到,「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在苏格拉底和王阳明看来,严格意义上不能自制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知而不行是个伪问题。
苏格拉底的这种看法是一种伦理理性主义(Ethical Rationalism),伦理理性主义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实践、行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建立在知识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这个事儿得讲道理,你得在道理上把它掰扯清楚,然后你才能去正确地追求美好生活。苏格拉底对不能自制问题的看法就是一种非常强硬的伦理理性主义——你在道理上真正想明白了,你就能做到。
可能有朋友觉得苏格拉底是看法有点反常识——凭什么他对知识、对理性有那么强的信心呢?知道就能做到?知识真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吗?说到这个,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思想史的背景,要知道,古希腊文人特别崇尚知识和理性的力量,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讲道理的,而这个道理是能通过人的理性给搞懂的,所以好的生活就是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搞懂这个世界的道理。希腊文人对理性、对知识的崇拜,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也正是这种对理性的崇拜,才孕育了后世的科学的诞生。
希腊文人对理性崇拜达到的不可思议程度,从其他文明的角度看来都是不正常的,其他文明都是正常过日子了,都特别务实,而这帮希腊人却要探究大自然的本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万物流变的背后有什么不变的本质,而且是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探讨这些大问题,这在正常文明看来就是吃饱了撑的。后来罗马人来统治欧洲了,罗马人也正常过日子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要复的就是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现代科学就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实也不能叫诞生了,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
我们现在生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但不要以为科学、理性就是天经地义的,科学和理性都不是正常的,这都是古希腊文人当年发神经似崇拜理性导致的。
介绍完思想史背景,我们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做出如此强硬的伦理理性主义的断言了,在希腊哲学家看来,知识就是有很强大的力量,知道就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因为无知。
苏格拉底并不承认有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自制,所谓的知而不行,只是因为你并未真正知道,所谓的懒就是笨,那么,怎么治疗自己的懒癌呢,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需要不停地学习。
我们很少会见到一个特别博学、特别有知识的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状况,我们通常见到的那些特别不能自制的人,大多是知识水平不行的人。当你成为一个知识水平很高的人,你就能真正理解你所知道的道理了,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你把这些道理付诸行动就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了。
关于如何克服不能自制的药方,我们今天只谈理念,不谈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好比,虽然现在很多信息都能通过搜索引擎搜出来,不用自己去死记硬背了,但是你首先得知道怎么搜,搜哪些关键词,以及往那个方向去搜。知道如何克服不能自制的理念就好比让我们知道怎么搜一样,你首先得知道,苏格拉底给出克服的理念就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那么接下来你才知道要去搜的就是如何高效学习知识的一些技术层面的信息了。
古希腊三贤其实都是伦理理性主义者,都认为我们在行动上如何过上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都会在某种意义上同意苏格拉底的断言:知道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而不行是因为并不真正地知道。
但是,苏格拉底抛出的伦理理性主义太强硬了,属于是一种强伦理理性主义,这种强伦理理性主义难免很反常识、反直觉,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格格不入。苏格拉底根本就不承认存在知而不行的现象了,但毕竟,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存在真的明明知道,但却做不到的现象,苏格拉底不能一句「无人故意作恶」就能打发过去的。
于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要做的工作就是「拯救现象」(Saving the Appearances),也就是要把苏格拉底的强伦理理性主义给稀释稀释,让它更接地气,更能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之所以想要一个东西,是因为他在道理上知道这东西是好的,但是,柏拉图对这种强硬立场做出了稀释,加入了颗粒度更细的分析,柏拉图认为,有时候人们想要一个东西可能与知识和道理无关,而仅仅是出于的欲望。
柏拉图提出了的著名的灵魂三分(Tripartite Soul)学说,人的心灵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理性,二是血气,三是欲望。理性这部分灵魂所关照的对象是讲道理,也就是知识和推理;血气这部分灵魂关照的是荣誉,也就是要赢,要被社会上的其他人认可,这也就中国人说的面子;欲望这部分灵魂关照的是利益,也就是要搞钱然后不停买买买吃吃吃玩玩玩,追求过得舒服、过得快活。
柏拉图的灵魂三分的学说是在他的名著《理想国》里面提出的,这也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结构和城邦的政制结构的同构的。哲学家就是理性主导灵魂的人,他们爱智求真,是最有知识、最讲道理的人;武士贵族是血气主宰灵魂的人,他们都讲求荣誉,要赢,要有优越感;广大老百姓最大的追求就是吃喝玩乐买买买。
按照灵魂的三分,怎么来解释不能自制问题呢?如果你的灵魂结构是理性主导的,理性主导了血气和欲望,那么这就是自制的情况,这就是哲学家式的灵魂结构,对应到城邦政制,这个城邦是由最讲道理的人来统治的,也就是哲学家当王(Philosopher King),这个由最讲道理的人当王的城邦就实现了最好的政制结构,也就是理想国。
但是如果反过来,大众勾结了武士阶层反过来宰制了理性,军队不受哲学王的控制了,那么这个城邦就要出乱子,这反映在人的灵魂结构上也就是欲望勾结了血气反过来主宰了理性,使得你明明在理性上知道这个道理,但却发挥不了作用了,这就使你陷入了不能自制的状况之中,比如你明明在理性上知道今天应当读书学习,但是想要刷视频的欲望让你的理性失灵了。
