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良和王静珠历经三次磨难,不离不弃,如今三代同堂幸福美满

  原标题:张良和王静珠历经三次磨难,不离不弃,如今三代同堂幸福美满

  张良、王静珠拍摄于1960年

  张良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成功选择:一是战争年代参加人民解放军文艺宣传队;二是60多年前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成功塑造董存瑞这一英雄形象;三是选择了爱妻王静珠,“她不仅是我老伴,还是在我改行后共同事业上的搭档、一起战斗的战友。”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董存瑞》在全国公映之后,张良受到了广大电影观众的一致称赞,不长的时间,他收到几百封观众来信,还有一些姑娘们寄来了含情脉脉的照片,大胆地向他表示爱慕之情。

  以拍摄军事题材故事片为宗旨的八一电影厂专门组织观看了《董存瑞》,在全厂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张良所塑造的董存瑞一扫过去那些高大完美但不近人情的英雄形象,使每一个人都感到可信可亲可近。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八一厂负责人专门请张良向全厂创作人员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张良在全军文艺工作者中从此也声名大增。这样到了1957年春天,政治大气候的变化却给张良带来了厄运。

  有人认为张良主演《董存瑞》之后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更有人散布谣言,说张良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已经变成大右派了。紧接着,张良的大多数朋友与他断绝了通信。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张良突然被抛进一个大旋涡中,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但他自信自己是清白的,当时他正在苏联话剧《舰队的毁灭》中扮演一名水兵,任务很紧,对外界的传闻他一时无暇顾及。

  话剧演出结束后,张良回单位参加整风运动。这时党组织号召党员向党交心,张良作为党小组长,他相信党提出的“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戴帽子”的“三不政策”,相信只要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在一次会议上,他带头向党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思想,讲了自己饰演董存瑞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对党和人民给予他的一系列荣誉(文化部授予他演员一等奖金质奖章,长影和沈阳军区发给他先进工作者的奖状)的感激之情,强调他不是一个见了荣誉就伸手的人,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谣言,是因为人们对他还不很了解。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他说,如果真有人要杀共产党人,他是坚决不答应的,他热爱共产党的信仰。只是,对有些他尊为师长的老党员转眼就变成了反党分子和右派,他很不理解……张良从来就是个爽朗性子,话题一扯开就什么都说了。

  当时整风办公室的人问道:“你怎么不理解?具体说说对哪些人。”

  张良与《董存瑞》(1955)导演郭维(右)合影

  张良毫不犹豫地说:“比如郭维(1922-2014,电影《董存瑞》导演)、沙蒙(1907-1964,电影《上甘岭》导演)都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很多年轻人尊敬的革命前辈,怎么说他们会反党呢?我不相信这话。如果说他们会反党,那他们怎么会拍摄出广大观众热情赞赏的《董存瑞》和《上甘岭》(1956)这样的优秀电影呢?而正是这样的优秀电影教育了千百万社会主义的一代青年人。”

  1944年,沙蒙夫妇在延安

  当时会场上一片寂静。张良后来回忆说,当时好比是一颗炸弹爆炸过后的死寂。空气凝结成团块,人们低头不说话,没有一个人表示异议。

  然而,第二天,张良所在单位的整风办公室就明确表态:他为大右派辩护就是反对党。

  张良终于正式被抛入旋风中间。

  整风办公室查抄了他的书信和日记,为了进一步查找张良的反党言论和思想发展的轨迹。结果,一无所获,张良的日记没有一句可以上“纲”上“线”。

  但是《人民日报》不久还是发表了一篇半版长文,题目是《一个青年演员的歧路》,向全国公开了张良“有问题”“有罪行”的“事实”。

  1952年,王静珠初到八一厂

  这时,一位叫王静珠的姑娘从北京拍来电报,表示相信他是人民的好演员,鼓励他不要被压倒,要振奋起来继续前进。

  这份电报当时在张良的单位抗敌话剧团引起极大的震动,张良的很多同事们非常钦佩这位姑娘的见解,而这位在他处于困境时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的姑娘则成了他的终生伴侣。

