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节选
《教师职业道德》节选
第八章 依法执教
课时安排:2学时
从本章开始,至第十五章的内容,我们主要讲述和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也称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和判断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准绳。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总工会于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讲授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第一节 依法执教及其意义
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法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依法执教的涵义
所谓依法执教,就要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基本法规,它对教育的地位,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学校的法律地位,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法律责任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一部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从实施义务教育步骤、义务教育学制、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义务教育的管理及其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的师资、义务教育的教学、义务教育的考核与监督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九个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对我国18周岁以下的、人口总数1/3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系列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这几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是指导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章程和依据,还有《国旗法》、《交通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等等。教师只有学习和熟悉这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才能做到懂法、执法,按照法律要求来从事教育书育人工作,才能防止和杜绝体罚学生、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现象,同时教育学生学法和执法。
二、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少教师沿袭了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从教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权益,出现了违法、犯法的现象,反映了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的问题。如:
教师随意批评、责备学生;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
教师私拆私扣学生的信件;
教师动不动将学生赶出教室。
为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一个规范,要求教师做到依法执教。其重要意义是:
(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可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二,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其三,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四,要在中国坚决纠正人治代替法制,人治高于法制、等封建社会的遗瘤,真正做到依法管理社会各项事务,依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各行各业。
教育是兴国之基础,强国之支柱。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首先要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力,履行教师法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实现依法管理教育事务,保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依法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师职业劳动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人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二)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依法治教的活动一般包括:
教育立法;
教育法律的宣传与普及;
教育行政执法;
教育司法;
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律的遵守;
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等。
依法治教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也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即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不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都依法参与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也是依法治教的主体。
依法治教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的有关教育的管理活动、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有关教育的活动。
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都要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依法执教,否则,依法治教就不完善,就不能实施。因为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求认真地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利,履行法定的教育义务和教育责任,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见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我国现有1000万教师大军,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的十杰教师和师德典范。但是,还相当数量的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既不学法,又不懂法,更不执法,有的帮学生考试作弊,有的诱导学生看黄色书籍、黄色录像,有的采用各种体罚学生的方式等等。都说明这些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较淡薄,必须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将教师的工资挪用去买小汽车、建楼堂,随意拖欠教师的工资,还有的随意拆占学校场地,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家长殴打辱骂教师,这更需要教师们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可见,我们无论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教师、学生权益的维护,都迫切需要法律作指导,需要在依法治国中切实做到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第二节 依法执教的内容与要求
明确了依法执教的涵义和意义后,本节重点学习依法执教的内容与要求。
一、依法执教的内容
教师是一个社会成员,承担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依法执教的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由于时间的局限,在这里介绍几个主要内容。
(一)要依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体现,它指导着国家的各项事务和活动的开展,也是一切法律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来源。如: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一切工作的总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钢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可靠的保证。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它包含了我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教育的宗旨、目标、原则、途径等的浓缩反映。
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一致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着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是全国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党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二)要依法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各项法律法规。现行我国已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小学管理规程》等教育法律和法规、规章,还有与依法治教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牢记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些规定;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走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依法维护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实施,一方面要靠广大公民的自觉守法,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另一方面则要靠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对违法现象依法进行制裁、抵制和斗争。社会上的违法现象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法定的义务不履行;二是对法定的权益的侵害。目前,教育领域既有对法定义务不履行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更多的还存在侵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的违法现象。产生这些问题虽有复杂、众多的原因,但教师的维法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合法权益是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教师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学校,爱护学校,自觉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如学校的经济利益、民事合法权益、办学自主权等,这是法律赋予学校这种特殊法人的公益性权利,只有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学校才能完成国家交给的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
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教师法》为教师规定的六大权利,关于教师的工资、教龄的津贴、医疗、住房优惠、退职退休、体假等方面的待遇,这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条件和保证。如果受到侵害,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对国家合格人才的培养。
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身体权利、隐私权利、财产权、知识产权等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守法者和护法者,不但自己不能去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勇敢地同各种各样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依法执教的要求
