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VR新闻发展策略探究

   作者:周荣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沉浸式媒体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秋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沉浸式媒体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张欣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沉浸式媒体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3期

  全媒体概念的诞生是21世纪以来中国传媒业界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1]。2020年11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被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VR即虚拟现实,是指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构建虚拟世界,用户以具身性的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其中,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并在与虚拟情境的交互中获得独特的个人经验,可在整个交互过程中充分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VR与全媒体相融合,已成为极具亲和力、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媒体,VR新闻应运而生[3]。国内外主流媒体积极探索VR新闻的融合实践,引进VR设备,组织VR团队,制作一系列的VR新闻作品,VR新闻应用渐趋成熟。作为新闻业探索新兴技术的尝试,VR新闻仍面临着用户沉浸式体验效果不佳、人为构建新闻的主观性与新闻的客观性相悖、潜在的伦理道德挑战等难题。“元宇宙”热潮的兴起,加速了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VR新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四全”媒体视角,探讨当下实践中VR新闻传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

  全媒体视域下VR新闻传播的困境

  “四全”媒体勾勒出了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趋势,为VR新闻的传播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有利于发现VR新闻全媒体传播的困境。

  (一)全程传播时效性差,用户难以进行二次体验。全程媒体要求媒体直播新闻生产的过程,包括新闻采集、生产、分发的全过程。而当下VR新闻多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建构,制作周期比较长,且在新闻报道题材的选择上有限制,一般对既定的大型政治事件,如大阅兵、政治性会议等,才会选择使用VR新闻报道。例如,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新华社首次采用“5G+VR+8K”的技术组合,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阅兵的宏伟场面。对具有确定性的事件,传媒机构在前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而对于一些关乎公共利益的突发应急事件,传媒机构从着手制作到全部完成呈现给公众需要花较长时间,显然无法满足新闻时效性要求。此外,一些经济相关新闻用虚拟现实形式进行报道也不适宜,使用数据可视化的图表进行报道则会更契合[4]。

  传统的新闻报道叙事具有连贯性,而VR新闻将选择权交付用户,用户从戴上VR头盔的一刻起,就掌握了对内容探索的主动权。当用户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并想倒回去重新体验时,则有可能看到另外的场景。这与传统新闻可以反复观看不同,尽管有助于用户从多条线路全程立体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但也容易让用户迷失其中,捕捉不到重点。

  (二)全息传播沉浸感弱,用户媒介使用模式受限。在全息传播方面,全息媒体要求媒介能够在技术尺度上打破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隔阂,实现还原式、立体式、环绕式传播。虚拟现实的特点是向用户提供沉浸于虚拟世界的体验,理想状态下是指用户能够进入虚拟世界,并且能够自如行动[5]。当下VR新闻尚无法为用户提供在虚拟世界中自如行动的弹性空间[6],用户更多是一种浅层、被动、卷入式沉浸,距离理想状态下虚拟现实创设的环境效果相差甚远。沉浸与在场“并不是依靠一个VR装置即可成功,而是必须能够让用户自如地对VR内容进行再加工以赋予新的意义”[7]。

  用户在使用VR眼镜时容易出现画面模糊、晃动、拖影等问题,甚至会产生恶心、头晕、呕吐或者眩晕等不良反应。佩戴头显意味着只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这不仅对使用空间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也限制了用户的“媒介多任务行为”[8],用户不可能像边吃零食边看电视一般体验VR新闻。VR画面传输卡顿更是直接影响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虽然5G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但是距离5G基站广泛建成投入使用还有较长一段时间。此外,VR新闻即使能够精准呈现客观世界的全息图景,也意味着无中心的呈现,导致受众对新闻真实价值的感知停留在“感受过”“看到过”这一层面,而不能够抵达对整体性真实的深层次认知[9]。

  (三)全员传播参与度低,传受者均缺乏传播动机。在全员传播方面,全员媒体要求新闻内容生产者除了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外,也鼓励普通大众、甚至人工智能系统参与内容生产。当下VR新闻的生产要求多元主体进行跨界合作,内容生产难度极大,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差异明显。前期记者、编辑收集整理多种角度的新闻视频素材,后期技术人员运用多种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如使用Unity3D等游戏引擎搭建虚拟场景,用Vray进行后期渲染,用AE等编辑软件处理特效,或者运用人工智能系统融合数字虚拟人、新闻内容等表现形式,最终完整的作品才能够呈现在大众眼前。

  当下诸多媒体机构尚不能组建专业的VR新闻生产队伍,新闻机构的人员也多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从业人员,缺乏技术背景,更遑论用户个人生产虚拟现实内容了。除了人才缺乏的外部原因,还存在生产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内部原因。VR技术和新闻业的结合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惊喜,然而随着VR新闻的发展,行业对于VR技术的态度逐渐由积极乐观趋向审慎[10]。其中,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是引起从业者担忧的重要原因之一,生产者不愿冒险生产没有社会需求的内容。对用户来说,其缺乏参与传播与生产内容的动机。用户使用媒介是为了获取信息,而媒体只需要提供信息即可满足用户需求,可见,受众使用媒介并不取决于是否能够到新闻现场体验。

  (四)全效传播未一体化,效率、效果、效能不足。在全效传播方面,全效媒体要求媒介合理组织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构建传输效率、传播效果和传媒效能三位一体化[11]。要提高传播效率则需要保证更为流畅的传输通路,而VR新闻尚且存在画面卡顿、时效性滞后的弊病。此外,VR新闻全场景无引导,任凭用户对场景式信息进行开放式解码[12],这建立在用户有足够的时间探索新闻的基础上。对于时间紧张的用户来说,快速浏览图文获取新闻的效率更高,如何提高VR新闻信息传递的效率也是一大挑战。