  1958年,张良下放38军当兵

  随后,张良带着处分到黑龙江省密山县附近的连队当兵。

  至此两人书信来往,互诉衷肠,在往来的信件中双方越来越坚信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

  来自于苏州的王静珠,1952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电影动画科,然后就被分配到了刚成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了八一厂建厂最早的60人之一。

  当她得知张良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后,和厂里打报告自愿来到东北密山县农垦局,在当地的《农垦报》当编辑、记者。

  此地离张良所在连队还相距很远,常见面是不可能的,但比在北京离张良近一些,王静珠就心满意足了。

  因为王静珠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心理上、地理上以及双方条件上的差距。

  他们互相约定每天记日记,过段时间互相邮寄给对方,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保持天天见面的热情。

  张良在电影《打击侵略者》(1965)中的影像

  此时的张良有了王静珠的爱情作为精神支柱,他更是信心百倍地努力当好一个兵,争取早一天回到他热爱的事业中。

  每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在一次演习中,张良因表现突出,部队给了他一次三等功的奖励。指导员问他:

  “你的立功喜报寄到哪里?”

  张良说:“我的父母已去世了,姐姐也出嫁了。要寄就寄给王静珠吧。”

  张良在电影《战上海》(1959)中的影像

  “王静珠是你的什么人?”

  “王静珠是我的未婚妻。”

  “未婚妻?”

  就这样部队把他的立功喜报寄给了他的未婚妻王静珠。

  不久,当张良当兵立功受奖的消息传回到北京,北京的一些朋友趁机为张良说情,把他借调到电影《战上海》(1959)中饰演战士小罗。

  张良在电影《战上海》(1959)中的影像

  《战上海》公映后,观众反映很好。他们很高兴又在银幕上见到了张良。到了1959年年底,八一厂正式把张良调来当了职业电影演员。

  这样一调,王静珠却只身一人留在了北大荒。

  但是,真正的爱情是经得住曲折考验的。

  以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当时的农垦部长王震下基层看望北大荒军垦战士,在与文工团员们相聚时发现了王静珠,立即决定把她带回北京农垦部。

  张良在电影《林海雪原》(1960)中的影像

  就这样她幸运地在《中国农垦》杂志社当了编辑。这似乎是一个善良人应得的回报。可其中却有说不清的甘苦。

  之后,他相继参加拍摄了影片《林海雪原》(1960)、《三八线上》(1960),《碧空雄师》(1961)和《哥俩好》(1962)等影片的拍摄。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革命战士和年轻工人的形象。

  1961年,张良与王静珠新婚留念

  1961年,张良的处分被撤销。这一年,张良和王静珠在八一厂他的宿舍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张良、王静珠结婚后的几年,是他们俩人在生活和事业上难得的发展时期。他们先后有了两个儿子——张海楠和张海洋,王静珠努力完成了电大中文系的全部课程。

  1963年,张良和王静珠夫妇与长子海楠

  而张良先后在六、七部电影里饰演了不同类型的角色,其中当以《林海雪原》里的高波、《哥俩好》中的大虎和二虎、《打击侵略者》(1965)中的丁大勇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尤其是在《哥俩好》中,张良一人饰演大虎和三虎这两个性格不同的角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而于1963年5月获得了全国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在发奖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夸奖说:“张良,你过来。你的《哥俩好》演得好嘛,演得很象个战士。然后,周总理与张良一起合了影。如今,这张照片还挂在张良的客厅里。

  获奖后的张良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创造力量在他身体内部冲动,他感到向电影表演艺术的高峰登攀的时机到了。

  1963年,周恩来总理与张良握手

  1966年6月的一天,王静珠因被怀凝患有胃癌接受住院检查,张良本来说定了要去医院送她需要的东西,可是医院里熄灯号都吹过了,仍不见张良的影子。第二天……第三天……王静珠几乎是在数着钟点,看着太阳光一点点从窗后消逝……