依法执教的内容如此全面广泛,为此,对教师依法执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正确的理论是旗帜、是方向,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马列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独创性的活的马列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理论基础。
(二)要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关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的浓缩语。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我们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长治久安,发展强大的保障,离开了这个基本路线,依法执教就失去了方向和根基。
(三)要下功夫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必须知法、懂法。不深入全面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知法、懂法。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策略和措施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是一切法律、法规产生的指导思想和根据。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必须下功夫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仅要深入全面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宗旨、内容、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怎样运用政策、法律、法规同违反和破坏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现象作斗争,维护党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人民教师要实践"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必须把握好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一、依法执教的途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依法执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此,
(一)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二)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二、依法执教的方法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依法执教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把握以下方法。
(一)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执教的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
所谓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就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不能违背,规定的权利不得侵犯,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如《教师法》的强制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都用法律形式进行了规定,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有悖;二是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三是以《刑法》为强有力的后盾,谁犯了法,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二)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任何法律、法规不落实到行动上,只是空头条列、空洞说教。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
首先,要依法管理学生,依法管理教学,依法管理自己的言行。
其二,要依法行教。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必须牢记党和政府的各项法律要求和政策、纪律,在课堂上不能乱说乱讲,与学生谈话,要用法律条文来引导,在日常的从教活动中,时时处处依法来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三,要强化"依法执教"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依法执教"意识。依法执教虽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但也是牵涉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不仅要强化教师依法执教的力度,而且要求学校注重和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并作为教师总结、考核、评聘、晋级的重要条件,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关心、支持、尊重和评价,也应以"依法执教"作为一个重要准绳。为此,"依法执教"要强化宣传和舆论,让人人都知道教师职业道德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规范和标准。
第九章 爱岗敬业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古老而崇高的职业。以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为岗位,以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为职业。为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二个规范就是爱岗敬业。
第一节 热爱教育
教师是教育者,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必须明确教育的涵义和作用,真正做到热爱教育,认真从事教育事业。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从这个涵义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教育与社会同生存、共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社会前进。人作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也要靠受教育的人去实现。可见,教育也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江泽民同志把教育看作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教育要为培育千百万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根据社会和本阶级的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四有"人才。
(二)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师无论在何类学校从教,无论担任哪门课程的传授,都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各类学校有其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各个年级、各个专业都有其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各有其组织和管理者,这些都是教育活动。
(三)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它是在固定的场所有目的按计划进行的;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工作与生活中的示范、模仿、接触、传递信息和经验等进行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这是指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控制的活动。这些教育形式都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中发展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已将科学和教育作为兴国强民之决策。
(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把前辈所积累的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而且把一定社会的生活规范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能适应现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要求,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时,教育是根据信息社会的要求,进行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所谓创新,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创造新产品等活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善于吸收新的信息并进行摄取与排除、联想与储备、理解与运用、分析、组合和加工,使之更简洁,理精确,内涵更丰富,应用更广泛,以达到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当今的中国教育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正在发挥这样的作用。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我国教育担负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有这些新人才能成为无产阶级接班人,才能将中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爱岗,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工作,积极从事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还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它鲜明地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一)要认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涵义。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表明了教师热爱教育、立志从事教育的献身精神。因为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任务艰巨、内容复杂,没有假日、节日,不分白天黑夜,象"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象"人梯",让一代代、一批批青少年学生从自己的肩上攀登科学的高峰;2.它还表明了人民教师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从事的岗位,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教人做人的重要岗位,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此,教师应在本职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3.它还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一致的根本关系。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对象来自于社会各个家庭,教师的劳动任务是为社会、为民族培育人才。热爱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和民族培育人才。