柏拉图还用过另外一个比喻来说明理性与欲望的关系,理性相当于马车上驾驭马车的人,而车前面的两匹马就相当于血气和欲望,当血气和欲望听驭马人的指挥的时候,灵魂就是和谐的,这就是自制的情况,而当马不听驭马人的使唤,那就是灵魂不和谐,就会出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状况。
总之,柏拉图对不能自制的诊断是,当你的理性被欲望所遮蔽的时候,你理性所知道的道理于是就会失灵,落实不到行动上了。
既然不能自制的病因就是欲望勾结了血气反过来宰制了理性,那要克服不能自制,也就是让理性恢复主导地位,也就是要修炼成一种哲学家式的灵魂结构,简单说,如何克服不能自制,就是要成为哲学家。
要知道,在柏拉图的哲学里是有浓浓的哲人至上主义的,这和我们之前讲的古希腊文人对知识和理性有发神经式的崇拜也是相通的。既然知识和理性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那这个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哲学家,就是最好的人。哲学家什么都好,这种人最有智慧、最优秀、最幸福,这种人应当当王。于是,由最好的人当王的城邦就是最好的城邦,逻辑很自洽。
具体怎么培养一个哲学家呢?在柏拉图看来,老百姓家里的孩子是没戏了,培养不了,没那个能力。需要在武士贵族家的小孩子里选合适的人进行培养,首先要通过上体育课来激发他们的血气,有血气才不至于意志软弱,但同时又要上音乐课来调节血气,最终使得血气与理性达成结盟关系,让血气为理性所用。
经过层层筛选,然后需要上文化课了,上文化课的作用就是把你的认知水平从局限在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上升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数学就是很好的切入,你要先学代数,然后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那学完数学以后就要学天文学,到最后就要学习辩证法了,等辩证法学好了,你就能成为一名哲学家了。
柏拉图明确指出,哲学家的灵魂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血气和欲望完全由理性来主导,哲学家根本不可能由于肉体欲望的宰制而出现不能自制的问题,哲学家完全依据理性而行动。
也许有人可能会质疑:哲学家清高,哲学家了不起,哲学家就不是凡夫俗子了?哲学家真的能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吗?哲学家看到短视频里的小姐姐就完全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吗?
柏拉图会坚定地回答你:是的,哲学家就是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这倒不是说柏拉图所谓的哲学家都是没有欲望的机器人,哲学家也是有欲望的,只不过,哲学家体验到了更强大、更持久的欲望,那就是对知识的爱欲。
在柏拉图哲学里,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古希腊三贤的哲学里都有一个设定,那就是哲学享乐主义,这也就是说,知识带来的快乐是全世界最大的快乐,所以「哲学」的古希腊词的本义就是爱智慧(Philo-Sophia),更通俗的中文翻译也就是「求知」。哲学家最大的爱欲是对智慧的爱,也就是求知欲。
求知也是一种爱欲,而且是一种最让人迷狂的一种欲望。这就相当于是说,知识对于哲学家而言就是一种色情,求知和讲道理就像色情一样会吸引着你,能让你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求知能够让你进入一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与永恒连接的迷狂的状态,这种状态中体验到的快乐比起吃山珍海味、刷视频看小姐姐要快乐多了。你一旦体会过这种高级的快乐,吃山珍海味、刷视频看小姐姐带来的快乐就不那么香了,你就不会再被这种低级欲望带来的快乐所牵绊,这就好像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提出过的洞穴的比喻里面说的一样,你一旦走出过洞穴,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的样子,你就不愿再下降回洞穴里面争着跟那些洞穴里的囚徒对着虚假的影子指指点点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求知这么让人快乐的话,为什么我们很少看见现实中的人沉迷学习无法自拔呢?答案是,他们沉迷不了,没那个能力。沉迷求知是需要训练的,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先要通过音乐、体育的训练来调和血气,然后通过一整套数学、天文学、辩证法的训练,你才能成为哲学家,才能成为一个能从求知那里体验到色情的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好德如好色者」(one loves virtue as he loves beauty)。这时候的你,读书学习就会像看小姐姐一样快乐,早说让你读书学习你可就不困了。
所以,我们想要克服不能自制、知而不行的状况,就要把自己训练成哲学家,一旦成为哲学家,我们在理性上知道的那些道理就会成为一种类似于色情一样东西让我们有强大的动机去实行,这时候你就能达到类似于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follow one’s heart’s desire without transgressing what is right)的境界了,这里的「欲」在柏拉图这里就是求知和讲道理的高级欲望,这里的「矩」在柏拉图这里就是理性的规定。在哲学家身上,理性和欲望这两者合二为一了,哲学家完全按照他的本能欲望在肆意行动,一点都没有刻意要符合什么规范,但做出来的行动都非常符合理性的要求,这才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之前说了,古希腊三贤都算是伦理理性主义者,只不过苏格拉底的伦理理性主义太强硬了,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格格不入。于是,为了拯救现象,柏拉图引入了欲望的因素,做出了一些颗粒度更细的分析,而亚里士多德又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再次稀释了一些,给出了一些颗粒度更细的分析,把不能自制的哲学分析做得更接地气一些。
在拉斐尔的《雅典学园》这幅画里,柏拉图一手指天,飘在天上,而亚里士多德一手指地,亚里士多德就更接地气。柏拉图就只知道讲哲学王,但是能有几个人能成为哲学家的呢,所以这个学说的市场定位就属于是个低情商的小众游戏,亚里士多德就要把这个小众游戏做得更接地气一些。
首先,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不能自制也是因为欲望对理性的遮蔽。比如在理性上,我明明知道自己有三高的风险,不应当吃太多甜食,但是欲望却让我们见到甜食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一吃就停不下来。
亚里士多德这种不能自制的状况形容为一种你知道一种知识但却没有运用的状况,这也就是说,你确实是知道不应当吃太多甜食的道理,但是你之所以不能自制,是因为这个知识没有真正被调用起来。这就好比,有很多知识都存在硬盘里面,包括不应当吃太多甜食、应当好好学习、不应当抽烟、应当和那个渣男一刀两断等等,这些知识确实都存在硬盘里面,但是,你行动的时候,这些硬盘里的知识并没有被调用到内存里面,在内存里面活跃的是欲望,那些没有被调用到内存里的知识于是就处于休眠的状态。
为什么欲望能和理性抢内存呢?这种抢内存的斗争可以通过一种逻辑分析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这就要运用到亚里士多德的看家本领三段论(Syllogism)了,三段论这种逻辑分析的方式就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三段论来分析不能自制的病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动和实践也是可以描述为一个三段论,比如,平时在你硬盘里面存储着这么一个实践三段论:大前提是「我不应该吃甜食」,三段论逻辑的大前提是一种普遍判断,而小前提是对一件具体事物的判断——「眼前的A物是甜食」,于是大前提结合小前提就会必然推导出结论:「我不应该吃A物」。这是理性主导的实践三段论。
