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新时代 续写新华章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 一路一景的文化长廊,郁郁葱葱的绿化带,美不胜收的文化广场,街街巷巷村村寨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法典的标语随处可见……近年来赫章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各级各方面的倾力帮扶支持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多年的克难奋进,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观念转变,山川秀美的赫章大地正在焕发蓬勃生机,乡村振兴新篇章全面开启,赫章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幸福家园,城乡处处彰显着新农村的美好与活力。 沧桑巨变、春华秋实。 “建设新时代特色文明,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让思想‘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新风‘立’起来,让文明传下去。”赫章县委书记颜岭在近日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说。赫章结合实际,整合夜郎大讲堂、智慧赫章等各类资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统领,依托最能凸显赫章特色的“五朵彩花”(即:“红色哲庄”“蓝色月亮”“金色街道”“绿色海雀” “紫色花海”,)作为载体和平台,不断探索并形成了新时代特色文明的赫章模式,打通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筑梦新时代,续写新华章! 铸魂育人 文明实践卓有成效 “同学们,你们知道哲庄坝战斗吗?” “你们知道‘独臂将军’余秋里的故事吗?革命先烈们是如何用生命和热血书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青春之歌?” “同学们,跟着老师,我们走近贺龙指挥部,认识一下红二六军团的将军,哲庄坝战斗故事可多了!”7月1日早上10点,赫章县退伍军人王国清准时来到哲庄坝战斗遗址纪念碑广场,给赫章县哲庄镇中心小学五一班的小学生讲解余秋里的故事,他一边讲解一边望着孩子们,古铜色的脸庞绽放着笑容。
1936年3月12日,红二、六军团按照野马川会议的部署,打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哲庄坝战斗,贺龙等经过周密细致的部署,指挥红军伏击国民党的第十三师,将长驱直入的敌军分割合围,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完全失去控制,乱作一团。经过一天的战斗,歼敌10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30余挺,长短枪500余支,敌纵队司令兼十三师师长万耀煌惊魂落魄,几乎被红军活捉。红五师十八团政治委员余秋里同志在战斗中英勇负伤,失去左臂,后被称为“独臂将军”,田华堂等同志光荣牺牲。 哲庄坝战斗是红军长征途中乌蒙山回旋战中极为重要的一战。当晚,红二军团迅速撤出战斗,向财神塘转移。哲庄坝战斗,为红二、六军团冲出10万敌军的重围、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国防教育日等特殊的日子,赫章县都要组织全县中小学学生走进哲庄坝红色教育基地,培养他们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的意识。“这种亲身参与其中的国防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必定会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打下深深烙印。”带队在学校调研的赫章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大权表示。 这个见证着革命先烈同敌人英勇奋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赫章县哲庄坝。 万里长征虽已远去,真情却历久弥新。 千余名学生组成的方阵拼接成巨幅五星红旗,上千人变换出“1921”“2021”“100”“爱中国”等字样……近日,哲庄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建党百年之际,怀揣爱国情、报国志,用青春向祖国告白。 “红色文化为学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学校给师生讲党课的赫章县委书记颜岭说,学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魂的功能,把以“独臂将军余秋里”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涵养着别样的爱国情怀。
“赫章县将深入挖掘以‘哲庄坝战斗’为代表的地方红色文化新内涵,大力弘扬革命先烈变革图强的爱国精神、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求知精神和胸怀大志的奋斗精神。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赫章县委书记颜岭说。 一直以来,赫章县重视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培育点的建设,以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政课改革切入口,让社会各界兼职导师走进课堂,与专职思政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让中小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课题研究”三位一体模式,多层次、多方位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红色文化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师生砥砺前行。 道德滋养 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月亮洞的太阳,出了、落了。 月亮洞的喇叭,响了、停了。 你有山一样的脊梁,火一般的胸膛。 青花土布上,留下你的声响......” 走进赫章县白果街道月亮洞村,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群众哼着《月亮洞的阿哥》这首歌,寄托着对驻村第一书记李绍山的哀思。 作为赫章县白果街道月亮洞村第一书记的李绍山,驻村伊始就带领村民们投工投劳,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修通了进村连户路。李绍山还致力于发展产业扶贫,种植的中药材——黄精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大收益,中药材基地套种的大豆、洋芋、大蒜和向日葵,当年就给村里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 “提笔能写,开口能说,蹲下会干!”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对李绍山的评价。 “绍山书记帮我借钱买了30只羊,还为我家争取了2万元资金养牛。空闲的时候,他和我一起上山放羊一整天。中午,我们就在山上烤些洋芋......”脱贫户李开军说,李绍山第一天到他家时,他就认定了这个能蹲坐在地上和他聊家长里短,帮他做农活的第一书记。 “二月二十三是我的生日,他都记得。那天,他带了一瓶酒、几斤橘子,专门上山来我家给我过生......”提起这些,李开军的妻子许明菊泣不成声。“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李绍山有三个脱贫心愿:帮月亮洞村修好路,让村民搬进好房子,通过产业过上好日子。在他和其他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月亮洞村贫困发生率从驻村前的22.52%下降至2020年5月的4.66%。 心愿即将完成之时,李绍山却永远地离开了。5月15日,李绍山由于心源性疾病再也没有醒来,留下的是大变样的月亮洞村,和他未竟的事业。 李绍山的离去,牵动太多人的心。5月20日,中共赫章县委追授李绍山同志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月24日,中共毕节市委追授李绍山同志“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1日,中共贵州省委追授李绍山“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海雀村,地方不大,名气不小。 8月5日,海雀村民宿旅游广场上人声鼎沸,特色农产品制作体验、美食品尝、民俗表演等“亲山、亲水、亲子”魅力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漫步村道,放眼望去,一幅幅苗族风情的农家墙画,古朴大气的民俗景观长廊,不仅是游客驻足的地方,也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苦甲天下”到“民宿旅游”的兴起,从石漠山到“林茂粮丰”。岁月流逝,海雀犹如亘古不变的印记,在这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诉说着苗族、彝族人民传诵千年的神话,让远来的客人,体悟到真正的自然。 山青谷翠,修篁如黛,清新的空气直袭肺腑。海雀村许多村民仅凭借文朝荣老支书带领村民们播下的这抹绿,就赚了个盆满钵溢。 这里曾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曾经森林覆盖率只有5% 。在时任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几代海雀人在荒山上植树造林。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7.21%,林木价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6200元,260户995人齐步迈向小康…… 海雀村因此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曾在外打工的村民王国军依然记得,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海雀村的村舍就像一盒翻倒了的棋子,庞杂散落在各处。窄路崎岖、倒塌的老屋、石漠化的山丘中留下“疤痕”。如今的海雀村,已经不见当年的模样,村民们腰包鼓了,劳动生产方便了,村前屋后干净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套用村民一句话: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一片绿化成海,一代代人垒成海雀村的精神高地。