  她去追问医生,医生知道纸里包不住火,只好实话告诉她:八一厂把张良揪出来了,张良已停职检查。

  张良和王心刚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王静珠疯了一样地跑出医院,深夜穿过北京远郊那一片乱坟地,从后门偷偷跑回还亮着灯的家。

  张良此时正伏在桌上写他的“认罪书”,他的领章和帽微都已被摘去了……

  张良猛然回头,见到王静珠正倚立在门框边。俩人见面,恍惚如在梦里。王静珠再也按捺不住,冲上去扑在丈夫怀抱里,紧紧地抓住他。

  “你怎么跑回来了?不治病了?……”

  张良与王静珠夫妇

  “你为什么要瞒着我?再大的风浪再大的痛若我都可以承担。你不应该瞒着我。”

  “你有病,你在治病……”

  第二天上午,王静珠听见院子里的高音喇叭在吼叫:“坚决揪出漏网大右派张良!”

  王静珠此时痛苦地明白了:她的丈夫又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一顶顶骇人的黑帽子。苦难又将开始!

  张良和王静珠夫妇婚后在北海公园前

  1969年9月,八一厂专案组派人把张良从山西五七干校带回北京,正式通知他:他的问题性质是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开除党籍,行政降三级,复员处理,下放回东北老家农村长期劳动。

  此时正临近国庆20周年,上面指示,一切“牛鬼蛇神”必须在9月15日之前离京。

  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他两带着两个男孩迁到辽宁本溪县靠近县城的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这个决定是本溪县当时的革委会冒着风险作出的,因为当时的王静珠身体很虚弱,这个小山村离县医院近一些。

  张良一家并不知道早在他们下放到本溪县前几天,八一厂专案组就派了两个人到本溪县革委会,告诉接收单位说张良问题严重,不要给他安排工作,要把他放到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里接受劳动改造。王静珠是不服从分配跟张良来的,也不要安排工作。

  张良和王静珠夫妇与长子海楠、海洋

  家乡的领导和善良的人们不忍心看到从自己土地里养育出来的全国著名演员再遭受苦难和折磨,县革委会决定把张良安排到县木材厂当临时工,不落实农村户口,吃商品粮。

  王静珠身体不好,只能让她在家不工作了。

  张良一家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之中突然从家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真是连做梦也想不到的。

  于是张良、王静珠开始了他们第三次带有流放性质的生活一一他们在一间九平米的平房里安了家。

  1970年,张良和王静珠夫妇一家五口

  有一天,张良正在木材厂院子里扛木头,这时,从小山似的木头垛上滚下一根六米长的圆木。张良大声催促一个青工快跑,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抄起旁边的一根铁棍,迎着滚下来的圆木冲上去;这些动作,他都是在几秒钟内完成的。一根铁棍根本阻挡不住巨大圆木的冲力,张良的铁棍刚刚碰上下滚的圆木,立即被砸飞了,圆木从半空中横砸下来,一下把张良砸翻在地。

  1970年,张良和王静珠夫妇一家五口

  工人们一齐围上来,关切地扶起张良。只见他右臂拖拉下来,晃晃荡荡——他的肩关节和左手骨折了。

  张良的两只手被打上了石膏夹板,不能上工了。而王静珠刚生下女儿张海霞才两个月,正躺在床上不能下地,身体极度虚弱。

  张良不上工就拿不到工钱,一家五口如何度日?王静珠只得拖着多病的身体忙里忙外,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但她相信张良总有一天会平反。

