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说:“杂种文化”下的动画制作——浅析日本动画的变异创造手法(创作篇)
前两期分别从“角色”与“作品”入手,就日本动画当中的变异创造手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无论是性向逆转的原作人物,还是画风迥异于原著的新增内容,无不透露出日本动画制作人员对于外来文化所持的态度与立场。
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一书中曾提到过:“港口的栈桥也好、起重机也好,大街的西式建筑物也好、风俗习惯也好,一切都是日本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由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日本的文化正是典型的杂种文化,而所谓的杂种,即指在根本上而非枝节问题。”
日本文化具有“杂种性”,这个观点并非贬义,而是古来有之并且心照不宣的一种默契。当这种继承了世界各国文化要素与传统风格的文化杂糅反映在动画上,就构成了如今常见的动画设定。
日本女性的地位在外界许多人看来普遍不会太高,柔柔弱弱、低眉顺眼,每天不是做饭洗衣放热水,就是清早傍晚的跪拜式迎送,要是不幸地活在了“BL剧场”,那么无论做什么都逃脱不了被唾弃的命运。反观男性作为家庭的主导核心,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宰一切的霸权大男子主义者。
但在动画之中,这种形象的女性角色几乎很少出现过。
就目前来看,日本动画特点大概有二。一是故事情节和总体中心以“可爱”为核心,简而言之,萌即正义。二是面对恐怖强大的敌人,率先打头阵的主角往往是传说中理应千依百顺的“弱女子”。
以2016年秋季新番为例子,整个季度播出的动画约65部,作为“老前辈”的漫改动画仍然是领头羊,轻改、原创平分秋色。“卖肉翘楚”的称号《我的老婆是学生会长 第2季》当仁不让,秉承着“暧昧即正义”的动画原则,《刀剑乱舞》和《文豪野犬》也算是个中好手。
不过,这种“男性市场主卖肉,女性市场主卖腐,两个市场都要抓,从而打造一个共同福利的世界”的情况只能说明如今日本动画的制作风格。在这些后宫类、耽美向的作品中出现的女性角色,非但个性鲜明且有个性,甚至一度充当“小天使”成为男性角色所向无敌的精神支柱。如此同时,惯例出现的乙女向作品本季度在《我太受欢迎了该怎么办》的强势袭来之下,凭借轻松搞笑接地气的气氛渲染,让观众为之一振。
动画女性角色形象与传闻中的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曾在哪些作品当中有所体现?这种形式的变异创作,到底意义何在?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把时间线拉回日本的“大化改新”时期。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以采集与渔猎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氏族社会,女性凭借天生的生理优势,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女神。不仅在家庭中位居男性之上,甚至在政治生活中活跃出现的频率也远高于只会体力付出的男子。
“大化改新”之后,尽管使者从中国将技术与制度一并传回国内,昔日女系社会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男性身上,但是直至江户时代,幕府为加强自身统治,对女子进行长期的强制性“三从四德”道德伦理观念输送,才得以真正意义上降低女性在日本社会的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中下叶,受经济危机与战乱饥荒影响,女性再一次成为撑起社会和家庭经济来源的支柱。故此,日本动画中柔软却不乏坚强,温情但果断勇敢的女性形象,在各类题材的动画作品中都有所展现。
无论是被日本本土化的saber,《最游记》里娇艳美丽的观世音菩萨,还是《圣斗士》中充当人类主宰的雅典娜,三国系列改编动画(如《恋姬无双》、《一骑当千》等)里的性转角色,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与还原了日本对于传统女性道德品质的形象要求。
杂糅混合下的日本文化环境,滋生出一种针对女性而矛盾存在着的尊崇与轻视,这些复合加成透过动画加以变异创作,以此构成了日本动画中女性形象异于传闻的现状。
日本传统的宗教文化观由本土神道教、中国佛儒道三教融合而成。四教合一的模式从宗教传播入手,逐渐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以“神道”和“佛教”为切入点,我们逐一来分析动画创作的手法与目的。
“神道题材”的动画,舞台绝对离不开神社。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日本神道,尊崇女性天照大御神的旨意,选取女巫作为神意的传达者。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神话故事不同,日本在“妖怪”与“神仙”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认为两者都是各自所属的关系,因此通常统称为“妖怪神仙”。
日本的巫女与中国的尼姑经常会被用作比较,但从神道角度出发,两者相差待遇可谓相当悬殊。后者斋戒沐浴戒色戒荤,但前者却崇拜自然与真性情,日本现存的很多书籍当中,都会留有关于神圣巫女现实生活中风流成性的描述。
正是因为这一神道观念,促使日本传统文化对于“性”的态度与周边国家截然不同,他们将其视为自然现象加以纵容,乱伦和同性恋在这里都得以理解与宽容。而这一情况通过变异制作成动画后,“德国骨科”、“妹控天堂”相继而来,由此开启了一个影响力甚远的“二次元男色时代”。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佛教。与神社相对应存在的寺庙,是佛教背景动画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物。日本的和尚可结婚可生子可吃肉,和中国本土的和尚生活作息几乎找不到丝毫相似之处。尽管神佛两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所失真,但在佛教中,这种变异却显得特别让人不适应。
和《西游记》中不食人间烟火、端庄肃穆的观世音菩萨不同,《最游记》当中那位妩媚妖娆的观音一直在挑逗三藏一行人,她懂权术也乐于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常常为主角一行人排忧解难。与之类似的还有《太空西游记》等动画影视节目,将唐三藏变异成女性角色,从而与孙悟空谈情说爱。
