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的十七个主要原因,看看你中招了么?

  大家好~我是西瓜

  我们总能看到各种讲安全感的文章,但几乎没有写的很完整的,这样很容易一知半解。所以我进行了整理归纳,把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列出并加以解读,我们可以对号入座,看看我们有没有踩雷吧!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类都属于“早产儿”。漫漫岁月中,我们进化出了适应行走的碗状骨盆,与之对应的是我们留下了较低的脊椎,这种生理结构并不适合生育。

  正常来说,每个人应该在母亲的身体里孕育21个月后才出生。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只经历“十月怀胎”便呱呱坠地,而很多动物出生后只需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间便可以自己行走,人类则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如果没有成人抚养,婴儿是无法在野外生存下去的。此外,不同的生产方式也会导致安全感在先天的不足:早产(七个月左右)的孩子安全感要比正常出生的婴儿差,剖腹产婴儿的安全感比顺产的婴儿差。所以,人类的安全感不足有一部分是先天因素,也正因如此,后天的培养才尤为关键。

  举个例子:

  我在三年内换了十家公司,除了要熟悉不同的领导同事之外,我还要熟悉不同的上班路线,熟悉不同的周边环境……在A公司时,我得知道上班怎么走,A公司附近有什么好吃的,A公司的领导同事是什么性格的。等好不容易熟悉了,我被迫到了B公司。得,一切又得重头来,等好不容易熟悉了B公司,又被迫到了C公司……就这样周而复始,我很难在任何一家公司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于婴儿来说,他们需要适应的更多:不同环境的光线、声音,不同抚养人的音量、音速,不同物品的材质、触感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孩子常常处在不安的状态下,进而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建议成年人在未成年人的陪同下观看!!!

  胆小慎入!!!

  

  好吧,其实是高萌预警,好可爱的熊猫啊。

  但假如,我真的放了一张恐怖的、令人极度不适的图片——比如一张高清的女鬼——而且没有任何预警,你会有什么反应?

  骂我都是轻的了,要是我在你面前,说不定一个巴掌就扇过来了。

  这时候我要再来一句:你看,你咋不禁逗呢?和你开个玩笑至于嘛!

  是不是血压都上来了?

  成人之间不会这么做,因为这种玩笑方式太过分了。但是,很多成人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往往会去“捉弄”孩子,一旦孩子害怕甚至哭泣,他们就觉得很有趣。但大人和孩子的视角不同,大人觉得好玩,孩子可能觉得恐怖。比如突然的怪叫、对孩子的“突然袭击”,或者突然消失(和孩子玩捉迷藏时不算,只要孩子没有表现出不安,相反可能会很开心,这种游戏行为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等,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当婴儿发现是你发出怪叫时,他会首先判断你究竟是人还是怪物。

  大人被吓一跳还说“吓得心脏病都犯了”,何况孩子的小心脏呢?

  上一条中的“恐吓”是非语言的,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遇到的是语言恐吓。

  这种恐吓可以简单分为玩笑的和严肃的两种,玩笑的语言恐吓往往和上一条的目的类似,都是抱着“逗逗孩子”的心理,比如“你知道你妈为啥把你送我这来了不?因为你妈不要你啦”、“你是我捡来的,你要不听话我就再给你扔出去”,孩子吓得不行,家长得意洋洋。

  而严肃的语言恐吓往往发生在家长生气或者抱怨的时候:“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我跟你说,你爸/你妈可不是人了,巴拉巴拉……”、“跟你说多少遍了,外面的人都是坏人”、“再哭就有大灰狼来了,把你抓走吃了”。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时代在发展,但同样的一句话在二十年前能唬住人,今天依然可以。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语言的潜台词是:

  你信任的人恰恰是伤害你的人/我可以随时切断你和你爸妈的联系/世界到处是危险。它们的共同点,或者说底层逻辑是:你的生命由我掌控。

  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什么?是活下去,攻击欲、食欲、性欲这些“天性”,都是为“活下去”这一终极目的服务的。之所以这些语言能够成功吓到孩子,就是因为相当于直接告诉他:你活不下去了。所以孩子直面的是失去妈妈甚至失去生命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在孩子心中无限放大。家长的有口无心会让孩子深信不疑,进而产生惊恐的情绪。这时孩子会咋办呢?哭。但哭不是家长想看到的,所以家长往往会再来一个助攻:这孩子一点都不禁逗。

  我命都要没了,谁还有心思和你开玩笑?

