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偶然习得的行为不是教育)、培养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社会活动(教育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先天本能不属于教育)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教育的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
第十四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第二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第一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P.S.评价内容综合化指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指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与教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教育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整体来看,两者是交叉关系。
①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②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③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①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② 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 发展学生的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④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
①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
② 教学过程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1) 间接性(间接经验)
2) 引导性(教师引导)
3) 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4) 教育性(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促进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①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②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③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④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表明,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样能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①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② 课程性质和特点
③ 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 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⑤ 教学时间、设备及条件
⑥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① 备课(前提)
② 上课(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①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②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③ 正确运用两种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十条 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第十七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① 痕迹消退说
② 动机说
③ 提取失败说
④ 干扰抑制说
⑤ 同化说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③ 情绪和动机
④ 识记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① 明确记忆目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② 理解材料的意义,减少机械记忆
③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⑤ 运用多重编码,提高信息加工质量
⑥ 注意复习方法,防止遗忘
①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② 合理分配时间
③ 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
④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⑤ 复习方式多样化
⑥ 运用多感官参与
⑦ 复习内容要适当
⑧ 适当过度复习,过度学习50%最好
① 问题情境
② 情绪与动机
③ 原型启发
④ 酝酿效应
⑤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⑥ 定势与功能固着
①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②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③ 开设有关创造性的课程,进行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①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④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不仅包括学习后表现结果的改变,还包括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学习行为的变化既包括读书、写字这种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也包括观点、思想获得这种无法观察的内隐行为。学习行为的变化过程即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又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过程。学习是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所以像喝酒、服用兴奋剂这种短暂的行为不属于学习,同时,遗传获得也不是学习。
① 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②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③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被动性
⑤ 学生学习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① 言语信息的学习
② 智慧技能的学习
③ 认知策略的学习
④ 态度的学习
⑤ 动作技能的学习
①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② 必要而是当的练习
③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 建立清晰的动觉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适应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 培养学生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④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48、学习理论
第十九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的功能。
学习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学习动机水平处于中等强度时,工作效率最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得森的实验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的最佳水平要稍低一些;学习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动机的最佳水平要高一些。
①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①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② 原有认知结构
③ 学习心向和定势
① 精选教材
②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二十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① 维果斯基提出,应该从微观发生发展层面、个体发生发展层面、种系发生发展层面、社会历史发展层面来评价人类发展。他还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心的高级心理机能。
②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变化、重组,直至形成间接的、以符号系统为中心的心理结构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 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吸收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④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① 迅速、强烈性
②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交替
③ 外露性和内隐性
④ 体验的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的特点
① 敏锐地觉察情绪
② 平和地接纳情绪
③ 正确调整情绪
④ 有效表达情绪
1) 宣泄
2) 转移
3) 调节认知功能
4) 积极的自我暗示
⑤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①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客观事物被人认识了,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绪
②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情绪依赖于认知,但又反作用于认知,情绪既可以推动认知发展,又可以阻碍认知发展
③ 认知是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情绪则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④ 认知过程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只有通过认知作用,情绪活动才会有某些随意性
⑤ 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认知过程有着较强的随意性,而情绪有着较强的自发性
①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②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③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④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⑤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⑥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⑦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种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① 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
②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1) 针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要直接了当地告诉学生,批评学生一定要有说服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坚持和自制的精神,培养学生豪迈、豪爽、勇于进取的品质,但也要克服其鲁莽和急躁的缺点
2) 针对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因为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所以要为他们多创造一些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但是多血质的学生容易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所以教师应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3) 针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黏液质的学生思考问题慢,比较死板,所以要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的时间,同时黏液质的学生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所以要培养其生机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 针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教育方式。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多愁善感,所以教师要多关心、 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地职责和批评,同时抑郁质的学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教师应该培养抑郁质的学生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③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气质品质
④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⑤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气质类型
① 气质来自先天遗传,性格是后天形成的
② 气质的稳定性较强,性格的社会性较强
③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
④ 气质受生理影响较大,性格受社会影响较大
⑤ 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其服从于社会实践的要求。
① 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及工作、学习、劳动的态度,是性格结构的核心
② 性格的意志特征:个人自觉地明确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③ 性格的情绪特征:个人独特而稳定的活动方式
④ 性格的理智特征:个人在感知、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风格和特点
第十四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流体能力:需要较少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20的之后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的专业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和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在25岁以后发展渐趋平缓
① 能力个体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② 能力群体的差异
① 注重学生对早起能力的培养
②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③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④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⑤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⑥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① 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及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③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④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和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① 依从:依从也称顺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是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有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压力的而不是内在需要的影响。
②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的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是试图与他人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稳定性的特点。
③ 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成的价值体系。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 有效的说服
② 树立良好榜样
③ 利用群体约定
④ 价值辨析
⑤ 角色扮演
⑥ 小组道德讨论
⑦ 给予适当的惩罚与奖励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说明: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得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第22条美都与发啦嗖:《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易错点
①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双边活动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
② 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③ 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但是德育过程实施中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它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处开始,都要注意同其他因素配合。
①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③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过程
① 政治素质(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
② 道德素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
③ 思想素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
④ 民主法制素质
① 明确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 培养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 建立正常的班集体秩序
④ 树立正确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班风
⑤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② 组建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③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④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⑤ 操行评定
⑥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⑦ 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⑧ 个别教育工作
(1) 优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2)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3) 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 关心热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2)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 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 知识结构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
3) 实践性知识(积累的教学经验)
4) 文化性知识
(2) 教学能力
1) 教学认知能力
2) 教学设计能力
3) 教学操作能力
4) 教学监控能力
(1) 教学效能感
(2) 教学归因
①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 进行专门的训练
③ 开展微格教学
④ 反思教学经验
①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③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④ 学校的帮助
⑤ 社会的支持
⑥ 求助于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