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绝交,都是静悄悄的
前几天,微博大V“城南邮局”发微博,感叹“成年人连绝交都是安静的”。
这条微博冲上热搜后,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确实如此,成年人的告别总是悄无声息。”
数万人在评论区哀悼“自然死亡”的友谊。
有人想起自己初中时最好的朋友。
他们有着一起翻墙逃学,通宵打游戏的“过命交情”。
他们也是“只要你需要,我就陪你”的“最佳损友”,还帮对方追女朋友。
然而,终究不敌时间和距离的疏远,高三毕业之后再也没有联系。
来源:网络
就像陈奕迅《最佳损友》中的歌词:“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很多人都发出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走着走着,曾经的朋友就和自己走散了?
来源:unsplash
有一种无声的默契,叫做成年人之间的告别。
不会有商量,也不会有通知,和朋友的告别更是如此。
有研究指出,大部分成年人友谊结束的方式是被动的渐行渐远(Vieth et al., 2022)。
在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种关系中,友情似乎最为脆弱。
不同于亲情,友情是我们的自愿选择;
也不同于爱情,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或契约。
一旦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动,友情是我们最先割舍的那一部分。
荷兰社会学家杰拉德·莫伦豪斯特研究发现,每隔7年,我们会失去一半亲密朋友。
就算这段友情比爱情更刻骨铭心,比亲情更情感真挚,时候到了就会自然脱落,就像脱发那样悄无声息。
在某个闲暇午后,平日忙碌的你终于有时间打扫房间。
在不起眼的角落,你发现了这几根不知何时脱落的头发,沾染厚重的灰尘。
这时你的内心,或毫无波澜,或些许苦涩,无论如何,尘埃落定。
来源:Pexels
“城南邮局”的这条微博,也勾起了潜藏在我脑海中的记忆。
那是我认识将近20年的好友,我曾经叫她小黑,她曾经叫我影子。
我们的联系早已稀疏,从偶尔地“诈一下尸”,到现在安静地躺在彼此的通讯录。
当小黑浮现在我的脑海时,我甚至无法迅速想起她的微信昵称。
尽管她曾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当我终于从1000个联系人中“捞”到她时,回忆像破冰的溪流,在脑海恣意奔涌,搅动原本平静的思绪。
小黑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也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那时的她,就像投入幽暗洞穴的一束光,让我找到那个走出洞穴的出口。
我在农村长大,刚上小学时一嘴方言,加上生性内向,在一群说普通话的城里孩子中,我莫名地感到自卑,不敢主动开口说话,也因此交不到朋友。
小黑为人随和,无论对谁都很友善,或许是出于善意,她主动拉着我放学后一起玩耍,带我融入一个个圈子。
就这样,我和所有人打成一片,性格也逐渐开朗,有了更多朋友。
来源:unsplash
后来的她成为我的一根拐杖,支撑软弱疲惫的我向前走。
中考后,情感不合的父母闹离婚,母亲抱着妹妹回娘家把我抛在家中,人生失意的父亲又把我抛给走不动路的祖父母。
在一个午后,我从家中各个角落翻出30块,决定离家出走。
小黑得知后,二话不说,把我接到她的奶奶家。
在那里,小黑带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暑假。
白天,我们躺在阁楼的木床读同一本小说,伴着蝉鸣,惬意又自在。
傍晚,我们躺在空地的长木凳乘凉,谈天说笑,回忆儿时的快乐。
深夜,我们躺在溪流旁畅想未来,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出,要考同一所大学。
在小黑的陪伴下,原生家庭给我造成的创伤被治愈,对于未来我又充满希望。
和大多数友谊一样,我们有过摩擦和矛盾,也冷战过。
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就像一块玉佩的两瓣儿,最后都会和好如初。
我曾一度认为,这段从童年跨越到青春期的友情,会绑定我们的一生。
来源:unsplash
但万事不总遂人愿,我们并未像曾经所期望的那样,考入同一所大学。
小黑留在了南方,我则复读一年去了北方。
我们的人生在不同的城市,以不同的方式开启各自的新轨迹。
我们的生活逐渐失去交集,我们的联系也日渐稀少。
毕业之后的两年,我的生活陷入僵局。
在小黑的劝慰下,我搬去她所在的城市合租。
然而,我们对生活现状有着不同的认知与判断,也有了各自的生活圈与朋友圈,不再是彼此圈子的核心。
即便是周末,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躺在各自的房间刷手机。
尽管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有时甚至一天都不会打个照面。
我们的友情由此出现一道分水岭。
来源:unsplash
合租一个月后,我搬回了原来的城市。
从此,我们仿佛达成默契,安静地躺在彼此的好友列表,不再叨扰对方。
就像社会心理学家贝弗利·费尔(Beverley Fehr)所说:
大多数友情的消亡,并非如烟花爆炸那般突然,
而是像粉末融入水中那样,悄然消逝。
这并非因为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而是你们之间将不再会发生什么。
友情的疏远甚至诀别,往往连裂缝都不见,直接就是沟壑甚至深渊。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在乎朋友,而是因为生活本身变得更复杂。
不同的经历让彼此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分歧越发明显。
而为维持这段友谊,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让聊天话题变窄,避开可能产生分歧的内容(Khullar et al., 2021)。
然而,当话题变窄时,也就意味着你们无法像从前那般畅所欲言。
