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结一.doc(约3.12万字)

  PAGE

  PAGE 1

  退热解毒中药的配制研究

  目 录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2

  摘要…………………………………………………………………………………3

  前言…………………………………………………………………………………4

  第一部分:退热解毒灵的生产工艺研究…………………………………………5

  处方研究……………………………………………………………………5

  制备工艺设计………………………………………………………………7

  柴胡挥发油的环糊精包合正交设计………………………………………9

  水提取工艺优化设计………………………………………………………12

  其他优化工艺研究(纯化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成型工艺、

  制粒工艺)…………………………………………………………………18

  六、 结论…………………………………………………………………………24

  第二部分:制剂质量标准(草案)研究…………………………………………25

  一、材料与方法……………………………………………………………………25

  二、结果(定性和定量)…………………………………………………………32

  三、结论……………………………………………………………………………33

  第三部分.制剂稳定性研究 …………………………………………………….34

  一、考察方法………………………………………………………………………34

  二、考察项目及结果………………………………………………………………34

  三、结论……………………………………………………………………………34

  第四部分:结论与讨论……………………………………………………38

  参考文献……………………………………………………………………………39

  课题的创新性和先进性……………………………………………………………40

  清热解毒中药的研究进展综述……………………………………………………41

  综述参考文献………………………………………………………………………47

  查新报告……………………………………………………………………………57

  发表论文……………………………………………………………………………58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退热解毒灵颗粒(Tuirejieduling granules)

  制备工艺优化(Preparation process Optimizing)

  中医药学(Tro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蒸馏法(Distilation)

  水提醇沉(Troditional distill with water ,depositing in alcolhol)

  喷雾干燥(Spray drying process)

  沸腾制粒(boiling to granules)

  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

  质量标准(Quality standard)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

  高效液相色谱(HPLC)

  精密度(Precision)

  重现性(Reproduction quality)

  回收率(Coefficient of recovery)

  薄层色谱法(TLC)

  制剂稳定性(Stability of preparation)

  摘 要

  目的:退热解毒灵口服液为我院长期用于临床的自制制剂,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之功效。因其制备工艺复杂、携带不便,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制药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口服液剂型改进为颗粒剂,通过调研论证及预实验研究,确定其剂型是否合理,工艺是否先进,质量是否可控。

  方法:本文根据制剂要求,结合中药的性质,拟定工艺路线,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其提取工艺上采用蒸馏法及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相合,用喷雾干燥、沸腾制粒的方法制粒得本品,结果证明,此剂型能保证挥发性成份,具有较好的药效。柴胡挥发油采用HP-β-CD包合,提高了包结率,溶解性增加。水提取的正交优选试验,试验中采用正交试验表L9(34),对影响提取效果的,提取水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合理的提取条件。同时,对其他生产工艺研究(纯化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成型工艺、制粒工艺)进行了优化。

  本文应用薄层层析的方法对制剂中的主要药材连翘、柴胡、甘草、板蓝根进行了鉴别,连翘,柴胡、甘草、板蓝根主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以柴胡皂苷a(C42H68013)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法对柴胡皂苷a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本品含柴胡以柴胡皂苷a(C42H68013)计,不得少于0.40%(g/g)。该法精密度,回收率、重现性均较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结果: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质量稳定可靠,具有退热、解毒、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

  结论:对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实现了保证该产品制剂质量稳定、临床安全、有效使用的目的;用喷雾干燥、沸腾制粒的方法制粒得本品,此剂型能保证挥发性成份,具有较好的药效。该产品制剂质量和稳定性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试制的该制剂处方设计合理、质量稳定可控。本研究为该品种临床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推广应用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退热解毒灵颗粒 制备工艺优化 质量标准 稳定性

  前 言

  退热解毒灵口服液是我院长期在临床上使用的自制制剂,由板兰根、柴胡、连翘和甘草等组成,本方来源于经验方。因其制备工艺复杂、携带不便,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退热解毒灵颗粒是运用现代制药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优化工艺和流程科学改进成的颗粒剂。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并对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该处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肋腺炎、睾丸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毒。?

  清热解毒中成药[1]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细菌内毒素、抗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其作用机理:1)抗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的抑制作用。2). 抗病毒作用? 本品对流感病毒(甲1、甲3、乙型)等有明显抑制作用。?3).解热作用? 本品能明显降低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引起的家兔体温的升高。4).抗炎作用? 本品对二甲苯所致小白鼠耳壳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本研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制药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合中药的性质,拟定工艺路线,筛选出最优化的提取工艺参数,科学改进成颗粒剂,并对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根据制剂要求,其提取工艺上采用蒸馏法及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相合,用喷雾干燥、沸腾制粒的方法制粒得本品。实验研究证明:此剂型能保留挥发性成份,能较好的保证药效。应用薄层层析的方法对制剂中的主要药材进行了鉴别。以柴胡皂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法对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并进行了稳定性的考察,证实了试制的该制剂处方设计合理、质量稳定可控。本研究为该品种临床使用提供了制备方法和质量标准,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分 退热解毒灵颗粒的工艺研究