(二)明确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作用。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范畴具有指导作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无产阶级对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最根本要求,是区别古今中外其它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志。它规定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和性质,贯穿于教师道德发展的全过程和教师道德活动的各个领域,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统帅作用。我们把整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看作为一个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这个网上的纲,教师职业道德的八个规范是这个网上的经纬线,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则是这个网上的结,可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占据着提纲挈领的统帅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最高准则。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会发生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用什么准则来进行判断和裁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呢?重要依据和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三)牢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要求。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在教育劳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和规范的意义。为此,要牢记以下要求。
第一,教师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投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树立正确、科学、高尚的"三观",既是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还是抵制和批判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道德意识的需要。人民教师只有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真正做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第二,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理想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信念是对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追求,价值目标是每个教师对人生和事业的目的和标准。教师有了科学的从教理想、信念和目标,就会在职业岗位上把追求远大的目标与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就会确立志向,建立信心,有了事业心,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干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三,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塑造品德的导师,不论哪一级、哪一类的学生,都渴望从教师那里学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方法。
第四,教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意志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自觉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教书育人的工作十分艰巨繁杂,不少学校的物质条件较差,加之剥削阶级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需要教师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具备不为名、不为利的道德精神境界,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和民族培育人才。
第二节 教书育人
党和人民诿任给教师的重任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是教书和育人。人民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 教书育人的涵义
教书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教书育人是指学校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培育人才;狭义的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分类的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育人是指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身示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学校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一方面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来育人,另一方面通过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没有只教书不育人,或只育人不教书的教师,也要纠正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错误倾向。
二、教书育人的内容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任,必须牢记它的内容:
(一)将德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为一切教育的根本。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教师通过教书,传授各门学科知识将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人。德育是灵魂、是影响人、塑造人的首要内容、重要内容,各科教师一定要将德育寓于各门学科教育之中。
(二) 要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人类今天巳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知识信息量与日俱增,各种先进的传媒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信息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巳多元化,范围无限扩展。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文化知识。
(三) 要向学生全面传授德智、体、美、劳的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还要教给他们学会健身、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学会审美、学会劳动等全面的知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四) 要向学生传授法津、法规知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必须靠依法治教来保证。广大国民的法制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法制意识。
(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紧迫性和历史重要性。
一、 教书育人的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离不开育人,育人不能没有教书,因此,每位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要求。
(一) 以真为本来教好书育好人。
以"真"育人,实际上是科学育人。在教学上,要以真理育人,以客观的科学规律,客观的事实真相,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科学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影响学生。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育人。由此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摸索和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来教书育人。
(二) 以情感、热爱为教书育人的源头水。
情感是教书育人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是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重任,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
(三) 结合学科特点来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容体系和特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内容,运用该门学科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特点对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 掌握教书育人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途径是实现目标的桥梁和大道。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必须掌握正确的途径。如: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书育人;其二,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三,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其四,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方法是进行教书育人的办法和措施。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的模式。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概念、思想,是指导教师行动的思维理念。如教学方法、人才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等等。其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三,把教书育人渗透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第二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好天地,教师必须采用各种生动、活泼、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
第十章 热爱学生
课时按排:2学时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三个规范。
第一节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知识、智慧和品德的延续。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是谈不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的。
一、热爱学生的意义
热爱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准绳。由此,首先要认识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
(一)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伦理原则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教师热爱学生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尊严、做人权利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二)热爱学生是教育爱的具体体现。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热爱学生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正如很多优秀教师总结的那样:"爱学生是爱我们事业的未来。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三)蕴含着社会主义法律义务。
教师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法定要求。如《教育法》第14条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些法律条文说明了教师热爱学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四)教师热爱学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
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振兴民族、强大国家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力国威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从我国的教育性质、目的、人才培养规模上制定了教育方针。这个方针是我国的教育本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的浓缩式反映。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师要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可见,热爱学生既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二、热爱学生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师,都有热爱学生的优良职业道德传统,这是因为教师热爱学生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
