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资源女多男少资料合集

  

  调查显示,10-17岁未成年人中,与父母双亲共同生活的女童占87.5%,男童占88.9%,父母都长期不在身边的女童和男童分别占3.8%和3.2%。10-15岁城镇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9.3%和99.1%,农村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7.6%和96.7%。——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46%和99.52%,女童高于男童0.06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5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50%和99.58%,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0%;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68%和99.73%,女童高于男童0.05 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9.80%,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4%和99.86%,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4〕达到99.71%;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70%和99.72%,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4〕达到99.81%;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0%和99.83%,女童高于男童0.03个百分点。

  〔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是指小学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占小学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是按各地不同入学年龄和学制分别计算的。

  资源多的结果是什么?

  家务,工作,生育,样样越来越不行。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954830

  前言:有些人说什么辍学男童的事也应该求助复联,我只能说,你们想太多了。

  女权主义者一直喜欢为所谓“社会公平”问题奔走疾呼,每每碰到女性受到所谓的不公正待遇,便大呼小叫,鸡鸣狗跳。然而如果不公正的待遇发生在男人身上,她们在顷刻间就失语了。而有些时候,比起失语,它们的表现则更为的“积极”,譬如在面对男童失学的问题上,它们甚至主动出现,跑出来“澄清事实”,给你脑补说,男童失学全是因为自愿活该。

  数据的来源,即《2015中国女童教育与发展》确实挺值得玩味的。因为在文献中作者对于春秋笔法的使用,真可谓是炉火纯青,堪称典范。而至于男童失学自愿活该这样的说法是对是错,我们结合这篇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相信明眼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文章的作者,复联,我们的老朋友了。

  有这些双标分子加盟,能得到以下的结论也并不奇怪

  如图所示,明明农村男童女童在学比例都处在一个相对较低,且较为接近的水平,明明在城市当中男童的在学比例甚至还要略低于女童,尤其在17岁。可文章作者却得出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数据表明农村大龄女童的在学状况值得关注”。这数字都白纸黑字摆在面前了,除非瞎了眼,都不可能视而不见。然而在作者眼中依旧是只有农村女童需要关注。至于在14岁的年龄上,农村男童在学率明显低于农村女童,以及在17的年龄上城镇男童的在学率在学率明显低于城镇女童,在作者看来,显然都不是“值得关注”的。

  为什么不是“值得关注”的呢?作者随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狡辩。

  首先,我们来看这里。如果所料不错女权主义者试图说明男童失学是自愿活该的段落就是出自于此。可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作者为了强行论证“农村大龄女童的在学状况值得关注”,言辞已经开始出现了自相矛盾。作者一边在前文中写道,“农村大龄女童的在学状况值得关注”,一面却又认为“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如果“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障”,那还需要关注“农村大龄女童的在学状况”干什么?如果“农村大龄女童的在学状况值得关注”,那么“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又谈何“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作者似乎也发现了论证的不严谨,便拿出了人口普查的数据当作证据,试图把歪理强行给说圆了

  然而,伤敌800自损1000,它们却又在无意之间展示了城镇男童义务教育完成率低于女童的事实。如果说“农村女童群里应更受关注”,那么城镇男童群体是不是也应该“更受关注”?

  在各种自相矛盾和强行圆场之后,作者为我们上演的一出双重标准的好戏便开场了。由于在学率和义务教育完成率都对女权主义者的观点不符,不利于论证女性主义者主张的女性在社会中受到广泛歧视和鸭迫的宏伟命题。女权主义者们便对失学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试图分出个主客观来,以便找出一点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来。

  作者认为主观原因主要有:“不爱读书、成绩不好、认为上学没有、要打工等”,并且“男童更易因主观因素失学”

  (本人补充:数据表明,因贫辍学的男童明明比例也很高,接近30%了,只不过不如女童高,就被文件的文字叙述给“省略”了,说的跟男童辍学全是自愿似的。)

  (Ps:如果我们姑且认为文中的分类方法是正确的,那么通过相同的数据,我们能否同样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面对自身的失败,男性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女性更倾向于从外在因素找原因,所以女权怨妇不是一天炼成的。)

  这里我们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不爱读书、成绩不好、认为上学没有、要打工等”真的只是主观因素吗?