  一. 处方研究

  1.处方来源与组成

  1.1 处方来源

  本方来源于经验方。

  1.2 处方组成

  柴胡 连翘 板兰根 甘草等

  2.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热,用于肋腺炎、睾丸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毒。

  3. 处方中主要药味的现代研究文献[2]

  3.1 板蓝根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为二年生草本,喜温暖气候,多系家种。种子繁殖,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栽培为佳。于春季或秋季进行条播,管理简单,产区分布较广泛。河北、山西、内蒙、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区均有生产、收购。为常用中药,主要成分为黑芥子苷含吲哚苷、β-谷甾醇、靛红,板兰根乙素、丙素、丁素,植物蛋白、多种氨基酸。性寒,味苦。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近年来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抑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还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活血化淤等作用。

  3.2 柴胡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

  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根,晒干。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陕西;南柴胡主产于东北。柴胡根中主成分为柴胡皂苷含量约2%,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a~f,活性较显著的为柴胡皂苷a和d。,并含菠甾醇(spina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22-豆甾烯醇(△22-stigmastenol)、福寿草醇(adonilol)及少量挥发油;地上部分含黄酮类成分。柴胡皂苷具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抗炎、降低血浆胆固醇和降血压等药理作用。柴胡皂苷和皂苷a,c,d的混合物能促进肝细胞核的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柴胡煎剂(1:1)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柴胡挥发油具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柴胡多糖具有免疫活性和抗溃疡活性,对实验性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清除活性氧作用。性微寒,味苦。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等。用量3~9g。

  3.3 连翘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sythia Suspensa (Thunb.)Vab1的干燥果实。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习称“青翘”,熟透后采收的习称“老翘”。气微香,味苦。含连翘苷(phillyrin)、连翘苷元(Phillygenin)、连翘酯苷A、B、C、D、E(forsythoside A、B、C、D、E)、牛蒡子苷(arctiin)、罗汉松酯苷(martairesinoside)、桦木酸(betulinic acid)、松酯素(pinoresinol)、熊果酸、齐墩果酸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含连翘苷(C29H36O15)不得少于0.15%。本品性微寒、味苦。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外伤风热、咽喉肿痛、痈肿疮节、瘰疬。用量6—15g。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以及有的真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注射液有强心及升压作用;有镇吐、解热、抗炎以及保护肝脏作用。有效成分主要有连翘酯苷A、B、C、D,其中以C、D尤为显著。另外,种子挥发油亦有抗菌、抗病毒活性。

  3.4 甘草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根及根茎中含有三萜皂苷类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甘草酸及其钾盐或钙盐、甘草次酸及甘草内酯、3β,2,4-二羟基齐墩果酸-11,13(18)-二烯-30-羧酸甲酯等三萜皂苷元。黄酮类成分: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新甘草苷等。药理实验表明除去甘草甜素的甘草膏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有疗效,且甘草中黄酮苷类对大鼠实验性溃疡亦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止咳平喘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及抗过敏作用;抗肝损伤;抗促癌等作用。

  二. 制备工艺研究

  1.剂型选择

  根据临床用药需要,方中药味性质及其有效成分理化性质和日服生药量,结合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合理剂型。本方原剂型为口服液剂,用于临床疗效确切,但存在煎煮困难,服用量大,时间长,携带不便等不足之处。经反复试验及咨询论证选择将本处方的汤剂改成颗粒剂,不仅具有汤剂的疗效,且克服了汤剂的不足,满足了临床日服剂量大的需要,并具有贮藏、运输、携带及服用方便的特点。

  2.工艺设计与路线的研究

  2.1 工艺设计

  本方是由柴胡、连翘、板兰根、甘草等数味中药组成,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挥发油、香豆素类、皂苷类、黄酮类和三萜类[2]等。因本方日服剂量大,在工艺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富集有效成分,较大限度的去除无效成分及杂质,从处方研究及文献报道综合分析,柴胡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外感发热,其解热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是挥发油[2],宜先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诸味药均煎煮提取。其它药物主要从煎煮提取。预试验测得煎煮液浸出物收率约为22.6%,经醇沉后测得其收率为12.1%。

  2.2 工艺路线

  根据预试验结果,初步拟定工艺路线为:

  板蓝根、甘草、连翘等药材 柴胡等药材

  水蒸气蒸馏

  第一次水提 合并

  第一次水提液 剩余部分 挥发油部分

  ?-CD包合

  第二次水提

  第二次水提液 ?-CD包合物

  浓缩

  醇沉

  醇沉液

  回收乙醇、干燥

  浸膏粉

  制粒

  颗粒

  检验

  分装

  成品

  图1-1 退热解毒灵颗粒的初步工艺路线图

  三. 挥发油提取及环糊精包结物工艺研究

  1 柴胡挥发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1.1 仪器与试药

  UV-2201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柴胡(购自武汉市天成大药房,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张长弓教授鉴定)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方法与结果

  1.2.1 挥发油的提取

  根据文献检查结果和生产实际,我们采用先温浸再蒸馏的方法,即称取柴胡100g,按表1规定的条件进行提取,所提得蒸馏液加入3%的1,2一丙二醇,在278nm[4]处测各溶液的吸收值。