(一)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爱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基础,每个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又想爱别人,人的生活充满着爱的关系。一个孩子降世到人间,首先得到父母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幼儿园、小学后,常常把需求父母的爱的感情迁移到教师身上。加之,他们上学后为了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对老师爱的要求比对父母爱的要求还要强烈。教师对他们的轻言细语、一颦一足,学生们都当作是一种"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这种爱的情感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成为浇灌幼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终生效仿和实践的基础和动力。
(二)爱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从教的劳动任务是通过教书来培育学生成为学会做人,善于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成才。
(三)爱学生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基础。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爱学生,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善学",就能认真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教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早已证明:当一位热爱学生,受学生敬佩爱慕的教师一走进课堂时,学生肃然起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学得好,记得牢。这种情感同时又激励教师越讲越有劲,教学的效果更好。
第二节 教师热爱学生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热爱学生也称教育爱,一般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爱。它是教师的一种高尚和积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要求。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内容
(一)教师要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因为青少年学生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人民教师热爱学生,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社会最崇高事业的追求。正如上海的于漪老师说的:"这种对学生爱的感情,是植根于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坚信之中。我相信无产阶级事业的光辉灿烂,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只有对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才能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事业的未来。"
(二)要求教师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并把这种关心提高到教育教学质量上。
教师要教育培养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的爱,只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是主观主义教育。为此,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了解越深,爱得也越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尊重信任他们,就能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给予一种教育力量和鞭策力量。教师尊重信任学生,不能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反感或丧失进取心。
(四)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教师热爱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业上都健康的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严格要求。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将严格要求与爱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能将学生分好分坏、厚此簿彼。
(五)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就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各种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施教。因材施教不仅包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还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规律去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崇高的品德,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准绳。教师要实施这一规范,必须牢记以下要求。
(一)要建立法制化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
21世纪的头二三十年将是我国教育法制化逐渐成熟的时期。教育法制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参与教育法律关系的各个主体的权益能得到确保,义务能确实履行。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师生之间必须是平等、民主的法律主体关系。现已出台的《教育法》、《教师法》等已明文规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虽然有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性关系,但主要还是施教与接受教育的关系。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千万不能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时代教师热爱学生的新理念。
21世纪,将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热爱全体学生,全面关爱学生的成长,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全体学生,重点关心后进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第三节 教师热爱学生的正确途径与方法
教师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来热爱学生呢?这是本章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正确途径
师爱是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学生期望教师多给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溺爱,又不能宠爱,而要掌握以下正确的途径。
(一)要加强研究,建立正确的爱生模式。
教师怎样爱学生,教师对学生所倾注的爱怎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师生如何形成积极的心理交融,即教师的思维、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感情怎样才能共振,产生效应?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有正确的爱生模式,使教师热爱学生产生最佳效应。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爱生过严,变成了残酷,有的爱生过宽,变成了溺爱,有的教师对学生爱得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感或厌恶,产生负效应。为此,教师们要群策群力,加强研究,建立正确有效的爱生模式。
(二)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爱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文化素质。因为学生崇拜、尊敬的是有知识、有才能、思想品德优秀的教师。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全素质,运用自己良好的师表形象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三)要向学生学习,从中吸取爱生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当好先生,必须当好学生。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生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必须学习学生的这些长处和闪光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尊敬和钦佩的情感回应,师生间就形成了互爱和情感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模式。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方法
教师热爱学生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个主要方法。
(一)爱而不溺,严而有格。
母爱、师爱、友爱,是人类美好的感情。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中蕴含着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教师爱学生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才,这种感情既不是骨肉亲属之情,也不能凭印象喜恶之意,而是根据组织安排、工作需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种爱具有原则性和全面性。教师热爱学生既不能溺爱,也不能宠爱,而要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有规格、有限度、有分寸的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尊重信任,循循善诱。
教师热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对学生要友好、和善和亲切,要平等、民主地对待他们,不能粗暴、压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能动不动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不能对学生专横跋、发号施令。
教师要信任学生,因为信任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它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激励人的心灵、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有效手段。
教师热爱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人的塑造,人的进步都有一个反复过程。
(三)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当个别教师一旦出现不公正的问题时,往往会带来不良的结果:一是造成部分学生受歧视、爱冷落、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师就会在他们心目中失去威信,他们就会与教师"对着干";二是造成一部分学生自卑、闭锁心理,干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上进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造成班里受教师重视和不受重视的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班中派系的明争暗斗,同学间不团结、班风不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十一章 严谨治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师从事着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的事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关系着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业务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业务上做到严谨治学。
