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女性平均容貌事件:新闻话语中被凝视的女性
【关键词】平均脸容貌焦虑凝视后真相认知失衡
【abstract】Taking the "average appearance of women in all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 average technology, appearance anxiety and male gaze, and reveals the ethical conflicts behind the news ev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eople, the alienation of beauty and the gazing power struggle.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fermentation of disput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ews environment and users' personal psychology: the concealment of facts in the post-truth environment and the users' self-adjustment behavior under cognitive imbalance, aiming to increase the discussion space for Internet gender research.
【keywords】Average Face Appearance Anxiety Gaze Post-Truth Cognitive Imbalance
2021年10月3日,微博号@被牛撞了个满怀发布“听说全国各省女生的普遍长相都是这样”博文,并带有话题tag#全国各省女生的平均脸#以及18张各地女生“平均脸”的图片。可以注意到博主还附带了“超红幽默派对”tag。
来自https://m.weibo.cn/5277137334/4688164382575793
该话题当日迅速火上热搜,获得阅览量2.1亿,讨论1.7万的热度。该话题的分类被标为“搞笑”,吸引了3182条原创信息表达。
由于微博规则限制,18张图并未涵盖所有省份,博主继续在评论区发布剩下的省份平均脸。其中河北省女性平均脸因其不同的画风引起1912条回复,有用户认为河北省存在感不强所以没有被放进主图,有用户认为“不错很好看,是我河北妹子”,也有其他省份用户表示质疑“这是河北充钱了吧”、“我怀疑作者是河北的”。而新疆平均脸因其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征被用户抨击,“再说一次新疆人不等于维吾尔人”,引发了民族讨论。
在话题参与中,有用户认为平均脸很有代表性而晒照的,有认为平均脸没有代表性而晒照的。有用户提出“丑化女性”的批评,也有用户质问“为什么没有男性平均脸”等。可以发现,大多是女性用户参与讨论。(从其头像、微博主页的标注等)截止到2022年1月4号,原始微博已积攒了1.6万的评论,获赞21.6万次。
https://m.weibo.cn/5277137334/4688164382575793
平均脸是指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得到的某一群体的合成性容貌,最早被弗朗西斯·高尔顿用来验证同一类型的人可能拥有同样的面部特征的假设,后被心理学家朱迪丝·朗格卢瓦和洛丽·罗格曼进一步优化成当下的软件计算方法。平均脸从技术角度来说平均了所有样本的特征值,呈现出来的往往是高于一般水准的面貌。但平均脸在设置标准化容貌值的同时,又显示了不同人种和地方性的差异,进一步产生了比较:因为这是技术产生的平均脸,所以在科学的角度XX人种或地区的人就是比XX人种或地区的人丑。这种认知导向会引起种族、地区矛盾,如2013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制作的平均脸就受到了反种族主义批判,一张南非女性的平均脸皮肤偏白,而事实上当地的白人占总人口不足一成。
退一步说,单从技术的角度,正如量化研究准确度有赖于样本的选取一样,平均脸进行合成的人脸是否足够呈现当地的真实样貌?如果不够就没有代表性,如果够,就要追问样本从何而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我们的面部特征已经与指纹、瞳孔等生物数据一起同个人信息财产安全挂钩,如何保障用户的面部数据不被收集、泄露进而引发危机?
审美行为古已有之,人类对美追逐的天性使各种“闭月羞花”、“貌比潘安”之词留于史册。但“美”不仅注视人类自身,也面向自然万物,山河壮美,自然秀美,心中有丘壑的诗人数不胜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时的“美”包含广泛。
随着媒介发展,特别是电影的出现,“美”有了更直观的展现手段。银屏美人的活跃让具身化的“美”——美貌被商业看中。一来彼时美貌是原生的,除了挖掘几乎不需要生产成本;二来人类爱美是天性,消费者有稳定的消费意愿。资本搭借媒介之力把美貌物化成商品,在视觉市场上买卖销售。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美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冲击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符码,更是视觉消费背景下商家对消费者的视觉引诱、视觉暗示和视觉绑架,使观众的注意力引向被注视者的外貌和面孔,更带动了美容美发、护肤化妆等行业的发展。作为社会稀缺品,美貌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在资本扶持下迅速卷过其他包括真、善在内的价值成为终极价值左右人们的判断。比如杀人犯卡梅隆因其帅气的外表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为其请愿脱罪的口号,丝毫不顾忌被其残忍伤害的受害者。
“美貌”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影响价值结果的走向,更影响人们价值评判的标准。“颜值”一词的出现就是把“美貌”实用化、工具化和技术化。在“颜值”的建构下,“美貌”拥有了可衡量的数值,作为个人评价体系中较大的影响因子,拥有美貌的个体甚至会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优势。而一旦加入量化的社会评价标准后,人们的行为就会被颜值所指导和控制,近年来容貌焦虑的热议、整容手术的风靡也是其后果。颜值可以用来定义一个人是美女帅哥还是普通人,进一步讲就是能与一个人的价值挂钩。这也是为什么各省女性在看到“不如人意”的平均脸后拒绝被代表,“我不长这样丑”的背后是“我不是低价值的人”。