  1.2.2 挥发油提取的正交试验

  挥发油的提取受浸泡时间、蒸馏速度、蒸馏量等因素的影响,为选择最佳条件,以此三因素为考察指标,每因素选择三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优选最佳工艺,因素水平安排见表1-1,工艺正交设计及结果见表1-2。

  1.2.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对挥发油提取结果进行直观分析见表1-2,比较4个因素的极差,RC>RA>RB,故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C>A>B。方差分析见表1-3,由上述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因素A(浸泡时间)各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素B(蒸馏速度)各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素C(蒸馏量)各水平间

  表1 -1 柴胡挥发油提取的因素水平表

  水平/因素

  A浸泡时间(50℃

  B馏速(ml/min)*100g

  C馏量(倍)

  1

  2

  3

  4

  2

  1

  5

  3

  1

  6

  5

  4

  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分析结果,因素A选择最好水平A1,因素C选择最好水平C3,考虑到提取效率,B因素选到B2,因此可以确定柴胡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A1B2C3,即温浸4h,以3ml·min-1的蒸馏速度,初馏液量为药材量4倍时为最佳提取工艺。

  表1-2 柴胡挥发油提取的正交实验及结果

  表头设计

  A

  B

  C

  D

  结果(吸收值)

  列号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2

  2

  2

  3

  3

  3

  2

  1

  2

  3

  1

  2

  3

  1

  2

  3

  3

  1

  2

  3

  2

  3

  1

  3

  1

  2

  4

  1

  2

  3

  3

  1

  2

  2

  3

  1

  测得值

  0.542

  0.664

  0.712

  0.603

  0.725

  0.527

  0.643

  0.449

  0.545

  Ⅰ

  1.918

  1.788

  1.518

  1.812

  G=Σyi=5.41

  Ⅱ

  1.855

  1.838

  1.812

  1.834

  n=9

  Ⅲ

  1.637

  1.784

  2.080

  1.764

  G2/9=3.2520

  R

  0.281

  0.054

  0.562

  0.070

  表1-3 柴胡挥发油提取工艺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A

  B

  C

  误差

  0.0145

  0.0006

  0.05269

  0.000865

  2

  2

  2

  2

  0.00725

  0.0003

  0.026345

  0.0004325

  16.763

  0.6936

  60.9133

  P>0.05

  P>0.05

  P<0.05

  注:F0.05(2,2)=19 F0.01(2,2)=99

  2 . 柴胡挥发油的环糊精包结

  2.1 仪器与试药

  UV-2201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柴胡(购自武汉市天成大药房);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挥发油的提取

  取柴胡100g,温浸4小时,以3ml/min的进行蒸馏速度,取药材4倍量的蒸馏液备用。

  2.2.2 包结[4]

  取上述蒸馏液进行二次蒸馏,收集二倍量重蒸馏液,加入20%食盐盐析,按因素水平表1进行包合,所得包合液放置24小时,取出抽滤。所得HP-β-CD包合物自然干燥,并进行蒸馏,收集约200ml蒸馏液,加人3%1,2丙二醇在278nm处测吸收值,并以下列公式计算包结率:包结率=V1*E1/(8×1.08+1.69)×100,V1、E1分别为蒸馏液的体积、吸收度。

  2.2.3 正交设计

  经预实验发现, 包合影响因素有HP-β-CD包合量、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选择最佳条件,以此三因素为考察指标,每因素选择三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优选最佳工艺,因素水平安排见表1-4,工艺正交设计及结果见表1-5。

  表1-4 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HP-β-CD量(g)

  包合温度(℃)

  包合时间(h)

  A

  B

  C

  1

  2

  3

  5

  8

  10

  25

  45

  65

  2

  4

  6

  2.2.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对HP-β-CD 包合结果进行的直观分析见表1-5,比较4个因素的极差,结果RB > RA > RC,故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B>A>C。方差分析见表1-6,比较4个因素A、B、C各水平间因素A、B的三水平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以β-CD包合量10g,45℃为最佳包合温度,而因素C即包合时间三水平间均无显著意义,考虑到制剂用量及节约时间,我们选取A3B2C1为最佳包合工艺,即每100g生药用10gHP-β-CD于45 ℃包合2小时。

  表1-5 正交设计表及结果

  表头设计

  A

  B

  C

  D

  结果

  列号

  1

  2

  3

  4

  5

  6

  7

  8

  9

  Ⅰ1

  Ⅱ1

  Ⅲ1

  R

  SSJ

  1

  1

  1

  1

  2

  2

  2

  3

  3

  3

  138

  185

  200

  62

  697.56

  2

  1

  2

  3

  1

  2

  3

  1

  2

  3

  138

  210

  175

  72

  864.22

  3

  1

  2

  3

  2

  3

  1

  3

  1

  2

  165

  168

  190

  25

  124.22

  4

  1

  2

  3

  3

  1

  2

  2

  3

  1

  178

  175

  170

  8

  10.89

  包结率(%)

