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任何一本书:翻译式读书笔记(一)
书是一种古老的发明。将字写在方形的纸上,然后将纸装订在一起,包上更耐磨的书皮,一本书就制作完成了。
书也是一种知识的载体。那些汉字与西文,不仅是状如方块或蝌蚪的图案,它们都有自己的意义,自己楚楚动人的灵魂,等待人类去掀开符号的盖头,欣赏意义的意义。
人不是天生就识字,需要经过好多年的教育,才认得那几千个常用汉字,或者几万个常见单词。识字后,人们就会读书。读故事书,读说明书,读教材,读学术专著,读《怎样征服美丽少女》和《如何征服英俊少男》。
可惜,很多人能读书,很少人能读懂书。《新华字典》和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格外畅销,不是毫无道理的。
市面上有许多教人如何读书的书。大家现在看到的这系列文章,也是教大家如何读书。不过,其中直接呈现的不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已经有很多人强调过读书的好处,强调过写读书笔记的好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只是小生不爱听。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如果写读书笔记真有大家说得那么好,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去做呢?
容我慢慢说。
让我们把人类多种多样的能力,划分为信息输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输出能力这三个类型。其实就是听和读、思考与决策、说和写。加上“信息”二字,显得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还可以把它们简称为IPO,分别对应input、process、output,显得更高大上了。
信息输入能力就是辨别并寻找高质量信息的能力,阅读好书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信息处理能力就是俗称的思考能力,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需要主动思考该如何理解某段文字,如何遣词造句,这算是对思考能力的锻炼。写作能力则是信息输出能力的一种,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都能用得上。
采用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会发现,写作读书笔记可以同时锻炼这三种能力。它可以让我们把书中的知识内化为头脑中的神经结构,从而将别人头脑里的知识掌握到自己手里,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它也训练了我们的信息表达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影响他人。而且,将这些读书笔记分享给他人,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所以说,写读书笔记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不仅让自己学到知识,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学到了知识,更有机会在分享读书笔记时认识新朋友。这些新朋友里,一些人可能是你工作中的人脉资源(弱关系),一些人可以成为你的知己好友(强关系),甚至还有人可以与你私定终身,做你的人生伴侣。
这么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书中还有高富帅和白富美,读书能帮你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古人诚不我欺,我要是骗你们,我就是小狗。
设想一下,我们相亲时,约在某个安静的咖啡店里,点上一杯温暖的热饮,从包中掏出一叠厚厚的读书笔记。双方交换过来,仔细品读,不知不觉间,半小时过去了。从彼此的读书笔记中,双方都能看出对方的兴趣和涵养以及见识水平。合适的话,就进一步相处。不合适的话,那就早点换下一位相亲对象,读别人的读书笔记。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美?如果有人想运营类似的相亲产品,欢迎使用这个创意。亏损的话,本人概不负责。
如果说写读书笔记就可以收获男朋友或女朋友,那这一定是善意的谎言,汪汪。
不过,写读书笔记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千真万确的。对记忆材料的更深层加工有助于记忆效果。以我这么多年积累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读书经验,大家可以选择相信我的话,这次真不骗你们,骗你们的话,我真是小狗。
有人要问,写读书笔记有什么难的呢?只要会写字,不就会写读书笔记吗?不就是把书中的重点划出来,然后抄写在笔记本上面吗?
如果你确实能把书中的重点都找出来,或者有人能帮你划好重点,然后你在抄写这些重点语句时,也的确用心仔细理解了,而不是不过脑子地誊抄,那么这也算是一种读书笔记的写法了。
但这种方法的技术含量不高,不是我所推崇的。我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技术含量更高,难度也更大,但效果也更好的读书笔记写作方法,它叫做翻译式读书笔记。
什么叫翻译式读书笔记呢?它其实和翻译很像,让我为大家翻译一段英文。Philosophy (from Greek 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literally "love of wisdom") is the study of general and fundamental problems concerning matters such as existence, knowledge, values, reason, mind, and language.
