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工艺 武陵酒香

  常德城,武陵酒。

  作为中国十七大名酒之一的武陵酒,自1972年在湖南常德初酿成功,生产出第一批高端优雅酱香白酒后,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进步与发展,现已成为了一家集产品系列化、包装系列化、生产系列化的大型酒类企业。

  近日,由中国酒业协会名酒收藏委员会主办的“鉴名酒 见未来”十七大名酒专场鉴定,走进武陵系列活动在湖南常德武陵酒厂举行。

  各大收藏大咖、行业名家齐聚于此,在品酒鉴酒的同时探讨武陵陈年酒的时间价值与品质魅力,推动陈年酒消费市场与收藏市场的健康、繁荣以及可持续发展。

  为近距离了解酱酒生产的全链条,了解其背后的生产故事,人民网走进武陵酒厂,通过实地探访酿酒基地、生产车间等,揭开中国十七大名酒之武陵酒的“酿造”密码。

  因地制宜

  成就风格独特的武陵名酒

  常德古称“武陵”。

  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元月元日饮春酒”的习俗;五代时,更以崔氏酒家产的酒著称,留下“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的诗篇。

  在武陵酒文化博物馆内,眼前各式各样的陈年酒串联起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谈及武陵酒,武陵酒之父、中国白酒大师鲍沛生先生回忆道,之所以会酿造这款酒,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期,茅台酒作为当时的接待用酒,供应前来拜访的宾客明显不足。湖南地方政府决定在在本土开发一款酱香型高品质接待用酒。

  出于对常德酒厂自然环境的熟悉,以及与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副厂长季克良先生的同学关系的考量,酒厂厂长鲍沛生接下了这项重任。

  在向贵州茅台酒厂取经学习的过程中,鲍沛生一边研究贵州茅台的工艺,一边思考如何因地制宜酿造出属于武陵人自己的酱香风味,这也才有了武陵酒“七上贵州茅台”的故事。

  1972年,常德试制酱酒成功,“武陵酒”得以命名。

  相较于以往的酿酒试制,此次融入了湖湘特色,“酱中带焦”的独特口感让“武陵酒”从此再白酒行业拥有了一席之地。

  “武陵酒与茅台酒是两个风格。武陵酒的酱香又称为幽雅酱香,略带焦香,但焦不出头,此外绵柔、干净、回味好,这也是与茅台酒不同之处。”谈起这件“得意之作”,鲍沛生滔滔不绝起来。

  也正是因这“和而不同”的独特风格,武陵酒在1979年、1984年的两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获得优质酒的“银奖”。1989年,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武陵酒一举摘下中国名酒桂冠,成为与茅台、郎酒并列为三大酱香名酒。

  秉持匠心

  成为全国叫得响的酱酒品牌

  2022年9月9日,武陵新厂一期整体建成投产。

  为何要建造新厂?其原因在于过去的50年里,武陵酒的发展一直被产能问题所困扰。

  要想取得新突破,解决产能问题是关键。

  由此可见,总投资15亿元,规划用地500亩,总建筑面积27万多平米的新厂项目,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谋篇布局。

  不同于其他老酒厂,新厂整体项目采用先进、人性化的设计,利用“工业生产、体验营销、景观设计”的理念,力图将其打造成为集酒类生产、工业展示、科技研发、生态旅游、文化博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产业园区。

  “武陵酒投产汇聚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了做强做大的基础。”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超表示,新厂的建设选址之所以在距离武陵酒老厂不远的位置,就是为了保持武陵酒酒体品质与风格的一致。

  走进武陵酒新厂区,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糙沙”环节。

  “一年一个大轮回,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王贵军介绍,武陵酒在遵循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之上,一直坚持着‘12987’传统坤沙酱酒工艺。

  王贵军表示,在投料时间的选择上,根据常德的气候特点,武陵酒选择每年在阳历9月9号进行下沙;在粮食处理上,创新采用整粒泡粮的方式,让酒体更加纯净,不带有涩感;最后的堆积阶段,温度则会选择50摄氏度,制曲温度高达70摄氏度,同时多使用10%的曲药,以实现武陵酒具备焦香口感。

  据了解,武陵酒新厂共10栋酿酒车间,1120口窖池,8栋陶坛库共有9万只陶坛,储酒能力可达4万5千吨。自建成投产以来,目前已投入高粱10000余吨,小麦前期生产12000余吨,预计产量会达到5000吨以上,将成为全国除川贵地区以外最大的酱酒酿造基地。

  细数时光,从1972年酱酒初酿至今,武陵酒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的不同光景,这背后记载的是酱酒“铸匠魂、怀匠心、守匠情、践匠行”的发展故事。

  下一步,武陵酒将开启“区外精耕,省外扩张,走向全国”的征途,抢抓振兴湘酒的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武陵酒品牌,让武陵酒香飘四方。(张筱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