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破晓东方》失之于口音,败之于加戏,要不然会更好看
原标题:《破晓东方》失之于口音,败之于加戏,要不然会更好看
有的观众更是偏激,因为刘涛直接因为主演弃剧了。有时候想想刘涛真的很难过。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观众。为什么他这么不受欢迎。
我不怕你笑话,我一边追剧一边唱坏消息。
因为我对上海解放的印象还停留在老电影?里。
在我的记忆中,只知道打上海难,建设上海更难,但只是概念上的,没有形成具体的内容。
再加上刘涛饰演的纪南音,身上附加的气场太多,有点扭曲。在刘涛弃剧带来的节奏下,我怎么看刘涛也觉得别扭。
演员对于一部戏剧来说太重要了。如果第一印象打了折扣,可能很难用双倍的演技来弥补。
难不成是被唱衰的张嘉译演技不行?
难不成被人嫌弃的刘涛形象不好?我不这么认为。
作为导演,高希希肯定知道张嘉译的长相和陈老师相差太大了。即便化妆技术高超,也难以掩盖张嘉译对身材和步态的长期执念。
无论是自荐还是大胆使用,我认为都是高希希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从这一点来看,高希希还是有胆子的。
他希望张嘉译能用扎实的演技,将陈老师的形象加工得更加立体、饱满,突破以往艺术形象的刻板印象。
比如在剧中饰演潜伏特工潘立人的演员余斌,就经常出现在高希希的影视作品中。俗话说:“相识就是宝”。
像张嘉译的表弟季赫也在剧中饰演了资本家林炳良的两端掌门人。
可以说,季拓、孙浩和张嘉译是铁三角关系,在张嘉译主演的任何一部电视剧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撇开这些因素不谈,光是剧情还是充满了张力。该剧在历史氛围的营造上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展现上海时,有很多细节非常有新意。
该剧在对战上海时的表现,主要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厚重感。
另一方面,在剑伤的表现方式上,各种矛盾和冲突也被激化。
虽然军队转战经济战场,但“两白一黑”之战远比军事战场复杂。
数百万上海人的生死,比军事战场上彼此的生死更悲惨。
有些事情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可以说,上海管理所积累的经验是全国城市管理的典范。
全剧在呈现这段历史时,既有开场收场的气势,又有细腻柔情的一面。
将特定历史中遇到的特定问题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虽然张嘉译在颜值上明显吃亏,有点准备翻车,但在演技上还是很努力的。
一位名将应有的统领千军万马的风范、格局、气势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剧中,陈先生与炒家赵丰年的对话,被张嘉译演绎得十分震撼。
面对经济战场上的强敌,张嘉义眼中有对反动势力的坚毅和冷酷,也有对敌人发自内心的蔑视。
他举手投足之间霸气十足,自信无比,一种久居上位的威压扑面而来。
这一段看得观众们看的很是舒心,也很过瘾。
并且在陈老板与广大群众、各界人士的几次谈话中,展现了长者的风范和春风的一面。两种情绪形成鲜明对比,人物顿时丰满起来。
然而,张嘉译依旧没能凭借如此扎实的演技征服观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长相和台词。
尤其是台词方面,很多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张嘉译在剧中的台词基本和唇型不太搭。
是后期配音有问题吗?
一开始我也以为是后期配音的问题。然而,当我看到最早版本的官方宣传视频时,我恍然大悟。
原来,在该剧播出前的版本中,张嘉译饰演的陈先生说话时始终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
这样一来,颜值的不足就可以被掩盖。毕竟,对线条的细致刻画也是一种艺术加工的手段。
在不到一分钟的预告片中,一口四川口音的张嘉译能与陈老板的形象产生极强的契合度,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比国语版播出的还要好。
或许是因为高希希考虑到剧中其他特别演员都是普通话。如果只有陈先生说方言,可能会显得有点尴尬。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决定排播的时候,使用了国语版。
没想到,这个妥协方案一下子让张嘉译饰演的陈老板失去了独有的光彩,还引发了演员和角色之间两层皮的问题。所以,张嘉译落选是口音问题,与演技无关。
至于刘涛,更明显的是角色设计的强势存在问题。
刘涛饰演的纪南音在剧中光环十足。他是南洋富商的千金,是起义将军的侄女,是资本家的表弟,是陈先生身边不可或缺的经济专家。
现在看来,姬南音是一个有背景、有实力、有人脉的超级天才。就算这些人能存在于剧中,也得有可信度在里面。
纪南音不仅人设多姿多彩,而且在剧情中处处出镜,有时候她的本职工作不尽如人意,时刻都在彰显她的重要性。
她在那里劝说对方阵营的将领,刻萝卜徽章以备不时之需,处理突发事件,协调紧缺物资。
总之,她被包括在不该出现的事情里,她被包括在不该出现的场合里,就像穆桂英一样,她不能落下。
即便如此不合理的加成,刘涛依旧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
是因为他的演技不好吗?不。
主要原因是刘涛在戏外的疏忽引起了观众的反感,引起了集体抵制的结果。
这是做演员最大的悲哀。
所以,刘涛的失利,是因为戏太多,没有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播出时用上张嘉译的四川口音,合理剪掉刘涛的镜头,相信这部剧不会那么不堪,也会收获更多观众的鲜花和掌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