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0岁都不能理解?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是怎样玩车的
日本文化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80后看到“结衣”两字就带劲,听到日本女演员新垣结衣结婚,便在网上四处打听车牌号,直到老司机出来澄清,这个“结衣”是正规的,才肯散去。
90后看到新垣结衣结婚,却表示“很酸”甚至“香菇蓝瘦”。同样是“结衣”,80后与90后完全是两种反应,今天要谈的不是日本女演员,而是讲日本影视文化对人和车的影响。
宅男动漫的痛车文化
在广东呆过一段时间,应该见过车车身贴满各种日本动漫人物贴纸的车,这种个性贴纸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痛车”。
痛车源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街头有一群人喜欢在车身放置毛绒玩具,并且贴上个性的贴纸,用来装饰自己的车。这类玩车的人群当时在日本还非常小众,他们被称为“御宅族”,不过随着“平成废柴”的出现,痛车这种非主流文化渐渐被宅男们发扬光大。
平成废柴差不多就是日本90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表现出无欲无求,对人生也没什么热情的态度,但却有大把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一般都是性感的小姐姐)。
2000年,日本90后宅男逐渐成年,有了一定的购买力后,开始追二次元(卡通动漫)了,一旦宅男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做成贴纸贴在车上或者卧室里面。从改好的贴纸看,日本90后宅男应该属于阅片无数的类型,品味并不差。
关于痛车名字的由来,网上有很多种解释,日本读音中, Itai表示痛苦,sha表示车,两个词组在一起就叫Itasha,也就是痛车,然后这个词又被翻译成了英语叫pain car。
为什么贴个贴纸都会联想到痛苦?有种说法是这种贴纸让人感到非常尴尬,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社死”,也有说这种贴纸很贵,让钱包很痛苦,国内有解释称,给车贴贴纸好比给人纹身一样,让人感到很痛,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牵强。
通车文化在日本传播范围很广,在摩托车上贴动漫或二次元的贴纸,就不叫痛车了,而是叫痛单车(Itansha)。
自行车贴类似的贴纸,就被叫做痛响铃(Itachari),反正只要贴在交通工具上都可以称为痛车文化一员。
痛车带来的商机
一些企业似乎嗅到了商机,比如做一些宅男比较喜欢的东西,比如动漫人物语音导航,不过这都是小伎俩。
国内也有汽车厂商想讨好宅男,弄了一个3D全息影像,车内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二次元小姐姐在跳舞的画面,但是通过我的观察,买这车的不少是中年大叔。
很少有人想到机油厂商都会来蹭痛车的热度,这款Lucky Star联名的机油,卖的不仅是包装,还有颜色和气味,比如桃子香味的机油,而这款机油还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痛油。
粤痛车和痛车费
痛车传到国内后,经过本土改造有了各种名字和含义,比如在广东一代叫“粤痛车”,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东西叫“痛车费”。按照规定车身贴纸不能超过30%,且不能超过3种颜色,所以“痛车”被抓到就是200元罚款,痛车费由此而来。
现实中的痛车文化还比较收敛,游戏中痛车的贴纸才放得开,而且一点都不痛(尴尬),毕竟网上各个都很和睦,看上去就是斯文人。
写在最后
虽然痛车文化的倡导者一直认为它会从非主流变成主流文化,但是至今痛车文化还是一个小众群体。据我的观察,通车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在国内南方地区受欢迎程度比较高,而北方更多受美式文化影响,他们的痛是真的痛,因为“贴纸”都纹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