上面这两段话,来自英文版维基百科的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条。翻译如下:哲学(英语philosophy来自拉丁语 philosophia,希腊语 φιλοσοφ?α,字面意思是“对智慧的爱”)是关于一般性问题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以及语言等等。
一个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要想读懂英文所表达的意思,就需要借助翻译。
翻译需要我们理解原文,然后将原文的含义以另一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说法颇具哲学意味,它默认了世界中有同样的“语言含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世界上有同样一个我,可以用“Andy Lee”或“《思维的利剑》的作者”这两段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世界上有同一个北京,我们可以用“中国首都”或“紫禁城的所在地”这两段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世界上有同一个自然数“2”,我们可以用“1+1”或“3-1”这两段不同的符号串来表达。
以这种方式理解翻译,翻译其实就是把同一个意思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将英文换成中文来表达,我们叫“英译中”。将日文换成德文来表达,我们叫“日译德”。将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科学论文换成通俗语言来表达,我们叫“科普”。将艰深的知识以学生所能理解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叫“教学”。将隐藏在内心深处(其实是头脑深处)的爱意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我们叫“表白”。
文学作品的翻译讲究信、达、雅。哪怕我们不懂英语,通过朱生豪的翻译,也能一睹莎士比亚的文采。只是,译文再美,欣赏起来也如同穿着雨衣洗澡,很不痛快。所以大家如果行有余力,可以多学几门语言,好享受不同世界的美。
知识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它的翻译讲究的不是文雅,而是知识本身在翻译过程中不受损害,经过翻译的知识能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理解。如果原作者的文风保留不下来,为了让知识永存,就让那些修辞性的外包装都光荣牺牲吧。此类作品的翻译典范,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引进的侯世达的《GEB》,中文翻译可谓出神入化。
明白了知识类作品的翻译方式,再来了解什么是翻译式读书笔记,就很简单了。大体来说,翻译式笔记就是把一本厚书进行改写,将其翻译成一本薄书。通常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需要写1万到2万字的笔记。不过,读书笔记具体写多长,既因人而异,又因书而异。有些人习惯言简意赅,有些人话痨成性。有的书信息密度特别大,做笔记反而需要增添许多原书没有的解释,10万字的书,居然要写成20万字的读书笔记。有的书信息密度特别低,只需要用原书1%的篇幅就能概括完毕,10万字的书,1千字就完成翻译了。
光是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是对翻译式笔记的体会不深。同一个意思,该如何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呢?什么时候该引用原文,什么时候又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呢?原作者的哪些文字可以删去,我们又该为原作者补充哪些隐藏的前提假设呢?
以上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写好翻译式读书笔记,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体会其中微妙的细节。在岸上学不会游泳,读《如何弹钢琴》也学不会弹钢琴。我们只有真正捧起一本又一本书,用心阅读它们,书写一篇又一篇读书笔记,才能提高自己的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以及信息输出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既然翻译式读书笔记这么好,那是否只要掌握了它的方法和原理,就如同无名小卒般的主角被武林前辈输送了毕生内力,能问鼎江湖了呢?
非也。同样一本书,例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位掌握了翻译式读书笔记写作方法的高中生,和一位研究社会学几十年的老教授相比,后者写出来的读书笔记依然更好。这就说明了,光是掌握方法和原理还不够,还需要大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卓越的水平。如果你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作品总是有无限优化空间的。
而且,翻译式读书笔记也绝非万能的。目前看来,它并不适用于叙事类书籍、抒情类书籍。阅读虚构的小说或者电影剧本,更像是一场旅行,它的过程无法被压缩,只能任由主体去体验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在火车站排队买票,还是在风景区一览无余,抑或是躺在床上盼着明天早起,都是不可压缩的旅行体验。
翻译式读书笔记,似乎只适用于知识类作品,比如教材、学术著作、百科全书、期刊论文、通识读物、科普读物等。这些作品所欲承载的知识是同一的,无论是用德语、日语、汉语、英语还是其他语言来表达,无论是用数学公式或者通俗语言来表达,知识本身是不变的。唐诗宋词很难翻译成英文,英文诗歌也很难翻译成中文。研究论文却很容易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一篇英文心理学论文翻译成中文后,其知识含量并不会有所衰减。一篇中文哲学论文翻译成英文后,其知识含量也不会有所衰减,如果这篇论文是分析哲学风格的话。
文学性的东西,也很重要。要是这个世界上失去了美,只剩下真,那活着多无聊?不过,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利弊的权衡。我们要写的翻译式读书笔记,在权衡之后,只能将所有文学性的美全部抛弃,只保留知识的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是美与真能兼得,那自然很好。要是不可兼得,舍弃美而追求真,才是我们的正道。
