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了这部国产喜剧黑马,学生和老师互换身体?全场笑声就没停过

  今天从电影院出来,Sir回到了2018年夏天。

  那时行业还红火,公司进了一批刚毕业的新人,有的在工地实习完说要来追电影梦。

  后来发现这群人突然爱上飙东北话。

  Sir问你们谁是东北的?

  对方神秘地发来一条链接。

  点开,哎呀妈呀。

  原来他们上瘾的不是东北。

  而是比2018年更早的,那些夏天

  茶啊二中

  

  以上内容纯属真事。

  Sir有图为证。

  对部分观众来说,大片云集的暑期档里,根本不会多看《茶啊二中》一眼。

  可在某些领域人家顶流好多年了。

  四季剧集,口碑不管是在国产喜剧,还是国产动画维度,都一骑绝尘。

  

  

  

  

  

  对比现在国产喜剧,大场面、大明星、大特效……它都没有。

  有的,只是足够好笑。

  足够真实、真诚。

  亲民接地气,又充满了极致的想象力。

  

  

  第四季的《茶啊二中》完结四年后。

  大电影以黑马的姿态,杀入这个热闹无比的暑期档。

  

  肉眼可见。

  制作上去了,甚至有了挺酷炫的特效。

  但灵魂依旧没变:

  一部有态度、有诚意、有笑有泪的喜剧。

  一段我们都经历过的学生时代。

  而不变,在这个夏天尤其珍贵。

  01

  笑,不变

  如果从喜剧的角度来看《茶啊二中》。

  不论对小孩还是大人:

  它无疑是当下稀有的,能成功将观众逗笑,且不尴尬的喜剧。

  也打破了国产喜剧的一大困境:从头到尾大笑一场,怎么就不行了?

  Sir之前说这两年的国产喜剧普遍规格大了,概念高了。

  但几乎都与普通人的生活保持了距离。

  不是回到上世纪,就是进入太空,有意无意地闭门造车,淡化了现实。

  国产喜剧的褪色,始于退到了真空环境中打起安全牌。

  而《茶啊二中》反其道行之。

  唤起我们真实的共同经历,才是它的底色。

  学生时期你最大的“敌人”是谁?

  Sir打赌就俩答案:

  像老师的妈。

  or像妈的老师。

  故事发生在东北一所初中。

  初三三班,全年级最差的班,摊上一个无比“凶悍”的班主任。

  最调皮的“学渣”王强,带领全班,整日和班主任石妙娜斗智斗勇。

  

  小小的学校里,发生不了多么大的事。

  这就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茶啊二中》的喜感,一方面是“地气”。

  比如地道的东北话,自带笑点的东北梗;学生时代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经历:逃课打游戏,厕所悄悄话……

  男生懂的:就算六点起,发型不能乱。

  女生懂的:有一种乱,叫女寝的乱。

  男生女生都懂的:每次语数英老师霸占体育、美术、微机课,班里就变成李白过白帝城:哀鸿遍野。

  

  

  

  另一方面,它又能造出“仙气”。

  螺蛳壳里做道场,为简单的校园故事,涂上一层天马行空。

  导演和Sir一样,必是星爷忠实粉丝。

  当东北的喜剧基因与无厘头风格碰撞,带来了一种非常全新的体验:

  恐怖片《冷血女教师之人皮“课”栈》;

  动作片《生死时速之粉红英语侠》。

  这种反差感,就深得周星驰的类型混搭,把追逐做成漫画,把喜剧做成恐怖……

  

  

  学生时代那些死去的记忆,经过无厘头的夸张形变又活了过来。

  或许这便是少年底色。

  繁重的课业,面面俱到的规训下,你的内心有过无数次出格的想象。

  打破现有的秩序,和一切禁锢你的“正常”。

  《茶啊二中》帮你实现了。

  02

  校,不变

  不知道你做学生时有没想过?

  和老师换身份,哪怕一天,起码让ta也尝尝当学生的“卑微”!

  《茶啊二中》帮你实现了:

  最差学生王强,和最凶老师石妙娜互换灵魂。

  

  比起常见的男女互换。

  师生的互换,大概更加冲击中国人的秩序概念。

  小孩变成年人。

  无权者掌握了权力。

  被教育的人成了教育者……

  当“正常”遭到颠覆,极具反差的笑点便产生了。

  石老师进入王强身体。

  从班里最讨厌的“捣蛋鬼”,变成最讨厌的“小大人”。

  没反应过来的石老师,还在用大人的姿态对同学,对“同事”说话。

  结果当然是:

  

  可王强哪会知道,石老师这个皮肤也不是能在校园里横着走的外挂。

  听校长开会的痛苦。

  恐怕不比听课好多少,该睡着,还是得睡着。

  石老师面临的职场压力,一下子落到了王强那。

  