  威胁和恐吓类似,区别在于恐吓的结果往往是夸张的、不能发生的,而威胁的结果往往是可以实现的。家长不会真把孩子扔出去,妈妈也不是真的不要孩子了,但是:

  “再哭?再哭就不出门了!”只要孩子还哭,今天就真的不出门了;

  “你要是考不好,这个假期你就别玩了!”只要没考好,这个假期真就基本玩不上了。

  威胁虽然没有恐吓听起来吓人,但威胁是真真切切能让孩子感受到“疼”的。

  站在孩子的视角:我每走一步、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让我失去我喜欢的东西,所以为了不失去这些,我只能尽量去迎合家长。这时候就会造成一种假象:家长认为威胁之后孩子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发展了,也就是俗称的“听话”。但问题是,此时孩子是被迫改变的,一旦孩子对我们用以威胁的东西失去了兴趣(在青春期尤为明显)——不出去就不出去,不和别人玩我就在家玩游戏,到时没招的反倒是我们。

  孩子是逐渐长大的,他饱受威胁的日子是倒计时的。再过十年二十年,孩子长大成人,我们垂垂老矣,到时候再威胁孩子,你看孩子还搭理我们不?如果一直用威胁的方式和孩子相处,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还会让我们老了之后成为苏大强、谢广坤,甚至患上老年抑郁。

  这一点对孩子的安全感破坏是极大的,其底层逻辑是:我生气了,所以就得收拾你。孩子的视角:我就是个出气筒。

  在一个随时会挨打挨骂的环境中,孩子是不会感到安全的。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不能打孩子,但有的时候就是做不到。有的家长还会振振有词说因为孩子不听话,所以就得打他让他长记性。其实这个逻辑也是有问题的,这部分内容我会在以后讲情绪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今天只要知道别打孩子就行了。

  孩子端水的时候水洒了——这孩子手这么笨呢!

  孩子写作业磨蹭了——这孩子真墨迹,将来什么都干不了

  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这孩子咋这么不让人省心!他怎么光打你不打别人呢?还是你欠欠地惹人家了

  ……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种否定的语言充斥着我们的成长。但为什么说是PUA式的否定呢?因为还得来个道德绑架:

  “我这么辛辛苦苦地照顾你,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么?你看看你,考试考试不行,学习学习不行,你这样你对得起谁啊?”

  “你妈妈这么照顾你容易吗?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发现了吗?这种否定是无法反驳的,一旦反驳就是不听话、不懂事。因为于情于理咱们都是弱势的一方,我确实水洒了啊,我妈照顾我确实辛苦啊。

  但是!水洒了也许是地滑,并不能就说我手笨啊;我妈照顾我很辛苦,但“好好学习”、“听话”并不是回馈她的唯一方式啊。

  表面的痛心疾首,实际的道德绑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套连招下来,孙悟空都得被扒层皮。

  代入一下:

  你业务能力很优秀,但是领导很看重的一单你没有谈成。

  领导开始第一招,直接否定:“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客户都谈不下来,公司还留着你有什么用呢?”

  接着第二招,混淆概念:“你自己说,你多少单没签下来了?是,你签下来了不少,那公司不也给你发工资么?你还说晚上有事,谁晚上没事?怎么就你要请假呢?”

  再来个大招,道德绑架:“小X啊,我这么说也是为了你好啊!我怎么不说别人呢?你知道我保了你多少次吗?虽然你这么多单没谈成,公司也没说直接把你开除了吧?这不就是因为公司很人性化吗?你要是还不加班谈单,你说你对得起谁呢?我要是你,我家都不回了,今天必须再签一单。”(还可能在此处配合一个杜撰故事)

  最后,拍拍你的肩膀,眼神里透露出鼓励,并伴随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留下一句你自己看着办吧。之后回到办公室沾沾自喜:这小子又被我拿捏了一番。

  请问,这样的工作你会继续做吗?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是做还是不做,无论是跳槽、辞职、还是奋发图强,都说明我们是有得选的。

  但孩子们别无选择,他们不能换个家庭、换个父母。而且孩子还不具备成人的阅历和经验,不断被PUA式的否定之后,孩子对自己的负向评价不断加深:我真的一无是处、我啥也不是、我将来也不会有出息、我只会让我爸妈失望、我就像个累赘一样。

  为什么?因为最亲近的人都这么说啊。

  最后的最后,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敢,因为他已经认同了别人对他的不负责任的负向评价。没有了内心能量,就不能给自己安全感。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这个词,甚至已经对孩子进行了相应的训练。简单地说,就是孩子想要什么时不立刻满足,而是让其耐心等待。这个方式本身没问题,但用的不好就有问题了:

  孩子已经饿的不行了,我为了提升他耐心等待的能力,让他再饿一会,孩子哭我也不心软。终于,孩子没力气哭了。

  这是我接触到的反面案例,而且不止一次出现。通常情况下(此处有注解,于文末左下角灰字部分),在孩子生理需求很强烈时,就不要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了。饥饿这种生理需求是人类是最低级也是最基本的需求,这种需求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安全感几乎为零。

  这么说可能不够直白,翻译一下:

  为什么有疫情了咱们都要囤菜?怎么没人先囤充电宝呢、囤衣服呢?

