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开展vte的流程

  骨科开展vte的流程?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权威解读① | 规范预防,不让VTE“栓住”患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健康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出《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的改进目标。今年改进目标共有10项,医疗机构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10项目标?

  从今日起,健康报开设专栏,邀请业内权威专家解读目标设立的背景,分析质量安全指标现状,探讨医院应该采取哪些核心策略来达到目标要求。

  案例

  日前,41岁的谢女士在行左侧肾上腺腺瘤切除术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进行复查。入科时,患者说自己近一个月乏力、左下踝部轻度不适。完善病史后,医院对其进行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AI-CDSS)评估,结果显示,谢女士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风险人群,建议排查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另评估为低出血风险,建议给予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

  随后,经治医师与谢女士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每天进行药物预防。然后,超声科对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管多普勒检查,当天下午就发现她左下肢肌间形成静脉血栓,请放射介入科会诊,加强抗凝治疗。

  第二天,谢女士进行了肺动脉薄层CT造影检查。放射科即刻发送危急值,告知经治医师患者右下肺动脉栓塞。内分泌病区迅速启动急诊肺栓塞急救绿色通道,邀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会诊,谢女士在当日转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继续接受诊治。

  目前,谢女士已出院,在医院肺栓塞抗凝门诊接受随访治疗,症状缓解,无出血表现。

  现状:

  预防意识不足 筛查流程不规范

  长期以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一直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首要病因,特别是造成肿瘤和手术患者在院死亡的重要直接原因。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等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2018年发布的一项包含60家研究中心、纳入13609名住院患者的“中国城市地区三级医院住院患者VTE风险观察性横断面研究”显示,依照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Padua评分结果,内科患者中VTE高危占比为63.4%,低危占比为36.6%;依照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分结果,外科患者中VTE高危占比为53.4%,中危占比为32.7%,低危占比为13.9%。在所有研究对象中,中高危患者的占比高达75.05%。

  虽然VTE较为常见且风险高,但完全可防可控,积极有效的评估和规范预防将大大降低在院患者发生VTE的风险。

  对VTE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认识不足、担心做足28天抗凝治疗可能带来出血风险、对治疗费用上升有顾虑……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目前VTE规范评估的比例低,规范预防的比例更低。有研究显示,住院患者中接受规范预防的比例仅为3.1%。

  评估措施不到位、预防不规范等多种因素,导致VTE对住院患者造成了巨大危害。2018年,在全国1100家医疗机构急性肺血栓栓塞和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中,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39%和0.23%。

  我国VTE预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4方面。

  第一,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VTE预防意识普遍不足。不少医务人员认为只有骨科、呼吸科等科室的患者才有可能发生VTE的风险,而大部分患者对VTE预防知识了解少之又少。

  第二,筛查和预防流程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对VTE的风险评估也是多种形式并存,预防措施多凭经治医师主观判断。

  第三,各科室重视程度不一,以呼吸、骨科、血管外科等科室意识最强,其他VTE高风险科室参与不足。

  第四,缺乏延期预防和长效评价机制。多数医院缺少预防措施的质量控制目标,VTE的防治工作尚未形成体系。

  应对:

  构建防治体系 借力智能评估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希望提升医疗机构住院患者VTE风险的评估比率,覆盖所有住院患者,有效提升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比例,对于早期发生的VTE患者实施规范和及时的治疗,并将严重的致死性VTE发生率下降到极低水平。

  近期,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制定了VTE防治中心建设标准,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防治中心认证工作。还制定了《医院内VTE防治管理办法》《医院内VTE防治工作手册》等,指导和规范全国医院VTE的防治工作。

  医疗机构内部如何提升VTE规范预防率?

