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为何被赐死?难道就因为她是宠妃吗

  原标题: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为何被赐死?难道就因为她是宠妃吗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大家会想起什么?肯定是倾国倾城,千娇百媚的杨贵妃。美人遇到痴情君王,总会产生美丽的传说。

  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被后世所歌颂,所赞美,虽然事实并非是那么美好,可是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人们还是宁愿相信爱情,哪怕这只是一个传说。

  在传说中,他们是神仙眷侣,是颠覆君王与妃子无真情的传说

  杨玉环的美光彩照人,她的出现让唐玄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她们终身厮守在一起,“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他们生活的一个侧影,也让人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他们深情。

  可是自古君王还是爱江山的,美人再美也比不上江山的壮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公元756年,长安场沐浴在一场风暴之中,“安史之乱”如一股飓风席卷了大唐王朝。

  唐玄宗与杨贵妃不得不开始流亡生涯,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他们也许还庆幸双双逃离“安史之乱”的风暴,也许在流亡途中还是万般恩爱。

  可是他们能恩爱,将士们却酝酿着一场风暴,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士认为是杨贵妃兄妹导致大唐今日的局面,于是在马嵬坡突然哗变,斩杀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于是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看到曾经云鬓花颜的娇俏佳人委地而亡时,唐玄宗也没有任何办法,这是帝王的无奈,也是一个美丽女人的悲剧。

  杨玉环被赐死后,她的遗体并没有随着队伍离开,而是留在她的自缢之处。

  唐玄宗忍住悲痛离开杨贵妃,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无比思念她,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玄宗曾派人去寻找贵妃遗体,可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直此杨贵妃的下落之谜就演绎出很多个版本。

  这些版本无论是分别是:禁军将士“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于佛堂前的梨树;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杨贵妃被人送到了日本,过着隐居的生活;4.杨贵妃是“先吞金后缢亡”。

  这些版本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可靠的史料支撑,直到现在日本都有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人,当然这绝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想象她还活着的人,只不过是一种心中的愿望而已,希望美丽的杨贵妃还活着而已。

  关于“贵妃之死”,《新唐书》与《旧唐书》记载相似,即贵妃缢亡,但均未告知贵妃是自缢而死还是被人缢杀。

  “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旧唐书》

  “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杨玉环是被缢死的,而另外一些资料又反映出她是死于乱军之中的,所有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埋下的是杨贵妃的香魂。

  在江山与美人间,唐玄宗只能选择江山,没有任何理由的选择,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悲哀

  远离故土的将士们,心中是有怨愤的,他们一定要找到一个理由,去发泄奔逃的郁闷,于是他们想到了平时里跋扈的杨国忠,又想起如果不是贵妃受宠,他怎么会如此专横。

  因此他们是有理由要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的,唐玄宗面对这种窘境,该如何抉择呢?当然只能放弃美人,选择江山了,即使再不舍得,又怎么能拗得过这无常的人生呢?

  手握天下,掌握乾坤的唐玄宗也没有绝对的自由,即使他是如此热爱一个女人,也逃不过这世事无常,当然非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真情,也未必是传说的那样,但是他们也确实恩爱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