第一节 严谨治学及其道德意义
一、严谨治学的含义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因为科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搞自然科学的,懂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搞社会科学的,其实验室就是整个社会。无论是搞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方法。
严谨治学对教师来说,有两个内容:一是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和品德。
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精神。求是,就是根据巳有的事实,材料,寻找正确的结论。如语文教师在备《愚公移山》这一课文时发现疑问,长期以来,人们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解释为黄河北岸,无法与"冀州之南"对应。后查地图和文献资料,则发现今天河南省的孟县,历史上称为"河阳",从而纠正了以往的错误。可见,教师在求知和传授中,对一个音,一句话、一个地名、一篇史料、一个原理、一个结论,都要认真查索、准确无误。
二、严谨治学的道德意义
严谨治学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四个内容,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一)严谨治学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业务要求。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重要的是要严谨治学,遵循提高业务水平方面的准则,因为它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担当教育使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是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人,承担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任务,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以及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等吸收过来,加以总结,然后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现存社会的实践活动,接替老一辈的工作,延续社会的发展。教师承担的这一重任决定了教师必须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这个问题的道德意义就显得特别突出。教育家叶圣陶早已指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二)严谨治学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要求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世界,指明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要立足国情,也要追踪世界,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有益经验;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既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要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站在科技革命的高度来进行教书育人的事业。由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道德要求。
(三)严谨治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改革要求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人才,正如邓颖超同志指出的:这种新型人才"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的一代"。国家要兴旺,经济要发展,都要依靠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为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让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更需要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做到严谨治学。
(四)严谨治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决定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会遇到"教"与"学"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教师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学是为了教,学是教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学识和才能是教师从教的必备条件。教师首先必须勤奋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学在前,教在后。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成为不断学习进取的一生,学而不厌,严谨治学的一生。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还要具备会倒水(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不懈求知、自我更新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而且自身首先必须身体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生命潜能,使一生成为教不自满、学不厌倦、教学互补、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所以说,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第二节 严谨治学的内容
严谨治学有着丰富的内容,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优良学风
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优良的学风。教师的优良学风表现在:一是要在学习中认真求实。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在学习中必须养成认真、严肃、实事实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的态度,坚决反对华而不实、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作风。因为科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靠勤学苦钻、学而不厌得来的。古今中外,凡是有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博学多才之士、勤奋好学之人。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仅阅读过和做过札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摘录、提要、札记、手稿、一共写了100多本。法国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用"非凡的想象力"加刻苦努力,一生写出了104部科学幻想小说,800万字,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幻想之父"。如他写《月球探险记》时,研读了500多册图书资料。他死后,人们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25000多本读书笔记。教师必须学习先人勤学苦钻的优秀品质,才能在业务上做到源头有活水,汩汩而流,浇灌幼苗株株长大成材。
二、刻苦钻研业务
教师要完成党和人民委任的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要刻苦钻研业务。教师的业务既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既要有邻近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还要熟悉和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要做到: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掌握邻近学科的知识;
(四)学习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
(五)熟悉和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以上业务知识,必须要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要有恒心、有毅力、做到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有悟性、记性、眼明、手勤、心细。还可借助现代化设备和先进工具搞好学习,并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
三、研究、探索教育规律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懂得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可见,做任何事情都得遵循一定的规律。人民教师作为培养"四有"人才的人,要培育学生具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理想情操,必须掌握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不仅是"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而且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好书、育好人的动机,还要有教好书育好人的效果。由此,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
四、诲人不倦、认真授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在培育、塑造人的时候做到不辞劳苦,不知疲倦,诲人不倦,认真授业。教师面对所教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传授知识的复杂和教书育人的艰巨性,必须对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极端负责,对学生要有耐心,极端热忱,方法要得当,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些都是诲人不倦的精神体现。
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授业过程。教师授业的态度和质量,关系着培育人才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讲授得法、生动活泼;热情解惑,重在启迪;还要积极地进行科研,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运用语言、动作、图像、色彩等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门特殊的、复杂的、高超的艺术。每位教师都是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来显示出严谨治学的成果和价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在教学上创造性活动及其表现,是教师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正如老舍先生说的:"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为此,教师要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学艺术,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和引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节 严谨治学的要求
人民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必须牢记以下要求:
一、刻苦学习锲而不舍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必须掌握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渊者,深也,博者,广也,。首先对所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要了如指掌,熟透专深,融会贯通。精深必须以广博为基础。教师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必须下苦功夫学习,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成峻极。"教师在求知苦学中,要一点一滴地去咀嚼、汇集。特别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巳见端,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原有的科学知识迅速老化,十年前曾是高校的课程内容,现巳成为中学生的课程内容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博物馆的日益普及,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教师锲而不舍,勤学苦钻的品德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做到刻苦学习,锲而不舍,才能是"铢积寸累,日进有功",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汩汩而流的源头活水。