好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都建议我,一定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更有自信。
这些建议可能对教中小学生很有用。但我的学生很多是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水平,心中多少还是有数的。我鼓励他们说,这些知识不难,你一定可以掌握。他们会觉得我这是骗他们,想要继续多收他们学费。
开个玩笑,其实中级课程理论上是免费的,只要写完作业就把所有学费当作奖学金返还给学员。但很多人还是无法坚持下来,因为确实比较难。
大家仔细想想,有些人自小学到本科或研究生阶段,都是那种顶级学霸,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前几名。而大部分人的学习成就都是相对靠后的。对于这两类人来说,同样一段学习材料,前者觉得简单时,后者一定会觉得很难。连前者都觉得很难时,后者根本看都不敢看了。
不过,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学霸。学霸也是靠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慢慢培养起来的。我自己小学6年没有正经学过英语,初一的时候指着“apple”这个单词问同桌是什么意思。同桌惊讶地看着我,以为我是在开玩笑。现在想来,确实可笑,那时我认得“banana”,但不认得“apple”,认得“turtle”,但不认得“fox”。由于小时候没有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导致我后来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补这块短板,哪怕到了现在,词汇量积累了很多,也只是达到无障碍阅读和听的水平,口语和写作依然差了些,无法令自己满意。
最怕的就是破罐破摔,假设我英语不好,就坚持认为英语不重要,不去学习,那就糟糕了。因为我感兴趣的心理学和哲学以及其他学术研究领域,绝大部分材料都是以英文写的,不懂英语真是寸步难行。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都知道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但如果因为自己不擅长读书,不擅长逻辑思考,就放弃提高自己读书水平,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自己的逻辑思考水平,那就真是太糟糕了。
勤也许能补拙,也许不行。一个普通人呕心沥血之作,可能会比天才的轻描淡写要强。天才要是也呕心沥血了,普通人就真的很企及。我的智商不低,但也知道自己绝非天赋异禀,想要做出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一定要坚持努力。
翻译式读书笔记的写作,也很容易沦为《从入门到放弃》系列技能之一。很多事情都是入门容易,提高很难,精通则难上加难。大家都是汉语母语者,或多或少都知道如何将别人说的汉语翻译成另一种说法的汉语。可以说,大家都至少具备翻译式读书笔记的入门级写作水平。但要想继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他人拉开差距,或者至少不被他人拉开太大的差距,那真的需要很多功夫,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完成的。
当然,天底下值得掌握的技能有很多。对于当下的你来说,如果英语、编程、驾驶、厨艺、电子竞技或者其他技能对你更有帮助,那你可以先去忙这些事情。如果你认为我刚刚阐述的这种翻译式读书笔记的写作,对当下的你很有用处,那你就可以试着做个学习计划,然后坚持执行。
最后,我想讲讲这系列文章的特征。
这系列文章,不知道最终会写多长。目前计划每篇文章在一万字之内,尽量在10篇文章之内完成整个读书笔记写作方法的讲述与案例展示。不过,以我的历史记录来看,很可能会严重“拖堂”。
有人会善意地建议我将文章拆成更短的部分发出来,这样对大家的阅读更友好。很感谢这样的建议,但我不准备采纳,因为写完这个系列文章之后,我还有很多别的东西要写,还有很多别的坑要填,这种细节就不要在意了。
我选择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新华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来作为展示案例。它的理解难度适中,适合大多数人来练手,本身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太难的书,像是一段满是陌生词汇的外语,很难读懂,大部分人都无法完成翻译。太简单的文字,比如小学生的语文课文,没必要写翻译式读书笔记,也能完全读懂。如果大家有更推荐的作品,欢迎提出来。
这系列文章不会有很高的阅读难度,高中生就能读懂,大学生可能更合适,爱读书的职场人士也没问题。
一定会有人批评我夹带私货,这是显然的。我不可能真的只是讲如何写翻译式读书笔记,那样就变成语文老师了。像论证分析、论证重构等非形式逻辑甚至形式逻辑的知识点,以及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模型,由于和“理解”这个主题相关,那肯定是要被我当成私货夹带进来的。学写读书笔记,不是为了学写字,而是为了学会理解某段话、某段论证、某段说明、某段解释。换句话说,学写读书笔记,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也可能会有人夸我毫不藏私,这也是显然的。知识又不是什么商业机密,藏私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有人把这些知识学了去,然后进一步传播扩大影响力,那是好事。知识传播的瓶颈,绝对不是知识本身藏得太深,普通人找不到。而是普通人太懒,花花世界诱惑太多,大家对知识不感兴趣。
这篇文章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它的用意是简单解释翻译式读书笔记是什么,也强调了写读书笔记的好处,希望能成功“诱惑”大家,让心动转变为行动。
下一篇会谈论选书的技巧,也会给大家推荐很多书。下下篇应该会写一些哲学和逻辑学知识,帮助大家理解词语和句子以及语篇。再往后就会真的写“如何写翻译式读书笔记”了。
更新速度不定。有时候我写得烦了,就会写别的东西了。而且我也不是专职作家,文笔和写作速度都不是很好,请大家见谅。如果大家对这个主题感兴趣,那可以去找市场上的同类型书籍来读。找到了也麻烦告诉我一下,我也很想参考别人的想法。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认真想小助手微信号:Rea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