  因为咱们怕没吃的啊。

  怕,就是感觉不到安全了。

  最完美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画幅画,本来挺好看,但是看到旁边学美术的孩子,就发现人家画的才算好;孩子考试有进步,但是邻居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感觉自己孩子成绩还是不好。然后家长就说出了经典台词:

  “你看看那谁家的谁谁谁!”

  还是代入一下:

  你做了顿丰盛的晚餐,老公回到家吃一口就不吃了,说一句“你看那谁家的媳妇,人家做饭才好吃呢。”

  你上交了工资,结果你媳妇来了一句“你看看人家那谁咋那么能挣呢?你看看你,这点钱够干什么的?”

  生气不?但凡有点脾气的人,都会回怼一句:“你看谁好你就找谁去!”

  你看,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话在夫妻之间像禁忌一般,其实亲子之间也是这样。比较是为否定做铺垫,从而导致在孩子的自我认知里是极度否定自己的。

  不是不能比较,而是不要随意横向对比,比自己的过去有进步、每天都在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山的角色,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母亲是水的角色,给予孩子理解、接纳和更好的情绪链接。父亲的陪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但是,太多的父亲角色是缺失的,比如父亲彻底不管的“丧偶式教育”;时不时瞎管一下的“诈尸式教育”。这些调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仅是父亲角色缺失,成年、青年男性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

  学校里,幼儿园到初中,基本都是女老师;

  家里,妈妈、奶奶和姥姥是带孩子的主力军;

  教培机构,基本都是女老师;

  为什么现在体育类课程越来越火?除了提倡运动外,还因为那里有更多的男老师。

  男老师本来就少,懂孩子的男老师少之又少。就算这个男老师再懂教育、再懂孩子,也远远赶不上父亲的陪伴。没有山一样的父亲形象,孩子的安全感就是要打折扣的。

  女性在表达情绪时,释放的能量是大于男性的。尤其对于男孩来说,如果妈妈或奶奶姥姥过于强势,这个孩子往往就是偏弱的。为什么呢?

  我妈强势,我也强势——天天打架——打不过,我服软了——逐渐变弱

  我妈强势,我不强势——顺从她,我能好过一些——逐渐变弱

  而造成女性抚养人过于强势的两个主要原因:从小缺乏安全感,用强势来保护自己;既当爹又当妈,“为母则刚”。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强势的母亲,请先提升自己的安全感,从本文中找到影响你安全感的原因,并解决它;如果你的妻子是一个强势的母亲,请你用更多的接纳和关怀来分担她的教育压力。

  我心情好你说啥是啥,我心情不好你说你是啥。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由我们的心情决定,所以对孩子来说,我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爸我妈今天心情怎么样,他们心情好了我就可以放肆一点,他们心情不好我就得小心翼翼。但家长自己都不知道今天心情怎么样、会不会生气,何况孩子呢?所以孩子要生活在一个不断揣摩、猜测的环境中,心累、不安成为了常态。

  直到某天,孩子摸清了家长的脾气秉性,在家长之间游刃有余,但是新的问题显现出来了:不自律、缺乏理解、不会沟通等等。毕竟,面对一个火药桶,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远离,换到亲子之间,就是亲子关系的疏远,有的话我想和你说,但说一半发现你要生气了,我就不说了。

  这种情况对孩子的安全感影响取决于家长的爆发强度和频率,如果家长生气是频率较低、比较温和的,孩子受不到太大的伤害,孩子安全感的被破坏程度就会低一些;反之,如果家长经常生气、每次生气都是世纪末日一般,孩子的安全感就更容易被破坏。

  和上一条不同,有的家长“喜怒不形于色”,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的心情如何。可能家长已经因为孩子的行为很生气了,但是表面上毫无波澜,孩子没有收到预警信号,直到家长忍无可忍爆发出来,孩子还会一脸懵:这咋说生气就生气了?