二、要将"刻苦"与"严谨"相结合
教师治学,既要刻苦,还要严谨。刻苦能使教师的知识深厚而渊博;严谨能对知识做到追根求源、沙里淘金,要对知识严密谨慎。如教师在博览群书、吮吸知识营养的时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辨明真伪、美丑,相信科学,坚持真理,扬弃糟粕,批判谬误。因为书的海洋漫无边际,知识的宝库庞尽无比,其中有闪铄的珍珠,也有污浊的恶秽。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弃恶秽,留珍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趔与错误相伴相争而前进的,有时谬误的残云会遮住真理的光辉,人民教师更应独具慧眼,用真理的光辉照耀学生的心田,用真正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育人才,向学生传授知识,就是传授科学真理。
三、学而不厌做到"三勤"
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是一个辛苦烦重的工作,需要决心、毅力和方法。学习钻研业务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需要教师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做一个敢于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勇于达到光辉顶点的人。所以说,学而不厌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不能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为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对专业书要精读、深读、反复地读;对其他知识要多读、广读。不仅要读懂、读通,还要对书中的精髓和核心加深理解、巩固、提高和升华、温故而知新。
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三勤":即勤学、勤思、勤动笔。勤学就是勤奋好学,时刻牢记我们教书育人的重任,牢记时代的呼唤。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必须勤奋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勤思就是要勤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精读,泛读都要善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思考才能善于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善于思考,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只有善于思考才可以培养出创造性开拓型人才。勤动笔就是要求教师在勤学、勤思的基础上做到读书要做批语、摘录或提纲、心得,或做分类笔记、综合笔记,形式不拘,可点点滴滴,三言两语,可一事一记,这些都是获得知识财富的重要手段。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有所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我们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孜孜不倦地读书,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勇于奋进,一定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好教师。
第十二章 团结协作
课时安排:2学时
分工协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代教育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要求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群体内部必须建立起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新型道德关系,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团结协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必要条件,也是调整教师之间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 团结协作及其道德意义
教师要认真履行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首先应明确团结协作的涵义和道德意义。
一、团结协作的涵义
团结协作是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具体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合力。教师在学校里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其共同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为无产阶级培养"四有"新人。由此,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中外教育史上普遍关注和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所谓团结协作是指人们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这个涵义告诉我们,集体是指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按一定利益关系组织起来的联合体。教师生活和工作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教师与个人集体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细胞与肌体的关系,每个细胞只有在机体中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因为集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他的智慧和才华才能得以增强和发展,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劳动……95%的科学技术都靠集体。……单干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在集体中,大家相互协作,才能产生巨大力量,这样个人的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因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接受和利用前人或他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前提,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依靠社会集体力量,依靠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提高自己,从而获得自由。由此,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做到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要培养好一批人才,既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秩序地进行。任何学校,离开了集体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教育只能是教师集体的事业。集体事业,就要发挥集体优势,注重整体效益,如果一个学校的全体成员,能够目标一致,步伐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前进,就会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反之,一个学校假若四分五裂,帮派林立,各吹各的号,各唱各个的调,就必然是一片混染、乱七八糟,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作,将会造成这个学校的灾难。
二、团结协作的道德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集体是大家志同道合进行创造性合作的团体,在这里,每个教师都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从集体的创造中吸取精神力量,同时也以精神力量去丰富自己的同志。在教师群体中,每个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可以通过比较、鉴别,分出优劣,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同时,教师也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和经验来丰富和对照检验自己,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同一个集体中,在同一个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同一个目标--培育人才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各司其职,并肩作战的关系,又是一种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形成教师个格、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校风,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团结协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角度、多侧面而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教育。现代教育担任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任务,这一伟大而艰巨的教育工程不是哪一位教师所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各专业学科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少先队、共青团及各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特别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教师即便是知识再渊博,他也只能完成其教学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只有全体教师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形成集体的智慧和教育的合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接班人和新型劳动者。可见,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教育工作是很难想象的。"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一所学校如果具备了一个志同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集体,那么办好这所学校就有了宝贵的财富和最可靠的根基。
(二)团结协作是教师人格的必备要素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培育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繁荣学术、弘扬科学、教书育人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起着开启发智、哺育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正是教师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使得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修养成品德高尚、智力和才能优秀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特征。这种完美的人格形象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效法的的楷模和榜样。教师的这种人格是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行素质、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突出的能力素质等构成的。而团结同事、互相协作正是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能力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俗话说:"大度集群朋",教师之间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去展开自己的从教活动,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才能化艾怨为理解、信任,变文人相轻为文相亲,改心存芥蒂为相互支持。
