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精选5篇)

  医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患沟通;效率;医患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44-03

  [Abstract]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promot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However, to achieve effectiv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depend not only the form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but als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The efficiency of doctor-patient is reflected on the technology, but also on the medical staff service attitude, moral cultivation, words and deeds.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n effectiv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improv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is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复杂多样,缺乏有效的医患沟通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尽管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注重医患沟通形式、轻视沟通实效性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在诊疗过程中,如何加强医患有效沟通,缓和医患关系紧张,从微观上缓解医患矛盾,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仍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2,3]。本文从患者就医心理和习惯入手,分析影响有效医患沟通的因素,从而针对性提出提高医患沟通有效性的措施,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4]。

  1 现代医患关系需要有效的医患沟通

  就医行为中患者心理具有双重特点,一是了解和理解病情的需要,属于任务为中心的;另一个是感受和被理解的需要,属于社会情感方面[5]。也就是说,患者就医过程中,希望得到身体的康复和心理的抚慰。因此,在就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回答患者关于自己病情的疑虑,还应给予患者关心、尊重和同情。医患双方围绕患者健康问题及诊断治疗进行的信息交流和相关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情感交流,正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涵[6]。

  有研究显示,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引发,而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导致患者或家属不满所引起的[7]。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当患者诉说症状时,平均19 s就被医生打断了[8]。在如今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的形势下,“伤医”、“杀医”事件频频上演,医患矛盾加剧。而我国患者就医前往往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医疗资讯,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患者能获取的医疗资讯缺乏科学规范的监管,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如果我们能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交流,医务人员将客观科学的医疗信息传递给患者,正确引导患者认识自身疾病、减少疑虑,因沟通障碍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自然会大幅度减少。

  2 影响有效医患沟通的因素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言,“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语言名列医生三大法宝的首位,凸显出医生除问诊、配药、开刀之外,保持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极端重要性。现代社会,医务人员越来越关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然而,经历多次沟通,医患双方仍无法达成共识,没有实现有效医患沟通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重“病”轻“人”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词汇,忽视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知程度,没有与患者及时地互动反馈,没有考虑患者或家属的重点关切(治疗效果和(或)医疗费用等),没有注意患者的反应和情绪变化,沟通就难以顺畅,肯定会降低医患沟通的有效性。

  2.2 重“言”轻“行”

  医患沟通根据沟通载体不同分为语言沟通(“言”)和非语言沟通(“行”)。如衣冠不整、形象邋遢难以让患者感受医学的严谨;冷漠的表情难以让患者产生依赖;游离不定的眼神难以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自信和笃定,进而患者缺乏安全感、难以产生信任,对医患沟通产生不利的影响。

  2.3 重“点”轻“线”

  一些医务人员理解的医患沟通就是签署各种知情同意书、与患者本人和(或)家属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其实这只是医患沟通的一个重要的点。医患沟通时间跨度不仅贯穿门诊和住院期间,而且还体现在门诊之前的咨询和出院后的随访这整条时间线中。事实上,许多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建立是从虚拟世界(媒体、报纸、宣传栏等)开始的。轻视新媒体,忽视门诊、查房等环节,同样会降低医患沟通的有效性。

  3 如何提高医患沟通的有效性

  当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正处于由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转变,甚至向共同参与型转变[9]。患者求医心切,会有高度的自我为中心和明显的情感反应,不仅仅需要治病,而且需要人性化的关心,同时多数患者没有医学知识的背景。因此,患者心目中理想的医生: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过硬、态度和蔼、仪表大方,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那种“只注重治病,不注重心理”的行医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医疗服务的需求。

  3.1 转观念

  改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在2010年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不仅对医疗损害责任进行了专门规定,也从法律层面对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纠纷解决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要维护患者知情同意选择权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等权利[10]。因此,作为人类健康守护神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摒弃“救命恩人”的至尊思想,转变成为患者治病是恩赐的思想,正确认识现代医患关系,充分保护患者的权利,提供患者满意的医疗服务。

  3.2 树形象

  在医患沟通中,第一印象作用十分重要。美国芝加哥市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留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对双方关系发展至关重要[11]。若错过这一机会,医务人员恐怕难以再次赢得患者好感。因此,医务人员应该注重职业礼仪,树立健康的职业形象。做到着装得体,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吐词清晰,表情自然,手势合适,态度可亲,从而体现出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杜绝不良动作:频接手机、看手表、不愿注视患者、抽烟等。有时,简短的自我介绍可以快速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有益于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3.3 强内涵

