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和成人人际关系

  这样,与养育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持的源泉。如果我们的依恋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认为,这些依恋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

  2. 成人的依恋类型

  如果依恋理论学者是对的,那么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不同依恋类型应该能适用于成人。换句话说,爱因斯沃斯及其同事将孩子分成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并建立恋爱关系时,这些特点仍会显露出来。我们能找出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并信赖对方。我们也能发现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最后,我们也能看到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有时候显得比较强势。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吓跑了同伴。

  有趣的是,首先尝试查明和测量这三种成人依恋类型的是刊登在《洛基山新闻》上的一项调查(Hazan & Shaver,1987)。有一千多个读者从科罗拉多州这份报纸的生活版上看到了这个小测验并寄来了他们的答案。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求答题者标明下面三种描述中哪一种与他们最接近: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另一个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第一种情况描述的是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第二种是回避型的成人,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成人。尽管样本不一定具有科学性,但是结果却给人启发。答题者中56%属于安全型,25%属于回避型,19%属于焦虑—矛盾型。后来的一项美国全国大样本调查(Mickelson,Kessler,& Shaver,1997)发现了相似的分类的情况:59%的安全类型,25%的回避型和11%的焦虑型(5%的不可分类)。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些数字的意义,并且发现三种类型的成人的比例与发展心理学者计算的婴儿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比例非常匹配(Campos,Barrett,Lamb,Golksmith & Stenberg,1983)。这些数据上的相似性和一种说法相一致,即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期。

  另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亲子关系和成人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一种推测。当问到家庭成员关系时,安全型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成人更倾向于描述同父母的积极关系和一个温暖、信任的家庭环境(Brennan& Shaver,1993;Diehl,Elnick,Bourbeau,& Labouvie-Vief,1998;Feeney & Noller,1990;Hazan & Shaver,1987;Levy,Blatt,& Shaver,1998)。与之相反,焦虑—矛盾型的人很少回忆起父母的支持,回避型的人描述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不信任的和情感淡漠的。描述父母的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是回避型的,他们不大可能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类型。

  3. 其他的模型和测量

  成人依恋类型的提出导致了这方面著作和研究的大量涌现。这类研究包括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新观念和怎样对个体进行分类的新标准(Bartholomew,1990;Bartholomew & Shaver,1998;Carver,1997;Simpson,Fischer,& Liu,2005)。近年来依恋研究者发现按两个维度对依恋类型进行分类比较有用(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Brennan,Clark,&Shaver,1998)。研究者首先把人们分成对爱情伴侣将背弃他们感到害怕和不害怕的两类。从依恋理论来看,我们可以说这种害怕背弃反映了个体内化了的自我价值感。很少担心背弃的那些人把自己看做是有价值的和值得被珍惜的。在维度另一端的人,怀疑自己的价值,对别人是否会觉得他可爱持保留态度。研究者把这个维度成为焦虑。第二个维度反映人们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在此维度一端的人,相信对方是可信的,会满足他的情感需要;维度另一端的人,认为别人是不可信的和拒绝的。研究者把这个维度叫回避。

  我们把这两个维度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图6.4所示的四种分类模型。喜欢亲密和不过分关注背弃的成人被归为安全型,与三类别模型中的安全型成人一样,这些人倾向于寻找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为此感到愉悦。但是,一些不害怕背弃的人仍对他人极不信任。这些回避型(有时称为拒绝型)的个体逃避密切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大信任别人,或因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愿在情绪上依赖别人。

  模型中其他两类人体验着不被别人爱的情感,这使他们背上了害怕爱人背弃他们的永久负担。其中喜欢亲密的人被归入焦虑—矛盾类型(有时称为过分关注型)。因为这种人缺乏自我价值感,他们通过寻求与别人的亲密来获得自我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试图去证明如果别人发现他们是可爱的,他们就一定是值得爱的。遗憾的是,当他们的伴侣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亲密需要时,自我价值的缺失就会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打击。另外,还有一种无定向的人(有时称为恐惧型)。这些成人认为自己不值得爱,怀疑爱情是否能提供所需要的亲密。他们回避与别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的痛苦。

  学生们会问,三分法和四分法哪个能更好地描述成人依恋类型?答案是,虽然近来研究中有运用四分模型的倾向,但这两个模型都是有用的。因为研究者有时把研究对象分成三类,有时把他们分成四类,这样就难以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但是因为两个模型间的相似性,所以运用任何一个模型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下面介绍的研究都是运用这两种模型进行的。

  4.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

  依恋类型真的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吗?回答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也许在于人们在爱情关系中有多快乐。好几个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对他们的浪漫关系更满意(Brennan & Shaver,1995;Keelan,Dion & Dion,1994;Pistole,1989;Simpson,1990; Tucker & Anders,1999)。其他方面也存在这种现象,即,有安全依恋型同伴的人也更满足于他与别人的关系。不奇怪,安全依恋型成人也倾向于找一个同样依恋类型的同伴(Brennan & Shaver,1995;Collins & Read,1990;Kirkpatrick & Davis,1994)。

  有研究者测量了52岁人群中的依恋类型(Klohnen & Bera,1998)。研究人员在这些参与者21岁、27岁和43岁时就已经测量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像预期的一样,安全性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如图6.5所示,安全型的参与者比回避型参与者更可能结婚和保持婚姻状态。到52岁时,95%的安全型成人都已经结婚,仅有24%的曾离过婚。相比之下,仅有72%的回避型成人曾结过婚,50%的人经历过离婚。

  但是,为什么人们同安全型成人的关系比同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成人的关系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考察了同这三种类型的人建立的关系的特点。他们发现安全依恋的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中有很多爱、承诺和信任(Keelan et al.,1994;Simpson,1990)。此外,这些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接纳并支持同伴(Hazan & Shaver,1987)。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Simpson,1990)。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Mikulincer & Nachshon,1991;Tidwell,Reis,& Shaver,1996)。 285363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