(三)团结协作是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团结协作不仅有利于教师群体形成合力,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一名教师,仅凭一腔热情来教书育人是不够的,或拥有一个文凭,甚至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而缺少教育经验是难以取得成就的。必须加强与同事间的教书和育人的交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自己,才能进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之中。反之,一个教师如果缺乏谦述诚恳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态度,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仅靠井底青蛙的视力,单个人去闯、去拼,很难做出成绩,更难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团结协作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校风是办好学校的精神力量,它能对全校师生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并能长久地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如沐春风般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能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质量。而良好校风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因为教师集体的风气是构成校风的主体,只有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集体,才有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这里说的教师集体的风气,其核心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人际关系必然和谐,教师集体的风气必然正,学校的校风也必然好。反之,教师间如果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就会出风头,拉帮派、闹矛盾、闹纠纷、人际关系紧张,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五)团结协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由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具有突出的向师性特征,大学生们也很尊重、崇拜德才兼备的好教师。教师们具有大度集群朋、团结友爱、协作的优秀品质,使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特别是当前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主体,他们在智力、才能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又存在家庭生活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序上促成他们的"自我专注",使得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及利益关系的能力较差,合作意识不强等。进入学校后,他们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团结协作的方式和方法
认识和明确了团结协作的涵义和道德意义后,我们再来学习和掌握团结协作的方式方法。要做好学校和教育领域的团结协作工作,不仅是教师群体,还涉及到主管教育的和主管学校工作的领导、教管、教辅人员和学校后勤人员等各方面的因素。这里,我们主要来研究教师做好团结协作的方式和方法。
一、谦虚为怀自知之明
每一个教师首先要做到谦虚为怀、戒骄戒骄。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受人落后",这是世人共知的做人准则。所谓谦虚为怀,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而是要有一种时时谦虚的胸怀,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认识问题、对待问题。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有自知之明。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教师也有各自特点。如有的教师重科学、不迷信;有的好思考、不盲从;有的重荣誉、求贡献;有的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的自我意识强,有较强的自尊心;有的沉着、冷静、善于思考;有的讲文明、懂礼貌、待人处事很有分寸,这些都是积极的、优秀的教师品质。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有的教师好虚荣,重名利;有的易多愁善感、怀疑猜忌;有的保守、固执、难于接受新事物;的有清高自大、文人相轻等等。从年龄特点来讲,老龄教师教龄长、经验丰富、桃李满天下,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他们工作责任性强,干事一丝不苟。但容易产生固执已见,接受新事物不够敏锐,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中年教师身强力壮、精神充沛、工作勤奋、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经验,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与家庭负担很重,整天忙于事务,疏于学习进修,对自己的经验往往缺乏认真思考、系统总结。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有热情,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同学生打成一片。但他们思想感情不稳定,这山望到那山高,容易产生波动,处理问题有时欠周到、细致。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真正做到知已之不足,知人之所长,就会更多地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既有利于搞好团结协作,又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二、严以律已,以诚待人
教师要做到善于与人团结协作,必须严以律已,以诚待人。严以律已指的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教师忠诚积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崇高品德。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楷模。在教师群体里,在学校集体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劳动习惯、待人接物等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同事间也在无时无刻地进行评价,家长和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们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在进时评价和议论。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严于律已。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由此,教师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矛盾。这时特别要求教师要做到以诚待人,化干戈为玉帛,变"敌人"为朋友;以谅解、宽容的态度,多为别人着想,以心换心、换位考虑,笃信一个"诚"字,开诚布公,以诚相见,以诚立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诚待人。
三、相互帮助通力合作
相互帮助,通力合作是从教师之间相互关系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团结协作这一总要求的中心一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倡导:"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相互配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个事情。就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如果在统一的、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有很好的有才能的领导者来领导,那么跟任何一个与教师集体分道扬镳的有经验,有才能的教师比较起来,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教师们为了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应该做到相互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提倡同行相亲,同行相助,追求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在集体奋斗的成功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要反对"同行是冤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和"文人相轻"的错误观念,反对有些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当成私有财产,对其他教师搞资料封锁、搞专题保密、自私保守、固步自封的不良倾向。
四、学习先进共同提高
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徐特立同志也指出:"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态度。"教师群体中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是教师的光荣和骄傲,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做出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宝贵的经验,将这些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集体的共同财富。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工作方法,而且要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和优秀品质。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见贤思齐",虚心诚恳的向他们学习。当然,优秀教师也不是完人,也有不足和缺点,自己应向一般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一般教师也应该诚恳地指出优秀、先进教师的不足和缺点,使他们更优秀。先进、优秀的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广泛团结同事,虚心学习大家的优点和长处,牢记"当他自己刚刚发光的时候,就应当使人也发光。如果不使人发光,他自己也会熄灭的。"学校群体中,还有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龄的教师,领导、管理和后勤工作人员,教师要做到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这是做好团结协作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 团结协作的要求
当我们认识和明确了团结协作的意义和方法后,最后要求教师牢记团结协作这一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一、相互激励公平竞争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形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主要动力机制。二者总是相伴相随,但又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一个集体的团结合作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和可靠保证,没有合作,任何集体都不可能形成合力并得以有序发展;公平竞争则是所有事业发展进步的一种促进力量,没有竞争,事物的发展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活力,就难有更大超越。可见,合作与竞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互协调,才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快速发展。由此,在我们学校工作中,教师群体里,既不能没有团结合作,也不能没有公平竞争。更何况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席卷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动力机制,也必将给校园和全体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做好团结协作规范要求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拿出敢为天下先,争当第一流人才的气魄,敢于竞争,乐于进取,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实现团结协作的要求。否则,你不竞争,别人在竞争,在前进,你又产生了嫉忌之心,怎么能搞好团结协作呢?
