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吐槽老师教导怀孕知识时,超4万性侵未成年人的魔鬼却就在人间

  最近,有位老师怀孕了,有同学对性别和生育好奇,她想正好借这个机会,向同学们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没想到引起家长不满。这位学生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女儿才9岁,老师不应该教给孩子怀孕和性别这方面的知识。

  同时,相关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7-2019三年里,超4万人涉嫌性侵未成年人,这冰冷的统计数据背后,是无数未成年人一生难以摆脱的噩梦。

  诚然,猥亵性侵儿童的罪魁祸首是那些坏人,但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处于空白,在遭遇侵犯后没有寻求保护的思维,以至于屡次遭到侵犯却不敢寻求帮助的问题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儿童性教育从来不是应该被回避的话题,合理引导比闭口不谈更有意义。性教育该从何时开始,一直未有定论。尽管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性教育至少应该从小学抓起,但现实却是性教育一直未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小学课堂。

  性教育,家长们怕什么?

  性教育的呼声很高,但落地时却有各种各样的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老师的观念。他们有各种担心:

  一是认为性教育还太早,我的孩子不需要;还有一种是认为性教育没必要,反正孩子长着长着就明白了;甚至还有的认为性教育有性教唆之嫌,孩子懂得多了反而会犯“错误”……我们文化中对‘性’的负面评价甚至是污名化的东西,存在于不少家长的意识中。

  父母觉得尴尬、没必要,同龄人知识有偏差,学校又不教,这就是当今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最大瓶颈。表面上,中国青少年了解性知识似乎并不少,但是渠道不正规、知识不系统不准确的问题大量存在。在这样杂乱无章、非正规、非系统的所谓性知识充斥之下,青少年很难形成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性价值观。

  缺少性教育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拿少女意外怀孕来举例,因为缺少性教育,导致她们不知道如何避孕,不懂得坚持采取安全的性方式,怀孕之后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少女怀孕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还有涉及她在和伴侣之间的权力博弈,比如是否戴安全套、是否发生性行为、怀孕之后是否能做出正确的下一步选择……这些其实都是性教育应该教给她们的。

  而更重要的是,当性侵者面对“猎物”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他小、没受过性教育而手软。

  修复创伤,漫长的过程

  儿童性侵害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一切通过武力、欺骗、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向性接触、以求达到侵犯者满足的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症状,比如:恐惧、焦虑、抑郁、暴食或厌食、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对身体有异样感、低自尊、行为退缩、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药物滥用、自杀或企图自杀。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成年后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难以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有的人还会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困惑。

  成年后的她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症结在哪里,但她们遭受性侵的经历无处可说,就一直卡在那里,慢慢积累成一种抑郁状态,甚至会泛化成“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不要以为男孩就不用那么操心。男孩遭受性侵的个案虽然相对女孩要少,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男性受侵害者找到同类的几率更低,他的痛苦与焦虑会更深;另一方面,男性一贯以强势的角色定位自己,当他被伤害后,抑郁感会更加强烈。这种伤害使得男性要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要么以苦行僧的方式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没有任何感觉。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法律对加害者的惩戒是一道保护的屏障。但毕竟要在已有犯罪事实的情况下才能处罚,伤害已成,并非最佳的保护手段。

  性教育才是第一道屏障

  面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严峻话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加强他们的防范意识极为迫切。

  那性教育应该教些什么呢?起码可以有以下5点:

  1、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帮助孩子理解社会性别对学业和人生的影响,正确对待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建构;鼓励学生发展快乐、向上、积极进取的性别气质;如果自己的性别气质有所不同,也不因此自卑;对非主流的性别气质给予包容。

  2、青春期那些事:帮助孩子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理解并正确对待月经、遗精、自慰、性幻想、性梦等青春期常见现象;解决学生其他的性困惑。

  3、正确认识多样“性”: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网络色情品的态度和能力;学会拒绝不负责任的性诱惑;培养孩子正确看待同性恋等问题的能力。

  4、青春期的情感萌动: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萌动的情愫,培养处理情感问题,如单恋、暗恋,包括承担失恋等情感挫折的能力;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避免犯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学习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不爱不该爱的人;性的自主权教育(学会说“不”),安全的性行为教育;受到性伤害后的应对。

  5、自我保护:帮助孩子学会防范和处理性骚扰与性侵犯。

  性教育不是孤立的,应该整个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家长应该抱持开明的态度,更新观念,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