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摘金奇缘》到《别告诉她》,亚裔电影的春天来了?
一只眼睛看电影|鹤宁宁/文
于去年九月登陆北美、好评如潮的亚裔电影《别告诉她》,上周在国内公映,影片中的华裔女主角奥卡菲娜(Awkwafina)凭借这部影片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历史上首位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奥卡菲娜 Awkwafina
奥卡菲娜的名字也许听起来陌生,但2018年她参与出演了夺得全美票房冠军的电影《摘金奇缘》。这部影片一度让全球的亚裔演员们大放光彩,具有跨时代意义地改变了几十年来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被边缘化、脸谱化、符号化的尴尬境地,让世界各地的亚裔电影人、与海外亚裔观众都为之热血沸腾。 有人说,亚裔电影的春天来了。 可奇怪的是,上映一周以来的《别告诉她》似乎和《摘金奇缘》一样,在国内遭遇“水土不服”,票房平淡。 属于亚裔电影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为什么亚裔电影频频在国内遇冷?
说亚裔电影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好莱坞的“洗白文化”。 长期以来,在以白人演员为主的好莱坞电影中,亚裔角色的荧屏形象一直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自上世纪起,好莱坞影片中有色人种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由白人演员来饰演,在好莱坞默默奋斗的亚裔演员们长期忍受着好莱坞的“洗白文化”。 “洗白文化”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讲述中国农村故事的电影《大地》,选择由白人演员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来扮演“中国妇女阿兰”,导演不仅拒绝了当时颇有声誉的第一位华人好莱坞影星黄柳霜扮演女主角的请求,反而要求黄柳霜出演反派。
这样的例子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数不胜数: 《火星救援》中的韩裔美国航天员明迪·朴(Mindy Park),由白人演员麦肯兹·戴维斯(Mackenzie Davis)饰演;麦肯兹·戴维斯饰演《火星救援》原著中的韩裔美国航天员
漫威电影《奇异博士》中的藏人僧侣从种族到性别都被改变,由女演员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饰演; 蒂尔达·斯温顿扮演《奇异博士》原著中的藏人僧侣
《攻壳机动队》这部跨越了动漫、电影与游戏的经典日本科幻作品,由白人女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饰演其中日本角色草薙素子……斯嘉丽·约翰逊在《攻壳机动队》饰演草薙素子
用经济因素为“洗白文化”开脱,也许只是好莱坞表面的托词,而真正引起非议的不单单是“洗白文化”下的差别对待,更是亚裔形象长期被禁锢在边缘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牢笼中。 关于亚裔形象的刻板印象大体分为四种:刻板印象一:邪恶势力的化身拍摄于1932年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中,傅满洲这个唐人街无恶不作的大魔头,亚裔男性形象至此被好莱坞妖魔化地定型为反派,而这个时期的殖民主义国家,借傅满洲的角色表达出对亚裔群体的偏见与排斥。克里斯托弗·李在电影《傅满洲的新娘》中扮演的傅满洲
除此之外,在《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满口黄牙的日本邻居,以一种丑陋的形象出现在银屏上。米基·鲁尼扮演的夸张、丑陋的日本房客
同时亚裔女性在这个时期,也被定义为《龙女》(1931年)中那样的蛇蝎心肠的妖女或致命女郎。首位好莱坞华裔女星,黄柳霜,在《龙女》中扮演傅满洲的女儿,是一个美丽诱人、放浪形骸的东方坏女子的角色
