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评估院

   

  教育评估文摘集萃

  (月 刊)

   

  总第24期

   

  目 录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

  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年度报告

  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修订及其启示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

  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

  实用型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科教学评估研究之研究――基于CNKI(2003-2008)文献分析

  基于AHP/DEA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评价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效率的综合评估――以吉首大学为例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

  影响高职专业评价真实性的因素及对策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刍议

  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学生评价机制研究

  统一标准 综合评价――基础教育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取向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定

  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好课的评价标准

  测验等值是开发中考评价功能之必需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估的国际比较

  PISA2006科学素养评估概念框架的分析及思考

  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学业水平评价的改革

  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析

  成教教育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

  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机制刍议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信息处理的定位

  以评估规范合作办学发展

  “评教”与“评学”制度乏力的博弈论分析

  我国教育评价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拷问教育评估的有效性

  教师教育评价的道德诉求与伦理规范

  提高英语课程质量的实践策略与探究

  保真度——非实证项目的自适应关系以及在项目评估中的运用

  用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比较教学评价结果

  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东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英国高等教育场域与科研评估制度(RAE)

  法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NAEP科学教育评价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评价的启示

  伦理评价标准在美国跨文化交际教育中的缺失现象及分析――以差异性意识剖析评价系统(DAP)为例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与亚太区域的“千叶原则”

  澳大利亚教师评价标准简介――以澳大利亚圣彼得学院为例

  香港中小学教育教学表现评估之述评

  文章名: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

  著者:邱均平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对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最终得出了六点有益的结论和启示。依据2010最新的评价结果,以及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本文着重指出了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质量、效益和国际化。

  摘自: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1期 第32页到第40页)

   

  文章名: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著者: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传统上,质量管理是企业的专利,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模仿。事实上,质量管理虽然源于企业,但绝不意味着只有企业才面临质量管理的危机,才需要实行质量管理。在质量时代,质量管理同样是大学化解危机、迎接挑战所必需的战略选择。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的学习与借鉴,与其说是在复制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不如说是在与企事业共同分享质量管理的合理内核。在实施质量管理并努力建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大学必须跨越组织边界、超越公私两分的局限,抛弃质量管理上大学与企业的对立,与企业共同分享质量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理论。

  摘自: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2期 第67页到第72页)

   

  文章名: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著者:王 锐等(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针对普及高等教育地区的教育质量现状、用定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若干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9期 第51页到第52页)

   

  文章名: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年度报告

  著者:毕家驹(同济大学 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与专业资格研究所)

  摘要:为了确保高校质量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年度报告是其重要一环。论述年度报告的指导思想,阐明年度报告的类型和内容,精选外国高等学校年度报告的实例,供国内高校质量保证工作借鉴。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64页到第68页)

   

  文章名: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

  著者:杨彩霞(浙江传媒学院评估办公室)

  摘要:从教育教学质量观的构建入手,探索新建本科院校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体系构成要素,并厘清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展示出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的清晰脉络。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69页到第76页)

   

  文章名: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修订及其启示

  著者:许晓东等(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申报、评审、共享的唯一依据,也是当前国内指导课程建设的国家标准,关系到高校如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建设水平以及未来课程建设如何有效共享。回顾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修订过程,思考和回答一些关键环节和问题,希冀有利于今后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及做好常规课程建设。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7期 第38页到第39页转四47页)

   

  文章名: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

  著者:邱均平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摘要: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利用其最近三年积累的评价指标数据,提出一种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的思路和方法,检验表明其是科学和合理的。这种思路和方法不仅适用于科研评价领域,对其他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利用价值。

  摘自: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1期 第15页到第20页)

   

  文章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

  著者:杨 双(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强调深刻认识研究性学习内涵及其效果评价功能,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评价理念封闭、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依据同一、评价标准零散等突出问题,构建起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从而突破学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实效。

  摘自: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第59页到第61页)

   

  文章名: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

  著者:李 荔(广西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

  摘要: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我国高校的实施,由于因内外发展的驱动力不够强大、缺乏安全性环境和刚性制度保障、缺乏评价知识能力、评价资源的匮乏等原因面临诸多困境。文章试图从文化、制度、知识能力、物质基础等层面,对我国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所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9期 第40页到第42页)

   

  文章名:实用型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著者:宋继勋等(河北理工大学)

  摘要:大学生就业评价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以往“单一指标”的就业评价体系巳不能满足现行的要求。文章通过指标筛选和应用专家调研法,建立了具有实用性、合理性的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作了具体阐释。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9期 第47页到第48页)

   

