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罢工抵制 AI 入侵,演员编剧均罢工,63 年来首次全面停摆,如何看待此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3日,代表16万演艺人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及广播电视艺人联合工会(SAG-AFTRA)宣布,他们与制片公司的谈判破裂,确定从即日起进行罢工。此前,美国编剧工会(WGA)已在5月2日开始罢工。本次大罢工,原因除了演员、编剧与资方的薪资矛盾外,人工智能(AI)可能取代演员和编剧的威胁成为主要原因。因此,这不仅是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行业罢工,也被认为是人类抵抗人工智能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SAG-AFTRA主席法兰·德瑞雪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现在不昂首挺胸,我们就会陷入困境,都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险。”
“好莱坞再次创造历史。”美国《洛杉矶时报》称,美国演员工会及电视广播艺人联合会周四宣布加入美国编剧工会的罢工行动中。演员与编剧同时罢工,意味着好莱坞影视业63年来首次全面停摆。上次出现这样的状况还要追溯到美国前总统里根担任美国演员工会主席的1960年,当时那次好莱坞大罢工持续了约6周。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一好莱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原因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尤其是人工智能成为一个主要原因。编剧和演员称,他们组织罢工是为了扭转薪酬下降的趋势。与传统的电视、电影相比,人工智能及流媒体使他们的薪水和工作条件恶化,他们要求制片方和流媒体公司保证不会以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面孔和声音来替代演艺人员。SAG-AFTRA主席德瑞雪说:“我们的遭遇正发生在各个领域的劳工身上。老板们眼中只有贪婪,他们忘记谁才是让机器运转的重要贡献者。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13日一早,许多好莱坞演员和编剧到网飞、派拉蒙、华纳兄弟和迪士尼公司总部外集会抗议。当天,为了遵守罢工的规定,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讲述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大片《奥本海默》在伦敦的首映式提前了一个小时,以便演艺人员能够在罢工前走上红地毯。宣布罢工后,希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和马特·达蒙等明星立即离开活动现场,以示对罢工的支持。
63年来首次全面停摆!好莱坞大罢工抵制“AI入侵”
其实演员、编剧与资方的薪资矛盾还是主要原因。
AI是吸引大众注意力流量的借口。硬要说AI危险,可能对肖像权更敏感的演员,危机感更大些。所以,才有这一条:他们要求制片方和流媒体公司保证不会以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面孔和声音来替代演艺人员。
怕不是罢工活动更加坚定了资本家以AI取代人工的决心,毕竟AI可不会罢工也不需要有工会更不会要求加薪。
其实仔细看新闻,能发现他们罢工重点在于
收入分配不均。
很多平台上的流量都有演员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这些创收都是进了老板的口袋。
首先,AI不是什么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因为生产动力源并没有从电力时代发生根本改变;它本质属于“生产工具的进一步升级与垄断”。
第二,无论未来是否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无产阶级们的核心诉求是不变的。
那就是:生产力大发展应该给大家带来更平等的分配关系、更轻松快乐的生活条件。
第三,全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包括自媒体),并非最方便被取代而被首先针对,而是因为他们是除了政府机关、大资本势力之外,来自民间的、与第四权联系最紧密的群体。
之所以首先拿全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群体开刀,不是因为这些工作是最方便替代的,而是为了给接下来对全社会范围、更不公正的分配方式做准备。
这个“准备”的核心内容就是:将“第四权”尽可能多地收归到大资本势力手中。
在未来,舆论方面的“制空权”将演化成大资本势力与各国政府机关的直接对决。
*我不支持所谓第四权被“过度下放与纵容”,但我同时也不接受完全由权势所有者把持这一切。
第四,不要用“职业范围”来首先进行自我内部分割:这是大家一起败北的先兆,可不是什么福气临前的象征。
在“世界大工厂”的当今,任何一个职业群体权益,都是与所有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隔行如隔山”也并不影响这一事实。
在指摘别人“重复劳动”“不思进取”的同时,大多数人自己也并非“不可替代的精英”、也在一边实践着带薪摸鱼、一边研究“职场糊弄学”。
请看到,如今各行各业都是息息相关的,以好莱坞真人演员为例:
好莱坞不再需要那么多:真人演员(以下每一层的推衍都是“包括但不限于”的递进关系)——也不需要那么多:经纪人、场务助理、妆造师、文案与短视频运营人——也不需要那么多:财务会计、活动策划人、经纪人助理、造型师学徒、运营小组——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事部人员、行政协调人员、场地租赁中介、安保人员、清洁工——也不需要那么多:ppt美化师、财报整理人、部门专务司机、食堂厨师、洗碗工、卫生检查员——也不需要那么多:商务展示素材网站运维组、报表制作小组、洗车工、蔬果肉蛋奶供应商——也不需要那么多:奶茶咖啡店员、空调修理工、搬运工、货运司机、菜农、肉厂工、挤奶工——……
当然,你可以说“一个好莱坞范围的影响而已”,这些职位看似挺多、但实际上他们未必找不到下家、也未必只能做一种工作。
是的,但是——
工作之所以称之为“工作”,就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稳定发挥职能的“重复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发挥了多少绞尽脑汁的主观能动性,它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看,就是一个个微茫而急匆匆的“小点”,每天在几点一线地简单重复、奋力求生。
回到问题本身,这些演员编剧担忧的本质是什么?