刻板印象二:性格温顺、英语蹩脚的“模范分子”除了傅满洲,还有一个为西方观众所熟知的华裔形象,是侦探陈查理。20年代至40年代,数家影视公司拍摄了一系列以中国侦探陈查理为主人公的影片,这个角色彬彬有礼,但矫揉造作、身材微胖、不近女色。尽管陈查理是众多亚裔反派中相对正面,被西方观众普遍认可的角色,甚至帮助电影公司跨过经济大萧条的坎儿,但华人观众并不买账。侦探陈查理剧照
刻板印象三:中国人/东亚人都会功夫70年代,李小龙带着他的功夫片,在为华人塑造出一身正气、阳刚硬朗的英雄角色,将功夫(kongfu)写进英语词典的同时,深深镌刻下“中国人/东亚人都很能打”的印象。尽管后来闯荡好莱坞的成龙将幽默、杂耍、跑酷等与李小龙的功夫看似无关的元素相糅合,让“会功夫”的亚洲人变得风趣幽默、有血有肉,但无论是成龙还是李连杰,仍然使亚裔形象离不开“功夫”二字。
刻板印象四:数学好戴眼镜的书呆子2016年,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黑人笑星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在恶搞三位西装革履的亚洲小朋友时,不仅嘲讽整个华裔族群是“数学好” “学会计”的“书呆子”,甚至还通过3个孩子暗讽华裔小朋友是“童工”。
这样“明目张胆”用刻板印象嘲讽亚裔的行为,在好莱坞电影里颇为常见: 美式青春电影里,总少不了口音浓重、英语蹩脚、木讷寡言、不习惯用刀叉的亚裔插班生,如1984年的《十六支蜡烛》中日裔美国演员杰德·渡辺扮演的交换生龙德东,一个几乎包含了所有丑化亚裔的刻板印象。《十六支蜡烛》中日裔美国演员杰德·渡辺
除此之外,亚裔男演员还经常给白人男主当助手,或扮演一些无关紧要的男医生、男科学家。这些角色通常是象征性的装点门面,以转移或掩饰其中的种族歧视矛盾。在这些“习以为常”的刻板印象里,亚裔男性形象呈现出一种被集体阉割的状态,无论是邪恶的傅满洲、温顺的模范公民、功夫高手,还是数学成绩优异的“眼镜学霸”。《破产姐妹》中由美籍华人演员演员马修·摩伊出演的角色李韩,代表了一部分美剧中的华裔形象:矮个子、胖嘟嘟、时不时犯蠢
拿2000年《致命罗密欧》举例,李连杰和艾莉雅(Aaliyah)饰演一对情侣,当在结尾浓情蜜意之时准备以一吻收尾时,由于导演认为“亚裔男性往往是毫无魅力与性吸引力的”,于是无法接受亚裔男性亲吻白人女性,结局被改为以“拥抱”作结。 随着亚洲经济与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进入2010年以来,亚裔男性角色在“恋爱”上“稍有起色”。如《成长边缘》等影片中,在白人女主无法和暗恋的白人男一号在一起的前提下,重新思考真正合适的人,“退而求其次”和老实巴交的亚裔男二号牵手成功。《成长边缘》剧照
而好莱坞亚裔女性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与刻板印象的斗争:60年代“白种男人拯救弱势的亚洲女性”的题材盛行,如1960年的《苏丝黄的世界》,亚裔女性成为无法抵挡白人男性魅力如同“玩具娃娃”的符号化表达,展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主义。 尽管在20世纪后期,涌现出多位优秀的华裔女演员,但时至今日,在西方的主流作品中,对于亚裔和华人角色仍然存在偏见与刻板印象化的表达。去年夏天,BBC还因为一部儿童情景喜剧《和拉姆生活在一起》中丑化“中国奶奶”形象,涉嫌种族歧视,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 改变亚裔演员的地位与形象注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尽管如此,奋斗在好莱坞的亚裔创作人从未停下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转折点与里程碑,对促进亚裔银屏形象的改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花鼓歌》海报
于1961年上映的《花鼓歌》是一部音乐喜剧,改编自上世纪50年代畅销一时的华裔作家黎锦扬的同名小说,后被编为同名百老汇歌舞剧。 作为首部全亚裔阵容的电影,影片围绕旧金山唐人街上的华人故事展开,讲述了一对亚裔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体现出新老观念在两代人之间发生的冲突。《花鼓歌》剧照