审美向来都是一种权力的展现,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盛唐偏爱丰腴美人,统治阶级的意志始终决定了时代以何为美。男权统治下,女性是被观看和审视的客体,波伏娃称之为第二性。缺失主体性的女人被要求展示物化的身体,被拒绝承认她们拥有同等独立的灵魂,正如伊甸园神话把女人比作男人肋骨一样,女性被当作上帝满足男性心理和生理欲望的配套设施。否定内里灵魂的自由,女性的外在身体就成了彰显男性控制的表达载体。涂脂抹粉、裹脚束腰,古今中外关于女性身体的规训都呈现一种偶像化的特征——抹去个人生命痕迹,生产符合男性喜好的玩偶产品。关于女性的历史中,少有言说,多是美貌。
凝视是主体向对象投射注意力的一种目视方式。凝视包含主体化和客体化的过程,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出了“男性凝视”的概念,她认为男性在观看女性的行为中从裸露的身体和色欲化的美貌获得满足,女性在这一观看过程中是意义的承受者而非制造者,指出男性凝视是一种权力运作过程。
而由于电影的观看者并非只有男性,在“美女配香车”的熏陶下,女性在电影潜在的影响中意识到“被看性”具有交换价值,从而为了提高“被看性”努力按男性偏好去“美化”自己。如在白幼瘦审美下,美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纯欲风妆造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转载以及减肥心得频频获得高点击率等。男人是女人的一面镜子,女性透过男性凝视认识自己的形象,并将男性凝视内化,由内在的男性视角来审视自我,并使自己现实的身体就范于男性理想的标准。在这种自我凝视下,女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提升自己的客体地位。
随着女性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平权运动,在凝视理论传播下很多掌握经济能力的女性开始实施反向凝视实践,这也被称为女性凝视。近年来,在“她经济”影响下,迎合女性视角的小鲜肉、帅气欧巴纷纷进入影视行业,他们甚至不必具有基本的演艺能力,只要能满足女性观众的幻想并进而带动消费即可。此次事件中评论区不乏要看男性平均脸的声音,这正是女性想要通过评价男性的颜值来争取权力的尝试。
但事实上,即便她经济已经引起资本注意并为之生产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能由此获得一部分主体权力。第一,她经济对标的是受到良好教育、有一定经济水平的都市女性,这就忽略了其他女性群体,大量没有较好消费水平、处在城市边缘乃至乡村地带的女性沦为“文化低保户”;第二,她经济下产生的“小妞电影”也并不能为女性带来性别关系中的主动,其本质上还是被围猎的消费者地位,电影并未从女性角度进行言说,而是植入消费主义价值观促进消费。例如某电影节的主题是“如何让电影征服‘她’”,说明实际上电影背后的操纵者还是‘他’。故而,由于女性凝视缺少现实权力的支撑,部分女性的反向凝视行为并不会动摇男性的地位,反而会被其基于男性优越的主体认知以“展示权”吸取凝视价值。
一个非官方的营销号帖子竟能产生这么大热度的争议,说明信源确证已经没有信息内容本身是否吸引受众重要。最初传播的平均脸图像根本没有任何确证资料,真实性尚待考察,大家就已经针对“平均脸美不美”展开了辩论。
后真相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第三种现实,即信息内容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不完全客观也不完全虚构,是一种情绪化的现实。当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平衡,用户认知失调下会将事实拼贴整合成符合价值的“真相”来协调认知。真相并非不是事实,而是经历过拼贴,在价值驱动的情感认知下选择事实碎片建构起来的真相,平均脸是否有科学依据大众并不关心,他们在争论的是女性是否能被平均化代表,女性容貌被审视的境况,价值观在争吵,平均脸只不过是场域斗争中引起热度的关键话题。
有女性因为接受不了平均脸的颜值,通过晒自己的美照来驳斥平均脸的代表性,甚至有言论指出“海南打渔女和海南富家女不一样”,显示一种地区身份认同的割裂。然而事实上,平均脸技术也被运用在美颜相机的算法之中,美颜软件将被拍摄者面部特征转化为标准网格结构,并与同样结构化的“平均脸”网格进行参数“对齐”操作,通过弱化拍摄对象的个性特征,使其容貌特征更接近“平均脸”。但美颜相机并未引起用户的反感反而风靡全球,这可能是因为其平均脸样本的选取更偏向貌美人群。类似的,微博用户@胖达简妮jennyyy在热搜过后使用各省份美女明星的照片进行容貌特征概括,内容上与之前的平均脸新闻基本一致,但其受众并未表示反对,反而学习其化妆技巧、认同其所归纳的面部特征。这说明,用户在认知上能接受自己的脸在审美上有哪些或好或差的特征,但很难接受被一张“并不貌美”的平均脸所代表。“我有这样特征”的认知可以导向“我要这样化妆”的行为,但“我是这样丑吗”的认知就会引起“我不是这样丑”的争论行为来恢复自己的认知平衡。
全国各省女性平均脸的热议导致新一轮关于女性容貌焦虑和男权凝视的讨论,其平均技术下的种族、地区歧视隐患也在被讨论范围内。平均脸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技术,女性问题也始终潜伏在社会矛盾之中,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性别争议相继出现,这正说明我国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意识觉醒呈现向好局面。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男性,认识到女性的未完全解放状态,才有可能走向真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1]敖成兵.视觉文化背景下的“颜值”崇尚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6(04):5-11.
[2]陈光霓.凝视:莎乐美主体性的建构与解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3,35(02):52-60.
[3]周培勤.“她经济”视角下解读小妞电影的女性凝视[J].妇女研究论丛,2015(01):61-70.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张庆园,程雯卿.回归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反思自媒体时代的后真相及其原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9):51-67+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