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欲望是可以掺杂着理性的,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欲望是可以裹挟着理性的力量来进行推理的,这也就是说,欲望也是可以玩三段论的,欲望的三段论表现为:大前提是所有甜食都是美味的,小前提是眼前的A物是甜食,那么推导出来的结论就是我要吃A物。所以,当你处在不能自制的状态中时,真正起作用的是欲望的三段论,而不是理性的三段论。
欲望的三段论和理性的三段论的小前提是一样的,关键的差别就是大前提不同。所以,不能自制的发生机制是,本来你的硬盘里面存着理性的三段论,但当你遭遇小前提的时候,也就是看到眼前有一块甜食的时候,这时候欲望突然就起来了,抢夺了理性三段论的大前提,使得本来的理性的大前提被篡改成了欲望的大前提,于是就推导出了我要吃甜食的行动。所以,之前我们讲的抢内存的比喻,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分析下,其实也就是抢夺大前提。
总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知道但做不到是因为欲望遮蔽了知识,使得你的内存或者实践三段论的大前提被欲望抢夺了,于是造成你在道理上知道的知识处于休眠之中。
亚里士多德不像柏拉图那样只是简单粗暴地给出了要成为哲学家这么一个药方,亚里士多德的药方的颗粒度也更细,他给出了一个知行修炼体系能够让你一步一步地打怪升级。
四种知行境界:
1.有德性者:从心所欲不逾矩
2.自制者:斗争后理性赢得了大前提
3.不能自制者:斗争后欲望赢得了大前提
4.放纵者:选择纵欲
最高等级是有德性的人,德性(Virtue)这个词简单理解就是人身上的稳定的品质或者习惯,有德性的人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次一级是自制者,这种人是在理性和欲望的斗争中,理性赢得了大前提或者内存。再次一级是不自制者,在理性和欲望的斗争中,欲望抢夺了大前提或者内存。最低一级就是放纵者,这种人一心就想要纵欲。
这四类人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放到一个坐标轴里面就一目了然了,坐标轴的横轴呢,一头是无斗争,另一头是有斗争,坐标轴的纵轴呢,一头是理性处在主宰地位,另一头是欲望处在主宰地位,那么刚刚提到的那四种人就可以放在这四个象限里面了。
先看左边的二三象限,自制者和不自制者在这一点是一样的:内心都经历了斗争,都是在遭遇到小前提,也就是眼前出现了一块甜食的时候,进行了天人交战——纠结到底要不要吃这个甜食,区别就是,自制者是理性赢得了大前提,而不自制者的大前提被欲望抢夺了。
再来看一四象限,德性者和放纵者在这一点是一样的:这两种人的内心都没有斗争,都很自洽,一点儿不纠结。德性者其实也就是柏拉图所描述的哲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完全按照他的本能在肆意行动,但做出来的行动都非常符合理性的要求。而放纵者也是一样的,内心也是一点斗争都没有,根本不讲求要符合什么规范,但是,他做出来的行动完全就是理性的反面,见到甜食就是猛吃,见到香烟就是猛抽,就是要和渣男互相折磨长相厮守。
之前提到过两种实践三段论——理性三段论和欲望三段论,其实,放纵者也有他的三段论。
放纵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我应该吃甜食」,小前提是「眼前的A物是甜食」,结论是「我要吃A物」。当放纵者遭遇小前提的时候,也就是看到眼前有块甜食的时候,放纵者根本不纠结,内心毫无斗争,拿起来就吃了,吃完也不会觉得有任何懊悔感,因为这本来就符合他一贯持有的大前提,他本来就是觉得自己要多多吃甜食的。所以这种人的内心和德性者一样都是非常自洽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放纵者是最差劲的,他比不能自制者更差,因为不自制者还有思想斗争,还会纠结,虽然斗争失败了,但还有斗争就说明不自制者心里面还想着要好,而放纵者就完全不纠结了,他们完全就不想好了。这种放纵者也就是完全摆烂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摆烂是最差的。
举个例子,这就相当于你打算在短视频网站学习哲学,上一个哲学视频播完了,系统给你推送了一个小姐姐的短视频,然后你把小姐姐视频划走了,因为你在理性上认为应当赶紧划出下一个哲学视频继续学习。
有德性者和自制者的动作表现都是一样的,都是动用拇指轻轻划走了小姐姐视频,但是,有德性者是很自然地划走的,内心根本没有任何波澜,因为他完全就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而自制者虽然也是很快划走了小姐姐视频,但是,就在他运动拇指的那0.01秒钟之内,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我好想看小姐姐啊,好想看啊,但是我又不能看啊,不能看啊,我要学哲学啊……总之要经历一番斗争,这是有德性者和自制者的区别,
自制者和不能自制者的区别是,经过斗争,自制者运动拇指了,而不自制者的拇指却像失灵一样运动不了。
而放纵者就是主动寻求要不停地刷小姐姐视频,主动搜索,主动点赞,主动收藏,看得欲罢不能,连续看了8个小时以后呢还没有任何懊悔,见到满屏满屏推荐的都是小姐姐视频,还沾沾自喜地说:嘿嘿,大数据是懂我的,我的8级号终于练好了。
所以,根据这四种知行等级的划分,首先你要找准你的定位,然后才能从低级到高级一步一步的升级,也就是从第四象限向第一象限的运动和升级。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从理性被欲望遮蔽的状态,修炼到让理性主导自己的知行合一的状态。
说完修炼的方向,那么具体怎么个修炼法呢?修炼的方法就是让知识真正内化,在自己身上形成一种稳定的品质。亚里士多德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明明知道但却做不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这就好像一个喝醉了的人也能背诵诗歌一样,或者一个演员在背诵台词,或者一个小朋友对唐诗宋词倒背如流一样,他真正理解他所背诵的知识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知道是一种内化的知识,知识就好像长在自己的身体里一样,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状态,成为了自己的第二本能,或者叫做第二自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怎么样把知识内化成一种稳定的品质呢?在这一点上,就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师父师爷的知识观的区别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的知识更多是一种理论知识,是一种沉思。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实践领域也是讲得通道理的,这也就是说,实践也是一种知识,而实践知识的获得就不是死读书或者躲小书房里沉思得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做事儿来培养出一种稳定的习惯和品质。这一点就尤其显得亚里士多德比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更接地气了,亚里士多德讽刺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观,亚里士多德说:
在行为上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在行为上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人。如果不去这样做,一个人就永远无望成为一个好人。但是多数人不是去这样做,而是满足于空谈。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爱智慧者,认为空谈就可以成为好人。这就像专心听医生教导却不照着去做的病人的情形。正如病人这样做不会使身体好起来一样,那些自称爱智慧的人满足于空谈也不会使其灵魂变好。——《尼各马可伦理学》