  患者来医院治病,最终的目的是尽快恢复健康,如果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好,那么患者的满意度会高,随之医患关系就能融洽,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如果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学科有关基础与临床知识,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对临床问题能进行探索性和分析性思考;那么,同患者及家属交流时,就能够十分自信地回答诸如“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的方法、治疗的效果”以及“不治疗可能的后果、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之类的问题。拥有过硬的临床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优质的服务质量就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也是最有效的沟通。

  3.4 练技巧

  当然,医患沟通必须讲究技巧,其内容包括[12]:①倾听:多听患者或家属述说,知晓患方的诉求。②解释:尤其是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情况及其处理措施。③掌握:治疗过程中,必须全程掌控病情、治疗及发展情况和检查结果; 掌握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④留意:留意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状态和变化。⑤避免: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言语、表情、手势等;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词汇。医疗机构应形式多样地开展全员医疗安全与沟通教育培训。

  3.5 增时间

  其实,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患者。医务人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许多患者抱怨医生太忙,没有时间听他们陈述;除去查房时间,患者很少能见到自己的主治医生。这种现象固然与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否认,除去签署知情同意书外,不再与患者交谈;除去查房基本不再进入病房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不能忘了《美国住院医师手册》的扉页上印着一句话:“一位住院医师每天除了查房,走进病房的时间决定了你与患者的关系”,因此,医师必须增加时间多与患者沟通。

  3.6 重反馈

  沟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以为已经进行了沟通[13]。患者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多数处在被动地位,因此,医患沟通需要给患方充分表达的机会,并及时收集患者或家属的反馈信息。每次同患者和(或)家属交流沟通后,必须询问患方是否明白并理解沟通的内容,只有与患者及时的互动反馈,充分考虑患者或家属的重点关切(治疗效果和(或)医疗费用等),留意患者的反应和情绪变化,才能表示本次沟通是有效的。

  3.7 有重点

  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工作中,必须尊重患者或家属的人格,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展现关爱之情,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或家属,这是统一的行为准则。但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医患沟通,善于沟通的医务人员总是善于运用个性化方案。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医流程中,不同时期,医患沟通的重点内容有所差别。如:门诊的重点是解释检查、用药的必要性,说明用药的注意事项;手术前的谈话重点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案的实施概况(必要时,使用手绘草图讲解),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急处置措施,大概的费用和住院时间,最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效果;出院前的医患沟通重点是,说明出院后饮食、生活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是否需要复诊等。另一方面,针对患有相同疾病的不同患者,重点要讲述患者不同的生理机能状况,对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治疗费用的影响等。

  3.8 抓制度

  实现有效医患沟通,还需要规范化制度做保障[9,14]。医疗机构全方面推行医患沟通制度,提倡医患沟通制度化,进一步明确并完善医患沟通的内容,如入院时告知患者有在诊疗前知晓医疗费用的权利,并双方签字;如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再次告知其风险、治疗方法及预后,并争取签字确认等内容。规范化执行医患沟通制度,有利于患者对病情的了解,有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彼此信任,提高医患沟通效率。

  医患范文第2篇

  1医患冲突:削弱还是持续

  医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医患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兴起。我国对于医患冲突的研究主要有:李大平认为,患者对于医疗技术过高的期望以及对治疗效果理想化的思维是造成医患冲突的原因;杨卫同认为,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即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患者的信息进行隐瞒,从而造成医患之间的冲突;杨芳、潘荣华认为,医疗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于医患冲突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也间接的造成了医患冲突;王云岭认为,国家政策的双面性是造成医患冲突的原因之一,国家对于医疗系统价格的制定和控制,造成医疗体系的价值不能得到体现,同时默许医学道德行为的存在,从而带来医患冲突。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有利于建构有序的医患体系。近年来,新农合的推行使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就医障碍。但是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对于医生的高期望以及既有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患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化等原因,医患冲突依然存在,并呈现出冲突方式多样性、程度激烈性等特征。一幕幕由医患冲突引起的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近年来社会上甚至出现大批以“医闹”为职业的人,90%的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障自己的行医权。医患纠纷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一些人士忧心忡忡的指出:如果医患关系不改善,将可能出现“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情形。2002年中央在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做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价钱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在农村地区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合作共济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导,简称NCMS。新农合的出现,让无论是大家看到了医患关系缓和的希望。一些人认为,新农合的开展实施起到了转移患者对医生以及医疗机构矛盾的作用,新农合作为缓和医患关系的安全阀的功能,势必改善医患关系,建立起新时期医患关系新形象;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新农合的实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有限,而相反的,定点医疗机构的开展实施,会造成医疗机构“垄断化”,收益最大的不是农民而是医疗机构,从而不仅不能消弱医患冲突,反而会引起新一轮的医患冲突。