据赫章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于刚介绍,为了让文朝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在赫章大地扎下深根、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赫章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学习践行文朝荣精神作为重要一环,组织编写了《人民的好支书——文朝荣》《海雀实践》《搬动贫穷大山的老愚公——文朝荣》等书籍,发放给全县1100多个基层党组织并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在全县组建了文朝荣精神党员突击队、文朝荣精神志愿服务队、文朝荣精神造林突击队等队伍,认真践行文朝荣精神,让文朝荣精神在赫章遍地开花。 和谐宜居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兴发彝族苗族回族乡中营村,一个乡村振兴路上让人羡慕的地方。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近年来通过村居环境整治、深入移风易俗、推进厕所革命,村寨越来越美。 “中营村到了,请大家带好行李下车,吃了午饭我们再游览贵州屋脊天上花海韭菜坪景区。”8月5日,记者采访时,只见一辆辆满载游客的旅游大巴和自驾游车辆不断在中营村村口广场停下,游客纷纷拿起手机、举起照相机,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的一景一物,一色一步都成了他们的摄物。 由于生态环境优良、景色优美,韭菜坪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一片仙境、一方净土、一个神迹。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赫章县委政府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借助地处阿西里西韭菜坪景区的优势,按照打造“田园、乐园、家园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的思路,兴发乡对中营村等村寨连片规划建设了农耕、采摘和旅游观光、宜业宜游宜居的有机村寨。 农庄项目的创新发展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更多的为农民带来了多元化的持续增收渠道。
多年来,围绕韭菜坪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干群齐心共治共享,携手共建美丽乡村,让绿色资源释放了更多生态红利。 此前,韭菜坪山脚下的兴发彝族苗族回族乡,拥有好生态,却发挥不出好价值。村民大都外出务工,往大城市跑,生活十分窘迫。2014年,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依托韭菜坪旅游资源优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依托阿西里西韭菜坪景区旅游文化建设的推进,赫章县将中营村打造成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成功实现了从“穷山沟”到“致富村”的华丽蜕变,村民生活富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赫章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综合治理上就下足了功夫。 “党支部就是咱搬迁群众的家,发展中有啥问题,都可以随时来找支部、找党员为大家排忧解难!”在赫章县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日召开的群众大会上,银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付亮的一席话,让参会的搬迁党员和群众代表倍感舒心。
近些年来,许多贫困户走出大山,有了城市新家。如何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少数民族群众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不高、文明新风难树、怎样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等难题?
赫章县自银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启用以来,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搬迁点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小组,以“党建+积分”为抓手,不断织牢织实安置点治理网络。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培训课堂、“星级文明户”评选、文化活动等,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文明素质。同时,围绕整合资源、发展产业、搭建平台、引导就业务工,探索出一条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见实效”的脱贫之路,让搬迁群众的心气顺起来。
新家园带来新生活,新生活孕育新风尚。“以‘党建+积分’为抓手,社区工作变得公开、公正、透明,不仅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更重塑了居民对党总支、居委会的信任感,打开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新格局。”在社区调研党建工作的赫章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骆丽红深有感触。 持续深化文化品牌打造,重点突出“移风易俗”成效建设。赫章县以“百姓讲堂”为阵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定期开展评选移风易俗年度十大新事,有效解决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问题。重点打造“一村一品”,辅导乡村文化“一村一品”送文化下乡500多场次。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等内容,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 聚焦群众需求,赫章县创新工作载体,以理论宣讲、先锋引领、典型示范、移风易俗、道德银行、孝老爱亲、村庄美颜、文化惠民、协商议事等多项工作品牌为抓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1000多场次,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优化环境、制度约束、丰富载体三个层面协调发力,赫章县今年来启动实施以“道德涵育、乡村德治、新风弘扬、环境优化、文化提振、载体创新”等工程为主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乡村文明行动,为突出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赫章县以“五弘扬五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好公婆”“孝亲养德”“好婆媳”“赫章好人”……随着赫章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个个新名词渐次进入人们视野,清晰地折射出赫章县在文明实践过程中守正创新、实践为重、接续奋斗的足迹。 文化育人,精神家园不断构建。目前,全县共建文明实践中心1个,文明实践所30个,文明实践站481个,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同时,持续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用餐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全民文明行为养成行动”、“我与文明同行”等主题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常态化开展“百姓讲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迅猛发展。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放眼未来,赫章县将继续凝聚全县人民万众一心的磅礴动力,站在新起点上,不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