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与成长
新课改呼唤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走进了新课堂。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我国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仍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未成年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认为,儿童心理障碍不是一种“病”,这些孩子只是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困难,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本身,除了要承受“心理障碍”为他们带来的学习困难和生活捆扰外,还经常会遭遇偏见,还要承受医院心理科就诊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加重他们的病情。儿童心理常见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主要有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种。未成年人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或学门心理状态差,有的是自制心理状态差和欲求心理状态差,还有的是受到其他人的误解或未得到老师的关心与肯定而引发出的,等等。目前来看,我国学生只有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但是我们依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会伴随着年龄段额增长而日益加重。因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疏导方法
心理疏导是医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简言之,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它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可以说它是一种专门的心理学理论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首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要善于通过观察和反馈的技术来协助学生的自我了解,进而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影响对方,促进对方的自我改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和积极的行为中获得向上、进取的精神,抛却消极、
被动的心理,所以团体辅导一般应采取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的形式。
2.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相较于团体辅导来说更力口专业,心理辅导室的辅导对象是学生个体或者小组,如果学生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也要耐心解答。心理辅导室工作的教师应该接受专门的上岗培训,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应该配备专任教师,并进行工作的详细计划,心理辅导室工作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心理辅导室应该在固定的场所有固定的工作实践。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室一方面应该满
足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让未成年人一进心理辅导室的们就喜欢上它,使孩子在轻
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心理辅导。
3.个案教育
个案教育相较于上述两种心理辅导来说,个案教育则更加深人和具体,一般来所个案教育的对象具有典型的特征和意义,模范学生、问题差生、智力临界学生和智优学生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个案教育并不一定要本人知晓或者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的需要决定是否告知学生。个案教育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跟踪研究,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所以,个案教育的最好形式是合作,几个教师组成教育小组,由负责人引领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个案教育的重点在于进行良好的记录,越详尽越好,形成周密的观察笔记和谈话记录。个案教育的记录要符合实际,记录者的主观感受可以列人其中。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
为了找到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根源。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测试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测量时
最好不要使用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可以求助专家,以专门设计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数据不能作为教师心理辅导的全部依据,因为测试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机械和单一的数据。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其严重性和特殊性对学生分别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与治疗、个案教育,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矫治。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2.要倾听孩子说话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习惯发号施令,不会倾听孩子心声。学校里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教师也难以顾及每一个学
生的状态,通常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停课,所以未成年人发表自己心声的机会很少,可以倾诉的对象更是少之又少。家庭应该成
为孩子畅所欲言的地方,家长应该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孩子多说话,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与此同时,家
长应该把握教育子女的度,如果过分宽容则容易陷人溺爱的误区。
3.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家长和教师要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鼓励孩子在课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提升孩子关爱他
人、服务他人的意识和心理。孩子只有体验到生活的色彩斑斓,才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质。
(三)指导未成年人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性,在未成年阶段,教师要指导未成年人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培养未成年人积极的、向上的心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