  文章名:本科教学评估研究之研究――基于CNKI(2003-2008)文献分析

  著者:汪雅霜等(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对2003-2008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本科教学评估”为题名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特点:起点低、进步快、研究内容丰富;重实践、重应用、研究主题多样。同时也存在不足:研究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加强。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25页到第30页)

   

  文章名:基于AHP/DEA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评价研究

  著者:韩海彬等(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的评价应该同时考虑影响科研效率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AHP/DEA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运用AHP充分考虑定性因素,确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产出效益,然后将评价结果作为DEA的输出项,并结合其它定量因素进行DEA评价。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49页到第55页)

   

  文章名: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效率的综合评估――以吉首大学为例

  著者:申绪湘等(湖南吉首大学高教研究所)

  摘要:建立人才培养效率评估的DEA模型,对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规模分析,有效性分析和松弛变量分析。同时,对非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投影分析,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77页到第82页)

   

  文章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

  著者:柯 羽(浙江嘉兴学院)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的问题广受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关注。笔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设计了6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对浙江省2006-2008年大学生毕业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级比较分析了各学科间、各年度间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变化趋势,从实证分析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理性评价。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4期 第74页到第76页)

   

  文章名: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

  著者:兰小云等(上海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探讨。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8期 第64页到第65页)

   

  文章名:影响高职专业评价真实性的因素及对策

  著者:刘经兰等(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评价类型与评价目的错位,评价指标、程序、方法模糊,重要评价指标、评价论理缺失影响着高职教育专业评价的真实性。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高职专业评价制度、认证性评价、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应建立发展性评价、认证性评价与选优性评价,加强评价制度、程序、方法建设,突出评价重点,增加高职专业评价的可操作性,提高高职教育专业评价真实性。

  摘自:职教论坛(2010年第7期 第40页到第46页)

   

  文章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刍议

  著者:何晓蓉等(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摘要: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从学校、企业、社会三大方面构建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评价权重。

  摘自:职教论坛(2010年第8期 第68页到第69页转72页)

   

  文章名: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著者:时会美等(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摘要:实习实训教学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校内实习实训评价和企业顶岗实习评价。校内实习实训质量是能力标准的评价模式,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是按照实习者既是学生又是准职业人的要求,构建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摘自:职教论坛(2010年第9期 第67页到第69页)

   

  文章名: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学生评价机制研究

  著者:壮国桢(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评价改革的优势,提出了学生评价改革的意义和构建“三位一体”学生评价体系的方法。

  摘自:职教论坛(2010年第9期 第70页到第72页)

   

  文章名:统一标准 综合评价――基础教育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取向

  著者:韩家勋

  摘要:近年来,为了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保持国际竞争的优势,各国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上。为此,纷纷建立和改进学业评价体系,引导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一、统一学业标准,提高教育质量;二、校外统一考试成为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三、综合评价成为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

  摘自: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年第3期B 第19页到第22页)

   

  文章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定

  著者:褚宏启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遵循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公平和质量的双重诉求,但现有指标体系不能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亟待改进。设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应增加教育过程指标,完善教育质量指标,要考虑省、市、县均衡发展标准的共性与差异,同时要根据均衡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标准基数。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6期 第25页到第29页)

   

  文章名: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好课的评价标准

  著者:胡学文(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

  摘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是一种“对话”。好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条件,并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帮助,促使其向积极、高效转化;好的课堂教学还应该以问题为中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摘自: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第3期 第75页)

   

  文章名:测验等值是开发中考评价功能之必需

  著者:杨 悦(大连教育学院)

  摘要:中考是各地区规模较大和影响力的高利害性考试,只有建立完善的考试评价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中考对地区初中教学多方面的服务作用,而建立完善考试评价系统的必备程序是等值。IRT等值的步骤包括估计项目参数、进行IRT量表转换以及制作分数转换表。

  摘自: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第47页到第49页)

   

  文章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估的国际比较

  著者:李凌艳等(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现代学校评估在以政府督导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导向下,其功能和内涵从教育问责更多转向学校发展效益的评定,并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在组织模式上,强调政府督导与学校自评相结合、国家统一标准与地方自评实践相结合,并由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开展评估工作;评估内容上,重视对办学效益的评估、对学生结果表现的关注、对学校发展多元化的引导、对学校自身“增值性”的纵向评估;在评估程序和方法上,注重向学校提供信息服务和资源支持,采用科学专业手段收集数据并公布学校评估结果。借鉴国际学校评估的发展趋势,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学校评估工作需要努力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功能和职责的组织体系和网络,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并着力发展专业性程序和技术。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第11页到第19页)

   

