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全球22%人口的袁隆平,杂交水稻背后藏着多少艰辛?

  举国哀悼,痛别国士!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消息来得太突然,一时间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昨天早上,就有媒体发布袁老逝世的谣言。

  后来,微博热搜换成“袁隆平秘书澄清”,我们每个人都长舒一口气。

  没想到,几个小时之后,噩耗终究还是传来。

  从消息发出到现在,和袁老去有关的消息几乎承包了热搜榜,数百位明星发文悼念,无数网友留下感人评论。

  “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完了,中午之后,人们都吃饱饭后,他才舍得离开。 ”

  只觉得微博上每一句与袁老有关的文案,都让人破防流泪。

  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灵车从医院开出,驶向湖南水稻杂交研究中心,让他最后再看看打了一辈子交到的杂交水稻。

  更让人动容的是,一路上经过之处,过往车辆纷纷鸣笛送别,夹到送别的长沙市民,自发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当晚的新闻联播用了将近1分钟来回顾袁老的一生。

  他曾经就读的西南农业大学学子,纷纷自发到他的雕塑前献上花束。

  

  有人在他离开的湘雅医院门口,送上三束水稻。

  

  

  数万民众自发冒雨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用花海为他送别。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一些无法亲自前来缅怀的市民,用外卖鲜花的方式寄托哀思,外卖小哥称:今天一早开始好多订单都是送到袁老师这里的,外卖单全是鲜花单。

  

  联合国在悼念他。

  

  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送别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用一粒米改变全世界的“90”后老人。

  正如网友所说,这一刻,终于明白了老一辈人送别周总理的感觉,那是十里长街,是每一个百姓满怀着敬意和感恩陪伴他最后一程。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为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操心了一辈子。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领域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

  他的离开,是人民的损失,是国家的损失。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袁隆平的传奇一生,看完之后你会发现,除却“杂交水稻之父”这一面,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很多面。

  01 “自由散漫”的袁小孩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

  当时,父母或许还没想好给他取什么名字,因此在出生档案的姓名一栏里只写了“袁小孩”三个字。

  

  后来按照家谱,他属“隆”字辈,又出生在当时的北平,故取名“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九江市德安县,在家里排行老二。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即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曾做过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平汉铁路局工作。

  因为怀揣一颗爱国心,抗战时他做了很多运送军火的工作,因而受到西北军爱国将领孙连仲器重,做了他的秘书。

  

  袁隆平的母亲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她的英文很好。耳濡目染下,袁隆平从小就能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

  

  在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中,袁隆平是这么说的:“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的袁隆平可以说赢在起跑线上。

  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就被送到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

  一年级时的一次郊游,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个企业家的园艺场,

  当时正值6月上旬,红红的桃子挂在枝头,还有一串一串的葡萄伸手就能摘到,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让他不由联想到刚看过的一部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其中一个镜头,卓别林和女主定居乡村田园,把手伸到窗外就是能摘到水果,奶牛走过了挤在杯子里就能喝到牛奶。

  从那以后,农学这颗种子算是在袁隆平的心里埋下了,美好惬意的田园让这个在城市里生长的孩子充满向往。

  

  幼年袁隆平(左)

  然而,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这个刚有了雏形的梦,战火就让它支离破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

  为了活命,年仅7岁的袁隆平只能跟着家人四处逃难。

  即使颠沛流离,父母也从未怠慢过袁隆平的教育。

  当然,这也没能改变他从小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尤其喜欢去外面游玩。

  对于学习也是如此,喜欢的科目就多读一会儿,不喜欢的科目及格就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爱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强烈。

  就这么潇洒自由地长到了19岁,这一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面临高中毕业,儿时的田园梦并没有被战火冲散,他从未觉得梦想的道路如此清晰。

  即便父母反对,他仍然填报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

  大学时期的袁隆平,仍然我行我素。别看他表面上来斯斯文文,背地里却是老师同学心中的“怪人”。

  爱睡懒觉,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起床,一边扎裤腰带,一边往外冲,卫生检查全靠临时抱佛脚。

  毕业时,老师同学给了他四字评价:自由散漫。

  除此之外,他的随性而为,还让他两次差点就放弃了田园梦。

  1952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新中国政府组织学生报名参军,凭着一腔爱国热情,袁隆平报名参加了空军,并被录取。

  

  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军人,最后却因为前方局势好转,所有参军的大学生都被退回。

  同年,袁隆平又参加了西南区的游泳选拔赛,此次比赛的前三名有望进入国家队。按理说,以袁隆平的游泳水平进入国家队绰绰有余,没想到因为贪恋成都小吃,他吃坏了肚子,游了个第四名,被淘汰了。

  既然和空军、运动员缘分未到,那么就踏踏实实地继续走梦想中的农业路吧!

