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专坑建文帝,朱棣靖难成功的“功臣”,真草包还是假卧底

  1398年,朱元璋去世;

  原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正式登基称帝。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允炆就曾问朱元璋:

  “外敌入侵,自有叔叔们来对付;但如果叔叔们造反,又该如何呢?”

  朱元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反问朱允炆该如何?

  朱允炆虽回答了朱元璋这个问题,但其实对于他来说,如果真的有底气解决的话自然不会去问朱元璋。

  朱元璋去世以后,朱允炆登基称帝,

  登基第一年就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动手。

  帮朱允炆抓人的正是李景隆,朱允炆的心腹,深得朱允炆的信任。

  

  01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的亲外甥,骁勇善战。

  李景隆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言行举止很是雍容,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洪武19年,李景隆世袭曹国公。

  他曾多次前往湖广、陕西、河南等地去练兵,

  还负责过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后来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封太子太保。

  其实我们这样看的话李景隆应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最起码也是朱允炆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确实,朱允炆继位第一年就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动手。

  第一个就是周王朱橚,确实事实证明李景隆可能打仗不行,

  但是抓人的本事还是不错的。

  他突然调集大军奔赴河南周王府,

  将周王以及他的老婆孩子全部一起押到了京城。

  

  朱允炆对自己的这位叔叔也是毫不客气,

  直接贬为庶民,迁到了云南;

  那时候的云南跟现在不一样,还是蛮荒之地。

  之后又将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全部贬为庶人;

  而湘王朱柏因不想受辱直接自焚而死,

  也正是因为湘王朱柏的去世,

  更加坚定了朱棣要造反。

  02

  朱棣要造反自然需要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

  当年朱元璋也是考虑到未来自己的子孙有可能会造反,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为的就是防止奸臣作乱;

  但是他同时还规定了藩王在危急时刻是可以起兵勤王的。

  朱棣正是抓住这一点,出兵“靖难”,清君侧。

  建文帝派人去捉拿朱棣失败,消息传回京城,

  朱允炆大惊失色,他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而这时候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恶果显现出来了,因为朝中无人可用,

  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思来想去只剩下耿炳文,

  

  而耿炳文,朱元璋之所以留下他就是因为他擅长的是防守,而不是进攻。

  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等人都被朱元璋杀害了,

  耿炳文虽战斗经验丰富,但是那个情况下却是不相宜,

  因为朱允炆给耿炳文的命令是进攻,而不是防守。

  而耿炳文的对手是战场经验丰富而且善于进攻的朱棣,

  所以耿炳文战败是很正常的。

  耿炳文战败以后,朱允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是慌了。

  这时候,黄子澄(朱允炆的东宫伴读,朱元璋给留下的三大能臣之一)出了一个馊主意,让李景隆担任主帅。

  素有纨绔子弟之称的李景隆就这样成了主帅,出兵50万,开赴战场。

  

  03

  本来朱棣还在为耿炳文忧心忡忡,但是底下人向他汇报说:对方换了主帅,是李景隆。

  朱棣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是想什么来什么。

  李景隆才刚刚走马上任,双方还未正式交战,朱棣就如此高兴,可见李景隆在朱棣的眼里有多无能!

  虽然朱棣可以看不起李景隆,但李景隆手里有50万军队,

  想要在敌我兵力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硬碰硬的话,朱棣基本上是没有胜算的。

  只有积蓄力量才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

  这时候朱棣想到了宁王。

  朱棣将防守北平的任务交给自己的长子朱高炽,自己带一部分兵前往宁王的属地,争取得到宁王的支持一起靖难。

  朱棣在宁王那里筹划阴谋的时候,北平毋庸置疑遭受到了攻击,

  如朱棣所料,李景隆亲自率领50万大军围攻北平,在北平九门都锈住了堡垒,并且派兵攻击通州,同时在郑村坝设置九座大营,作为进攻的依托。

  