  文章名:PISA2006科学素养评估概念框架的分析及思考

  著者:冯翠典(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本文对PISA2006科学素养评估概念框架进行了分析性抽绎,明确了PISA2006所定义的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维度以及使用的评估的框架,进而对该概念框架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考。

  摘自: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4期 第16页到第21页)

  文章名: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著者:蔡 敏(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学生情感评价则是提升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评价显示,目前小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真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应大力加强情感教育;深刻认识情感评价的功能;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充分利用评价获得的信息。

  摘自: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第26页到第30页)

   

  文章名: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学业水平评价的改革

  著者:薛春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本文结合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要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对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中职数学课程学业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8期 第70页到第71页)

   

  文章名: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析

  著者:江 云等(云南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是保证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一。从构建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一套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保障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成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自:职教论坛(2010年第6期 第41页到第43页)

   

  文章名:成教教育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著者:漆国生等(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文章以分析探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因素为目的,对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8-2009学年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层次的在校生(共计7469人)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成教学生对专职教师的评价最高;成教学生对不同职称教师的评价没有差异;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学习层次的成教学生对教学评价均存在不同的结果。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9期 第53页到第54页)

   

  文章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

  著者:秦玉友(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摘要:农村教育面临的许多质量困境都与农村学校的“小”有关。在小规模学校中,许多农村教育问题表现得更加清晰。从目前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超编与素质困境、经费总量不足与效率困境、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困境、课程门数开齐与小科困境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各种有利条件,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多个维度核拨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建立学校编制底线和“走教”政策;平等地考虑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尝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制改革。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3期 第1页到第4页)

   

  文章名: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机制刍议

  著者:刘 凯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当前,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对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基于各种反馈信息的调整方法,并进一步评论了研究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问题。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8期 第81页到第83页)

   

  文章名: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信息处理的定位

  著者:汪贤泽(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报告学生学业成就信息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学业评价活动和报告之间不是自然耦合的,需要评价者弄清楚评价的功能、不同群体的需要以及什么样的学业成就评价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才是有效的。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3期 第30页到第32页转63页)

   

  文章名:以评估规范合作办学发展

  著者:罗隆福等(湖南大学美雅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新一轮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重点在于管理体系评估,一个办学机构的管理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办学质量。因此应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中关于管理体系的评估指标逐项理解。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7期 第38页到第40页)

   

  文章名:“评教”与“评学”制度乏力的博弈论分析

  著者:夏仕武(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发展研究室)

  摘要: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是中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功能发挥愈发乏力,甚至逐渐丧失应有的评价促进功能。“评教”与“评学”己构成了师生间的博弈关系,要摆脱这种困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实施对话交流制度;宣传重在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健全评价管理监督制度。

  摘自: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第58页到第61页)

  文章名:我国教育评价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著者:吴 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学系)

  摘要:我国教育评价学研究经历了翻译和引进、构建学科体系、完善学科体系三个阶段。本文阐述了我国教育评价学的发展特点与主要成就,并对我国教育评价学的研究进行展望。

  摘自: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3期 第19页到第22页)

   

  文章名:拷问教育评估的有效性

  著者:徐吉志(山东省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摘要:教育评估的质量控制不可能只依赖于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就万事大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应该贯彻于教育评估之中。任何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人的工具,也许只有坚持相对的稳定与适时的调整相结合、必要的指标考核与现场的“田野作业”相结合、工程的规范性控制与结果的实效性考量相结合,特别是只有当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办学的实际愿景定位相结合时,教育评估才能真正回归其本来目的和根本宗旨。

  摘自: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3期 第62页到第63页)

   

  文章名:教师教育评价的道德诉求与伦理规范

  著者:田爱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摘要:为了使教师教育评价的工具理性更加合乎理性的追求,将评价活动开展得更加合乎伦理道德要求,有必要从教育伦理规范的视角来审视教师教育评价过程中的现象和关系。具体言之,教师教育评价应以高素质教师的标准为指导原则;应以“服务和指导教师教育”为最终目的;在教师教育的评价内容方面如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教育管理、教师教育主体等方面都应当给予伦理道德的关注;教师教育评价过程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评价主体应对教师教育和评价活动有深入思考和远见卓识,懂得教师教育评价规律,人格高洁,处事公正,实事求是;评价结果方面,要正确使用评价结果,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宗旨,避免评价结果的滥用和误用。

  摘自: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第15页到第19页)

   

  文章名:提高英语课程质量的实践策略与探究

  著者:老 青(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摘要:分析了提高英语课程质量的必要性,提出了“两入手,一注重”实践策略,并对其内涵、特色及效果进行了相关展示与探讨。

  摘自:职教论坛(2010年第8期 第64页到第65页)

   