  02 “爱做梦”的袁隆平

  上了大学后,袁隆平经常跟着老师下乡时实践,在这里他见识到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温饱问题仍然占首位。

  萧条凄凉的乡村景象,与袁隆平心中的田园生活相差甚远,但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从未后悔!

  他想起兵荒马乱的年代,小小的自己和家人四处逃难。重庆大轰炸时期,城里城外,横尸遍野。看遍了疾病、饥饿、疼痛、死亡,残酷的战争让袁隆平从小就懂得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要想不受欺辱,中国必须强大起来!

  中国要强大,首先要吃饱肚子,农业就是重中之重。意识到这一点后,袁隆平开始对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心存敬畏。他立志,要把眼前的乡村改造成梦中的田园。

  年轻的袁隆平,满腔热血、满怀抱负,虽然很早就立了远大志向,但此时的他还未意识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会有怎样的艰难险阻。

  

  大学毕业后,因为没什么背景,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深藏在湖南省雪峰山深处的安江农校任教。

  一路长途跋涉,火车、汽车、马车、走路,整整折腾了4天,他才到的目的地。

  虽然这里偏远、孤独、寂寞、艰苦,但就是在这里,袁隆平做了一个“禾下乘凉”的美梦,也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研究杂交水稻。

  日后的很多次采访中,袁隆平都曾讲起那段亲眼目睹“路有饿殍”的回忆:那时正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在湖南的日子非常惨,我看见五个人饿死,两个倒在路边,两个倒在桥底下,一个倒在田埂上……

  正是这段经历,给袁隆平带来极大震动,而他的田园梦也演变成了“禾下乘凉梦”。

  他立志要研究水稻,让所有人都有饭吃!

  为了实现这个梦,袁隆平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刚到江安农校的袁隆平,还仿佛一只迷途的羔羊。

  当时,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他每天都带着学生们研究“无性杂交”。

  比如,把西红柿嫁接到土豆上,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就会结出奇形怪状的果实。

  

  虽然有些也会产量可观,但若把它们再种到地里,又会和嫁接前一样,因为它们的基因没有改变。

  袁隆平所学的专业是遗传育种,他深谙要想水稻增产,就要研究出真正改变基因的种子。

  但在建国初期,研究基因却是大忌,是被当做唯心主义来批判的。

  袁隆平想要迈出这一步,只能偷偷进行。 他把摩尔根的《遗传学》藏在《人民日报》里,就这么把整本研究透了,马上开始研究水稻。

  此时的袁隆平,只想着让水稻增产,解决国民温饱问题,但他还并不知道杂交水稻的存在。

  直到那次,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麦穗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

  袁隆平喜出望外,当即给这株水稻做了标记,每天都去田里看它的长势。

  然而,等到第二年满怀期待把这颗水稻的种子,种进试验地里后,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他大失所望。

  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想起自学过的遗传性,袁隆平灵光一闪: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态,会不会因为它就是一株混合料不同水稻基因的杂交水稻?才会出现同一株水稻的种子里,有高低美丑之分?

  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杂交水稻竟然还有如此优势!

  从此以后,袁隆平不再迷茫,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研究杂交水稻。

  自从做了这个决定,袁隆平就一头扎进了稻田里,没日没夜的寻找合适的品种。

  原本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小少爷,经过风吹日晒的锤炼,成了黝黑精瘦的“农民”。

  一时间,周围开始出现各种议论声,有人说他研究杂交水稻都要研究出神经病了。

  这一研究就是4年,杂交水稻没研究出个所以然,却等来了文革,还差点成了有心人的靶子。

  袁隆平平时说话就很随性,性格也大大咧咧。日常只知道闷头研究水稻,不关心政治。

  很容易就被“造反派”抓住把柄,连批斗的大字报都贴墙上了。

  没想到,就在袁隆平要被抓走时,一封来自湖南省科委的公函,却改变了他要被批斗的命运。

  原来,国家科委九局看了袁隆平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决定要大力支持他的杂交水稻项目。

  

  在科委九局的授意下,湖南省科委才向江安农校发了这封救命公函。

  在这之后,学校还专门分了块地给袁隆平做研究,他再也不用藏着掖着研究杂交水稻了!

  03 “认真较劲”的袁隆平

  有了国家科委的支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便正式开启了寻找和培育雄新不孕株的旅程。

  1964年,在观察了1万4千多个稻穗后,袁隆平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孕株!

