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德清实践:绘美绿水青山 共享生态红利
“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理优势,是大自然对德清的珍贵恩赐;矢志不渝的“生态坚守”,让其不断探路绿色发展。
从国家生态县,到最美中国榜美丽乡村旅游胜地;从连续三年夺得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到荣获“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等荣誉称号……德清人用“执着”绘美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点绿成金”,用实践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浙江在线湖州6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仲瑶卿)青山隐隐,碧水迢迢。初夏的德清,山水并秀。
先天的资源禀赋,德清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理格局,山水兼备是大自然的珍贵恩赐。
记者从德清县环保局获悉,今年1~5月全县PM2.5浓度均值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下降幅度列全市三县第一;AQI(空气优良率)为90.1%,同比上升23.7个百分点,全市三县排名第一。全县16个县控以上水质断面监测均在Ⅲ类水以上。
绿水青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勒出的是一幅景美人和的锦绣画卷。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守护好这一方“好山、好水、好生态”,成为了德清人不断思考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终身课题。
守护绿水青山“补”来村美民富
早在2001年,德清县委、县政府便提出了“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的战略目标,并在2005年率先在全省建立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何为生态补偿?德清县环保局副局长林伟华告诉记者:“简单来讲就是‘你为生态让路,政府给你补偿’。地方政府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如此一来既可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对河口村位于德清县西部,对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内。村内环境整洁、街道干净如洗,美丽庭院错落有致,“山乡水村,幸福源头”便是对其最真实的描述。
“为了保护好全县43万人的‘大水缸’,对河口村从2005年至2008年期间,先后关停了所有的竹拉丝厂、小竹笋厂、莹石矿厂和养殖场,还设有护林员巡查生态公益林、保洁员维护村中的环境卫生。”对河口村党总支书记金大勇告诉记者。
据了解,生态补偿制度实施10余年来,德清县曾先后三次对其进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除了最初的莫干山镇、筏头乡、武康镇对河口村所辖区域外,还增加了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核心区和东苕溪乾元南段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量也从原来的2000万元/年增加至5000万元/年。
“生态公益林县级补助金从每年2.5元/亩增至最高170元/亩,随着村民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不再为了经济收入选择种植果树,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保证对河口水库的水质。”金大勇表示。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共下发生态补偿资金3.5亿元。得益于生态补偿制度,对河口水库水质已经连续12年稳定在Ⅱ类水标准。记者从德清县环保局了解到,为了确保发挥好资金引导效益,该县正在开展生态保护已补偿项目资金“回头看”,对莫干山镇的3家笋厂、4家扇子厂和1家白竹厂进行项目资金督查,以确保补偿调动企业生态保护积极性。
此外,凭借着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生态补偿特色机制在保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还促进了“洋家乐”的有序发展。
绘美绿水青山 催生“美丽经济”
德清西部,群山逶迤;莫干山上,竹海涟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遣莫邪、干将夫妇在此铸就一对绝世宝剑,莫干山因此得名。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这个素有“避暑胜地”美誉的莫干山以“民宿”而蜚声中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自2007年德清县首家洋家乐诞生,到目前已有登记在册民宿550家,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70多家;截至今年5月份,莫干山镇民宿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
随着民宿数量的扩张,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全民共享“生态红利”的同时,如何避免其在发展中对原有的环境产生负担?如何“提质控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地当前的工作重点。
“为了防止日趋增长的客流量,给生活污水处理造成影响,镇里出台了民宿污水治理方案,要求7间客房或以上和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民宿安装污水处理设施,涉及餐饮的民宿还需安装隔油池,该项工作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莫干山镇旅游办主任闵瑛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与保护、创新与探索中,德清洋家乐成为了全国首个获生态原产地保护的服务产品。
据了解,生态原产地产品是指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等要求,同时还需具备原产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此次成功获评不但加强了“德清洋家乐”的品牌保护与提升,也为其后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方山水最为重要的底色,近年来德清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治水、治气、治土三箭齐发,以打造环境监管从严执法“新常态”之势,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发展,更让“绿色”成为其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