  文章名:保真度——非实证项目的自适应关系以及在项目评估中的运用

  著者:沈剑平等(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教育学院)

  摘要:基于设计、实施和评估非实证项目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非常规的保真度以及项目评估的自适应关系及运用。我们发现在非实证的干预中,项目的保真性和自适应并不是对手而可以用来互相补充。这些非常规的关系扩大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评估作用。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第1页到第8页转15页)

   

  文章名:用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比较教学评价结果

  著者:吴瑞林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要:使用一种新的统计模型――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比较学生评教的数据,以判断教师间授课效果的差异。相比于传统T检验的方法,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消除了测量误差和起评点影响,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使用两种方法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的真实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教学常规因子和总分两项上,两种统计方法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57页到第63页)

  文章名: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著者:张其志(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摘要:综观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心理学自始至终都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其中,科学主义心理学侧重了第一代评价理论(测量时代)和第二代评价理论(描述时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推动了第三代评价理论(判断时代)的发展;第四代评价理论(建构时代)则以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作为其理论背景。

  摘自: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第166页到第168页)

   

  文章名:东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著者:覃玉荣(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为回应全球化自由教育和标准教育的需要,东盟各国持续地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动,把教育质量保证摆在优先日程,各个大学制定了自己的质量标准,部分机构参与了国家或国际层面质量保障运动。在区域层面,东盟大学网络(AUN)组织在成员大学间启动了具有约束力的质量保证措施,努力地建立一个质量保证网络,发展和保持高水平教育机制,以AUN组织作为核心建立质量标准系统。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2期 第89页到第96页)

   

  文章名:英国高等教育场域与科研评估制度(RAE)

  著者:史静寰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摘要:从社会的场域分析视角,可以将英国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场域。分析该场域中的行为主体如大学、学系和学术人员与科研评估制度(RAE)之间复杂的客观关系网络,可以发现英国高等教育场域不同于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其惯习也与政治、经济场域的惯习不同。因此,从政治场域与经济场域借鉴而来的注重绩效评估和竞争的科研评估制度改变了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客观关系,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摘自: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第59页到第63页)

   

  文章名:法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发展及特点

  著者:张继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法国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根植于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两国同样采取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而且都采用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些共性之上,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法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为改善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自: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3期 第86页到第91页)

   

  文章名:美国NAEP科学教育评价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评价的启示

  著者:刘 超(山东省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NAEP是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简称,本文主要从科学知识维度评价、科学能力维度评价、科学教育评价项目等方面探讨了NAEP科学教育评价的趋向,对我国科学教育评价及改革的启示。

  摘自: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第4期 第37页到第40页)

   

  文章名:伦理评价标准在美国跨文化交际教育中的缺失现象及分析――以差异性意识剖析评价系统(DAP)为例

  著者:姜 涛(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人口迁移广泛和多元文化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跨文化交际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科学地评价文化交际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对跨文化交际和伦理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差异性意识剖析评价系统的实例分析,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伦理评价标准缺失的原因,进而证明将伦理评价标准纳入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系统的意义。

  摘自: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第85页到第90页)

   

  文章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与亚太区域的“千叶原则”

  著者:蒋 葵等(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方面。“国际质量保障、资格认证与认可全球论坛”连续举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相继建立,《保障跨国界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的制订,“质量保障能力全球策动”的联合发起,表明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亚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积极响应这一发展,提出了“千叶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摘自: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第48页到第52页)

   

  文章名:澳大利亚教师评价标准简介――以澳大利亚圣彼得学院为例

  著者:裴跃进(重庆文理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

  摘要:圣彼得学院其实是一所中学,位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这所学院多年使用并进行过多次调整的教师评价标准,获得了教师普遍认可与欢迎。笔者认为,该评价标准思想先进、体系完善、操作可行,故向国内学界作一介绍。

  摘自: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年第3期B 第31页到第33页)

   

  文章名:香港中小学教育教学表现评估之述评

  著者:吴金财(深圳市龙岗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摘要:为保证和提高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香港教育局于2003-2004学年开始推行以学校自评为主、校外评核为辅的学校表现评估制度,并陆续进行修订。这种评估制度既不同于香港地区原来的质素保证视学,也不同于我国内地的教育督导评估,具有内容全面化、方式校本化、主体多元化、目标发展化、组织专业化和工具系统化的特点。

  摘自: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3期 第28页到第31页)

   

   

   

   

  (潘芸云摘、胡恺真编)

   

   

   

   

   

   

   

   

   

   

   

   

   

  报:市教委张民选副主任、院领导

  送:市教委办公室、高教处、基教处、职教处、终身教育处、

  发展规划处、科技处

  发:院各所室

  (共印2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