我们在《躺卷之争》那期大问题节目里介绍过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这里再简单提一下。实践领域的知识是通过不断地做事儿而内化在自己身体里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一种真知,通过不断地做事,你会逐渐训练出一种实践智慧(Phronesis),简单说就是会进入一种不过脑子就能把事儿做对的状态,这种实践智慧不像算算术那样可以在纸面进行推理,你得不停地去做事儿才能培养出这么一种感,一种sense。比如,怎么样正确地待人接物,你得去不停地待人接物,可能之前会碰几次壁,但你待人接物多了,你就会培养出一种待人接物感,下回你再待人接物的时候,你不过脑子就能让人感觉和你相处很愉快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这种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出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感受这些感情,就既是适度的又是最好的。这也就是德性的品质。」
如果你有了这种不过脑子就能把事情做对的实践智慧,知识就相当于是长在你身上了,成为了一种第二本能,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有实践智慧的人是根本不会出现不能自制的状况的。
回到之前的比喻总结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如果说知而不行是因为存在硬盘里的知识没有被调用到内存里,因而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让知识容易被调用的方法是,通过不断地做事儿,把那些你明明懂得的那些道理内化在你身上,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知识的调用就会像调用快捷方式一样流畅自如,当你把自己身上修炼的全是理性主导的快捷方式的时候,你就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实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最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古希腊三贤对不能自制问题看法的发展线索,其实这三个人都是伦理理性主义者,都崇信知识的力量,因而也都认同苏格拉底的断言——知而不行是因为并未真正知道,真知是必定能实行的。只不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为什么是「真知」做出了更符合常识的解释——柏拉图加入了欲望的因素,因而要达到「真知」就要让理性主导欲望,而亚里士多德加入了实践知识的因素,因而要达到「真知」就要培养自己的实践智慧,而这就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知识就够了,还要通过不断地做事来培养一种稳定的品质和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当然,这倒不是说苏格拉底的强伦理理性主义就是不完备的,而越往后的人的说法就越完备,苏格拉底也有理由说的:这稀释到后来就是捣糨糊主义了,搞出那么多下半身的因素来打圆场,那我们希腊人对纯粹知识的理想信念还要不要讲了?……所以这三位古希腊专家的建议哪个更有道理,还需要你来拿主意。
大卫·休谟是18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他和亚当·斯密、弗兰西斯·哈奇森,以及托马斯·里德等人引领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作为启蒙运动之后的现代哲学家,休谟对不能自制的病因诊断,与古代哲学家的看法大相径庭,休谟认为古希腊三贤对不能自制的病因诊断是错的,因而开出的药方就根本没有对症下药,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们立足的伦理理性主义就是错的。
伦理理性主义特别强调理性对人的行动的决定作用,强调我们应该怎么行动得讲道理,你只有在道理上把它掰扯清楚,然后你在实践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但是休谟就要问了:理性真的能导致人们的行动吗?人们之所以做出一种行动,是因为人们首先在道理上把它想清楚了吗?休谟并不认为理性对人的行动有任何作用。休谟认为,理性发挥作用的地方仅仅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也就是著名的休谟之叉:
1.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
Relations of Ideas
观念之间的关系的推理,主要就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比如,2+3=5,或者如果a>b,且b>c,那么a就必然>c,这些都是纯概念之间的关系。
2.关于事实的推理
Matters of Fact
对事实的推理呢,主要就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等,也就是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休谟就要问了:理性的这两方面的作用,请问哪一点能发动我们去行动呢?是数理逻辑知识吗?还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就好比说,你通过观察,知道了这个大夏天的家里面有个西瓜,西瓜旁边还有个冰箱,然后你通过缜密的计算和推理得出结论:要把西瓜装冰箱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西瓜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但是,单靠这些观察、计算、推理,就能推导出你真的会做出把西瓜装进冰箱这个行动吗?并不能,促使你把西瓜装进冰箱的,是你想要吃冰镇西瓜这个情感和欲望。
无论是数理逻辑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理性发挥作用的地方都属于事实领域,也就是关于「是不是」的命题,而我们的行动属于是「要不要」的命题,「我知道这是一个西瓜」这个「是不是」的命题,和「我要吃这个西瓜」这个「要不要」的命题完全是两回事。所以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很多人道理懂得很多、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但却知而不行了,因为知道和做到完全属于不同的领域,知道并不能导致做到。
导致我们行动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
这就好像,你老婆小芳问你:当初你为什么选择和我结婚,而不是小媛呢?于是你翻开了你的直男小本本,左边这一页写着娶小芳的好处和弊端,右边这一页写着娶小媛的好处和弊端,然后一加总——娶小芳的净收益大于娶小媛的净收益,所以此题的解就是:娶小芳。你还舔着脸跟小芳说:嘿,老婆,你看,这道数学题多么客观、多么理性呀。
你如果这么说的话,晚上你估计就要跪一夜电脑主板了。不要跟你的老婆讲道理,这倒不是说你老婆是不讲道理的人,而是说对于人们的行动实践,道理是讲不通的。按照休谟的看法,你应当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从理性上来讲,你没有小媛漂亮,你的身材也没她好,你的学历也没有她高,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非理性的、抑制不住的情感,我就是要和你在一起,老婆,我爱你!
