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印度版的《活着》,上映于60年前,原来生命也不止“活着”

  原标题:印度版的《活着》,上映于60年前,原来生命也不止“活着”

  说到印度电影,很多人会想到宝莱坞,会想到每部影片中的歌舞场景。但是要说印度电影的艺术巅峰,还要数大导演雷伊执导的《阿普三部曲》。从名字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个电影系列。三部作品,就像是导演的光影自传,而影片的内容,很像是印度版的《活着》。三部影片,一直在讲人生的希望和生命的逝去。不同于中国版的《活着》,这个系列的男主角阿普,是从少年开始,他的一生一直在找寻,一直突破,一直在探索,也一直有失望。

  影片从普通人阿普出发,带领观众,在银幕上感受了蓄势待发的生命力量。影片从最开始,呈现了印度农村平凡而幸福的一家四口人,尽管生活有诸多坎坷和不幸,但是阿普一家四口人依然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的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远走他乡,他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这个部分,导演将其命名为《大地之歌》。

  影片没有刻意的体现恢宏的社会背景,阿普也没有任何传奇的经历,而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就是阿普的亲人接二连三的离世。在《大地之歌》中,阿普的姐姐因为感冒而去世,在第二部《大河之歌》中,阿普的父亲因为感染了病菌而病逝,在第三部作品《大树之歌》中,阿普的母亲则在守候中,离开了阿普。

  和《活着》的内容几乎出奇的相似,只是《活着》的视角是从成年人富贵着手,而《阿普三部曲》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成长史。一个男孩,从懵懂的跌跌撞撞,到最后独立支撑生活,再到最后横冲直撞的走入人生,最终,在一次次被打倒后,又一次次地爬起来,这恐怕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读了吧。和国产电影《活着》相比,《阿普三部曲》更具生命的积极性和光影诗意。在整部影片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场景在于阿普去同学家参加同学妹妹的婚礼,却因为新郎官有病,而临时成为了新郎。

  生命最具浪漫色彩的地方就在于此,生命的价值不是那些世俗的金钱和面子,虚荣和排场。真正能够从一生的长度上,召唤出浪漫色彩的,也只有偶然为之,一眼万年的爱情了。阿普的人生就是这样,他的妻子从大家闺秀,追随阿普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上帝的垂青和眷顾,让阿普的生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巨大的喜悦之下,也总潜伏着忧伤的种子。

  阿普的妻子怀孕,为阿普今后的生命点亮了一盏明灯。和《活着》中的富贵一样,阿普迎着生命的不幸,在一次次的挫败后,又一次次的迎来希望,然而在一次次的希望后,他们又被生命的境遇,打入了更深的绝望。只是印度导演雷伊更懂得如何营造诗意的人生,影片随后的转折,是阿普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而他的妻子却在难产中去世。希望和失望的交织,让阿普痛恨这个刚出生的小生命,他为了逃避内心的苦痛,独自一个人踏上了人生之路,他把孩子留给了岳父一家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吗?关于这个问题,《活着》中的富贵和阿普有着不太一样的答案。导演雷伊,用饱含诗意的光影画面,向荧幕前的观众娓娓道来。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场可好,可坏的历程,生命是对大地、大河、大树的记忆,生命是曾经迎着阳光的奔跑,生命是不止是单纯“活着”的历程。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阿普三部曲》中没有给出答案,《活着》中也没有给出答案,这些作品,用近乎于平静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饱含浓烈情感的场景,这些场景中有欣喜,有忧伤,有希望,有绝望。看似平静无奈的历程,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就像导演们在银幕上拨动了生命的琴弦,而这个琴弦另一端所勾连的,则是观众灵魂深处,对于生命的感触。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不止活着的活着,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一切看似毫无意义的挣扎,就是为另外一段云淡风轻的人生做准备。而生命又何止是活着呢?感受的亲情、大树、大河,都是生命无法剥离的印记,然而生命却也不止于此。那么生命是什么呢?影片的导演高明的给出了思考,却刻意的绕开了答案,因为这种感受,也许就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所在,一种说不出,却有确切存在的情绪,就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过的最好证明。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人生的意义即在于此,不与这个世界妥协,又不自我放逐,就是对人生最好的回答。阿普,一个普通平凡的男子,历经大地、大河、大树,最终找寻到了生命的归宿所在。每个人既是这个世界的过客,也是某一个光影瞬间的主宰,于这个世界而言,每一个生命都缥缈无力,而于自我而言,每一个生命都是最充分的自我表达。就像《阿普三部曲》这部影片一样,在历经60年的岁月之后,这部影片依然能够召唤出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悸动,这种能够召唤到生命根本的力量,就是电影艺术的伟大之处。

  和许多伟大的光影作品一样,《阿普三部曲》的伟大,只是因为它发掘出了最伟大而普通的瞬间。生命是活着,而又不止是活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