  就从我们的常识出发,打工仅仅是因为自愿吗?如果男童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会需要辍学去打工吗?可笑的是,文章作者显然知道家庭的经济因素会对孩童的学业造成影响,它这么写道“当家中无法承担第二个孩子教育费用时,女童往往被迫延迟上学或辍学在家”。既然经济问题会影响女童的学业,那对于男童就没有影响了?这样的脑回路着实清奇。

  反过来,照顾弟弟妹妹,完全就是出于被迫吗?我们也很难这么说。同样从常识出发,女性确实和小孩子比较亲近一点。就算是女权泛滥的微博,追星的饭圈女孩很大程度上也是抱着一个养孩子的心态,不然“妈妈粉”是怎么一回事呢?女童完全可以是喜欢这样的工作。

  碰到女童要照顾弟弟妹妹,文章便把它归类到客观因素,而碰到男童要打工,文章中却又把它归类到主观因素。这算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而对于读书和学习成绩的问题(对应上文中“不爱读书、成绩不好、认为上学没有用”等问题),我们则需要着重讨论。很多人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确如此,我也一直认为个人的努力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客观条件对于学习同样重要。对此,曾经的高考状元坦言: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家庭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对成绩的好坏产生影响。例如,女生比男生更加喜欢上学,学校的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女生。

  甚至作者本身在文中就已经给出答案了,然而它们却对此不闻不问。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以及课外辅导的频次,无疑都影响着成绩。课外辅导的频次自然不用说,然而关注的作用却时常被人忽略。

  农村教育的现实是男童受关注少,女童受关注多。由于是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的农村,关注过多而造成学习成绩崩盘的情况可望而不可及,所以男童从缺少关注中获得的劣势要远远比女童从过度关注中获得的劣势大得多。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读书和学习成绩的问题,或许并不如某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完全是一个主观的问题。诚然,或许男差生确实相对比较多,但是究竟是男生真的不行,还现行教育体制在刻意制造男差生呢?

  女生成绩不如男生,就说是性别歧视,男生成绩不如女生,就说是男人不行。呵呵。事实上,现在男生辍学已经达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程度,对此,女权不管不顾只会拿男生自愿来狡辩。

  

  究竟谁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呢?

  鸣谢--原作者:反女权吧小吧主:魔王他弟弟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5261510

  先回顾一遍我们很早就说过的,高考独生女加分政策:湖北省招办日前公布2017年高考加分优录新政,取消了有9年历史的农村独生女加分项目,这也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不过,在4类可优先录取的项目中新增了5A级青年志愿者。按最新政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其高考文化成绩总分基础上加分投档,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投档条件,只取其中的一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考生;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考生;烈士子女考生。与去年不同的是,我省今年取消湖北省农村独生女加分项目。自2009年实施的农村独生女高考加分政策,是我省一项地方性计生奖励政策,也曾是我省唯一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该规定为:父、母和本人均为农村户口、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独生女考生,报考湖北省属高校,可以在其高考文化成绩总分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湖北省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湖北省共有15862名农村独生女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其中超过6500名考生因高考加分而圆了大学梦。2016年高考,湖北农村独生女加分政策分值降低,分值从原来的10分调整为5分。这个政策,在重庆也存在过:湖北重庆取消农村独生女加分

  今次公布方案的湖北还明确,2017年起,取消农村独生女加分政策。重庆也提出,到2017年,取消农村独生女、三峡库区搬迁移民子女地方加分照顾政策。看清楚了,说的是独生女,不是独生子女。就因为一些地方的确存在过独生子女加分,女权壬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跟我说“你看错了,加分的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女”。我就呵呵,呵呵。直至2020年,贵州省依然存在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结扎加分项目。也就是说,有两个女孩的家庭的考生也享受加分。

  我们这里只给出了部分截图,实际上原文件中从序号10开始一直到序号488全部是女生加10分。

  好,第一步,我们现在确定了,重庆和湖北给农村独生女高考加分,贵州存在双女家庭高考加分。但是大家以为这就完了吗?中考也有独生女/双女加分这种政策哦。1.这里是乐福店:乐福店初中落实农村独生女、双女户中考加分资料收集工作_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