由此,休谟一反伦理理性主义,提出了一种伦理情感主义(Ethical Sentimentalism)的伦理学。伦理情感主义讲求,促成我们行动的是情感和欲望,而不是理性。
那么理性在我们的行动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理性的作用只是帮助情感打辅助,这也就是说,当你爱上了小芳以后,注意,你是先有了爱上小芳想要和她在一起这个情感,这个情感会导致你做出去追求她这个行动,然后,你的理性才开始计算和推理:到底是送小芳玫瑰花还是送菊花,到底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顺利实现和她在一起这个情感设定的目标。无论理性推理出什么样的策略,促使你去行动的是你的情感。休谟说:
理性是并且也应该只能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能。
——《人性论》
于是,休谟就完全倒转了伦理理性主义,借用柏拉图的马喻,伦理理性主义讲求驭马人在掌舵,指挥着马该往哪儿走,而在休谟这里,关系立马就倒转过来了,不是驭马人掌控着马的前进方向了,完全就是一条哈士奇在拖着牵狗人往前走了。
也许有人不能同意了,理性的位置这么低下的吗?理性只能做情感的奴隶?不对啊,我们经常会发生那种理性和情感欲望之间互相冲突的状况,就比如理性告诉我不应当吃甜食,而情感和欲望却让我管不住自己想吃甜食,这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的不能自制的情况。
休谟会怎么诊断这种所谓的不能自制的原因呢?休谟会说,这并不是理性在和情感作斗争,奴隶和主人这俩人是打不到一块的,这是情感和情感之间在作斗争,你管不住自己的嘴想要吃甜食是一种情感,而另一方面你觉得自己不应当吃甜食,这并非来自于你的理性,而是来自于另一种情感,是你怕自己吃多甜食会得三高,是一种怕死的情感。这是嘴馋和怕死这两种情感之间在作斗争,最终你在行动上是吃了这甜食还是没吃,取决于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之间谁最终赢了。
下面的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斗争中获胜了才算是不能自制?凭什么说怕死的情感赢了就是自制,而嘴馋的情感赢了就是不能自制了?这其中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对此,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哲学教授帕特里克·弗雷明(Patrick Fleming)认为在休谟哲学的基础上,可以加入这么一个情感欲求的二分,这样就能区分出什么是自制,什么是不能自制了。
情感欲求的二分:
1.真正欲求(Really Want)
2.当下欲求(Locally Want)
这两种欲求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一种是真正的欲求,一种只是眼前的、当下的欲求,当两种情感欲求打架时,前者赢了就是自制,后者赢了就是不能自制。
问题就在于,怎么区分这两种欲求呢?休谟已经完全把理性从人们的实践领域给摘走了,那我们凭什么就能说读书学习是真正的欲求,刷短视频只是当下欲求呢?你凭什么说刷短视频就不是我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呢?你也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你凭什么知道我真正想要什么呢?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们来看一个更为棘手的案例,小美得了一种罕见病,要是不打针就要死了,她还很年轻,超级想活着。但是,她又超级怕打针,每次小美决定去医院打针的时候,当医生拿着针头接近她的时候,她都会非常恐惧针头,每次都会逃跑回家。但小美回家以后又十分懊悔,因为不打针会死。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判定,美真正欲求的是什么?到底是活下去的欲求,还是逃避打针的欲求?
