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丨以顾绣为灵感的艺术手工

  

  ? 上博小艺堂

  在刚刚结束的“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中,上海博物馆呈现16件(套)明清刺绣精品,讲述中国传统技艺的故事。本期上博小艺堂以《顾绣东山图》为灵感,带领中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赏析刺绣技艺,体悟中国美学。

  刺绣工艺从闺阁女红发展而来,宋代确立了以绣为画的艺术标杆。明代顾绣深受其艺术滋养,针法与笔墨晕色相结合成丝理概念,运针如笔,设色开染,较画更佳,成就一方美名。清代及后世书画绣品深受顾绣影响,名家辈出。

  手工教程提取顾绣技艺的特点,并将之转化为美术语言:首先,借鉴并学习《东山图》的构图与色彩;其次,利用针法来体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再创作;最后,以顾绣灵活多变的针法为启发,汲取其中的艺术表现力,将斜缠针、接针、滚针等工艺技法化身为装饰语言,反过来运用到美术作品中。

  

  顾绣东山图 ? 小档案

  

  明晚期 顾绣 东山图

  画心纵27.1厘米 横79.5厘米

  上下滑动阅读

  此卷绣画内容取自《晋书·谢安传》:公元 383 年,隐居东山的谢安指挥子侄在淝水之战中大胜前秦。画面表现捷报传来一刻,谢安在上虞东山园林中与人下棋的情景,以疾驰而至的快马与仕女围绕、悠闲下棋的谢安作对比,反映出谢安沉着潇洒的名士风度。

  此卷以绫地绘画为主,仅以绣线勾勒轮廓和一些重点部位。丝绣不多,但针法多变,以不同绣法应对粉本中不同的笔墨形式。斜缠针、接针、滚针和钉线绣为主绣出轮廓;锦纹绣、松针、掺针和施(毛)针等绣出鞍毯、松叶和马匹的质感或纹样。整幅手卷丝绣光润,主题突出,所见山水、建筑、人物、草木,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各臻其妙,充分体现了明顾绣“画绣结合”的特点。

  这件作品是传世顾绣中唯一的手卷形式,卷后有董其昌崇祯五年壬申年(1632)题跋。跋曰:“东山图有赵伯驹粉本。海上顾氏多绣工,成此卷。儿子权持赠肖莪大中丞年丈,望为苍生一出。观图中大类宋子京,围红袖,写乌丝。得无耽此乐事,非中丞公先忧之素否。壬申九月,年弟董其昌跋于苑西邸中。”由此可知,这卷绣品是他以宋代赵伯驹名画《东山图》摹本托付上海顾氏绣工所制,并命其次子董祖权持赠同年程绍,意取画面“东山报捷”之喻,希望程绍复起官场。董其昌是明代松江显宦,以宋画请顾氏绣制馈赠同僚,足见当时顾绣在文人贵族阶层中的地位。

  此卷右下角绣“虎头”朱文方印一枚,是上海顾氏的家族绣印。钤收藏印四种:“真赏”朱文椭圆印,右下角钤“宋焕章印”白文方印、“星槎珍藏”白文椭圆印,左下角钤“字星槎号秋潭”朱文方印。

  

  文物知识?? Q&A

  Q1 ?刺绣是如何起源的?

  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相传在上古时代,人们用剪断头发、刺青纹身的方法来辟邪消灾,但要知道在身上刺青纹身是很痛苦的。彼时,周朝有一位王子名叫仲雍,他的孙女女红在缝衣时不小心被针扎破了手指,鲜红色的血在衣服上染出了图案。她突然有了灵感,拿出针线在这片图案上绣出了花纹。仲雍觉得这个方法很聪明,从此提倡人们用刺绣来代替纹身。

  Q2 ?什么是顾绣,它诞生于何时?

  随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刺绣技法深受影响,逐渐能以针代笔绣成画作,以明心性而备受赏识。画绣题材丰富,主要有人物故事、花鸟山水等。明晚期诞生于上海露香园的顾绣声名远播,绣者通晓绘画,所绣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无所不及,时称“露香园绣”。绣时丝取细绒,手执毫针,胸中有画稿,落针见丝理,以丝敷彩,运针如笔,令人望之似书画,近察乃知为女红。当时后世,嘉誉卓然,坊间竞相摹绣,延绵至今四百余年,江南画绣无不以顾绣自比。

  

  顾绣源流图

  Q3 ??刺绣中说的“丝理”是什么意思?

  中国刺绣使用的是蚕丝。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就像小小的三棱镜,光透过蚕丝之后会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呈现出天然的折光效果。加之蚕丝线有长有短,有疏有密,绣的时候每一针的方向也不一样,错落有致。因此,从不同角度观察,光和影就会产生变化,这就是“丝理”。

  Q4 ??什么是针法?《顾绣东山图》主要用到了哪些针法?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顾绣东山图》丝绣不多,但针法多变,以不同绣法应对粉本中不同的笔墨形式。斜缠针、接针、滚针和钉线绣为主绣出轮廓;锦纹绣、松针、掺针和施(毛)针等绣出鞍毯、松叶和马匹的质感或纹样。

  上下滑动查看针法图

  

  接针针法图

  

  松针针法图

  

  锦纹绣针法图

  Q5 ??《顾绣东山图》讲述了什么典故?董其昌为什么要委托人制作这样一件顾绣作品?