  在传播效果方面,VR新闻面临着严峻的伦理挑战。虚拟现实情境不可能与客观环境画上等号,受众通过VR设备实现的“具身性”在场也不等于真正在现实客观环境里目睹了新闻事件[13]。在技术与人的具身关系中,真实是用户在新闻参与中的个人感知,这使新闻的客观性让位于相对真实的主观性事实[14]。VR新闻场景中人物的动作、肤色、体貌、视角都是经过生产者设计的,其不可避免地将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转移到VR新闻的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利用拼接剪辑等技术手段制作虚假新闻以混淆视听。

  传播效能则意味着VR新闻不仅要打造优质内容,还要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功能。换言之,该新闻不仅要为用户提供逼真的场景体验,还要能够满足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互动诉求。用户在体验VR新闻中尚不能做到和视频中物体自如互动,也不能将自己看到的内容一键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可见,当下VR新闻传播效能优化任重而道远。

  全媒体视域下VR新闻传播的策略

  基于当前全媒体视域下VR新闻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开发移动端智能应用、优化云网端传输设施、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制定职业道德伦理规范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提高VR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

  (一)开发移动端智能应用。前文提到VR新闻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复现,这也决定了VR新闻时效性滞后。VR新闻不可能做到预见事件发生的起始,无法跟踪事件发生的过程,更无法预料事件结果走向,其在全程传播方面具有天然弱势。

  目前新闻业内有两种主流的VR新闻呈现方式,即360°全息影像新闻和VR视频新闻[15]。根据用户在虚拟现实世界的沉浸感交互强度,可将VR新闻分为强交互VR新闻与弱交互VR新闻。强交互VR能够让用户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实时互动,这要求计算机全时进行数据传输、逻辑计算,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弱交互VR则是指用户仅能通过头部运动切换视域,观看已经设定好的虚拟情境。虽然对于VR视频新闻来说,实现全程传播面对巨大挑战,但是360°全息影像新闻可以在设备性能满足的条件下通过VR直播向用户展示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场景,让用户能够实时追踪事件发生的趋势。归根结底,VR新闻实现全程传播还是需要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除了VR设备的轻便化、5G网络的全覆盖,未来还寄望于开发出移动端虚拟现实内容生成智能应用,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全时、全域直接生成VR新闻的需求。第5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可以预见,正如当下公众可以随手拍摄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一般,大众化的VR新闻未来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优化云端传输设施。虚拟现实技术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而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程度随着数字化设施的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加快而不断提升。用户观看VR新闻时产生的副作用有望通过提升技术得到解决。

  首先,应该加快5G基站布局。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传输速率和低时延特性,能够提升用户与VR新闻进行交互的流畅度;物联网传感技术有了5G的加持之后,用户能够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获取物体信息,极大提高了用户进入VR新闻中的交互体验[16]。其次,提高云端计算能力。存储云的超大规模存储系统可集成、整合、优化并随时更新各种在线资源,为VR新闻资源的智能化整合与共享以及规模化经营创造可能。由此,原本在用户端接口中的计算模块和存储模块的设备被省略,一切皆可在云端进行,极大推动了用户接口也就是设备的轻便化。再次,虚拟现实连接用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终端设备,目前整套终端设备笨重且价格不菲,未来需要向更便捷、更普惠的方向改进,才能带给用户更加完善的使用体验。人是内容生产最终的服务对象,硬件设施的优化应该以人为本,解放技术对人的禁锢,适应人的媒介使用模式。

  (三)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VR新闻要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成为普遍的新闻传播方式,培养专业的VR新闻生产人才时不我待。而要保障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有相对应的顶层设计。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新增“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这一举措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其次,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有计划、多渠道地展开培训。通过鼓励职业VR新闻生产培训机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一批“规模宏大、影响力强、市场定位明晰”的行业培训联盟。

  此外,技术门槛降低将会鼓励用户参与VR新闻生产,涌现更多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当然,这种参与并非毫无限制,平台运营方也要肩负起监管职责,推动“用户生产-平台展示-用户使用-用户生产”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使得用户创意被最大程度释放、利用。用户主动传播的激发要素是优质的VR内容,而不是技术,VR新闻生产者只有提供原创性内容,才能与用户需求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打造全员传播生态。

  (四)制定职业道德伦理规范。针对VR新闻面临的传播效率不高、传播内容不能保证真实客观、传播效能低的问题,当下可以解决的是提高内容真实度、保证内容客观性,这就要求VR新闻生产者坚守职业道德准则,谨防媒介失范。

  新闻机构内部应针对VR新闻内容生产制定一整套的流程准则,以此规范生产人员的行为。首先,职业道德观念上,要将VR新闻生产和传统新闻生产放在同样的高度上,不要因为技术酷炫而忽略了优质内容的重要性。其次,在VR新闻生产过程中,防止生产者在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迷失方向,为博眼球而故意择取具有刺激性、敏感性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片段,剪辑拼接制造虚假新闻,对于没有尽到把关人职责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警告处罚。最后,在VR新闻生产完成之后发布之前,需要多方信源核实,尤其是事件发生现场的公众群体,防止由于个人主观臆断而偏离事实。

  结  语

  从新闻信笺到全媒体遍地开花,跨越了数百年历史。VR与新闻的融合,不仅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全媒体视角,梳理当前VR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即全程传播时效性差、全息传播沉浸感弱、全员传播参与度低、全效传播未一体化,并从开发移动端智能应用、优化云网端传输设施、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制定职业道德伦理规范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升VR新闻传播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周荣庭,沈秋月,张欣宇.全媒体视域下VR新闻发展策略探究[J].青年记者,2023(0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