  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场仗怎么看都是李景隆占了绝对的优势。

  朱高炽并不擅长带兵打仗,而且他体型很胖,行动都不是很方便。

  但朱棣对这个外柔内刚的儿子很是信任。

  但信任是一回事,能不能守得住又是一回事。

  50万军队,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南军用火炮配合攻城,几十万人就跟蚂蚁一样往城墙上爬,即便是守卫北平的将士有思想准备,但也会被这样的阵仗惊到的。

  顺城门眼瞧着就要失守,南军也是找准机会想要攻破此门;

  幸好大将梁明及时赶到,迅速整顿军队加入防守;

  而且城内一群妇女也加入战斗,用板砖和瓦片攻击攻城的部队。

  经过激烈的战斗,算是暂时守住了北平;

  此时朱高炽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组成几个小部队,主动对城外的大军偷袭进攻;

  其实对李景隆来说,北平不过是一座空城,支撑不了多久了。

  

  但是没想到北军居然会主动出击,一时间慌乱了,为了确保安全,李景隆下令后退10公里;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跟李景隆这样的胆怯,都督瞿能是一个非常有见识,而且善于发现战机的人,他准确地判断出北军此时攻击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争取时间而已;

  若此时趁着混乱攻城的话,绝对是个好时机。

  确实如瞿能所料,他认真地观察城池的防守情况,认为张掖门是最薄弱的地方,所以率领数千人猛烈地攻击张掖门。

  眼瞧着城门就要攻破,李景隆做了一件事,说他是“来帮助朱棣的”,我想都有人会相信。

  他不想自己的功劳被瞿能抢走,眼瞧着城门就要攻破的时候,下令停止攻击。

  如果不是李景隆突然下令停止攻击,我想朱高炽大概率情况下是坚持不到朱棣回来的。

  04

  李景隆肯定还是会继续围攻北平城的,

  只是天公不作美,应该说连老天爷都在帮朱高炽。

  当时正值11月份,北方的冬季,而那一年又异常的冷。

  对于常年住在北平的北军来说自然没什么障碍,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履平地;

  但是南军就不同了,在冰天雪地攻城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

  朱高炽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人不断地往城池上浇水,北平城变成了一座冰城,确实苦了攻城的南军。

  

  正是因为李景隆的愚蠢再加上老天爷的帮助,让朱高炽终于等到了朱棣。

  此时的朱棣跟走之前不一样了,因为他的手里有一只骑兵—朵颜三卫,

  一支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

  朵颜三卫首次攻击南军是在郑家坝,确实这支蒙古骑兵名不虚传,

  以万军不挡之势连续攻破南军七营,打得南军四处逃散。

  虽说南军溃败,但毕竟有50万大军,实力尚存,

  只需要整顿一番,就可以稳住阵脚,开始与北军警醒作战。

  在一个叫马三保的人告诉朱棣:南军要害在李景隆中军,只要李景隆移动位置,在他没有稳定之前,就可以左右夹击,获得胜利。

  朱棣采取他的建议,果然让李景隆败下阵来。

  双方都是损失惨重,各自收兵。

  本来朱棣准备整顿士兵,明天再战。

  没想到李景隆远比他想得还要无能,不仅没有军事才能,而且胆小如鼠。

  李景隆连夜南逃,也算是保存实力的一种方式吧。

  不过他却忘了通知正在攻城的士兵,只顾着自己的逃跑。

  严寒的天气,再加上李景隆的无能,导致南军全线崩溃,郑村坝之战李景隆输得很彻底。

  

  05

  李景隆是黄子澄向朱允炆推荐的,战败的消息自然让他非常的恐慌,

  他仔细思虑一番,还是将这个消息给隐瞒了,暂时保住了李景隆主帅的位置。

  胜负乃兵家常事,李景隆好歹是李文忠的儿子,自身能力不行,自然会寻求外援。

  而事实证明,确实,这次李景隆找的人对了。

  李景隆的帮手有两个:

  一个是武定侯郭英,

  一个是安陆侯吴杰,

  这两个人都是前朝老陈,战斗经验非常的丰富,确实在即将开始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还不是李景隆要找的得力助手,李景隆要找的人是另有其人。