  公元 383 年,隐居东山的谢安指挥子侄在淝水之战中大胜前秦。画面表现捷报传来一刻,谢安在上虞东山园林中与人对弈的情景,以疾驰而至的快马与仕女围绕、悠闲下棋的谢安作对比,反映出谢安沉着潇洒的名士风度。后来谢安因此复出作官,成就大事业,被誉为“东山再起”。董其昌是明代松江显宦,他委托人以南宋画家赵伯驹的绘画为粉本,制作此件顾绣,赠送给同年程绍,意取画面“东山报捷”之喻,希望程绍复起官场。

  

  ?? 顾绣东山图

  

  艺术认知

  1

  利用针法来体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者之 间的组合,力求画面的统一与变化

  2

  学习几种顾绣基本针法,将之转化为美术的装饰语言,运用到画面中。

  3

  在山石造型的过程中,强调构图与比例的重要性。

  4

  在探索山石色彩的过程中,学习同色系原理,体会色彩的和谐之美。

  5

  保持创造力,有创意地对原作进行再创作。

  接下来的手工教程,将分为小学生版和中学生版两种,前者以魔术贴和不织布为主要材料,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有所进阶,使用大眼针和纯棉绣线。然而无论何种方式,都旨在汲取顾绣针法中的艺术表现力,将灵活变化的针法转化为装饰语言,反过来运用到美术作品中。

  #01

  手工教程之魔术贴版

  

  

  步骤① 准备材料

  不织布、剪刀、铅笔、魔术贴、白胶

  

  步骤② 提炼与概括作品中的山石造型的局部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山形组合的元素,将之视作为几何体加以艺术化处理,山石的前后空间关系通过色彩与造型进行对比与区分,从而体现出视觉上丰富的层次感。

  步骤③ 对比与重叠造型

  剪裁抽取出来的几何造型,利用不同造型与色彩的不织布,进行增加或者做减法。

  步骤④ 构图与造型

  将艺术化处理的几何图形,进行造型与色彩的重组重叠,而后将其拼贴在一起;同时注意造型上的和谐与变化、对比与统一,让构图更有节奏感与空间感。

  步骤⑤ 将针法转化为装饰语言

  以灵活多变的顾绣针法为启发,提取《顾绣东山图》中使用的主要针法,包括:斜缠针、接针、滚针等,汲取其艺术表现力,并将其转化为美术的装饰语言。

  

  

  步骤⑥ 利用魔术贴模拟针法

  魔术贴与不织布利用相互摩擦进行贴合,避免了以针线操作的危险性。魔术贴的撕拉方式轻松便捷,可以随心所欲地剪裁、贴合、撕拉,有助于学生反复尝试重组针法,直至找寻到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装饰方式。

  

  

  步骤⑦ 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得到的作品

  

  #02

  手工教程之针线版

  步骤① 准备材料

  不织布、剪刀、铅笔、纯棉绣线、大眼针

  

  

  

  *步骤②、③、④魔术贴版与针线版相同

  步骤② 提炼与概括作品中的山石造型的局部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山形组合的元素,将之视作为几何体加以艺术化处理,山石的前后空间关系通过色彩与造型进行对比与区分,从而体现出视觉上丰富的层次感。

  步骤③ 对比与重叠造型

  剪裁抽取出来的几何造型,利用不同造型与色彩的不织布,进行增加或者做减法。

  步骤④ 构图与造型

  将艺术化处理的几何图形,进行造型与色彩的重组重叠,而后将其拼贴在一起;同时注意造型上的和谐与变化、对比与统一,让构图更有节奏感与空间感。

  步骤⑤ 提取顾绣中的基本针法

  提取《顾绣东山图》中使用的主要针法,包括:斜缠针、接针、滚针等,汲取其艺术表现力,并将其转化为美术的装饰语言。

  

  

  

  

  步骤⑥ 以基础针法进行锁边,表现点、线、面的重组

  利用顾绣基础针法并加以一定的变化,将山石块面的不织布进行锁边,从而实现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同时在锁边的过程中,注意棉线色彩与山石色块之间的统一。借鉴顾绣针法的灵活多变,保持画面的趣味性。

  

  步骤⑦ 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得到的作品

  

  魔术贴版和针线版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即刻动手吧

  记得完成后

  将作品拍照发给我们哟~

  上博小艺堂

  上博小艺堂No.2:

  以《顾绣东山图》为灵感的艺术手工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 × 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书画教研组

  手工教程设计:李雯

  文物知识编写:顾婧

  更多未成年人博物馆教育资源:

  ? 上博小艺堂No.1丨牛年,做个牛手工!(牺尊线上活动)

  ? 特展资源丨“丝理丹青”儿童观展导览

  ? 特展资源丨游戏力MAX,小朋友的“黑石号”来了!(附下载&预约链接)

  ? 特展资源丨“黑石号”教案大放送&馆校合作新探索

  当前特展

  

  更多资源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