区分的标准就在于,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其他行动来判定这个人到底真正在欲求什么。比如说小美的情况,虽然她每次去医院打针都因为恐惧针头而逃跑了,但是我们也要看看小美在其他时间其他场合都做了什么,比如小美逃回家之后捶胸顿足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比如小美隔三差五就要去寺庙求神拜佛希望能够长生,比如小美每天转发锦鲤希望能够渡过难关,虽然这些行为无助于达成她的目的,但是相比于小美在医院拒绝打针,小美在更多场合、更长时间里是想要活下去的,而这个「更多场合、更长时间」就足以判断活下去的欲求是小美的真正的欲求。
这也很符合我们的常识,我们真正想要欲求是那种长期的欲求,而不是眼前一时爽,正所谓眼前一时爽,爽完空惆怅,而这个空惆怅也就是不能自制后产生的懊悔感。
总之,休谟对不能自制的病因诊断是,真正欲求和当下欲求之间发生了冲突,如果当下的欲求战胜了真正的欲求,不能自制的状况就发生了。
既然不能自制的病因是当下欲求对真正的欲求的遮蔽,那么药方就是,祛除当下欲求对我们的宰制,让长期的真正欲求引领我们的行动。
但是,千万别忘了,休谟的基本立场是情感主义的,无论是当下欲求还是真正欲求都只是情感。并不是真正欲求就更理性一点,而当下欲求就更感性一点,两种都是情感,理性在里面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不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些理性主义者,要克服不能自制,不是搁那儿跟自己讲道理,道理是讲不通的,而是要用怕死的情感来打败嘴馋的情感,简单说就是,不是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
那怎么让一种情感打败另一种情感呢?休谟提出过三种心理学的规则来判断,如果出现了相互冲突的情感,哪种情感会赢得冲突,从而能够推动人的行动。
情感竞选的心理学三原则:
原则1:胜者通吃原则
principle of predominant passion
原则2:习惯原则
principle of custom in the passions
原则3:具象原则
principle of the more particular and determinate idea
第一条原则叫做胜者通吃原则,其实这是一个底层的机制,这就是说,不同的情感之间最终要决出个胜负,最终赢了那个就会推动人的行动,输了的那个就被吞并消失了。不可能同时你一边怕死一边吃甜食,那你就精神分裂了。
这是个底层机制,具体而言,哪种情感会获胜主要看下面两条原则。第二条习惯原则,如果一种情感是你熟悉的情感,你已经体验过很多次了,这种情感更能赢得斗争从而推动你的行为。人做一些习惯性的重复动作是很轻松、很容易做出来的。
第三条原则具象原则就是说,如果一种情感能在你心中能形成特别生动形象的印象,是具象化的,那么这种情感更能赢得斗争。比如,到底是把钱捐给楼下的穷人,还是非洲的穷人?多数人会选择楼下的,因为人们对楼下的穷人的感受更直接、更鲜活。
既然我们知道了情感斗争的三原则,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好这三原则来培植我们的真正欲求,让它在斗争中能够赢得了当下欲求。
首先我们要利用好具象原则。大家想,我们的当下欲求为什么经常能战胜我们的真正欲求,从而引发不能自制的状况呢?主要就是真正欲求往往是长期的,不够具象,而我们当下遭遇到的眼前的甜食、短视频里的小姐姐都是十分具体的。因此,我们要把长期的真正欲求也能够具象化,让此时此刻的自己也能够形象化地感知到它。
比如你读书学习的时候忍不住要刷短视频,你就要根据具象原则把想要读书学习的欲求想象得特别形象生动,比如你想象自己考试得高分以后就能考上好的大学,在大学校园的草地上畅快地奔跑。古人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多想想黄金屋和颜如玉可能就更有动力读书学习了。
而且,也正是因为真正的欲求往往是一种长期的欲求,所以我们也要让自己以一种长期视角来看待当下的行动。现在流行一种所谓的三10法则(10/10/10 Rule),也就是当你处在不能自制的局面,比如正在纠结到底是读书学习还是刷短视频的时候,你不妨跳出来,尝试设想三个10——10分钟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个决定,10个月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个决定,以及10年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个决定。三10法则说到底就是让你从当下的欲求中跳脱出来,站在一种长期的欲求的视角上来看待自己的行动。
另外,当你想要对抗一种当下欲求的时候,比如说你忍不住要抽烟了,你也要发挥具象原则,把想要抽烟的欲求和一种不好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烟盒上印着因肺癌而烂掉的肺部的图片来吓唬烟民。类似地,你也把短视频里的小姐姐想象成一只大猪蹄子,那你可能就会觉得还是书中的颜如玉更美丽动人了。
我们也可以利用习惯原则来培植我们的真正欲求,这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的养成,从小事做起慢慢培养一种熟悉感。比如你有在公开场合演讲的恐惧,哪怕是特别重要的演讲,你总是临阵脱逃,和怕打针的小美一样。按照习惯原则,你可以先找你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婆孩子讲上一通,然后再找几个朋友,对着他们再讲上一通,等你逐渐培养起当众演讲的熟悉感了,成了一种习惯,当你面临几十上百个人做演讲的时候,你就能更加自如、更加习惯了。
当通过具象原则以及习惯原则,把你的长期欲求培养成一种更为占优的情感之后,根据原则1胜者通吃原则,诸如怯场、抽烟、刷短视频、吃甜食这些短期欲求就会被排除出去,你的长期欲求就能主导你的意志、推动你的行动了,这样你就能够克服不能自制了。
总之,按照休谟的方案,要动之以情,而不要晓之以理,你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宝宝,你跟小宝宝能讲得通道理吗?不能的,你得哄着它,或者吓唬它,这样这个小宝宝才能健康成长。
今天这期节目采取的形式是专家会诊的形式,这更多是个比喻,把哲学家比作人类思想上的医生,但是今天出场的这几位哲学家里还真有一个医生,a doctor doctor(真医生而非仅仅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这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本来就是一个神经内科的大夫,他后来逐渐转变成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他后来的理论都是奠基在他早年间临床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心理学学派的创始人,也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具体的心理学学说在当今的主流的实证心理学界受到很多批评,但是,不得不说,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思想家,弗洛伊德主义这个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有学者评论说,弗洛伊德主义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地位仅次于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我们知道,马克思和达尔文之所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是革命性的,都是推翻了一种传统,而给人类开启了新的三观。弗洛伊德也是一样,他的学说也是革命性的,他给西方思想界对于人的看法带来了两个大反转:
1.理性 VS 本能
第一个反转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休谟对伦理理性主义的反转,不过弗洛伊德把这种反理性主义推到了一个极端。在休谟那里,不是人的理性主导人,而是人的情感主导着人,而到了弗洛伊德这里,主导人的是人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并且不可描述的本能欲望。
这些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就是见到好吃的就要吃吃吃,见到漂亮小姐姐就想要上去和她繁衍后代,见到潜在的性竞争者就要上去把他打死……总之就是很黄很暴力,弗洛伊德把这些原始的本能叫做力比多(Libido),正是这些很黄很暴力的力比多在驱动着你行动的。
那你听了可能不会同意,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很纯洁、很健康的人,说是那些很黄很暴力的本能在推动着我行动,你不能同意,毕竟,我们从小都是受思想品德课教育长大的,我们的脑子里面根本就不会想那些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又何谈它们能主导我的行动呢?
