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撕嘴皮、啃指甲、挠头发”,暴露了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女生在后台留言。
她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有“啃指甲”的习惯,这种习惯从她小学时就开始,现在大学毕业了还是保留这种习惯。
小学时,每次她啃指甲都会被母亲打一顿;
可母亲越是批评她,教训她,她就越是变本加厉地啃指甲;
虽然很疼,可内心中有着一种病态的满足感和放松。
而形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她很小的时候就跟母亲分开;
被寄养在身边的亲戚家,父母离婚后她被判给母亲,但母亲又出去打工。
直到现在,她在焦虑、紧张,无助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啃指甲。
你是否有类似的习惯?
习惯啃指甲,或者撕嘴皮,或者挠头发。
其实这些,不仅暴露了一个人的性格,更反映了背后的心理问题。
-01
人为什么会产生“啃指甲,撕嘴皮”的行为?
1、缺乏安全感
一般来说,是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让他一次次经历“分离”,让他产生了“分离焦虑症”。
这样的人,是没有安全感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十分焦虑,十分渴望关爱和陪伴;
因为他从父母身上,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爱与陪伴。
每当他孤独,无助,情绪压抑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做出撕嘴皮,啃指甲的行为。
这种行为,能够极大地缓解他们渴望获得关心的焦虑。
2、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
一般来说,在孩子身上这种行为更明显。
在婴儿几个月之后,就有明显的“口欲期”;
比如:吃手手,吃脚脚,吃他们能拿到的任何东西。
这是宝宝正常的成长过程,是必经的阶段;
一旦在婴儿时期,他们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在成长过程里,孩子就会继续这种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讲:
正因为孩子感觉自己总是被忽视,所以他们才会做出这些行为,试图唤醒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心理学上也将其称之为“口欲迟滞期”。
3、成年人的“焦虑症”
这是一种被压抑的,想要破坏,想要攻击的欲望;
简单来说就是“自残”倾向。
心理学上将其分为“内在的焦虑”和外界环境带来的焦虑。
内在焦虑:
很紧张,很恐惧,情绪跌宕起伏,性格患得患失,敏感多疑;
这些特质,都导致了他们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
而这种焦虑,再进一步就是抑郁;
当一个人的抑郁很严重,就有自残的倾向。
而啃指甲,撕嘴皮,就是他们“攻击行为”(自残行为)的表现。
他们不会去伤害别人,而是通过伤害自己,获得片刻的情绪稳定。
外界环境带来的焦虑:
被孤立,被周围的人嘲讽,被人指指点点……
这些,都会导致他们陷入焦虑之中。
而啃指甲,撕嘴皮,挠头发的行为,不仅是他们自我防御的方式,也是他们“懊恼,指责自己”的表现。
4、处于巨大压力下的反应
比如:
学生在参加一些大型考试之前,就会紧张,焦虑;
在做一道自己还没弄明白的题时,就会啃指甲;
一个人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都很大的状态下;
这些时刻,处于高压之下,人就会做出一些应激反应。
缓解焦虑,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放松自己的作用。
生理上的疼痛,换来的是情绪上片刻的安宁。
-02
该如何改变这种行为?
1、转移注意力,换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这个过程很难,需要刻意地,持之以恒地去锻炼。
每当你想要啃指甲,撕嘴皮时,就立刻在心中自我暗示:
“我不可以这样做,我不能这样做”。
然后,拿起桌子上的口香糖,或者换成折纸的行为。
目的并不是做什么,而是让另一种行为,替代你啃指甲的行为。
转移注意力,让你的注意不放在这件事上;
把你放松情绪的方式,用另一种行为代替。
如果是孩子有这种行为,那就需要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和陪伴;
如果你的伴侣有这种习惯,那就需要你给予他更多的察觉与理解。
2、试着去分享,而不是“攻击自己”
啃指甲,撕嘴皮,挠头发等等,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攻击行为”。
正因为他们不能攻击身边亲近的人,所以才会通过这种攻击自我的行为,去发泄情绪,转移情绪。
当你焦虑,孤独,无助,充满压力的时候;
试着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跟他人分享。
跟你信任的,你所爱的人分享;
在你分享的过程中,你焦虑的情绪就能得到缓解。
话题:
你有没有这些习惯?
你尝试过做出改变吗?
作者亦开怀,情感心理学创作者,你的情感心理咨询师。
关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两性、家庭,社交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