  第一,应构建全院性的VTE防治体系,实行闭环式全程质量管理。通过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和各高危科室的VTE防治小组,明确人员职责,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VTE风险评估、预防和诊疗流程。通过制定质量改进指标和计划,定期对各试点医院各科室血栓防治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不断循环的计划、执行、学习和反应过程,不断提高项目效果。

  第二,医疗机构应制定规范的VTE评估流程,覆盖所有住院患者。对在院的VTE中高危患者,根据出血风险,进行规范的药物、物理预防,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工作。

  第三,应组织全院专项培训,提高医务人员VTE防治意识和能力,建立24小时VTE快速诊治绿色通道,确保急性VTE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以上工作离不开VTE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应确保数据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可追溯。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实现VTE风险提示、预防、治疗自动提醒并追踪实施情况。目前,国内不少医院已经建立了VTE智能评估系统,将风险预警、规范预防、早期发现和追踪随访整合成完整的信息链。不少地方也建设了区域性的VTE评估系统。

  预防流程应以药物预防为主。以低分子肝素为代表的抗凝药物已经广泛用于VTE预防。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也是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化用药之一。

  物理预防包括间歇下肢加压充气泵和弹力袜等,更为有效的是及早下地活动和快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的普及。除了院内预防以外,部分肿瘤、外科手术、产科等的特殊患者还需进行28天的延期预防性抗凝治疗。

  此前,上海瑞金医院回顾性分析了骨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32113例住院患者数据,对照比较VTE规范防治项目开展前后状况,发现项目开展后两个学科住院患者接受合适VTE预防的比例从45.7%提升至86.1%。患者组中没有出现在院发生的致死性VTE事件。

  VTE是与心肌梗死、脑卒中一样威胁患者安全的重要疾病,但又是可预防可治疗的。只有当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共同重视VTE预防工作,并对每位在院患者予以足够的关心,才能真正减少潜在的VTE事件。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开展骨科肺栓塞救治演练  完善院内P治体系

  开展肺栓塞救治演练  完善院内PE救治体系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PE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发生的突然性,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地进行救治,同时上报院内PE救治团队,共同抢救患者的生命。

  为此,2020年09月14日16:00在南平市第一医院医务部兰毅主任、吴天旺副主任医师和黄秋杰副主任医师的组织安排下,骨科医护团队与PE救治小组进行了“急性肺栓塞”的救治流程演练。本次演练更加接近“实战”,主要是为了梳理救治流程、发现薄弱环节,为更好地完善院内PE救治体系。演练团队包括骨科、呼吸内科及CT室的医护人员,并邀请全院VTE高危科室质控员旁观。演练开始前医务部兰毅主任先在骨脊柱关节区的办公室向参加演练的所有医护人员再次强调了VTE防治及PE救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相关指南,熟悉VTE及PE的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演练正式开始:骨脊柱关节区的王雪琴护士在正常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股骨颈骨折术后的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并伴有胸痛,迅速按铃呼救。护理站的陈婷、张雅婷护士快速反应,在通知李永威及廖明新医生的同时,准备抢救器械及用品,并送至病房。李永威医生体检患者后,考虑可疑“急性肺栓塞”,快速、有序的下达抢救医嘱。廖明新医生则通过拨打呼吸内科会诊电话,请呼吸内科二线紧急会诊,并通知本科室诊疗组组长及值班二线医生,协同抢救。呼吸内科蔡剑锋副主任医生在几分钟之内赶到抢救现场,通过简单的询问及细致的查体后,判断“急性肺栓塞”可能性大。鉴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尚稳定,建议联系CT室,开通绿色通道,紧急行肺动脉CTA检查,以明确病情。骨科医护人员护送患者至CT室进行肺动脉CTA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直接与呼吸内科取得联系,安排重症病房床位,准备接诊患者。在患者到达呼吸内科后,由呼吸内科蔡剑锋副主任医师接诊,并联系PE-MDT团队,共同参与患者的救治工作,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演练过程中,参与人员全情投入、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迅速进入到角色中。整个演练过程圆满结束,医务部兰毅主任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建议。

  通过此次演练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急救应急处置的能力,梳理了肺栓塞病人的转送诊治流程,起到很好的练兵与示教的作用。

  

  本文汇总了4-6月发布的骨科相关指南及共识,供大家查阅下载~

  01 2021亚太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及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共识:诊断和危险因素(第1部分)

  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影响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及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本共识是亚太地区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及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共识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诊断和危险因素。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568

  02 中国人工关节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人工关节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准确的诊断与合理规范的治疗是提高PJI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尽管近年来关于PJI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与阐释,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与争议,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存在诸多困惑。