  32

  56

  50

  46

  80

  59

  60

  74

  66

  G=∑yi=523

  n=9

  G2/9=30392.11

  表1-6 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A

  B

  C

  误差

  697.56

  864.22

  124.22

  10.89

  2

  2

  2

  2

  348.78

  432.11

  62.11

  5.445

  63.53

  79.36

  11.41

  P<0.05

  P<0.05

  P>0.05

  四.水提取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旋转蒸发仪RE-52A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药材(购自武汉市天成大药房,);实验用水系重蒸去离子水;HPLC用试剂为色谱纯,其余均为分析纯;柴胡皂苷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77-200303);Waters 717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ICHROM Hypersil C18柱(250*4.6mm,5μm);流动相: 乙腈: 水,洗脱梯度(见表1-7)。

  表1-7 流动相洗脱梯度

  时间(min)

  0

  20

  35

  40

  45

  乙腈(%)

  33

  40

  53

  80

  33

  仪器条件:Waters 717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600 controller,Water 600 Pump,Waters2996 PAD, Waters 717 plus Auto sampler Millinnium32 色谱工作站.

  2 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2.1正交表的设计

  试验中采用正交试验表L9(34),以柴胡皂苷的含量、干浸膏得率为优选指标,对影响提取效果的提取水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因素水平见表1-8,正交试验安排见表1-13)。

  表1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提取水量(倍)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h) 提取次数(次)

  A

  B

  C D

  1

  2

  3

  6

  10

  14

  75

  85

  95

  1.0 1

  1.5 2

  2.0 3

  2.2样品制备方法

  将药材打成粗粉按处方加上柴胡精密称取9份,按1~9#编号,依照表1因素水平表试验安排进行试验,合并提取液,低温(10℃)中放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沉淀离心分取上清液,合并上清液,减压浓缩至得浸膏,测定浸膏比重及水分,计算得干浸膏的重量。取浸膏适量,用水溶解并定容,0.45um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2.3方法学考察[5]

  线性关系考察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定于105℃干燥至恒重的柴胡皂苷a对照品5.23mg,置5ml容量瓶中,加水3ml于水浴上微热溶解,放冷加水至刻度,摇匀,得柴胡皂苷a的对照品溶液。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4,6,8,10u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峰面积(A),以峰面积(A)为纵坐标、进样体积(X)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 = 319066X-23233,在0.8368~26.25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8(见表1-9,图1-2)。

  表1-9柴胡皂苷a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体积(ul)

  2

  4

  10

  20

  25

  对照品量(ug)

  2.092

  4.184

  10.46

  20.92

  26.15

  峰面积

  282521.5

  571997.5

  1481389.5

  3005284

  3768157

  图 1-2 标准曲线

  精密度考察

  值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20ul/次,测定峰面积,并计算RSD

  表1-10 柴胡皂苷a测量精密度试验结果

  1

  2

  3

  4

  5

  RSD(%)

  峰面积

  2984342

  2979312

  2978520

  2982530

  2984290

  0.092

  重现性考察(结果见表1-10)。

  按样品制备方法,制备样品5份,分别进样测定,测定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样品中所含的柴胡皂苷a含量,并计算RSD值(结果见表1-11)。

  表1-11 柴胡皂苷a含量重现性考察结果

  1

  2

  3

  4

  5

  RSD(%)

  柴胡皂苷a含量(%)

  )0.492

  0.486

  0.498

  0.510

  0.504

  1.91

  加样回收率考察

  往6份已知含量的供试品中定量加入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测定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样品中所含的柴胡皂苷a含量,并计算RSD值(结果见表1-12)。

  表1-12柴胡皂苷a加样回收率考察结果

  1

  2

  3

  4

  5

  6

  供试品重

  5.3240

  5.3276

  5.3195

  5.3224

  5.3199

  5.3250

  对照品加入量(mg)

  2.0870

  2.0870

  2.6088

  2.6088

  3.2610

  3.2610

  回收率(%)

  99.2

  98.6

  98.0

  101.3

  98.4

  99.0

  平均加样回收率(%)

  99.1

  RSD(%)

  1.18

  表1-13 正交试验安排表及结果

  试验号

  因素

  出膏率(%)

  柴胡皂苷a含量(%)

  A

  B

  C

  D

  1

  1

  1

  1

  1

  15.59

  0.75

  2

  1

  2

  2

  2

  18.42

  0.90

  3

  1

  3

  3

  3

  21.67

  0.51

  4

  2

  1

  2

  3

  19.35

  0.82

  5

  2

  2

  3

  1

  23.24

  0.86

  6

  2

  3

  1

  2

  17.04

  0.68

  7

  3

  1

  3

  2

  23.78

  0.72

  8

  3

  2

  1

  3

  16.80

  0.80

  9

  3

  3

  2

  1

  23.02

  0.57

  2.4 样品含量测定

  将正交试验所得样品,按上述色谱方法进样,测定峰面积,将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样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5~6](结果见表1-13)

  2.5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13-1、1-13-2、1-14-1、1-14-2。