  我们来看看家庭教育中经典的“静止脸实验”:

  一个妈妈和婴儿在玩,孩子还不会说话,两个人的语言并不相通,但是他们都在笑,孩子很开心、很自在;

  为了实验效果,妈妈突然毫无表情,婴儿明显表现出了不安,开始用刚才的方式企图再次和妈妈建立链接——也就是希望妈妈恢复笑容。但是妈妈不为所动,这时候孩子的表情变为了惊恐,并环顾四周希望得到帮助,当然了,没人来帮忙。于是婴儿开始哭泣,并试图再次引起妈妈注意,最终孩子放弃了尝试,开始把害怕尽情地哭出来。这时候妈妈又恢复了最初的模样,孩子很快止住了哭声,重新投入到游戏中。

  整个过程也就两三分钟,但充分说明:

  即使孩子不会说话,也可以通过情绪和他人建立链接;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绪变化,他们就会快速陷入到不安和恐慌中。

  因此,如果父母总是面无表情,孩子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不知道下一秒是会突然翻脸还是毫无变化。恐惧源于未知,父母的情绪就是他们的未知,

  你刚刚到办公室:

  A领导走进来说,你赶快做个表,十分钟之后用;A领导刚走,B领导过来让你什么都别干了,赶快去接待个客户;没等你出门,C领导又过来说让你赶快联系一下其他同事,一会要开个紧急会议。

  你怎么办?听谁的?还是挨个去解释?

  职场人最怕遇见的事情,很可能就在家里上演。

  妈妈让孩子往东,爸爸让孩子往西,老人让孩子往北,孩子自己其实想往南。这个时候孩子会怎么办?

  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因为选择哪一个都可能要承担没选择的后果,我听我妈的,我爸说我咋办;我听我爸的,我奶说我咋办。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是很难建立的,他们常常要进行风险评估,即使再小的风险,也是不安全的。

  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一定要统一彼此的教育观念,切忌当着孩子的面让孩子做选择。

  我们知道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于是零下二十度问孩子今天想穿什么衣服,孩子说想穿连衣裙,我们让不让她穿?这个时候我们说那连衣裙外面套羽绒服,孩子说不,那样不好看,我就要光穿连衣裙。

  怎么办?听她的她就会冻着,不听她的就没尊重她。

  其实这样纠结还算是好的,现实情况往往更糟糕:

  孩子说穿连衣裙,家长说:

  不行!这么冷的天怎么能穿那个呢?你再选!

  这时候孩子是带着什么心情做选择呢?

  显然,逐渐不敢选了,因为选错了会挨说。但她并不知道哪种选择是被允许的、哪种选择是不被允许的。

  问题出在哪?

  我们给孩子的选择是没有界限的。

  没有边界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惹家长生气了,过了一会我们说想干什么什么,家长说一句随便。这个时候我们真的能随心所欲吗?肯定是不敢的。

  那么这个选择该怎么问呢?

  我们可以拿出几件适合当下的衣服,让孩子在这些选项中做出选择,这样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被允许的。这几件适合当下的衣服就是界限,就是安全。所以,孩子想要去尝试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界限,告诉他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尽情探索。孩子知道了边界在哪,才能放下心来去做。

  发起个挑战:

  五分钟的时间背诵前面的内容。

  显然这个目标太高了,别说五分钟,五十分钟我都背不下来。

  如果五分钟背一段呢?我估计我能挑个短的试试。

  这说明我对我的能力有个基础认知,我知道这么多字我不可能五分钟背下来,背下来个短的就不错了。虽然这种认知可能不准确,也许我能背下来个长一点的,也可能连短的也背不下来,但起码我知道肯定不能全文背诵。

  问题来了,孩子是否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呢?显然不是,因为建立自我认知是个很漫长的事情,“人贵有自知之明”嘛。

  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经常给孩子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他们就经常陷在“做不到”的这个局面。经常做不到会导致孩子形成自我怀疑,进而自我否定、影响自信。

  怎么办呢?

  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并在孩子完成每个小目标时进行及时的肯定。

  就像刚才提到的挑战,不用你一下背诵全文,咱们一个点一个点来,每背下来一个点我都会肯定你、鼓励你,让你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不断强化你的信心。

  我们可以把这个挑战替换为任何事情,写作业、穿衣服、吃饭,孩子掌握任何技能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如果这个过程中充满父母的鼓励和陪伴,会给予孩子一生的能量。

  很多人喜欢睡觉时弓着身子、搂个抱枕,这样会有一种“心安”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带给人安全感,一定程度上是在弥补童年时期缺少的肢体接触,比如父母的拥抱、抚摸。

  孩子哭时,“置之不理任由他哭”和“抱着他抚摸他的后背”,这两种处理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前者的安全感更容易被破坏。肢体接触能够让孩子和父母建立更好的情感链接,满足内心的需求。

  如果长时间缺少这种亲密的肢体接触,极有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婚恋情况,会导致孩子极度渴望拥抱和爱,又极度抗拒拥抱和爱,在未来的感情中难以找到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