  为了使国内PJI的诊疗工作更加规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检索文献资料,整合专家意见,制定本指南,就PJI的诊断标准、规范化诊断流程、重要辅助检查的合理应用、治疗原则及各类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为国内同道在PJI的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580

  本解读对肩袖损伤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进行了精读,并就其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更新的热点部分进行了重点解读,目的是:(1)加强对肩袖损伤治疗的规范和深入理解;(2)使临床医师能够更好地结合推荐意见和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3)为制定基于我国现状的肩袖损伤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借鉴。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sub/8396

  04 2021 意大利多学科实践共识:膝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困难在于该病本身的复杂性,本文主要针对膝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提供实践共识,最终形成了26条实践意见以指导膝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487

  05 中国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参与健身及运动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为了提高肩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改善术后康复质量,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将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应用于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行的。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490

  06 脊柱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

  脊柱外科手术常伴随出血风险,但目前国内尚无脊柱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的相关共识和指南。近年来,我国脊柱外科手术数量不断增加,止血方式也日趋多样,临床医师在如何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术中选用何种止血方法、术后如何有效地防范出血等问题上存在困惑或争议。鉴于此,由罗卓荆、吕国华教授牵头,组织了中国脊柱外科专家,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经验共同制定本共识,以期指导脊柱外科医师规范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合理制定止血方案、预防围手术期出血造成的严重后果。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374

  本解读对ERAS协会2020年发布的《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加速康复护理共识》进行了解读,主要包含17项推荐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实践提供参考,改善患者照护结局。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sub/8395

  08 中成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

  本指南研究的总体目的旨在选择临床指征明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的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成药品种,通过“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研究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KOA的临床应用指南。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KOA提供明确指导,以提高处方质量和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降低不合理使用带来的风险。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462

  09 肋骨胸骨创伤诊治:浙江省胸外科专家共识(2021版)

  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胸部创伤学组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 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创伤性肋骨和胸骨骨折的文献,选取其中证据级别较高、研究内容契合临床实践的文章,结合临床经验,最终对5大方面、26条推荐意见达成共识。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608

  10 膝关节前外侧结构加强及重建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膝关节前外侧结构的定义、术前评估、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和策略、术后康复及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总结和讨论,制定了膝关节前外侧结构加强及重建专家共识规范。本共识将提供一套临床诊疗方法与路径参考,以便医生在为具有较高失效风险患者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和翻修手术时选择前外侧结构加强或者重建。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498

  11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有0.9%~4.7%的腰椎后路手术患者由于椎间融合器应用不规范,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为了正确规范地应用椎间融合器,减少椎间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国脊沙龙邀请20余位脊柱外科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经多轮专家讨论,形成以下共识,供脊柱外科医师参考。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480

  12 藤黄健骨片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研究证明藤黄健骨片具有改善骨质疏松、镇痛和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其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临床应用并不规范。为进一步明确藤黄健骨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指征,规范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国中药协会成立项目组,组织相关专家在系统总结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临床直接证据,依据相关规则,编制了《藤黄健骨片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179

  13 2021AAOS临床实践指南:保肢或早期截肢(概要)

  2021年4月,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发布了保肢或早期截肢治疗指南。主要目的是通过保肢或早期截肢治疗股骨远端一下严重下肢创伤提供循证指导建议,共提出了11条指导建议用于评估保肢与早期截肢的决定因素。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093

  14 骨质疏松研究医学伦理专家共识(2021)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骨质疏松研究医学伦理是指在骨质疏松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人道主义、自主尊重、有利、不伤害及公正的伦理原则,有利于规范、约束、指导、监督医学行为,保护患者权益。涉及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筛选、药物的使用和禁用、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的中止、研究中不良事件的处理等。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067

  15 2021中国共识:瘤源性软骨病的临床管理(英文版)

  2021年4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共同发布了瘤源性软骨病的临床管理共识。瘤源性软骨病(TIO)是一种罕见的副肿瘤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肿瘤过度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引起。本文主要针对瘤源性软骨病的临床管理提供共识指导,内容涉及诊断,治疗和监测。

  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