  身体互换并非什么新鲜的概念,《茶啊二中》整个故事也并不宏大离奇。

  但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好,还要好笑真不容易。

  《茶啊二中》正是赢在了细节和完成度。

  每个笑点都是经过仔细打磨的,没有照搬网络烂梗,常有惊喜反转。比起很多喜剧靠着人物降智、出丑来搞笑。

  你会觉得。

  《茶啊二中》里每个人都很“机灵”“生动”,因为特点太鲜明。

  像极了我们学生时代,班里总会有的那么几个高矮胖瘦。

  

  

  这归功于,主创为片中每个露脸的角色,都写了上千字到上万字不等的人物小传,有非常详尽的履历,月考成绩、中考成绩、喜欢吃什么、父母是干什么的……

  主创们有多认真,多细节控呢?

  举个小例子。

  不同场景下,初三三班黑板上方的八个大字是在变化的。

  比如石老师“拷问”逃课学生下落时,是:

  “团结友爱,温柔以待”。

  结果在石老师的“威胁”下,王强等人还是遭到了同学的“出卖”。

  

  石老师骂同学们是“带过最差的一届”。

  黑板上是:“本色出演,真情流露”。

  有没有想过。

  老师这样骂你们时,

  或许真的不是气话,而是事实。

  

  03

  是谁变了?

  好喜剧,总是藏着一点刀。

  这把刀,让它们拥有了用笑声割开现实之幕的力度。

  看似“幼稚”的《茶啊二中》,其实偏偏不缺这力道。

  在中学这个向来以严肃面目示人的地方,在教育这个向来难以置喙的话题上。

  《茶啊二中》以喜剧的方式,达成了某种“叛逆”。

  

  电影里,当石妙娜老师进入学生王强的身体。

  她第一个体验细想并不好笑:

  是“弱势”。

  面对昔日同僚张老师,她一下就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权利。

  老师在上,学生在下。

  

  即使老师自己上课迟到,她的质疑完全合理。

  但她忘了。

  此时自己是学生,还是最差那个王强。

  张老师一开始还心虚,试图解释迟到的原因。但很快反应过来,为什么要和你解释?

  “没大没小,出去!”

  而另一边王强利用石老师的皮肤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下倒成了真正的“没大没小”“礼崩乐坏”。

  

  

  看这些你会笑。

  你还会在笑声中开始思考,有些什么东西,或许是不合理的。

  Sir前面一直在强调《茶啊二中》的“小”。

  就像导演们自己说的,学生时代,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大事,顶了天了,恐怕就是一堂公开课。

  我们都经历过的那种“公开课”。

  那或许就是所有人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讲什么,提前排练好几遍。

  选哪个班,谁举手,谁发言,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课变得不再是课,成了优秀教师评选的台阶,成了整个学校的荣誉。

  

  学校里小小的规矩。

  映射出成人世界更大的规则。

  在二中这个封闭系统。

  最底层的草根,当然是王强这类差生,被师长批评,被好学生看不起。

  石老师在学生眼里,或许是说一不二的权威。

  但面对更大的权威:校长,她依然无法左右他口中的“大局”。

  

  这些规则可以改变吗?

  《茶啊二中》的后半段,充满了青春的中二和热血。

  一帮差生想要逆天改命。

  一位普通老师试图挑战常规。

  但电影的最惊喜之处在于,它偏偏没有掉入强行煽情和强行燃的陷阱里。

  Sir很喜欢的一个设定。

  电影里的公开课并不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它来到了一个名叫“黄金阶梯”的大礼堂。

  象征着外面的世界,成人的世界。

  一改学校里轻松诙谐的氛围。

  这里庄重而威严。

  层层阶梯,意味着更森严的等级与秩序,评委们坐在礼堂的最高处,压迫感十足。

  

  这场公开课,三班的孩子和石老师一起。

  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胆、叛逆的决定。

  具体的Sir不剧透。

  《茶啊二中》想做的绝不是一个幼稚爽剧。

  我们的热血、中二、一往无前,到了成人世界里一定会付出相应代价。

  并且,不一定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其实能够看出来,电影本来想表达的,远可以更多、更锋利。

  但能说到这,对于国产喜剧来说已尽了最大努力。

  漫长五年的筹制,能在大银幕看到它,足矣。

  就算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

  但热血撒中的地方,总会融化一点坚冰。

  

  就像在故事之外,《茶啊二中》本身的故事。

  从小IP到大电影。

  从网站走向影院。

  用一件一件小事,用一个一个细节的堆叠,征战我们这个愈发追逐宏大的电影市场。

  Sir能惊喜地看到它的灵气与特别,真实与勇敢。

  这群热血90后主创的首部喜剧作品。

  这堂面向面向国产喜剧的“公开课”。

  终将会迎来观众们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