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典①:论语

  

  导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传世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积淀成民族心理,塑造了民族性格,传承了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总能让人常读常新,百看不厌。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古籍文献,其中不乏诸多传世经典。这些经典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淘洗,不仅没有湮没其光辉,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示不朽的价值。为了使更多的人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用经典文献中的无穷智慧丰盈内心,滋养心田,图书馆特推出“一期一典”,以飨读者。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二十篇,较为集中地反眏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辞约义富,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直接材料。

  《论语》是孔子门人弟子相与编辑而成的。论,就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就是谈话记录。《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从东汉开始,它成为“七经”之一。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论语》是“四书”之首。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论语》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影响日益扩大,深入人心。

  《论语》早期传本有三:一为鲁论,二十篇,汉代流行。二为齐论,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其他各篇章句,也略多于鲁论。三为古论,即汉武帝时鲁恭王在孔府壁中发现的,无《问王》《知道》,有两篇《子张》,共二十一篇。篇目次第与鲁论、齐论都不同。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在政治上,他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感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观念。在教育上,他创办私学,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这些在《论语》中都有体现。

  孔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孔子的圣人地位,成为“万世师表”。《论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铸造民族性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世《论语》研究成果较多,略举数例,仅供参考: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杨树达:《论语疏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孙钦善:《论语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馆藏:

  论语 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2册.-据永怀堂原刻本校刊.-四部备要经部.索书号121.22/194

  END

  文案/古籍特藏部

  排版/惠芬

  审核/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