这种传承于中国佛教的自主创新,在国人看来有些气愤又有些无奈。反观日本本土观众却看得津津乐道,非但在播出期间一度掀起追捧狂潮,还成为了该类日本影视节目的标志性人物风格。
最后,我们看到谈及日本文化永远绕不开的武士及武士道精神。
彰显武士风采的日本动画不胜枚举,《浪客行》、《混沌武士》、《浪客剑心》、《江户盗贼团五叶》等等都是当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武士道”与神佛两教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它没有明文规定的道德原则——尽管它的存在本身是用来约束武士行为。但它确实不是成文法典,只是记载在口传书籍当中的不系统条文。
《最后的武士》一书中曾说道:“传说日本是由一把武士刀而形成,古神将珊瑚武士刀插入大海,拔出来的时候落下四滴完美的水滴,这些水滴便成为日本列岛。”
以死尽忠的武士集团,信奉佛教无常观的命运意识,以神道教保护国家和民族,以尊敬祖先前辈为生存信条,以儒教的三纲五常、冷静处事为行为规则,在日本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民族优越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人认为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动画都是应该抵制的内容,都是有害国内建立和谐社会的不良存在。但事实上,日本很多动画创作的初衷,只是单纯为了让自己的国民明白和了解当下国家内外的危机与困难,并且希望借此让年轻一代人明白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恶名昭彰的侵略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之上。战争的节节失利直接导致了国内社会舆论与政治态度的转变,面对逐渐趋于减弱的民族优越感,悲观失望的日本青年迫切需要正能量,用以支撑战败后的日常生活。
因此,诸多具备抚慰性质的动画顺势而生。《数码宝贝》、《圣斗士星矢》、《美少女战士》,在这些作品中主人翁的年龄普遍偏低,出身平凡但有勇有谋,始终代表着正义的一方,去消除邪恶与黑暗。这种在现在看来近乎中二的说法,在当时却十分受用。遭遇战争大起大落的日本青年,无时无刻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所向披靡的的正义使者(虽然这个词不仅讽刺可笑而且极度虚伪),从而去拯救世界,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国家。
2002年,由小丑社制作,小林常夫监督(《忍者乱太郎剧场版》、《火影忍者剧场版 THE LAST》)的动画《十二国记》定档春番。该作以平凡女高中生中岛阳子为主角,在遇上了一位名为“景麒”的白发男子后,故事的舞台便转移至一个未知的架空世界——蓬莱。
蓬莱世界是由十二位国王和十二只麒麟共同治理的十二个国家组成,怯懦怕事的阳子为了要成为一名受万人敬仰的国王,决意投入到辛苦的修炼与学习里面,最终所属国在她的治理之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动画从业者用中国神话为引子,一边糅合日本本土文化,一边综合当时日本国内的现状,以变异创造的手法制作成动画。年轻有为的麒麟与国王、艰苦奋斗的阳子,角色的存在就是要给此时正灰心丧气的三次元日本青年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模范形象,让其明白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困难,他们都会成长为合格的人才,他们都会是日本振兴的希望。
这些动画不约而同地集火于“重塑民族优越感”之上,企图通过对当代日本优越形象的塑造,从而建立起世界各国对日本的好感和信任。那些在动画中搏斗努力的年轻人,他们出生于“全世界都在说日语”的11区,饱受欺凌与折磨,但最终都成功克服困难,熬过了欲望的诱惑,成为全日本的神和英雄。
“他们”的出现,是因为他们急需一份精神寄托与信仰。
总的来说,日本动画将日本文化当中的独特性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对世界各国观众熟悉的文学作品入手,从而进行陌生化变异创造。这一制作风格,某种程度而言,不仅在维持原著作品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较为圆满的文化创新,还有效地向外传播了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
每一种变异的创作,某种意义上都是动画进步的奠基石。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早已在背诵中尘埃落定,文化打着民族的旗号走向世界也古往今来常有的事情。因此,与其花尽心思去批判别人只会倒弄原著,换着花样制作出一些与原作反差巨大的日本动画,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下,为什么明明是同样一部作品,明明采用了同类型素材,可自己身为第一人,却总是不如他们这些后继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谁也不想承认这种说法吧。
日本动画的变异创造,是在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糅杂了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色彩。当固有的形象与风格被打破之际,人们会发现原来还可以如此这样地解读作品。观众们看着这部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画作品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内心除了讶异与气愤,是不是或多或少也会有一点嫉妒呢?
当原著作品以文化的形式传播出去后,它在别人手里,充分地发挥文化生而存在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推崇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敬仰自己的信念理想,但不代表就得一概否认别人的观点与创造。
《西游记》很棒,这样就能断定变异创造后的《最游记》一无是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