可惜的是,《花鼓歌》只是“昙花一现”,时隔32年,“全亚裔阵容”的《喜福会》再次给了亚裔电影人“认真坦诚”讲故事的机会。 《喜福会》剧照
于1993年拍摄的《喜福会》,是一部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家庭伦理片,改编自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四位女性于解放前夕从大陆移民美国后,作为移民一代的母亲,与移民二代子女间的故事,细腻地思考着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差异。作为一部全亚裔阵容的影片,在北美上映的当初获得相当优异的票房。 影片中亚裔男性角色被阉割的刻板印象,并不会因作品中极力展现亚裔女性新形象,而减少符号化表达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喜福会》剧照
2002年,著名好莱坞华裔导演林诣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作出电影《火爆麻吉》,强有力地挑战了好莱坞亚裔男性形象。影片展现了一群从未在银屏见过的亚裔青少年形象,他们在校园里倒卖作弊打小抄、偷尝各种“禁果”;参与贩毒、甚至因失手而伤人……这群在青春迷惘里横冲直撞的、鲁莽地寻找人生方向的小混混形象,彻底颠覆了亚裔青少年“学霸”“不懂幽默”“听话顺从”的刻板印象。尽管影片成功地跳脱了脸谱化的形象,但影片“极端的”表达,使其上映之初引发了不少争议,引起了亚裔观众的不满。 《火爆麻吉》剧照
也许正因为表达亚裔声音的电影太过稀有,才会使得每一声呐喊都不得不走向极端,不得不“声嘶力竭”。 影片的英文片名为BetterLuck Tomorrow,直译为“明日好运”。在20年后的今天回看这部电影,也许如影片标题期待的那样,“愿亚裔电影的明天好运”。如今的亚裔影片与亚裔形象,似乎已经比昨天的昨天,好那么一点。 《火爆麻吉》剧照
2018年上映的《摘金奇缘》,也许就是这颗好运的种子开花结果的时刻。 《摘金奇缘》是一部浪漫喜剧,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下,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其中对“年轻人的爱情冲破传统文化桎梏的牢笼”的歌颂,像是时隔五十多年之后“重构”的《花鼓歌》。 《花鼓歌》剧照
《摘金奇缘》引发亚裔观众接二连三的“包场”,以贡献更多的票房渴望让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达到最大,从而得到媒体的关注,改写亚裔在好莱坞的未来。 《摘金奇缘》剧照
尽管影片在表达上有诸多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粉丝的“包场”行为也饱受评论家诟病,认为以此取得的胜利不过是一场金钱游戏。也许单靠一部“灰姑娘嫁入豪门”、简单粗暴迎合美国观众的亚裔影片,无法真正触及好莱坞“种族鄙视链”,但倘若没有《摘金奇缘》的“铺垫”,可能也没有今天《别告诉她》再次载誉而归的亚裔群体的高光时刻。 《别告诉她》和《摘金奇缘》一样,渴望反映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但不同的是,《别告诉她》作为一部讲述中国家庭故事的小成本电影,既没有夺人眼球的特效,也没有令人落泪的爱情故事,还让出了名不爱看字幕的美国本土观众有耐心地面对大篇幅的中文对白,却能意外地收获一致好评,实属不易。《别告诉她》剧照
这部电影是华裔导演王子逸根据自己的童年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基于但又不局限于文化差异的故事,将其中的文化内涵上升到关于人性、亲情与爱的层面。在影片顺利拿下圣丹斯电影节上“最受观众喜爱”等奖项和其他电影节诸多奖项的提名之时,这一次的亚裔故事,不仅说到了亚裔观众的心里,也说到了西方观众的心里。
如今亚裔电影人取得了如此的佳绩,明明是值得欣慰的事,为什么亚裔电影会在国内遇冷,遭遇如此两极化的口碑?
