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谷滩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技能动力
搭建“成才阶梯” 打造高技能人才集群
围绕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今年以来红谷滩区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社会风气,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传统手艺人成为技能大师
在江西省稻作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作为江西画米穀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江西粮食画的开拓者、粮漆画技艺的开创者占剑华向记者展示五谷粮食画:将小米、红豆、绿豆等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植物种子,通过选粒、浸药、风干、晾晒、粘接等科学工艺流程制作而成。
“稻作文化是千百年来勤劳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用来表达丰收的喜悦,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粮食画是稻作文化的艺术体现,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剑华介绍说。
为让粮食画技艺能够被更多人知晓,面对非遗传承如何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占剑华做出突破:一方面针对粮食难以长期保存,他利用粮油储藏低温干燥、脱脂去油技术,使粮食画能达到50多年不变色、不腐烂、不生虫,实现从粮食到绘画媒介的转变。同时,占剑华不断融入新技艺、新技法、新材料,把中国千年漆艺与粮食画工艺融合创新,让漆的流动性与粮食的“质朴”交相呼应,独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粮漆画”。
借助政策的扶持,依靠精湛的创新技艺,占剑华获得了洪城工匠等荣誉称号,荣获“首批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技能大师”和“粮食画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江西省占剑华五谷粮食画技能大师工作室。这只是红谷滩区高技能人才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4月以来,红谷滩区成功申报了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晋升通道逐步打通,职业荣誉感更加强烈。
职业技术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各类职业培训是打造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如今,红谷滩区有56家民办职业学校,这些民办学校与辖区支柱产业息息相关,不少职业培训结合技能实训平台,紧随时代潮流传播技能知识。
在南昌美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平台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在培训形式、内容、方法上加以分类指导,为社会培育不少新型技能人才。
“在职业培训方面,学校自成立以来就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创业培训模式,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合作办学,开设新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多个专业,累计培训主播、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行业人才12400余人。”南昌美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陶秋平说。
作为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首批入驻、首单通关企业,从2015年成立至今,美翻科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成长为综合跨境、教育、新媒体、园区运营四大板块的全生态链集团公司,在全国跨境电商进口行业中排名前十,跨境平台交易额超过8亿元,先后获评“江西省种子独角兽企业”“江西省服务业龙头企业”,为新型直播行业输出不少技能人才,破解了行业领域用工难题,也为求职者提升职业技能创造了条件。
技艺传承凝聚匠人精神
从工人到技师再到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每一步都在实践中成长。不断涌现的高技能人才为发展注入动力,也鼓舞着更多技术工人向高技能人才转变。
镶贴(抹灰)只是建筑行业里一个很普通很微小的分支工作,但是把一项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就变成了不平凡的事。
美华建设有限公司熊进强是一名擅长镶贴的技术工人,先后担任镶贴工,镶贴工班班长,凭借对镶贴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以及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技术革新技能竞赛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取得多项荣誉,收获了“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洪城技师”等荣誉称号。他不但技术精湛,在师徒传承、匠心守护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知识、指导技能操作,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这样的师徒传带故事并非个例,在其他技术岗位领域上,相似的故事很多,师傅的倾囊相授,徒弟的尊师重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着优秀技艺不断传承、发展。
在不断壮大的高技能人才的浩荡队伍中,红谷滩区产业升级的车轮正滚滚向前。下一步,红谷滩区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搭建“成才阶梯”, 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万戌瑞 全媒体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