  表1-13-1 以干浸膏重为检测指标的直观分析结果

  表头设计

  A

  B

  C

  D

  结果

  列号

  1

  2

  3

  4

  5

  6

  7

  8

  9

  Ⅰ1

  Ⅱ1

  Ⅲ1

  R

  SSJ

  1

  1

  1

  1

  2

  2

  2

  3

  3

  3

  55.68

  59.63

  63.60

  7.92

  10.46

  2

  1

  2

  3

  1

  2

  3

  1

  2

  3

  58.72

  58.46

  61.73

  3.27

  2.20

  3

  1

  2

  3

  2

  3

  1

  3

  1

  2

  49.43

  60.79

  68.69

  19.26

  62.49

  4

  1

  2

  3

  3

  1

  2

  2

  3

  1

  61.85

  59.24

  57.82

  4.03

  2.79

  出膏率(%)

  15.59

  18.42

  21.67

  19.35

  23.24

  17.04

  23.78

  16.80

  23.02

  G=178.91

  n=9

  G2/9=32008.79

  表1-13-2 以柴胡皂苷a含量为检测指标的直观分析结果

  表头设计

  A

  B

  C

  D

  结果

  列号

  1

  2

  3

  4

  5

  6

  7

  8

  9

  Ⅰ1

  Ⅱ1

  Ⅲ1

  R

  SSJ

  1

  1

  1

  1

  2

  2

  2

  3

  3

  3

  2.16

  2.36

  2.09

  0.27

  0.013

  2

  1

  2

  3

  1

  2

  3

  1

  2

  3

  2.29

  2.56

  1.76

  0.70

  0.1104

  3

  1

  2

  3

  2

  3

  1

  3

  1

  2

  2.23

  2.29

  2.09

  0.20

  0.007

  4

  1

  2

  3

  3

  1

  2

  2

  3

  1

  2.18

  2.30

  2.13

  0.16

  0.0051

  柴胡皂苷a含量

  0.75

  0.90

  0.51

  0.82

  0.86

  0.68

  0.72

  0.80

  0.57

  G=∑yi=6.61

  n=9

  G2/9=4.8547

  由直观分析表,可知以干浸膏重为检测指标, 3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顺序为C>A>B;以柴胡皂苷a含量为检测指标,影响顺序为B>A>C;综合考虑以上两个检测指标直观分析结果,得出3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表1-14-1以干浸膏重为检测指标方差分析结果

  误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A

  10.46

  2

  5.23

  3.749

  P>0.05

  B

  2.20

  2

  1.10

  0.789

  P>0.05

  C

  62.49

  2

  31.245

  22.399

  P<0.05

  误差

  2.79

  2

  1.395

  F0.01(2,2)=99 F0.05(2,2)=19

  表1-14-2以柴胡皂苷a含量为检测指标方差分析结果

  误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A

  0.013

  2

  0.0065

  2.549

  P>0.05

  B

  0.1104

  2

  0.0552

  21.64

  P<0.05

  C

  0.007

  2

  0.0035

  1.372

  P>0.05

  误差

  0.0051

  2

  0.00255

  F0.01(2,2)=99 F0.05(2、2)=19

  由方差分析表,可知以干浸膏重为检测指标所考察的3个因素中,因素C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因素A、B没有显著性差异;以柴胡皂苷a含量为检测指标发现因素B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因素A、C没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因素A对提取效率没有多大影响,因素B,C对提取工艺有影响。

  因此,综合以上两个分析结果并结合具体工作及生产实际要求,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A2B2C2 ,将药材粉碎成粗粉,加水10倍量,85℃时减压提取1.5小时,分二次提取。

  2.6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对上述正交试验所得提取工艺条件进行验证,即按A2B2C2,将药材粉碎成粗粉,加水10倍量,85℃时提取1.5小时,分二次提取,所得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行(结果见表1-15)。

  表 1-15 正交试验验证试验结果

  方案

  试验号

  浸膏得率(%)

  柴胡皂苷a(%)

  A2B2C

  1

  22.35

  0.823

  2

  22.64

  0.818

  3

  22.48

  0.820

  五. 其他优化工艺研究

  1.纯化工艺研究

  本品原处方日服剂量大,为了尽可能的去粗取精,采用水提醇沉处理,因醇沉处理后药液中所含固体颗粒及一些树胶、粘液质类等大分子物质减少,一般只需过滤,滤液减压浓缩,除去乙醇即可解决问题。考虑到本方中的多糖类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设计醇沉时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并用50%乙醇洗涤沉淀。

  2. 浓缩工艺研究

  浓缩工艺选择,为了便于工业上生产的操作控制和避免有效成分损失,水提药液及醇沉液均采用减压浓缩,得相对密度为1.070(60℃)的清膏。水提液浓缩条件为80℃,0.08-0.10Mpa。以柴胡皂苷含量为指标考察了该浓缩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见表1-16)。

  表1-16 水提药液减压浓缩工艺考察结果

  柴胡皂苷含量(mg/g)

  水提药液

  醇沉药液

  浓缩前

  80.78

  78.50

  浓缩后

  80.45

  76.92

  3.干燥工艺研究

  在干燥方法方面,曾考虑采用干燥箱直接干燥和真空干燥法,但实验证明因浸膏容易粘结软化,导致干燥消耗时间长,干燥效果不够理想;后改用喷雾干燥法,因喷雾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生产工序简单、物料受热时间短、易控制产品质量,易于工业化生产。