友谊也就随之自然地脱落。
来源:unsplash
“友谊分手”所历经的痛苦,并不比失恋少。
与失恋不同的是,“友谊分手”如同一场“缓慢的死亡”。
1、一种模糊的痛楚:不碰没感觉,一碰却痛
这场“缓慢的死亡”,给那些失去重要友谊的人带来的,是一种模糊的痛楚(Zamani, 202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和小黑从24小时消息轰炸的关系,沦为只会互道“吃了吗”的关系,有时连发表情包都吝啬;
慢慢地,我们开始在睡前才想起,今天忘记回复对方的消息,于是匆忙补发一个表情包,表示“已阅”;
再到后来,我们成为连发表情包都嫌手指累的朋友圈“点赞之交”;
直到最后,我们不再出现在彼此的朋友圈,静悄悄地躺在好友列表中。
每一步的变化,没有任何征兆,没有明确的节点,它就这样悄然发生。
当我回顾这段逐渐淡去的友谊,我难以确定自己是在哪个时间点真正失去她。
来源:unsplash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早已不叫她“小黑”,她也早已不叫我“影子”,我们开始叫彼此的姓名;
我早已删除她最爱的表情包,她也不再发那个“和你长得超像”的狗狗表情;
我早已不再卡零点为她送上生日祝福,她也不再为我精心准备生日礼物。
我们曾给予对方的种种“特权”,被时间逐一“没收”。
“友谊分手”留下的伤痛,就像一块淤青。
不流血,不碰没感觉一碰却痛,且无法立刻痊愈。
2、一种哀悼感:遗失的不仅是过去,还有未来
当这些冰封多年的记忆朝我奔涌,当小黑的模样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的胸口就像中了一记闷拳,一阵钝痛蔓延。
临床心理学家玛丽安·特伦特博士曾经表示:“友谊分手”通常与一种哀悼感有关。
你们见证了彼此的部分生活,所以当“友谊分手”时,你遗失了那个可以共同回忆过去的人。
你们哀悼的不仅是遗失的回忆,还有那个不再拥有彼此的未来。
来源:unsplash
大学毕业后,我在工作中认识了过去两年中最好的朋友。
我们每天在微信上闲聊,每个周末都会见面,一起喝酒,一起在河边散步。
我们没有产生过任何隔阂和嫌隙,相处起来非常舒适。
然而,这段我曾以为坚固无比的友谊,在疫情期间分崩离析。
因为工作变动,我搬去另一座城市,我们的友情也由此渐行渐远。
虽然我们之间没有多少回忆可以哀悼,但每当我走在河边还是会有些感伤:
如果我还在那座城市,或许我正和他走在河边,聊国庆旅行的趣事儿,讨论晚上一起去吃什么。
然而,这一切都只能是“如果”了。
此时此刻,我正走在这座城市的河边,另一座城市的他在做什么呢?
3、失去朋友,就是失去身体的一部分
失去朋友,如同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
因为,重要的朋友关系往往是自我认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自我认知大多建立在人际联结之上:
朋友会互相分享梦想与野心,关于生活和世界的看法……
来源:unsplash
朋友之间再日常不过的谈话和互相鼓励,都在一点一滴地加强成年人对于自我的搭建(Antony, 2015)。
当我们失去那个可以与之分享这一切的朋友时,联结断裂,我们依赖于这部分联结的自我也会随之受到威胁。
我还记得,高中的一个深夜,我突然收到小黑的短信,是关于她的梦想。
其中一条是,要和朋友不失联系,要买最贵的巧克力给影子吃。
后来,她把梦想郑重地写在了一封信里,希望我能帮她保管。
十年过去了,我仍旧保管着她的梦想。
然而,我和她不再联系,她也没有买最贵的巧克力给我吃。
当这些回忆涌上来,我意识到,我失去的不仅是小黑,不仅是那段珍贵的友情,还有那段无法复制的青春。
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来源:unsplash
友谊的自然脱落,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遗憾。
因为生活过于复杂,我们无法把控。
友谊是需要维系的,友谊是可以把控的。
研究发现,亲密好友间友谊的结束,往往不是因为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变少(Vieth et al., 2022)。
有些好友间即便很少联系,也能常年保持亲密的高质量关系。
那么如何让友谊常青呢?以下有2个小建议供参考:
1、定期联系朋友,进行高质量交流
要维持长久的友谊,而不沦为朋友圈“点赞之交”,需要定期联系朋友,比如每周末和朋友打电话,并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高质量的交流是,分享彼此的脆弱和焦虑,而不是炫耀自己新买的包包。
你们不必事无巨细地交流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交流彼此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即可。
这样一来,既能让彼此感觉自己一直在参与对方重要的人生阶段,从而事半功倍地增强陪伴感;
同时又能让对方感知到,ta对你而言是重要的存在(Muinos, 2021)。
来源:unsplash
2、创造和分享快乐,不要让ta成为“情绪垃圾桶”
虽然朋友是“情绪树洞”般的存在,但持久的朋友关系,更需要的是创造和分享快乐。
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为长期“情绪垃圾桶”,负能量太多会让人心生厌烦,这并不利于友谊的长期发展。
如果你和朋友身处异地,没有办法共同创造快乐的经历,那么你们可以试着每天分享各自的“小确幸”,哪怕是随手分享一个你觉得有趣的表情包、图片或者视频。
我和异地的朋友有一个三人小群,这个小群365天无休,我们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各自的生活状态、有趣的事物。
比如有一天,我在咖啡店办公时,一名陌生人因为我用了她所在公司的电脑,而请我吃了蛋糕,我感到非常开心,于是把这个生活中的意外惊喜分享给了朋友。
来源:聊天截图
朋友会因为我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并且也会向我分享他们的一些日常。
每天如此。
尽管我和他们半年没见,但感觉他们仍然陪伴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