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月别样思乡意皆浓 明月千里心寄亲人

  异乡人的别样团聚远程视频度中秋

  9月4日晚22时20分,刚回到宿舍的公交车司机郑玉亮急忙打开手机的微信视频。3天前,他答应儿子今晚视频,但由于清洁公交车耽误了些时间,他今天回到家比平时晚了些。

  “爸爸,中秋节晚上和叔叔们吃完饭记得早点回宿舍,我和妈妈等着你回来视频呢。”面对着视频中儿子的要求,郑玉亮笑着点头答应。

  41岁的郑玉亮老家在湖北宜昌西陵区。2011年9月,在家上网找工作的他无意中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了宁德市公交公司招聘司机的广告。经过深思熟虑,2011年10月,郑玉亮来到了宁德,经过考核成为了一名公交车司机。

  郑玉亮坦言,像中秋这样的团圆佳节是最思念家人的时候。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的节假日,他都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到湖北与家人团聚。

  “每逢中秋,妻子、孩子都会念叨着希望我能请个假回家团圆,但中秋节这样的节日却恰恰是我们公交司机最忙碌的时候。每次我只能安慰他们明年一定争取回家。”郑玉亮不无歉疚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宁德市公交公司像郑玉亮这样来自外地的公交车司机还有66人。他们中大多都独自在宁德工作生活。每年中秋,没有家人陪伴的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今年郑玉亮打算约几名湖北老乡到住所旁的湘菜馆过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晚饭后,他要赶回宿舍和妻儿视频。

  “每年中秋,只能在电话里和他们聊聊天,听着声音却见不到人,感觉缺了些什么。”郑玉亮告诉记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同事使用视频和家人聊天。这让他很感兴趣,通过请教和摸索,原本对网络聊天工具一窍不通的郑玉亮今年初学会了微信视频。“这次,我可以通过视频和妻儿面对面聊天了。儿子还说中秋节会在视频上给我个惊喜,我很期待。”郑玉亮笑着说。 (记者 茹捷)

  留守望月问亲安

  他们早已习惯每逢佳节无法与父母团圆,无邪的眼中流露着一丝渴望。一样的月光照着一样的思念。这个中秋,这些留守的孩子们,将如何度过?8月30日,记者走进宁德寿宁县平溪镇,倾听一对留守姐妹的心声。

  这一对留守姐妹,如今与爷爷奶奶居住在平溪镇上的老屋中。陈旧的门窗,土木砖瓦“混搭”的结构,让这座房子略显萧条。宽敞的厅堂中,12岁的卢鸿晶正与7岁的妹妹在嬉戏玩闹(如上图),阵阵欢笑在安静的室内格外引人注意。

  “中秋节他们都不在家。有时候会寄些我喜欢的月饼,水果味的。”姐姐卢鸿晶说起每逢中秋都不能与父母团圆,显得有些淡然,似乎已习以为常。而一旁年岁尚小的妹妹对此也是懵懂,紧紧依偎着姐姐,一言不发,很是羞涩。姐妹俩的父母在外务工已有十来年,自小她们便被托给爷爷奶奶照顾,只有每逢暑假和春节才能和父母团聚。

  今年中秋,父母仍未能返家。卢鸿晶说,若能收到父母寄回来的月饼,那就是“特别不一样”。若没有,那么就自己用零花钱去买。给爷爷奶奶,给妹妹,给自己。“我也想给爸爸妈妈买,但是他们每年都不在。”说及此,卢鸿晶有些哽咽,一直带笑的脸浮现黯然神色。从来都是独自走一段漫长的路去上学;周末帮奶奶采茶,剥茶针;平常在家洗碗、洗衣服,照顾妹妹……远离父母的童年生活,让乖巧的卢鸿晶有着一份超乎同龄人的成熟。

  当被问及今年中秋最想吃些什么来庆祝时,卢鸿晶的答案让记者有些意外。她想了想,大声地说:“我爱吃丝瓜,我想今年中秋节可以吃到丝瓜。”坐在一旁的爷爷听了,笑着说:“山里人逢年过节,向来简单,都是些‘土菜’。毛豆、粉丝、竹笋……杀鸡宰鸭算得上最丰盛了,海鲜几乎没有。孩子们从小到大也都习惯了。”

  像卢鸿晶姐妹这样的留守儿童分布甚广,他们的心中有着与父母团圆的渴望,但他们也怀着一份理解,让自己坚强面对生活。逢中秋,他们只能对月遥寄一份思念,希望父母安好。□本报记者苏晶晶通讯员吴苏梅

  福利院情深意浓迎中秋

  9月4日一大早,蕉城区社会福利院、光荣院里已忙开了锅。院长陈伏佑一边将中秋节需要准备的各项事宜交代给工作人员,一边忙着院里的迎检工作。从上午5时到8时40分迎来第一波中秋节慰问的客人,这期间陈伏佑已经接听了不下20通电话。