  朱棣在询问李景隆手下将领名字的时候,得知他的先锋是一个叫平安的人,朱棣确实心慌了

  平安曾经是朱棣的老部下,跟随朱棣作战多年,

  非常的了解朱棣,就跟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样。

  李景隆带来的60万大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平安。

  确实这次李景隆找对了人,平安擅长以身作则,带头向北军冲击。

  

  所以平安的冲锋军发疯般的冲向北军大营,大肆的砍杀,大败北军;

  而这只是其一,南军给北军准备的“惊喜”还有一个:

  就是郭英带来的大量新式武器—火器。

  在平安与北军交锋的时候,郭英也没有闲着,而是在预计好的北军最有可能的撤退的路上埋下了大量的地雷;

  那时候是并没有探雷器的,更没有排雷的士兵,

  好在朱棣殿后,并没有踩中地雷,

  但是也有了不小的麻烦。

  等到双方休战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朱棣迷了路。

  朱棣只能是下马趴到地上辨别方向,找了半天,才分清楚东南西北,回到了自己的大营。

  并且决定天明的时候,直接决战。

  瞿能与平安两个人绕了一个大圈子,直接绕到了北军的后边,他们要攻击的对方是房宽军;

  瞿能跟平安两个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很快就让房宽军崩溃。

  朱棣的计划被打乱,他迅速地冷静下来,认为取胜的关键就在李景隆的中军,只要中军击退,战局就会改观。

  确实这一次朱棣有些低估李景隆了,这让朱棣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他深入敌境,成为众矢之的,南军将他团团围住,都想拿住他去邀功请赏。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即便是想退也退不出去,只能是在这最后一刻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顾不得危险,起码跑到河堤的最高处,不停地挥舞着马鞭,做出召唤人的动作。

  这一次,能让朱棣得以脱险的毫无疑问就是李景隆,

  

  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北军有埋伏,随即号令南军撤退,

  而朱棣就是趁着这个时机,逃离河堤,北军也暂时有了喘息的机会。

  06

  但是北军仍然处于劣势,大将瞿能又发动了一次攻击,直接打破了僵局。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驻棣的防守系统,原本已经十分薄弱的防线被南军分割成几段,眼看着朱棣的北军将要大败。

  而此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突然刮起了大风,天色突变,风沙走石,朱棣的旗子直接被刮断了;

  朱棣大喜过望,觉得他运气太好了,

  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抓住战机的人,

  趁着南军惊恐不安的时候,绕到南军后侧,发起了猛攻,

  南军在惊慌失措之余,无力抵抗,全线崩溃。

  朱棣借着大风,顺便放了一把火,火借着大风,燃起了满天的大火。

  瞿能与自己的儿子也葬身在这片火海中,南军大败,

  

  李景隆率领大军向南方逃窜,

  兵败如山倒,

  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追击机会,

  他下令北军全线发动攻击。

  李景隆刚到达德州不久,

  北军就追了上来,李景隆直接弃城逃跑,

  而且为朱棣留下了上百万石的粮食,

  确实朱棣不得“不感谢”李景隆“雪中送炭”。

  李景隆将60万大军输的一败涂地,自己逃回了京城;

  就连当初力荐李景隆的黄子澄也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与御史大夫和御史一起向建文帝慷慨陈词:

  立斩李景隆!

  不过建文帝拒绝了,理由是:李景隆是他的亲戚!

  只是建文帝没想到的是他力保下来的这个亲戚,自以为是自己的股肱之臣,在关键的时刻又给朱棣“出了力”,要不然朱棣不可能这么快就攻入京城南京。

  北军刚度过长江的时候,建文帝也是惊慌失措,方孝孺倒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再次提出了杀掉李景隆,但是建文帝并没有答应。

  而是让李景隆与庆成君主跟朱棣谈判,提出了割地求和。

  朱棣自然不会答应,后来朱棣攻打南京,李景隆与谷王一起背叛建文帝,打开了金川门,朱棣大军直接进入南京城。

  

  说到最后

  其实有很多次朱棣都是九死一生,

  在死亡的边缘上打转,

  而李景隆三番四次地“救了他”,

  所以不得不让人怀疑:

  他到底是真草包还是假卧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