在我们探讨“春天”之前,我们该如何定义“亚裔电影”?所谓的亚裔,究竟是指谁?可以同亚洲人、华人、华裔、中国人划等号吗? 这几个概念其实有很多重合之处,我们简单作如下区分: 亚裔,主要是指出生于亚洲国家,或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含有亚洲血统的人。在文中好莱坞电影的语境下,亚裔主要是指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包括华裔美国人、韩裔美国人、印度裔美国人、菲律宾裔美国人等。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亚裔,比如亚裔英国人、亚裔法国人,等等。 亚洲人(Asian)的概念比较杂,在澳洲与北美,通常是指东亚与东南亚人,而在英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亚洲人通常指南亚人。同时,亚洲人的概念包含着亚裔。 华人(EthnicChinese),更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广义称呼,这个概念源自于华夏、中华民族。华人既包含民族意义,也包括从中国人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代、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华人的概念包括着海外华人,也就是华裔。 所以,关于“亚裔电影的春天是不是来了”这个问题,“亚裔”这个词宏大而危险。因为我们常说的亚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狭义的指代“东南亚裔”。而对于那些棕色皮肤的东南亚或南亚裔人们来说,很多被欢呼雀跃的“亚裔电影”,其实悄无声息地将棕色皮肤的东南亚或南亚裔群体隔离出了讨论语境。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摘金奇缘》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棕色皮肤的亚裔形象,都以服务人员的角色出现,比如,为光彩熠熠的主角开车门、做按摩、当保镖。
所以当《摘金奇缘》的热浪从北美一路席卷亚洲时,尤其在拍摄地新加坡上映时,一度引起了对于影片标题中“Asians”的争论与质疑。影片像是一场将棕色皮肤的亚裔群体悄然排除在外的一场盛大又充满讽刺的狂欢。用“亚裔”之名,行“东亚裔”之实着实令没有被包含在内的亚裔群体伤了心。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国内观众无法认同《摘金奇缘》的主要原因,因为影片中“玛丽苏”的爱情故事和符号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有效唤起国内观众的共鸣,而一个上世纪便移民新加坡、财富与地位堪比贾府的华人家族,面临的中华传统与美式思维发生的碰撞,从很大程度上对于国内观众来说也无法感同身受。《别告诉她》剧照
而对于上映一周的《别告诉她》来说,来自《摘金奇缘》的种种观影“不适感”基本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中规中矩、平稳而工整的故事,可以感受出导演作为华裔,亲身经历过面对真实的生死与善意的谎言之间挣扎后,传递出的温情思考。但是,可能因为导演作为海外华人,在面对自己陌生又熟悉的故土时,很难逃脱不可抗拒的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以至于很多本意渴望传递幽默感的镜头的却带着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色彩,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猎奇感,可能让不少国内观众体会到被“冒犯”的感受,这样的表达也占据了大量留给导演深度探讨中西方生死观、价值观的空间。《别告诉她》剧照
不过,无论这些表达是否尽善尽美、是否表现了“真实”的亚裔故事、是否是亚裔电影之“光”还是让亚裔电影“蒙羞”,其实都对亚裔电影顺势发展的当下无关紧要,也无伤大雅,哪怕“亚裔阵容”题材的电影只是出于对电影市场的考量,至少亚裔群体在好莱坞的自我表达正在一步一步、一部一部地摆脱刻板印象的束缚。 在我们期待多元化的好莱坞之时,为什么不可以试着以包容之心期待多元化的亚裔电影?跨文化叙事想要做到“墙外开花墙内也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同时,亦需要鼓励。《别告诉她》剧照
有人说好莱坞不过是为了政治正确,降低黑人和亚裔的政治敏感度,于是大发慈悲地设置几部电影名额给少数族裔。当肤色与种族问题还被加了引号拿到台面上争论的时候,证明距离平等与尊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族自信也许不完全体现在科学技术等硬实力上,只有当民族文化被尊重、被理解甚至被接纳的时候,才是真正迎来平等的那一天。当“亚裔阵容”不再是唯一吸睛的话题,当影片中的种族与肤色不再成为标签时,当亚裔故事的讲述者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迎合观众、如履薄冰地讲述一个普通、简单、个人化的故事时,才是这个社会、这个电影世界真正变革与进步的时刻。 可以肯定,亚裔电影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只有当我们身处寒冬时,才会打问春天在哪里。一只眼睛看电影,下一期咱们不见不散。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