2.意识 VS 无意识
这就要说到弗洛伊德给西方思想带来的第二大反转,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个反转,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意识。简单说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要知道,那些真正推动我们行动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是你自己的理性并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模型——人的精神结构就像一座冰山,人能自觉意识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一部分,这就是无意识。无意识是你不知道的,但却切切实实地主导着你的行动。
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自觉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动机呢?那是因为你的心灵结构里面有一种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的任务就是要防着你内心深处的那些不可描述的原始本能被你自觉地意识到。这就相当于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审核员,而作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的能自觉意识到的你是一个观众,这个审核员时时刻刻在审核后台上传的各种不可描述的很黄很暴力的视频,但是,这个审核员有时候顾不过来去下架那些不可描述的视频,但他至少可以打回去让上传者改标题,比如改成「学习穿搭知识」就能通过审核了。然后作为观众的你看到这个标题以后点开视频了,其实你内心深处就是想要来刷小姐姐视频的,但你总是会抛出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乱说,我就是来知识区学知识的……由于审核员的工作也是在无意识下进行的,而在意识层面,你是真的相信自己就是来知识区学习知识的。简单说,你自己骗了自己以后自己还不知道自己骗了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自己骗自己呢?根本原因是你不只有一个自己。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人格三元模型(Tripartite Theory of Personality):本我(Ego)、自我(Id)和超我(Superego)。
我们先说自我,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自我通常都会被看做是笛卡尔说的「我思」,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我们对自己心里面的想法,这种第一人称的自我感知,是直接的、清晰的、透明的。简单说,我自己想什么我自己能不知道嘛。
但是,自我所自觉意识到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这些内容是受到加工和扭曲的,这种扭曲是两种力量相互牵扯的产物,首先一种力量就是本我,本我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人的最原始的一些本能,包括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就是那些很黄很暴力的东西。本我是人的行动的一种最根本的驱动力,它体现在人时时刻刻都有一种冲动,就是之前说的,见到好吃的就要吃吃吃,见到漂亮小姐姐就想要上去和她繁衍后代,见到潜在的性竞争者就要上去把他打死这些冲动。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本我就是一个「烧开了的锅炉」,它总是要寻求释放。
但是,你并不会真的见到小姐姐就真的上前和她繁衍后代,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在牵扯着自我,这就是超我。超我就是一套道德教化,它鼓励着自我要建立起防御机制去对抗本我,它会时刻提醒自我:你要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你要学习知识,不要刷小姐姐视频……当然这种提醒也是无意识地进行的。
超我是围绕着一种内化了的父母的形象而建构起来的,比如每次你要做不健康的事情的时候,这时候突然你想到,我爸爸妈妈会怎么看待我在做的这件事呢……顿时,你觉得羞愧:我怎么会是这种人呢?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纠葛是无意识的,自我在超我的影响下,建立了一套防御机制来对抗本我,最终造成的后果是,你的本能冲动始终是受到压抑的。
其实,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学说和一个人的童年经历高度相关的,尤其是童年的性欲被压抑的经历。弗洛伊德讲的童年性欲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性器期,分别从刚出生到6岁不断发展。口欲期的性欲表现就是吮吸妈妈的乳头,然后就是肛欲期,这时候的性欲表现就是喜欢随时随地肆意排泄,最后,性欲才会逐渐转移到生殖器上,从自恋转移到他恋。
这也就是说,本来你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完全就是由本我主导的,完全放飞自我,肆意释放着自己的本能冲动,想干嘛就干嘛,饿了就要妈妈喂奶,想排泄了就随处排泄。但是,后来随着你的长大,父母就不允许你再这么放飞自我挥洒本能了,比如你不能再总是吮吸妈妈的乳头了,比如你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才能大小便了,总之就是你要讲规矩了,你如果不讲规矩的话就会受到父母的惩罚,比如小男孩就会有种强烈的被父亲阉割的焦虑,所以就学乖了。之前说了,超我呢就是一种内化了的父母的形象,在超我的影响下,一种带有防御系统的自我最终就被确立起来了。
所以自我的确立是伴随着对你的本能的压抑的,那么本能长期受到压抑会有什么后果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弗洛伊德列出了很多,比如投射、固着、升华、退行、反向形成等等,我们不用说得那么复杂,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烧开了的锅炉,如果你总是绷着它不让它释放,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就是要么绷不住,它爆发出来了,要么绷得住,但它却转移到另一个渠道释放了。
绷不住很好理解,你的本我就是想要去刷小姐姐视频,但是你的自我在超我的影响下使劲绷着——我是来知识区学哲学的,我要刷哲学视频,我要刷哲学视频……但最终还是绷不住了,哲学视频刷着刷着就刷成了小姐姐视频了。
绷虽然没绷住,但是你的超我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你的防御机制会在事后给你的自我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懊悔感——哎呀,我明明是来知识区学哲学的呀,我怎么就刷起小姐姐视频了呢,我怎么控制不住我自己呢,我真是个废物呀……这种事后懊悔感就是超我带来的。
