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科目一+科目二精选高频考点—小学(12)

  原标题:【教资笔试】科目一+科目二精选高频考点—小学(12)

  扫码回复【高频】0元领

  中小学—综合素质

  【考点 55】四大美女

  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考点 56】葛

  我国古代的纺织材料的种类很多,植物材料包括葛、麻、棉等,动物材料包括毛、丝等。 葛是一种藤本植物。我国古代利用的植物材料中,葛最早出现,以后才为麻所替代。棉的应用相对较晚。

  【考点 57】《鹿鸣》

  《鹿鸣》选自《诗经·小雅》

  【考点 58】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主要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不一、爱憎分明。其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般来说,脸谱中的红色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代表角色为关羽;脸谱中的黑色代表直爽、刚毅、勇猛,代表角色为张飞。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 7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自我中心阶段也称为无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办法。

  2.权威阶段(6—7 岁)

  权威阶段也称为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 岁)

  可逆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该绝对服从的,且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 岁)

  公正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考点 7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儿童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二)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处在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个体认为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最重要的是看该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人们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

  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考点 76】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考点 77】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他将学习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考点 78】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以上知识点均选自【教资必看考点】

  中小幼 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

  16学科高频考点已备好,按章节总结

  扫码回复【高频】限前1500人0元领

  教资笔试课程

  紧扣笔试大纲,200位一线授课教师潜心教研

  教资全科目试题+精编答案,一步到位

  真实还原考题,提前知晓试卷结构

  中小幼各学段学科均有

  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

  配套分析视频,科学备考

  现在预售开启 ,最低 26元起

  点击海报并

  单科

  双科

  三科

  报考指导 | 课程咨询 | 分校地址

  ↓ 扫码进入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