  乐福店是哪里?湖北恩施,这是中考加分。2.如果觉得还是在湖北不够刺激的话,接下来的一切想必更能说明问题:双农独女加分政策2018年起取消-嵊州新闻网

  嵊州是哪里?发达富庶的浙江,女权高地之一。3.来看一贯被扣“重男轻女”大帽子最狠,天价彩礼问题最严重的江西省江西省农村二女不再生育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中考优惠加分申请审批表-贵溪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这是什么?农村二女不再生育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中考优惠加分申请审批表。4.这里是希王街办:席王街办56名农村独女和双女户考生享受中考加分优惠政策_审核

  希王街办属于陕西省西安市。怎么样,省会级大城市的农村也有。那这个政策会让多少人受惠呢?数据:每年西安中考加分考生约6000人,其中农村独女双女户占81%,可加10分_手机搜狐网

  每年西安中考加分考生约6000人,其中农村独女双女户占81%,可加10分。6000\times81%=4860人,每人10分哦。5.接下来是广西:2013广西高考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结扎女儿考生加分照顾政策资格名单(5)_广西高考_一品高考网

  大伙觉得广西人民对这种事会觉得公平吗?听听广西人民的心声?不公平,中考为什么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可以加分【全州吧】_百度贴吧

  我也是独生子女,只不过是城市户口,为什么就不能加分,少数民族就算了,农村独生子女可以加20分,知不知道20分好难考的。看见没?20分,多大的分值?6.福建也算比较富裕的省份,也有这个政策,这是独生子女、双女户中考加分证明的表格:独生子女、双女户中考加分证明--连江县政务服务网

  7.接下来是地处中原的安徽省:池州农村独女户双女户女孩中考分别加分-独女-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家住贵池区梅村镇的钟园险些因10分之差无缘理想中的殷汇中学。她查得实际中考分数为716分。不巧的是,之前她志愿填报的省重点示范高中殷汇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为726分。 幸运的是,这关键的10分在考试之前的两个月便已送到钟园手中。按照2008年1月7日颁布的《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规定,作为农村独女户家庭的子女,钟园享受了中考录取时加分优惠政策。我市今年首次兑现独女户和双女户家庭子女中考录取时加分优惠政策。记者从市教育局招生办了解到,在农村地区,我市有568名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独女户考生和2245名计划生育双女户考生在报考本市、县区高中学校录取时分别享受到了10分、5分的优惠政策加分。 (池州日报/纪云 黄侃)8.同样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今年对独生子女和双女绝育家庭中招有没有加分奖励?_百姓呼声_洛阳网

  这可是2020年新鲜出炉的信息。女权壬真不愧是特权性别。

  拳师不是总打拳特殊专业不同性别录取线吗?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022308

  但是这个做法只是调控特殊专业男女比例,也就是说只影响不同专业的男女比例,不会导致女生被挤进差一档的学校。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出现分数线划线不同,或者某专业不允许某性别报考,对某一分数段位以内的院校总体男女比例没有影响。比如说,某省考生想上211大学都是560分以上才能被录取,某211院校小语种在该省投放提前批男生线575,女生线590,那么不影响211及以上院校的男女比例统计。国防科技大学绝大部分专业不招女生,某一个比较少见的对军事感兴趣的女生考了670分,因专业性别限制进不了国防科大某专业,她会选择其它985院校的某个专业,故而不影响985院校总体的男女比例。但给农村独生女/双女加分可不是这么回事。中考加了5分,10分,甚至20分,原本考不上高中的女生就能上高中,原本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女生就能上重点高中。或许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的高中(Senior Secondary Schools)2015,2016,2017,2018年女生占比分别为50.29%,50.59%,50.85%,50.78%就是拜这项中考加分政策所赐?而高考加了分,原本没学上的女生就有学上了,原本只能上普通本科的女生就有可能上重本。湖北省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湖北省共有15862名农村独生女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其中超过6500名考生因高考加分而圆了大学梦。2016年高考,湖北农村独生女加分政策分值降低,分值从原来的10分调整为5分。这是一回事吗?女生占的便宜还少吗?在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不论城乡,基础教育阶段都是男生辍学率更高的年代:

  10-15岁城镇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9.3%和99.1%,农村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7.6%和96.7%。——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还搁这跟我咬死了XX计划的既得利益不放?