  “一会,蕉城区实验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代表会来慰问,给老人家送些慰问品。”陈伏佑说,尽管离中秋节还有3天,但从昨天开始就已经陆续有爱心企业来慰问了,明天区直机关社保中心有关负责人也会送来节日的问候。

  “老人家吃东西慢,一些单位送来的月饼也多,所以我们昨天就把部分月饼分给老人家了。”52岁的护理员叶玉娟告诉记者,昨天,一家慈善企业不仅送来了大米、月饼、水果等慰问品,还免费给院里的老人们理发。“你看,这是他们的理发工具,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放在我们院里。”叶玉娟指着护理室里的两个工具箱说道,这家企业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院里的老人、小孩理发,这样的公益行动已坚持了8年之久。

  廖爱银老人住在院里刚满2年,她和院里的护理员们常常唠家常。她说,“每逢过节,院里都会迎来许多前来慰问的客人,食堂也有加餐。”老人笑着说,除了月饼,还有水饺、鸭肉、水果等,而她自己最喜欢吃的是饺子。“院里给每个人分配了20个饺子,我女儿也会送些我爱吃的东西来。”老人说。

  由于陈伏佑在中秋节的前一天下午需要到福州参加为期一周的特岗培训,所以他准备在节前上午和工作人员王功澄等一同去市场购买食材。“院长要出差放心不下院里的老人小孩,所以他都会将一切准备好。”王功澄是去年院里招考进来的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尽管时间不长,但这一年多来,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深深明白,“这份工作没有节假日”。他说,今年中秋节,我们还是和大伙在院里过。 (记者 郑振忠)

  建筑工地里的中秋菜谱

  4日12时20分,在宁德蕉城区金涵小区三期建设工地开塔吊的黄杰洪和妻子李显容,围坐在宿舍的桌边商量着中秋当晚的菜单。

  “来个辣子鸡,小王特爱吃。”

  “酸菜鱼不能少,这可是我的拿手菜。老婆那天你要早点去市场,买条大点新鲜点的鱼。”

  “要不再做麻婆豆腐吧,上次大家都说好吃。”……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纸上已记录下了十多道菜和所需购买的食材。

  “18岁就出来打工了,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就连老婆都是在广东打工时认识的。”黄杰洪笑着说,这辈子他做的最骄傲的事就是“追”到了当时在广东打工的贵州妹子李显容。为了黄杰洪,李显容放弃了原本在工厂里较为稳定的工作,随着丈夫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讨生活”。6年下来,两人的足迹遍布了广东、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算是跑了近半个中国了。”黄杰洪不无骄傲地说。

  由于长期在外打工,夫妻俩已逐渐习惯了漂泊的生活。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家中的双亲和年仅4岁的孩子。“在工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每年只有过年的那段时间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每次和孩子通电话,孩子最常问的是:‘爸妈什么时候回家啊’。每次听到这话,我和妻子心里都酸酸的。”

  黄杰洪告诉记者,由于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每年的中秋他们夫妻总会邀请几个要好的工友来宿舍一起过节,热闹热闹。今年也是如此。只不过,每年中秋时桌边坐着的人都不一样。“工友们来至天南地北,因为一个工程聚在一起。工程结束后,大家又各奔东西。今年的中秋是我们和宁德认识的工友们过的第一个中秋,也许也是最后一个中秋。所以我和妻子会花很多心思在晚餐上。”黄杰洪说。(记者 茹捷 通讯员 林焕新)

  高墙内寄出的特殊家书

  “中秋到了,儿子不孝无法陪伴在您老身边。天气渐渐转凉,您要照顾好自己……”这是在宁德监狱中服刑的黄彬(化名)写给母亲的一封中秋家书。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的他只能在信中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歉疚。9月2日,这封特俗的家书由狱警投入邮箱,在中秋前将送至黄彬母亲手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寓意着团圆。对于身处高墙之内的服刑人员来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对家人的思念尤为强烈。

  2012年,37岁的黄彬因信用卡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虽然与家人能定期会见和书信往来,但当中秋来临之时,思乡之情还是不断涌上心头。9月1日晚,看着宁德监狱电视台制作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特别节目,黄彬虽努力控制但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下。回到监房后,黄彬含泪写下了家书。

  宁德监狱教育改造科负责人杨文彬告诉记者,每年中秋,监狱都会鼓励服刑人员给家人写上一封家书。通过书信这样传统的交流方式,拉近他们与家人的距离,激发服刑人员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向往,激励他们更好地去改造。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已有500多封中秋家书从大墙内发出。

  为了缓解服刑人员的思乡之情,同时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亲情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今年中秋期间,宁德监狱电视台还自制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圆月寸草心》、《家书表孝心》等几档特别节目。而由于黄彬的家书细腻感人,他的身影还将出现在中秋当晚播放的《家书表孝心》节目里。 (记者茹捷 通讯员 卢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