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家庭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过程并不轻松。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把书中所有的名字都删掉,书能薄五分之一。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能反映很多中国人读俄国文学都有一个很苦恼的问题,那就是俄国人的名字太长了,如书中的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康斯坦京·德米特里奇……实在不好记。初中的时候看过契科夫的《变色龙》,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俄国文学,这次看《安娜·卡列尼娜》有三点原因:一是偶像情怀。最喜欢的作家是罗曼·罗兰,而托尔斯泰则是罗兰所尊敬的师长。二是阅读经典。托尔斯泰是位文学巨匠,而这是其代表作之一。三是打通障碍。看《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看不懂,作者罗曼·罗兰在其中引用了托尔斯泰大量的作品,不看原著就是在云里雾里。
这部作品写到很多关于政治、宗教、农业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一个时期整个的俄国社会风貌,看的过程有太多想法,但托尔斯泰自己说过,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是写家庭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品中两条主线平行推进,分别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列文与吉娣。此外,还有奥博朗斯基与陶丽的家庭,但奥博朗斯基在作品中的定位是轴,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得通过他串联起来,不至于让这部小说被说成是两部小说。
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安娜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她的美貌无与伦比,托尔斯泰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描写她:陶丽始终坚信她是一个美丽且善良的人,吉娣第一次见她便达到崇拜的地步,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初次同她接触竟变得像狗一样温顺,连钟情于妻子的列文见到她也会沉醉……然而她的争议就在于婚后的出轨,这究竟是遵从内心、大胆追求的礼赞,还是自私自利、不讲良心的卑下?做出评判前,需要了解整个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卡列宁同样,人们对他的评判不一。我们也许会觉得他是一个好面子、虚伪、冷漠的大官僚,其实这些更多是通过安娜的视角看到的。就因为安娜不喜欢他、对他满是嫌恶,所以导致其形象被扭曲,甚至优点也会被通通否定。“沽名钓誉,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里的全部货色”“至于高尚的思想啦,热爱教育啦,笃信宗教啦,这一切无非都是他往上爬的敲门砖罢了。”对于安娜来说,卡列宁不是人,就是个官僚机器,他的存在简直就是自己与伏伦斯基幸福的绊脚石。其实我们客观看,卡列宁似乎没什么不好,他专心工作、养家活口,在事业上无比成功,同时带给安娜贵妇人的社会地位。问题在于他对家庭生活关注太少,几乎是不闻不问。随着时间推移,安娜对卡列宁为她安排的那套死气沉沉的生活深感不满——“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的幸福,一旦遇到原来被克制的热情爆发,就会烟消云散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安娜与伏伦斯基好景不长,安娜将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而伏伦斯基只将其视作生命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事业要做,所以经常外出。由于当时男女地位不同,伏伦斯基有情妇被认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出入社交场合,但安娜不同,她会遭到人们唾弃,再也不能回到过去社交圈。她本身就是个神经敏感的人,感觉伏伦斯基对他越来越冷淡,于是变得孤独、患得患失。当初跟他在一起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一生对他孤注一掷。随着精神支柱崩塌,最终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有时觉得安娜的要求过于自私,你卡列宁不光要会挣钱,还得有情趣。显然卡列宁把心思全部投入到了事业,无法使她得到满足,这就导致了后面的一系列纠葛与最终的悲剧。但是,当初卡列宁娶妻并不是因为感情,而是要顾全体面(不想拒绝一位贵妇人的介绍),恰好安娜当时也年轻无知,两人就这样结合了。后来卡列宁名誉扫地,眼看妻子跟别人过着生活,他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因为他是个教徒,认为当初与安娜结合是神的旨意,一旦破坏就是对神的不敬。从这一层看,安娜也是被旧传统所蹂躏的悲情人物。
列文&吉娣
安娜覆灭的爱情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但列文与吉娣的故事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托尔斯泰写下了两人感情故事的全过程,可谓是细致入微。
图片来源于网络大地主列文,堪称托尔斯泰的原型,思想与经历都太像了。他是个严肃正派、感情真挚的人,热爱土地,常年在乡下生活,性格耿直,拙于社交。列文是个不自信的人,还常常陷入思想困境,农业发展不顺,同哥哥的讨论也总是败下阵来,气得面红耳赤。总之,各种各样的生活烦恼始终在缠绕着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吉娣,单纯善良、善解人意,婚后将家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序,并给与列文足够的体贴与照顾。
图片来源于网络两人一个信教一个不信教,但彼此并不妨碍。虽然也经常吵架,但最后都得以化解,可以说是书中最幸福的一对夫妻。他们靠的是足够的信任、真诚与理解。因为,两人很专一,坚信彼此深爱,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列文有时候会胡思乱想,做出反常的言行举止,但事后肯定后悔,并能够深刻反思自己、真诚地道歉,而吉娣也明白丈夫的性情,给与了足够的理解。有什么心事就敞开心扉讲,不用遮三瞒四,说通了,自然就好了。人都是有缺点的,人也不能是完全一样的,显然,两个人在信仰、事业与性格上都找到了平衡。
奥博朗斯基&陶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奥博朗斯基,乐天派的活标本,“凡是认识奥勃朗斯基的人都喜欢他”。他满面春风,交际广泛,处事圆滑,心情一直都挺好的,给人没心没肺的感觉。“我若能克制尘世欲望,那当然无比高尚;我若忍耐不了这寂寞,毕竟也享尽人间欢乐!”奥博朗斯基奉行享乐主义,但最后也因生活放荡付出了代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陶丽是贤妻良母,生下好几个孩子,永远忙忙碌碌、心事重重。她生性懦弱,明知道奥博朗斯基四处偷腥,但还是选择隐忍,表面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实则千疮百孔。她过的并不幸福,失去了对自身魅力的认知,逐渐沦为生育机器。
这段家庭生活,充分反映了男女身份的不平等。奥博朗斯基感到妻子已经年老色衰,失去风姿,毫无魅力,理应对他宽宏大量,不计较什么。陶丽的婚姻生活过得很委屈,但最后受到安娜的影响,也鼓起勇气,决心打破这种生活状态。所以说女孩子有自己的事业很重要,而现在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女孩子生活独立,带着不依赖别人的从容自若,免于陶丽那样的悲哀。
安娜有句话叫:“有多少颗脑袋,就有多少种想法;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爱情”。这里的三个家庭,代表了三种形态;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但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安娜选择决裂,陶丽选择忍耐,吉娣则选择协调。但前提是,吉娣与列文相互是打心底的喜欢,没有这一层恐怕不行。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我想说的是,时间自有偏爱,唯有经典不会埋没。《安娜·卡列尼娜》虽然过去一百多年,但带给今天的我们一幕幕家庭生活景象,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参照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