  不不不,咱说这些都不顶用,因为拳师和左壬一定会问候您:南拳出击!

  附:2020年农村女生中考加分依然存在的一项证据。https://www.http://douban.com/group/topic/179124045/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421641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城镇乡村,没有入读小学的男生都比女生的人数多。1.全国总体情况:2010年六普时15岁及以下适龄学童中未入读小学的男生人数多于女生。

  2.城市情况:2010年六普时25岁及以下适龄学童中未入读小学的男生人数多于女生。

  3.镇的情况:2010年六普时20岁及以下适龄学童中未入读小学的男生人数多于女生。

  4.乡村情况:2010年六普时14岁及以下适龄学童中未入读小学的男生人数多于女生。

  总的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年代越晚近,适龄学童中男生相对女生的小学入学机会就越少。附数据来源链接如下:indexhttps://zhuanlan.zhihu.com/p/313757089

  我们现在已知2006-2014年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同时我们也知道六普时20-29岁性别比才1.01,甚至比没有生育管制的日本所做的国势调查对应年龄段的比例数值还要低。而且我们在前述《45.从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验证中高考时女生的升学福利》也间接验证了年轻人口性别比实际上并不失衡。

  在放开全面二孩以前,一直存在严重的超生女童瞒报现象,而且由于超生罚款也没有取消,所以十岁以下女童的瞒报即便到了2020年也依然会存在。故而教育部统计表里的小学在校生中女童比例会比真实数据低。

  那么这种瞒报现象的存在会不会导致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

  简单的统计学原理告诉你,不会。

  我们在高中读书的时候都学过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统计学思想。当教育部统计表里小学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为2011年的46.23%时,实际上真实的比例应该是48.5%左右,因为通过换算可知51.5%:48.5%=1.06,这就是正常的出生性别比。

  而46.23%相对于48.5%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比例数字。46.23%/48.5%=95.32%,说明在学人口占了全部适龄儿童总数的绝大多数,这是一个说服力很强的,非常可靠的样本。在这样一个大的样本中,从2006年到2014年,连续9年小学入学率都是女高男低,那么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的统计学原理,我们完全有理由推定,把瞒报女童也纳入考量范围,全部适龄儿童中,小学入学率也是女高男低。

  那些瞒报的超生女童,出生的时候被瞒报,小学升学的时候会暴露出一部分,但仍然存在黑户。而且黑户通过操作也是能上学的,这方面可以参考知乎用户味精2的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180959https://zhuanlan.zhihu.com/p/92828992

  但是教育部统计的时候这部分黑户小学女童不会全部暴露出来,到了初中和刚成年时才会逐步的,继续的暴露出来。

  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统计学原理就可以说明,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与存在女童瞒报是并不矛盾的两个现象。

  所以这也就足以论证左壬的逻辑严重错误:https://zhuanlan.zhihu.com/p/346958705

  2015年普及的电子学籍号,所以2006-2014年学龄女童瞒报的情况,让你都知道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92828992