——或者说,连这些有一定基础、能支撑自己靠爱好兴趣当职业吃饭的人群,都在担心着什么?
——而你,如果连一定范围内自担风险地以兴趣为职业的生活都够不到,你又应该担心点什么?
还是那句话:
如今这个状况首发于美国,而我们基于一定的制度优势,已经正在展开国家层面对ai应用范围的限制法律的制定了。
我只希望这个进展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群众基础”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因为众人的短视、愚蠢、自私,反过来扑倒那些真正能代表众人利益的智者或领袖的历史,
也是有的。
很多高赞回答不了解就强答,AI只是一个子议题,不是本质。这次罢工的核心冲突是好莱坞的收入分配,准确的来说是流媒体影视上线后付费收入的一次分配。
目前观众的流媒体影视付费极大偏向平台、资本,演员、编剧等基层基本无法参与影视播出后收益的一次分配,无论影视多火爆都只能拿死工资。罢工的最大目的是让底层工作者能加入流媒体这个新兴影视消费平台的收入的一次分配中,简单说就是不能只要死工资,要后期分红。
罢工的最大直接原因和导火索是两大工会与几大流媒体就收益分配问题的谈判破产:
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与代表迪士尼(Disney)、网飞(Netflix)、亚马逊(Amazon)等雇主的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之间的谈判破裂。很多高赞回答不仅不懂,甚至把冲突点引向好莱坞烂片多是主要编剧的锅,说编剧活该收入低。
好莱坞目前的套路化可能有编剧的责任,但最大的问题一定是可以拍板剧情的资本方。因为续集、套路、大数据电影方便赚钱,收入的可预期性最大,资本得利率最高,所以大力推续集和大数据电影,而这样的电影一定是中庸的缺乏特点的。
不把主要矛盾聚焦在具有决定权资本上,反而转移向基层工作者,真的是其心可诛。
除了这次罢工,好莱坞历史上还有两次最大的罢工,其本质上和这次一模一样,都是基层工作者对新兴市场(渠道)得利的一次分配要求。
一次是1988年编剧大罢工,原因是家庭视频和有线电视市场的繁荣,罢工的主要诉求是更好的报酬,特别是从家庭视频销售和新兴的有线电视市场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另一次是2007-2008年编剧大罢工,这次罢工由美国编剧工会发起,主要是为了改进新媒体(如互联网和DVD)销售的分红制度。最终的协议中,编剧获得了一些新媒体分红的改进。
从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好莱坞出现新兴的影视获利渠道,资本并不会自己直接让利。基层工作者都是通过斗争等方式获得的利益分配。
关于AI的诉求,目前报道最多的最大诉求是资本方不能免费使用演员形象、声音建模使用到电影中。这个要求其实也是非常迫在眉睫的,因为如果当资本能够通过AI使用演员的形象或者模拟演员的声音之后,演员存在的意义就会越来越低,但实际上这种引用却又是演员自身的特征,因此应当获得收益。
好莱坞的这次罢工,其实是这次AI时代,人类与AI利益冲突的一次预演,里面所发生的所有故事,未来可能都会在任何国家发生,比如说当AI引用我们的绘画风格去进行绘画,引用我们的声音进行模拟,引用我们的长相进行表演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以上还是只是版权或个人特征上可明确的收益要求,如果更进一步,当社会中越来越多职位都被AI替代的时候。作为曾经社会的贡献者,作为人类代表的一部分,我们是否应该拥有更多的二次分配,如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呢。
我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努力、奋斗和争取的未来。
一方面要求提高薪酬一方面抵制AI,这不是双向坚定资本家尽快使用AI取代人工的决心?我要是老板,AI又不会闹罢工又能干活,我肯定喜欢呀。
AI取代某些行业和某些职业这是大势所趋,很多领域已经在发生这种改变了,有危机感的行业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了。
编剧就怕AI自动写剧本,甚至写出比自己绞尽脑汁还好的剧本,而演员则害怕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面孔和声音来替代演艺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