  1972年春在下放东北老家期间,张良与孩子摄于家中火炕上

  这期间,王静珠每天烧一盆热水,让张良把受伤的手放在热水里浸泡几十分钟,让肌肉尽早恢复神经感受。

  平时,她一有空闲就拉过张良的手,反复搓抚、摩擦,把她的体温传给张良冰凉的手,而把自己的病痛完全忘却了。

  未等张良的骨折全愈,王静珠就挺不住了,一天,她突然晕倒在炕上。那模样,似乎永远也爬不起来了。张良惊慌失措地奔出去,请求邻居帮忙把王静珠送到了县医院。

  1972年11月,张良和王静珠夫妇一家五口离别小市时与乡亲们合影

  王静珠住院期间,张良每天把三顿饭送到她的病床前。这三顿饭送去可真不容易呀!拖着不能活动的双臂,辅导八岁的儿子给妈妈做饭。、再让大儿子提着粥罐,请邻居帮忙把五个月的女儿捆在自己背上,还要领着三岁的二儿子,一家四口,穿过田野,走过县城街道,每天三次去县医院给王静珠送饭。凡是看见这种情景的人,无不发出唏嘘感叹。

  张良和王静珠夫妇拍摄于1979年

  一个多月后,医生不得不告诉张良,王静珠病情持续恶化,经常昏迷,吃不下东西,医生怀疑是胃癌,需要赶快把她转到大城市医院去治疗。

  张良如遇晴天霹雳!他感到真的没有活路了。要知道,他是被勒令到农村劳动改造的。在这种时候,别说去大医院,就是出县城他也不可能啊!

  1984年,张良和王静珠夫妇在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为创作《少年犯》进行采访

  张良把王静珠接回家。他想:既然这样,还不如回家一家人多团聚几天。

  在面临绝境而又万般无奈的时候,有一天,县革委会一位副主任和木材厂的副厂长来到张良家,告诉他,工厂决定送他们去苏州抢救王静珠,他们认为张良从下放到这里表现一直不错,就是本厂工人家属病重了,也不能见死不救。

  1988年,张良和王静珠夫妇首创私营文化企业“王氏影视剧本公司”

  多亏好心的县委领导批准他们到他妻子的故乡苏州治病,妻子才得以康复。

  张良无论什么时候,都万分感激家乡父老乡亲在他危难之时伸出的援救之手。

  1972年,八一电影厂给张良平反了。但此时张良的心已经彻底冰凉,这时正逢珠江电影制片厂邀请张良到他们厂去,于是张良带着一家人去往了广州发展。在该厂,他当过演员队的负责人。

  携手创作的张良、王静珠夫妇

  1973年,广州军区党委决定调他到军区话剧团工作,有人却传来高层的指示,说张良不能扮演我军战士!

  调令被撤销了,他又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改行为副导演,在参加影片《枫树湾》(1976)和《斗鲨》(1978)的拍摄同时,还做些其他工作,这时全民都在1976年10月6日这天高声欢呼。

  张良、王静珠夫妇

  张良、王静珠夫妇一家五口

  从1980年开始,张良改行当了电影导演。同年,他与作文学编辑的妻子合作编剧并导演了电影《梅花巾》(1980),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地接连创作了《回头一笑》(1981)、《雅马哈鱼档》(1984)、《少年犯》(1985)、《逃港者》(1987)、电视剧《破烂王》(1990)。

  全家福——三代同堂

  如今,已经89岁的张良和87岁的王静珠夫妇相敬如宾、比翼双飞,虽然两人已从珠影退休多年,可张良并没闲着,看书、画画、种花、养鱼,也过上了三代同堂的夕阳生活。

  张良、王静珠夫妇拍摄于2022年

  杜熊文和姚锡娟的爱情故事,女儿出生五年后他才回家

  龚雪和张迅的爱情故事,复出之路最终被断,回国已有16年

  黄梅莹和金鑫因戏生情,分手两年后决定领证,结婚39年零绯闻

  陈佩斯和王燕玲的爱情故事,落魄时妻子陪伴,结婚40年依旧恩爱

  从小八路到《上甘岭》中的张连长,自学成才的高保成离休后也忙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