  下面的文字材料出自史耀疆的文献《揭开性别谜团:对陕西的“失踪女童"的实证解释》漏报的女孩一样上学有人认为, “不可能隐藏女孩, 真正的失踪女孩不会去上学”。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失踪女孩能在小学招生中发现。然而中学入学需要户籍卡, 因为这些学校位于乡镇中心或县城, 但村里的小学对登记和入学要求宽松。在陕西农村的实地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率相比更均衡。2014年在对18所乡村小学的调查中,我们对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率与2003年7 岁孩子入学性别比率进行了比较。18个村庄里有16个都发现了这种情况,在7岁的孩子中间至少有一个额外的女孩出现。每个学校的数字从1到6不等,平均会有2个女孩。虽然在乡村一级增加女孩的数量不大,但在省一级数量可观。例如,2004年时陕西就有27888个村民委员会。如果,在小学生入学时增加女孩的数量平均为2个,那么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一省内就会增加55776个女孩。我们调查了1980年到1995年间孩子的出生年月和1987年到2002年间7岁孩子的入学情况。1992年, 陕西出生登记(1到1岁)数为626179。然而,1999年省教育统计报告称有704628个7岁孩子入学。 比较发现, 这些学校里多出了78449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学生。1992年, 陕西的农村人口占到70%以上,而且这些孩子是在自己的家乡入学学习。这些学校规模大小不等, 可招收50到500名学生。 对几个学习的校长采访后,得知只要家长支付学费孩子就可以入学。 实际上,即便孩子没有正式登记( 只要付费)就让他们入学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 对学校来说是有利可图的。隐藏女孩是政策默许实际上, 隐藏现有的女孩尤其是隐藏已死的孩子不是个人问题, 对这些计划外孩子的处理涉及到村委会和地方官员的利益。当地政府、学校和村民不报告出生人口的动机如果农村的女孩有那么多,那么从年到年那些未登记出生的孩子如何能隐瞒那么久?致使当地政府和村民隐瞒那些女孩子的因素是什么?进一步来说,为什么农村小学制度允许这些孩子上学,并且报告其存在于政府招生的范围内。正如我们提到的,村民们有抚养女孩不至于放弃她们的一些动机。事实上,抚养孩子和杀死她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家庭抚养女孩子也许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 然而他们不杀掉女孩是由于法律和社会的原因。在很多关于失踪女孩的文章中,其假设是村民们杀死女孩比抚养她们更为容易。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地公安和社区居民更加漠视和不上报失踪女童的现象, 而不是谋杀女孩或女孩的意外死亡。尽管一个新生的只被母亲照顾了九个月的婴儿的失踪在一个小的社区里是一个大问题( 也可以是母亲失踪几个月来生产婴儿)。 一些研究者指出: 传统的实践和重男轻女思想是驱使人们溺杀女婴的动机,许多类似的研究者忽视了将原因归结到社区文化以及敬畏生命和来世上,许多西方学者和记者们似乎表明,杀死小孩不会发生在一个文化和真空社会中。村民们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来到人世,同时他们也清楚养活一个孩子的法律和精神上的后果。被研究者认为村民或许还相信精神、灵魂以及因果报应,尽管孩子们是被非法杀害的。因此,当学者们发现在一些地方登记死亡的女孩的数量比男孩多,这并不是说那些未被算在内的女孩就死了。事实上,登记死亡人数的增加反映了相反的情形,死亡报告是由于难以隐藏才产生的。随着公社制度的结束, 开始计划生育后,村民登记孩子出生的经济必要性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小孩出生时性别比例是相对正常的。出生时性别比例平衡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人们有强烈的动机登记孩子的出生,不像家庭责任制给农民提供土地,这样他们就可以养活自己;在公社体制下, 适宜官方登记的成人和孩子的数量来给家庭分配食物和基本的生活资料。那时候不进行出生登记意味着一个家庭必须要用其它成员的食物来养活多余的孩子。如果在20世纪70年代公社制度盛行的时候或者说早十年实行计划生育,我们便可以发现更少的失踪女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引入为农民提供了养活孩子的渠道,并且减少了出生登记的必要性。解释大量失踪女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与当地官员对不报超生孩子的低效管理。国际计划2005的一项报告表明公安局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之间严重地缺乏协调和监督。虽然两个部门都负责提供出生证明,但在许多时候,两个部门都认为出生登记不是他们的责任。由于部门之间弱势的协调,一些更有权利的部门或官员(比如乡党委和乡政府)就可能干预出生登记报告。的确,当地镇或县的官员有很强的不报超生孩子的动机。在全国主要人口普查年,干部管理体制在女孩的数量和宽松的出生登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每一个管理人口的镇或者县,都有一个政府首脑(乡长或书记)。他们是领导干部并且是当地最高的领导,尤其是党委书记对政策执行与向上级汇报有最后拍板的权力。为了减少地方主义,领导干部每三到五年换届。这些官员可能晋升到更高一级的管理层次上, 比如说从乡镇到县。然而,如果他们干的不好,这些领导干部可能被平级调动,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调动的类型取决于他们执行县上或市上领导传达的政策的程度。