  影响喷雾干燥过程的因素主要有物料的相对密度、入塔风压、进风温度、出风温度等进行考察[7~10]。

  3.1物料相对密度的考察

  将相对密度分别为1.03、1.06、1.10、1.12(60℃)的浸膏进行喷雾干燥,选择进风温度是165℃,排风温度是75℃,观察物料干燥情况(结果见表1-17)。

  表1-17 喷雾干燥物料相对密度考察结果

  浸膏相对密度(60℃)

  物料干燥情况

  1.03

  干燥粉末

  1.06

  干燥粉末

  1.10

  干燥粉末

  1.12

  物料粘结

  由表中可知,浸膏相对密度选择在1.03-1.10(60℃)范围可得干燥粉末,相对密度过高,粘度大,物料易粘结;反之相对密度过低,则物料含水量增加,干燥时间延长。结合生产实际,浸膏相对密度为1.10(60℃)。

  3.2入塔风压考察

  将相对密度为1.10(60℃)的浸膏分别以不同入塔风压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是165℃,排风温度是75℃)。观察物料干燥情况(结果见表1-18)。

  表1-18 喷雾干燥入塔风压考察结果

  入塔风压(Pa)

  物料干燥情况

  -1800

  干燥粉末

  -1700

  干燥粉末

  -1600

  物料粘结

  -1500

  物料粘结

  由表中表可知,入塔风压选择在-1700-1800Pa范围内可得干燥粉末,入塔风压过低,物料易粘结。考虑生产实际,入塔风压确定为-1700Pa。

  3.3进风温度、出风温度考察结果

  将相对密度为1.10(60℃)的浸膏分别以不同进风温度、排风温度进行喷雾干燥,观察物料干燥情况(结果见表1-19)。

  表1-19 进风温度、出风温度考察结果

  进风温度℃

  排风温度℃

  物料干燥情况

  150-160

  60-70

  物料粘结

  160-170

  70-80

  干燥粉末

  170-180

  80-90

  干燥粉末

  由表中可知,进风温度、出风温度较低时物料出现粘结现象,结合实际生产,从半成品质量及节约能源出,选定进风温度为160-170℃、出风温度宜定为70-80℃。

  3.4喷雾干燥工艺验证

  根据以上工艺参数,对退热解毒灵水提醇沉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处理,经数次喷雾干燥试验,最终确定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为药液相对密度为1.10 (60℃);入塔风压为-1700pa;进风温度宜定为160-170℃,出风温度宜定为70-80℃。

  4.成型工艺研究

  4.1 辅料种类及其用量考察

  吸湿性试验方法

  采用吸湿性试验法,确定颗粒剂是否加抗湿性辅料。具体筛选实验如下:取浸膏粉二份,不加任何辅料,精密称定,置扁形称瓶中,在温度25℃、相对温度为75.0%条件下的恒温恒湿干燥箱中保存,分别于2、4、6、8、12、24、48、96、120小时进行称量,测定并按下式计算其吸湿百分率,并以吸湿百分率为纵坐标,时间为横标绘制吸湿曲线。

  吸湿百分率(%)=

  吸湿后药粉重-吸湿前药粉重

  ×100%

  吸湿前药粉重

  糊精用量对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

  取浸膏粉与糊精,按8:3、8:2、8:1比例混合均匀,按吸湿性试验方法测定其吸湿百分率(具体结果见表1-20、图1-3)。

  表1-20 吸湿性试验结果

  配比

  吸湿时间(h)

  2

  4

  6

  8

  12

  24

  48

  96

  120

  浸膏粉

  2.32

  4.18

  8.35

  12.21

  14.57

  17.98

  20.46

  23.85

  25.14

  膏粉-糊精(8:3)

  0.97

  1.14

  1.87

  2.03

  3.21

  4.65

  6.19

  7.38

  8.04

  膏粉-糊精(8:2)

  1.15

  2.17

  3.85

  5.19

  7.01

  9.23

  10.97

  11.27

  12.96

  膏粉-糊精(8:1)

  1.98

  2.65

  5.76

  7.21

  8.92

  10.02

  12.14

  15.23

  16.03

  图1-3 吸湿曲线

  由表中数据及吸湿曲线图可知,浸膏粉放置时间越长吸湿量越大;所调配的混合物的吸湿性随糊精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当浸膏粉与糊精为8:3时,吸湿趋于平衡,故本品可确定干浸膏粉与糊精的比例为8:3。

  4.2制粒工艺研究

  4.2.1制粒方法考察

  曾采用湿法制粒,并对不同浓度的乙醇和PVP进行了筛选,最终因浸膏粘结软化改善不佳而放弃此种方法。改用流化床沸腾制粒[11],将水提醇沉液减压浓缩至浸膏,加入柴胡挥发油环糊精包结物,加适量的辅料,混匀,取一部分药液喷雾干燥,制得干浸膏粉,再取剩余药液做粘合剂,加入上述清膏及适量的辅料,在流化床内沸腾制粒,即得。

  4.2.2制粒工艺条件考察

  浸膏相对密度考察

  药材经水提、浓缩、醇沉、浓缩得到的浸膏为粘合剂进行流化床内沸腾制粒,浸膏的相对密度(60℃)对制粒影响较大,需筛选合适的浸膏相对密度,结果见表1-21。

  表1-21 不同浸膏密度对制粒的影响

  试验号

  浸膏相对密度(60℃)

