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古今伦理观差异
里边至少涉及三个哲学命题:古人的伦理观,今人的伦理观,信用。古人伦理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父债子还;今人的伦理观:人是独立的,有自己的生活和责任,父辈的债务,子孙只需要在继承范围内偿还,这还只限于经济,其他什么恩仇都不应该跟子孙有关。然而祖辈的冤孽,祸及子孙。这实际是一个客观现象。即便是今天,父母乃至祖上制造的麻烦,仍然可能伤害子孙,说完全没影响是瞎扯。但是在不同伦理观的层面下,人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古代伦理观下:认为一个缺德的人就应该断子绝孙,注意这里的断子绝孙可不是很多人自己理解的没有生育能力,也包括各种飞来横祸。总之都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要灭你九族,大家会说谁让你有篡逆之心,很少有人关心你那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完全无辜。西游记这段虽然最后证明是星宿下凡,但仍是作恶,尤其是生孩子,事关人伦大道,不遵守法理生下的,叫“孽种”,是苟且之事的证据,如果你听说过在元代有“摔头胎”的习俗的传闻,那就能理解古人伦理观是怎样的。那么孙悟空等人能不能放过孩子呢?可以的,那叫“行善”但是相反的行为--摔死孩子叫“作恶”吗?不叫,在古代那叫“守义”现代伦理观下:多数人都会提倡“孩子是无辜的”即便父母十恶不赦。虽然在网上仍然有很多人希望某些所谓的坏蛋家里人死绝,或者遭受那坏人给别人的一样的痛苦做惩罚,但如果真的有人去报复坏人的家人,那警察叔叔会找上门的,舆论也会立刻转向。总之个体区分,这是现代人主要的立场。这两种不同的伦理观,导致不同时期的读者对孙悟空等人的好恶不同。但是作者是古代人,他面对的是当时的读者。这段展示的孙悟空等人,恰恰有着嫉恶如仇的本性,却还没有达到好生之德的佛的境界。最后说一下“信义”。孙悟空这么做确实没信用。但是仔细想想,“信用”本身其实也是在特定伦理观之下的。坏人难对付,你就把人家孩子绑票做威胁,这在现代人眼里已经是歹毒的表现了,但是古人眼里,会觉得挺聪明的。欺骗公主,因为她有原罪---跟丈夫以外的男人“生活了好久”,以至于竟然“生活出两个孩子来”这种事情就算放到今天也是奇耻大辱。要洗刷耻辱,古人选择将与耻辱有关的印记消灭掉:所以最好是女人守贞而死(她不能守贞,当然怪不得别人对她不守信)如果实在不能要女人死,那也要把“孽种”消灭掉,才能“家丑不外扬”。而现代人,则在想能不能有别的办法,虽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