  1968年春天,他们播种了在广东南海试验田里种植雄性不孕株的700颗种子。

  可就在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之时,意外却再次降临!

  1968年5月19日清晨,一场大雨过后,照例来田里勘察的袁隆平却发现,700棵幼苗被拔了个精光!

  一夜之间,四年来的研究成果灰飞烟灭,而这起秧苗被毁案至今未破。

  这个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就连晚上睡觉都噩梦不断,嘴里一直念叨着“秧苗啊秧苗。”

  幸好在一口枯井里,他发现了幸存的5棵秧苗。

  袁隆平深知想要寻找合适且稀有的雄性不孕株,小小的试验田根本不够,他要去更多地方寻找更多可能。

  之后,袁隆平和助手带上五棵幸存的秧苗离开安江农校。

  从发现第一株不孕株开始,十年里,他们跑遍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却没发现一颗合适的雄性不孕株。

  舆论却再次沸沸扬扬,有人说袁隆平他们是科学骗子,骗国家经费。

  对此,袁隆平一向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他和他的研究小组也从未想过放弃。

  在云南,他们遭遇7.2级大地震,仍然冒险冲进危房,救出珍贵的种子。

  在路途中,袁隆平干脆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催芽。

  可这些努力,却如同打了水漂一般,不见一点成效。

  “较劲”的袁隆平,突然意识到,他不应该继续盲目地寻找雄性不孕株了。

  外国的一个成功案例给了袁隆平灵感,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带助手去寻找野生稻谷。

  1970年,经过不懈的努力,袁隆平的科研小组终于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了非常合适的野生不孕株。

  通过检测,袁隆平确定这三株水稻就是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这也是后来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野败”的出现打破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瓶颈,也为之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1973年,袁隆平带来团队,成功孕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1号”,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

  在这之后,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中都慕名而来,到袁隆平的杂交稻基地学习,杂交稻技术很快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

  自此,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曾有记者问到,是怎样的初心,让他甘愿终身投入水稻研究事业。

  袁老痛心地说:“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正是因此,他把儿时的田园梦,一步步走成奇迹!

  

  之后,袁隆平又研究出了南优2号、超级稻,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袁隆平的杂交稻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不仅在水田里种植水稻,他还要在盐碱地,在海水里种。

  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隆平及其团队再创四个“奇迹”: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

  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

  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 ;

  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

  当记者再问他,还会不会害怕当年的场景出现。

  袁老自信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再也不可能出现人民吃不饱饭的情景了!

  

  他凭着那股认真和较劲,养活了14亿中国人,乃至全球22%的人口。

  从儿时的田园梦,历经迷茫、坎坷、挫折,“那个种稻子”的老人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04“有趣”的袁隆平

  千万别以为袁隆平是个只会和水稻“交流”的科学家,生活中的他幽默有趣,多才多艺。

  他是个运动健将,在武汉读中学时,曾获得游泳第一名。

  

  而且一游就游了几十年,70岁之前都要每天游泳。

  80多岁,还在坚持打排球,采访时被问到,他的回答是:Everyday!

  

  他是个文艺青年。

  即使当初刚到湖南,条件艰苦也没能击垮他的艺术细胞。

  头一次发工资,就斥巨资花买了把小提琴。

  

  感到寂寞时,就去田里拉拉琴。

  每到结婚纪念日,他都会给妻子买礼物,偶尔还会拿出小提琴拉上一曲。

  

  能说流利的英语。

  1979年,他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讨会上以流利的英文,完成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在电影《袁隆平》结尾,他亲自出演老年的自己,用英文阐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2012年的高峰论坛上,袁隆平同样用英文向来宾介绍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他是个生活家。

  袁隆平很热爱生活,热爱美食。尤其是各种甜食、水果,因此牙齿也掉了不少。

  他还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叫花花。

  当初去领养时,眼睛紧紧盯着小奶猫舍不得离开。

  

  看到花花,就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一家理发店理了16年发,剪完头发还会开心地说:“哇,我又年轻了。”

  

  他就这样,渴望“自由散漫”,自带“有趣”特效,为了追寻“禾下乘凉梦”,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又“认真较劲”了一辈子,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直到今年年初,91岁的袁老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他是如此伟大,却又如此平凡,引用网上的一句话:“我好像与您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去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会上,袁隆平在获奖感言中说了自己的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仍然不忘水稻事业。在能说话的时候,最后关心的依然是杂交水稻的长势,并嘱托弟子们一定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推广好。

  他是国之功勋,国之脊梁!

  他的贡献、他的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常忆袁公。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