领导干部所执行的政策目标的数量和种类在中国是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有四项: 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税费征收以及经济发展。当地干部来说, 计划生育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数量、 出生率以及超生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报道强迫人工流产和绝育都是县领导干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减少出生的命令而产生的。计划生育已经变成了一项优先政策,并且晋升也取决于出生率低于已建立的目标。然而,村民们对计划生育政策总是逃避。8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到80年代中期对领导干部来说一家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已经明显的在农村地区不可行。领导干部被分配到特定的乡镇或县只呆三到五年,在此期间领导干部要保持出生率的降低以及社会的稳定。对这些干部来说关键是在他们调离一个地方之前的几年内保持有效的政策执行。假如领导干部想晋升,村民们又反对计划生育(不登记女孩),结果是,干部也可能不报超生孩子。的确,对于干部来说,最有利的不是强迫父母交罚款和进行登记。结果,领导干部把超生问题留给下届党委书记,而他或她在任期内也将不上报这些已经被隐瞒的孩子。在2004年对村领导、计划生育干部以及村支部书记的采访中,他们解释了对未登记的女孩这种情况普遍接受。确实,村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对他们村未登记孩子的数量也感到惊奇。许多干部承认,如果超生孩子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很难对他们实行罚款或强行登记。许多贫困家庭都没有钱。 一个村民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最小的一个是男孩)说道:“从石头身上是得不到血的”。村干部是当地社区居民,他们每隔三到四年不调动。结果,他们无法逃避或隐藏自己的政策决定。在分散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中,当村干部接到乡镇府的实施出生定额的命令时,他们不得不把压力施加在村民身上来降低出生率。然而,这样的计划生育活动只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未长期实行。而且,通过强制措施实行计划生育给村民和干部之间的个人关系带来一系列压力。对干部来说,不上报超生孩子比实行计划生育更容易一些。最后,小学制度允许未注册孩子入学的原因是金钱和政府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农村小学依靠当地政府和学生的交费来运行。由于计划生育实施的成功,每年几乎没有上不起学的孩子。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0年以后,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入校生减少进行了合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接收未登记的孩子入学时增加费用和收生率的一个办法。另一方面,在访问期间,村书记和乡党委书记试图拒绝承认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内存在超生孩子。[1]通过中国教育的大数据表明,中国女孩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不仅不差,反而是优于男孩,男孩危机现象不仅城市,农村同样存在,具体的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说,第一,中国的重男轻女现象远没有一些媒体和女权大V说的那么严重,不仅溺杀女婴的说法纯属谣言,那些没有上户口的女童,不一定就是重男轻女的缘故,实际上是政策默认甚至允许的,她们的生存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同样能够接受中小学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女生数量还多于男生。[2]而在死亡率方面,男性在85岁以下所有年龄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两者谁的生存状态更糟糕一目了然。

  所以说某人啊,的确不是什么好人。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编号72的文章截图中2010年六普时6-10岁未入读小学的男生占全体男生的比例低于6-10岁未入读小学的女生占全体女生的比例。这可以否定前面教育部的小学女童入学率更高的数据吗?答案是否定的。统计未入学的瞒报女童是一个困难的工作,必然有遗漏,而且没入学的人口是总人口中的少数,应该坚持大比例样本说服力更强的原则--也即应该像教育部那样把统计到的全部入学女童作为分子,把统计到的所有学龄女童作为分母来进行统计推断,在大样本条件下用样本估计总体才是更可靠的选择,这方面可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13757089

  所以说啊,某人碰瓷的水平还是不行,你至少拿这个问题来碰瓷才像回事吧?评论区

  评论区。啧啧。不反真女权,不反半边天,能行吗?https://http://zhuanlan.zhihu.com/p/344421641

  ^揭开性别谜团:对陕西的“失踪女童”的实证解释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conference&id=7265256#^《拯救男孩》:中国儿童问题的新关注 https://wenku.baidu.com/view/3c712a7d27284b73f242505d.html?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