二、关心集体忠于职守
教师作为一所学校的成员,他的劳动是学校集体劳动的一部分,每位教师首先要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良好的学校和教师集体能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就有利于每个成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教师的身心愉快健康。然而,良好集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个教师的心齐和努力,它就像一盆燃烧的炭火,只有每一块炭都燃烧发热,才能温暖自己,也温暖着别人。反之,大家都不关心集体,为集体出力,这盆炭火就会熄灭,谁也得不到温暖。为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做到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用真情和行动去凝聚这个集体。关心集体,从我做起,每个教师都要用实际行动,忠于职守,为集体作贡献,才能达到团结协作的要求。
三、珍惜情谊利莫当头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珍惜情谊,利莫当头。这并不是要求教师不要利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正确地对待工作、生活和与同事们交往中的利益问题。必须承认,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是不够富裕,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不太优裕,广大中青年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的工作条件还亟待改善,没有理由不考虑物质利益。尽管如此,作为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与同事的协作交往中,如果仅仅只强调物质利益,开口要钱,闭口言利,事事"利"当头,看不到这个集体当中还有很多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还有很多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人与人的情谊和每个人做人的人格和尊严。个别教师曾受拜金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为集体做一点工作就要谈价钱,给同事一点帮助就要回报,有的还说:"有钱有利可以团结协作,没钱没利请别烦我,这种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显然是与自己的职业极不相称。这样,不仅有损同事情谊,更有损教师的人格形象。
第十三章 尊重家长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师和学生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教师要想出色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与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联系和沟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家长。由此,尊重家长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重要准绳。
第一节 尊重家长的必要性及其道德意义
教师从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来自于各个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关系着"四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尊重家长的必要性
青少年学生处于学知识、懂道理、学习做人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重的教育,必须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人,培育人才的目标。为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家长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尊重家长
人的自然本性表现得父母天性喜爱自己的孩子,对下一辈都寄于莫大的期望,有的"望子成龙",有的"望女成凤",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为此,家长们将自已的孩子送到学校,希望和要求教师将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才。教师接受了党和人民(包括家长)的委托,把孩子们培养成人,培育成才。这个共同的目标,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相联系、互相沟通。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爱好和学习的要求,教师最熟悉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品德表现。当二者相互配合、高度一致时,就会达到互通互融,形成合力。有了这个教育合力,就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教师只凭自己对学生的印象和方法,家长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后不管不问,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尊重家长
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从家庭产生之日起,家庭成员的老一代就担负着抚养和教育新一代的任务,这是家庭的重要职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现代科学证明: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这就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家庭中父母的遗传、祖辈的遗传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的早期性上。一个人从母体生出来,就进入家庭这所特殊的"学校",父母、长辈就是他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感受刺激的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当强,父母成了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而且他们记忆深刻,经久不忘。这个早期教育的质量会给一个人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以至成年以后,都还会接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早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与家长配合
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教书是一门艺术,育人需要更高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培育要做到"有的",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学习脉博,就必须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准确全面地掌握形成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就必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家长的介绍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教书育人的良好效应。
二、教师尊重家长的道德意义
教师要经常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做到尊重家长,就必须明确其道德意义。
(一)教师尊重家长,体现了社会地位的平等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私有制社会是不平等的。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把教师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中享有主人翁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各个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学生家长,大家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尊重家长,家长尊重教师,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中的友好、平等的人与人关系。
然而,有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家长沟通时缺乏尊重的态度,把家长也当上调皮的学生进行训斥、甚至体罚、指责,也有极个别家长缺乏正确、积极的态度,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甚至与教师发生争吵、殴打,这些问题,错在家长身上,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教师尊重家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