绷得住又转移了的情况,比如你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医生也劝你别抽烟了,但是你还是管不住自己要抽烟,用一种弗洛伊德主义来解释,你管不住想抽烟,其实是因为你小时候过口欲期的时候没过好,比如你爸把你妈抢走了,使得你对母亲乳头的吮吸的本能被压抑了,于是这个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性欲就一直卡在你的内心深处,直到你成年以后,这种被压抑的童年对妈妈乳头的欲望以一种其他方式释放了出来,那就是对吮吸香烟的欲望。当然,这种压抑然后转移也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你以为你犯的是烟瘾,其实这只是在补偿你儿时缺失的妈妈的爱。
当然,无论是绷不住释放了,还是绷得住却转移了,这两者的底层机制其实是一样的——你的本能被压抑了,要想方设法释放出来,但是这种压抑-释放的过程完全是无意识的,因此当最终通过某种无意识的行动释放出来,你在自觉能意识到的道理上根本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举动,搞得你一脸「我不理解」的样子。这就是我们说的知行分离、不能自制。
这其中有种极端的状况,那就是癔症(Hysteria),或者叫做歇斯底里,也就是身体的某一部位在病理解剖意义上没有任何受损,但却功能紊乱或者干脆失灵了,比如左手莫名其妙抬不起来了,或者眼睛莫名其妙地看不见东西了,或者就是整个身子都瘫痪了。癔症就属于是一种极端的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不能自制状况。
其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癔症患者,程度大小而已,因为我们的本能都是被压抑的,我们都在无意识地释放着我们被压抑的本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不能自制者,我们都会做一些自己在道理上不能理解的举动来释放我们被压抑的本能,因为说到底,我们其实并不认识我们自己,我们最本质的那个自己是无意识的。
既然在无意识层面很容易解释得通的事情,由于自我的防御机制,在你的意识层面搞得你一脸「我不理解」的样子,那么怎么治疗你的这种不能自制的症状呢?道理很简单,就是让你的那些在无意识层面的纠结,上升到自觉地意识层面,你一旦在意识层面理解了你在无意识层面的症结,你的病症就消除了。这其实还是要做一种「认识你自己」的工作。
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的工作,我们这儿只能讲一讲理念,至于具体的求医问药的临床操作层面的事儿,还得各位自己去花钱躺沙发上跟分析师话疗。
那么要让无意识层面的纠结上升到意识层面呢,最大的敌人就是防御机制,之前说了,防御机制干的活儿就是防止无意识层面的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那精神分析的重要工作就是,要突破防御机制对你的无意识内容的遮蔽。
怎么突破呢?主要的方法就是话疗,也就是通过分析师和患者之间的谈话来治疗。话疗疗法就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现在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这么壮大,这都是祖师爷弗洛伊德给的饭碗。
一种重要的话疗疗法叫做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法,也就是在一个昏暗的小房间里,你躺在沙发或者躺椅上,分析师坐在你身后,然后你脑子里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做任何筛选,就好像你是一个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车厢窗边的旅客,对于划过车窗的任何景象你都把他报告出来。分析师就是要通过鼓励患者不做筛选地报告出任何一闪而过的想法,引导患者绕过防御机制找到潜藏在无意识里的症结所在。
聊到后来,你记忆的大门逐渐被打开,童年时期经历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都涌上心头,最终大多都会关联到童年时期的性压抑之上,最后你才发现,比如说,你之所以总是在读书学习的时候管不住自己刷短视频,是因为你内心深处就不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你下意识地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根本症结就在于,比如童年时期你问你妈妈什么事情的时候,她总是不告诉你,对你置之不理。当你意识到根本的症结以后,你大哭一场,于是读书学习时候忍不住刷短视频的症状立即消失。
当然,我们在这儿说得特别轻巧,因为精神分析的理念很简单,但它是个实际临床的工作,防御机制是很难绕开的,你的自我层面的否认三连的作用是很强大的。
而且,精神分析并不是说,分析师的临床经验很丰富,他通过和患者的谈话一眼就看出了症结所在,然后他把这个症结告诉给患者就能药到病除了。告诉是不管用的,这只能是让患者在知识上、在道理上知道了这个症结,这并不能消除病症,这还是属于知而不行的状况。而要真正消除病症,就要让患者对自己的无意识内容有一种真正的知,要让患者本人随着谈话的展开能够自己在经验上感受到这个症结,所以通常都是最后大哭一场,这是患者真正感受到他无意识里面的症结所在了,这才是一种对无意识内容的真正的知。所以分析师直接告诉患者是不管用的,需要通过谈话来引导患者自己感知到自己无意识的内容,所以精神分析也是门艺术。
包括对梦境的解释、对口误的解释都是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因为人在睡梦中,防御机制的效力没那么强,因而它对你无意识内容的扭曲也没那么强,因而能够为你探寻无意识留下一些线索。此外,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也存在患者对分析师的移情,一会儿又是把分析师当爸爸了,一会儿又是当妈妈了,对患者对分析师的移情的处理本身又是对患者精神分析的治疗。
总之,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谈话,引导患者绕开防御机制,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的各种纠结,从而就能缓解不能自制这种癔症了。
本次专家会诊摘要如下:
苏格拉底
诊断:缺乏知识
药方:学习知识
柏拉图
诊断:欲望宰制
药方:成为哲人
亚里士多德
诊断:知识休眠
药方:培养习惯
休谟
诊断:情感冲突
药方:动之以情
弗洛伊德
诊断:本能压抑
药方:精神分析
对上述言论,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详情的话,可以参考:
◆柏拉图 著,《普罗塔戈拉》,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2021年。
◆柏拉图 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亚里士多德 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
◆Patrick Fleming (2010). Hume on Weakness of Will.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8:4, 597-609.
◆休谟 著,《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
◆帕梅拉·瑟齐韦尔 著,《导读弗洛伊德》,李新雨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欢迎你也同哲学家们一起参与到对这个大问题的讨论之中,他们的看法发表完了,现在,轮到你来发言了,请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