  制粒效果

  制粒情况

  1

  1.05

  均匀

  易

  2

  1.07

  均匀

  易

  3

  1.10

  均匀

  易

  4

  1.12

  有粘结

  难

  由表中数据可知,浸膏相对密度在1.05-1.10(60℃)范围内较易制粒,且均匀,为了提高效率,所以浸膏相对密度控制在1.10(60℃)。

  喷雾干燥浸膏与沸腾制粒浸膏比例考察

  因喷雾干燥浸膏与沸腾制粒浸膏相对密度一致,可将提取液浓缩到1.10(60℃),再按不同比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行喷雾干燥,一部分作为粘合剂,对其比例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22)

  表1-22 喷雾干燥浸膏与沸腾制浸膏比例考察

  喷雾干燥浸膏:沸腾制粒浸膏

  制粒情况

  2:1

  易制粒,颗料大小适宜,均匀

  2:3

  制粒时间长,所得颗粒大

  1:1

  制粒时间长,所得颗粒大,易塌床

  沸腾制粒主要技术参数的考察

  为了确保成品质量一致性,对流化订沸腾制粒的主要技术参数-进液速度、喷雾压力、蒸汽压力、物料温度、进风温度、出风温度进行了筛选(具体结果见表1-23。

  表1-23 沸腾制粒主要技术参数考察

  项目

  参数值

  进液速度(ml/min)

  55-60

  50-55

  45-50

  40-45

  喷雾压力(Mpa)

  0.37

  50-55

  0.37

  0.37

  蒸汽压力(Mpa)

  0.5

  0.5

  0.5

  0.5

  物料温试(℃)

  65-60

  60-55

  55-50

  50-45

  进风温度(℃)

  98-88

  88-78

  78-68

  68-58

  出风温度(℃)

  50-45

  45-40

  40-35

  35-30

  制粒情况

  颗粒不均匀,易粘结

  颗粒不均匀,易制粒

  颗粒不均匀,时间长

  颗粒不均匀,时间长

  由上表可知,流化床沸腾粒的主要技术参数为进液速度50-55ml/min;喷雾压力0.37Mpa;物料温度为55-60℃;进风温试78-88℃;出风温度40-45℃;室内温度20℃,相对湿度50%。

  为保证分装时剂量准确,采用测定休止角的方法考察颗粒流动性,测得其休止角小于40度,流动性可满足分装要求。

  临界相对湿度(CRH)测定

  考查分装时受环境影响,尤其湿度影响,进行了颗粒临界相对湿度测定。分别取7份颗粒,每份约2g,精密称定,置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分别放入相对湿度为20%、40.52%、48.52%、57.70%、75.28%、84.26%、92.40%的环境中,在恒温恒湿培养箱中25℃条件下,放置48小时,取出称量瓶,加盖后精密称定,计算其水分百分含量,并以相对湿度(CRH%)对吸湿百分率(%)作图。(结果见表1-24)。

  表1-24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颗粒的吸湿百分率(%)

  饱和盐溶液种类

  相对湿度(%)

  吸湿百分率(%)

  CH3COOK.5H2O

  Mg C12.6H2O

  K2CO3.2H2O

  NaBr.2H2O

  NaC1

  KC1

  KNO3

  22.45

  33.00

  42.76

  57.70

  75.28

  84.26

  92.48

  2.32

  3.46

  4.69

  8.56

  14.48

  20.12

  26.43

  由图可知其CRH%约62.5%。

  图1-4 临界相对湿度

  4.3包装材料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是防止固体制剂吸潮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药固体制剂的包装材料主要有玻璃、塑料、纯铝复合膜和铝塑等。不同包装材料对制剂稳定性影响差异很大。颗粒剂包装首选双铝箔包装抽成真空。在满足质量要求前提下,选择用双铝箔复合袋包装,通过稳定试验表明,该包装材料是可行的。

  4.4分装

  将一步制粒的颗粒装入铝塑袋,即得成品。

  六.结论

  通过试验确定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为:取本方药材柴胡胡粉碎成粗粉,加入蒸馏提取器中,加五倍量水蒸馏2小时(收集蒸馏液约4000ml),蒸馏液密封保存,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结,备用。另取连翘、 板兰根、甘草粉碎成粗粉,与柴胡蒸馏后的药材残渣一起,加入10倍量水,85℃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二次煎液及蒸馏的水提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60℃),放冷。搅拌下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50%,静置冷藏72小时,取上清液,沉淀继续加50%乙醇洗涤沉淀,搅匀,静置冷藏24小时后过滤,将上清液与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60℃),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取一部分药液喷雾干燥,制得浸膏粉,再取剩余药液做粘合剂,加入挥发油,在流化床内沸腾制粒,制成1000g,包装成10g每袋,即得。

  第二部分 制剂质量标准(草案)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柴胡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

  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根,晒干。

  本品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第232页柴胡项下有关规定。

  连翘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sythia Suspensa (Thunb.)Vab1的干燥果实。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

