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多少成年人给自己买玩具吗?

  当我开始“买”快乐时,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人了。

  朋友K买了一台PS4,拿回家不到2天,就被她老婆禁用了。理由很简单,老娘带孩子已经够累了,你特么还玩游戏,有时间知不知道洗洗孩子衣服?

  K说他只想给自己一个放松手段,也不会一直玩,甚至就想摆在那里而已。现在他经常下班后车停在小区地库里,发呆30分钟或打一盘王者后,再上楼去……K说,“我了解我太太具体的辛苦,却不敢说我在车库里躲避什么;但我知道,我并不是躲避回家本身。”

  我们这代人,当你不缺快乐时,你总缺玩具;当你玩得起大部分玩具时,快乐已难寻。K所躲避的那种抽象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是无力感,因为回到家,你又要打起100分的精神,做那个顶梁柱。

  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款玩具吗?那个条纹不倒翁?一屁兜的玻璃弹珠?还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发条青蛙?某宝的数据告诉我们,全年有7000万成年人在网上购买玩具,其中常年保持热度的SKU是套圈圈水机,红白游戏机和爬墙粘人。

  我理解K,玩具让我们觉得美好是回得去的,时间是自己的,世界是可控的。你操纵变形金刚,擎天柱就可以变成汽车。你给芭比换一顶短发,她就可以更配另一套衣服。

  玩具可以让世界变成你想的样子,成年人知道,这个,很难。其实任何的不快乐,都是预期和实际出现了差距,是不确定感。于是我们发明了很多“抵抗”无力感的方式,有人通宵K歌,有人喝酒撸串,有人出轨,有人沉迷游戏,有人只是躲在地库里。

  我的方式是拼乐高。我是奇葩么,并不是。

  NPD(全球知名市场调查机构)在英国的一项调查,自从2012年以来,购买乐高玩具给自己的成年人的次数增加了65%,仅仅是2015年一年,这个比例增加了21%。

  对于我来说,大概没有烦恼是一盒乐高TECHNIC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盒吧!

  乐高给了孩子创造的能力,但同样给了我们这群发际线危机的中青年人一个实现的机会。

  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的手艺,乐高给你机会,一个人完成一件自己喜爱的作品。你不用和办公室里那个猪队友配合,不用看谁脸色,翻开那彩色的说明书就好。

  乐高能让我不断重温简单的执着。如果我熬个夜,后天要交给老板的PPT不一定能写完,但我知道,1900片的乐高我肯定拼得完,那明天我就能得到一个土星五号。那是符合预期的感觉,成年人的确定感。

  站在空洞的责任感制高点,谁都能谴责K同学逃避和不体贴妻子。直到一次聚会上,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复杂。酒过三巡,同学们玩起了真心话大冒险,一位男士回答 “你经常做的你妻子不知道的事情是什么?“

  “我每天下班回家,都在家里楼下站好久,抽5-10根烟才上去。”

  然后,竟然在场的7、8位男士,都说自己也经常这样……

  女性们肯定开始不乐意了,男人总把自己描绘成受害者。本文无意讨论男女,我希望把成年人作为一个整体。

  女人也有自己的无力感。

  找工作时面试官故作随意问出你结婚了么实际是想知道你多久会怀孕的那种被手电筒照着的感觉;

  努力给孩子做了新一周辅食菜单却被婆婆嫌弃事儿多我们那时候吃米粥都能把孩子养活且老公回来还支持婆婆的那种委屈……

  女人获得确定感的“玩具”,可能是追综艺,做美容,买买买,姐妹群。也许以K为代表的男士们也曾无意间对自己的妻子们说过,“天天追综艺,你有时间不如读个在职研究生“。

  殊不知,你正在做剥夺别人玩PS4同样的事情。

  也许你躲在车库里,你太太躲在浴室里。

  成年人何苦为难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