  本品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第135页连翘项下有关规定。

  板蓝根

  药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

  本品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第198页板蓝根项下有关规定。

  甘草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本品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第65页甘草项下有关规定。

  1)原料质量标准

  本方所用药味均系《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品种,经鉴定,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各药材相关项下的有关规定。

  1.1性状

  根据多批生产成品的实际性状描述为:本品为颗粒剂,内容物为黄棕色至棕褐色颗粒,气微,味苦。

  1.2鉴别

  本品由退热解毒灵口服液经改造剂型而得到的新剂型,由柴胡、连翘、板兰根、甘草等数味中药的提取物及适量辅料制备而成的颗粒剂,故选用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考虑到处方药味较多,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等,因此主要针对方中的君药及具有鉴别特征的药味进行研究。实验结果确证,本标准正文收载的鉴别方法简便,重现性和专属性良好。

  1.2.1 柴胡的薄层色谱鉴别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 另取柴胡对照药材1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按处方取除柴胡以外的药材,按“退热解毒灵颗粒”制备工艺制成缺柴胡的空白对照品,取空白对照品1g,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处理,即得阴性样品溶液。

  鉴别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 、对照药材溶液2μl、阴性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结果见附图1)。

  1.2.2板兰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供试品溶液制备 板兰根取本品2g,加稀乙醇20mL,超声处理2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 取板兰根对照药材1g,加水煎煮1h,滤过,滤液蒸干,加稀乙醇10mL,超声处理2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2mL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按处方取除板蓝根以外的药材,按“退热解毒灵颗粒”制备工艺制成缺板蓝根的空白对照品,取空白对照品1g,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处理,即得阴性样品溶液。

  鉴别 照薄层色谱法试 ,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自然干燥),以正丁醇冰醋酸一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 ( 加热至班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溶液无此斑点。(结果见附图2。)

  1.2.3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三次,每次15ml,合并正丁醇液,加水10 ml洗涤,弃去水层,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 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备对照药材溶液。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按处方取除甘草以外的药材,按“退热解毒灵颗粒”制备工艺制成缺甘草的空白对照品,取空白对照品1g,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处理,即得阴性样品溶液。

  鉴别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 ,对照药材溶液2μl,阴性样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30:2:2: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硫酸乙醇液,105℃加热4分钟,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棕褐色荧光斑点(结果见附图3)。

  1.2.4连翘的薄层色谱鉴别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粉末 5g,加氯仿 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滤液,药渣挥干,加甲醇40ml,加热加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于聚酰胺柱(14~30目,3g,内径1~1.2cm,用水50ml预洗)上,用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乙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用醋酸乙酯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 另取连翘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按处方取除连翘以外的药材,按“退热解毒灵颗粒”制备工艺制成缺连翘的空白对照品,取空白对照品1g,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处理,即得阴性样品溶液。

  鉴别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5%磷酸二氢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置以苯-丙酮-醋酸乙酯-甲醇-水(20:25:30:3:3) 为展开剂的展开缸中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再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结果见附图4)。

  1.3.检查

  由于本颗粒剂,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10页颗粒剂项下有关规定设置检查项。

  粒度 取本品6批,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10粒度项下依法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四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均在8.0%以内。

  水分 取本品6批(批号同粒度项下),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30页水分测定法第一法(烘干法)测定(结果见表2-1)。

  表2-1 水分检查

  批号

  051001

  051002

  051003

  051201

  051202

  051203

  水分(%)

  2.9%

  3.0%

  2.7%

  2.6%

  3.2%

  2.5%

  根据测定结果,结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水分项下的规定,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3.0%。

  溶化性 取本品6批,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10页颗粒剂项下依法检查,结果全部溶化。

  重量差异 取本品6批,每批10包,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10页颗粒剂项下液法检查。每包装量与标示装量(10g/袋)相比较,应在±5.0%以内,超出重量差异的不得多于2份,并不得有1份超出重量差异限度一倍。

  表2-2 三批样品通则检查结果

  批号

  粒度(%)

  溶化性

  水分(%)

  重量差异

  051001

  3.1

  全部溶化

  2.8

  符合规定

  051002

  3.3

  全部溶化

  2.7

  符合规定

  051003

  3.3

  全部溶化

  2.7

  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 按照卫生部卫生标准规定,口服固体制剂(不含部分生药原粉)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超过1000个,霉菌数不得超过100个,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及活螨。三批样品经检验均符合规定(结果见表2-3)。

  表2-3 三批样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批号

  细菌数(个/g)

  霉菌数(个/g)

  大肠杆菌

  活螨

  051001

  20

  <10

  未检出

  未检出

  051002

  20

  <10

  未检出

  未检出

  051003

  20

  <10

  未检出

  未检出

  1.4含量测定[5~6]

  仪器与试药

  旋转蒸发仪RE-52A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超声波清洗器CQ250(50Hz)(上海必能信超声设备有限公司);药材(购自武汉市天成大药房,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张长弓教授鉴定);实验用水系重蒸去离子水;HPLC用试剂为色谱纯,其余均为分析纯;六批样品又同济医学院自制,批号为(051001,051002,051003,051201,051202,051203);柴胡皂苷a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