  2医患冲突没有消弱的原因

  2.1补偿比例一刀切,起付线过低

  新农合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必须去定点医疗机构让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员体会不到实惠,小病农民不去看,用土办法治疗,大病报销比例不高,农民自己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无法支付。而实际在农村,农民群体可以分为贫困农民、隐性贫困农民、中等收入农民和高收入农民四类。新农合的主要受益者其实是高收入的农民,这部分群体家庭资金状况可以付得起自付医疗费用。而对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群体来说,对于大病住院所花的费用,新农合报销一部分外,剩下的一部分仍然很高,普通农民还是无法支付。同时,对于起付线和报销比率,各地区实施政策没有太大区别。而我国的现状是,东部地区富裕,西部贫困。

  2.2医患信息不对称及医生的趋利行为

  在医疗服务中,医患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等的特点。医生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这种专业化的只是壁垒导致医患之间对于有何种疾病以及如何治疗的问题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患者看来,医生就是权威的代表,患者只能去相信医生的决策。根据经济学原理,医患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患者需要支付医药费,医生负责治疗患者疾病。但是在医疗行业中,患者的需要是被动的,只能听信医生的最终决策。同时,我国医疗机构的市场化运行,“以药养医”的模式也是造成医患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医生混淆自身角色,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抛在脑后,反而去一味的追求高利益,对于参加新农合的病人实施“区别对待”。因此,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合作医疗服务的支出,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对于患者对用药以及治疗的质疑,医生往往使用患者听不懂的专业化术语进行解释,蒙混过关,从而使得患者不得不接受医疗机构的“高价医疗服务”。

  2.3刻板效应以及媒体的影响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目前,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是“同情弱者”,而在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对比中,患者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弱者”的角色。因此,每当发生医患冲突,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的站在患者方面,对医疗机构进行讨伐。久而久之,对于医疗机构形成了固定的负面印象,即“忙着赚钱,不顾病人安危”。再加上媒体的渲染,这种负面印象更加“深入人心”。新农合推行后,在各地的确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些医疗机构提高药价,过度检查,套取新农合资金。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通过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和宣传医药卫生的负面新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错觉,好象整个医疗界就很黑,医疗结构对于加入新农合的农民实行区别对待,提高药费,推行“高价服务”。因此,就导致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3解决措施

  3.1构建医患交流新体系,重塑患者主体性角色

  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强调“以医为尊”,医生只关住疾病的处理与技术的应用,很少考虑病人的期望值与满意度。患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而随着社会加速转型,患者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病情相关的医疗知识,以及获得相应的服务,让患者享受更多的权利。但是医生在转型期间依然抱有传统的“权威”形象,对待医患关系依然实行“主动—被动”模式。因此,要解决医患冲突,医生首先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患者的角色,要意识到患者不仅仅是“生物人”,同时也是“社会人”。正如萨斯(Szasz)和荷伦德(Hol-lender)所提出的观点,要建立医患之间指导合作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即表明医患双方是一种双向活动,双方都有主动的地位,有相似的权利,双方共同参与医疗决定与实施。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急时传递医疗信息,构建“主动—主动”模式。让患者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到治疗过程中,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消除矛盾。

  3.2完善医疗法律法规,重新定位

  新时期医生角色新形象社会转型期,医药德行扭曲和法律约束不到位,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思想的不断深入,部分医生和医院的价值观取向发生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医生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受“医家利益”原则的影响,一些医生将角色扮演的目标定位在“赚钱”上,只注重经济利益,机械地追求高消费医疗服务率,而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使医患关系被严重物化,甚至呈现为裸的金钱关系,医疗活动变成一种追求利益的商业活动,“白衣天使”的形象被玷污了,医患间的敌对情绪日益严重。而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医疗法律出现“盲点”,即“规范真空”,没有实质的去约束医生的某些违背医德的行为。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医生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把自身作为医疗服务而的提供者为医方的利益着想提到了最高点,而忽视了作为患者人为患者利益着想的职责。因此,笔者认为,要消除医患紧张,首先要加强立法和监督,建立科学、合理、完备的医事法律体系,为保障医患权益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加强对医生“救死扶伤”等传统医德思想的在教训,强化医生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医生道德责任意识。

  3.3建立相互信任、充满人为关怀的医患伦理道德关系

  儒家讲:医乃仁术,唐代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即是《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搏极医源,精其不倦”。在理想的医患关系中,医患之间相互信任是双方关系的核心内容,而现阶段,多数医患关系源于医患双方缺乏沟通、缺乏互信,双方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医患关系逐步发生着消费主义取向的转变。笔者认为,医生只有从对患者的诊断中才能凸显其人生价值,通过对疾病的诊治加深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而患者也只有通过医生的诊治才能获得健康,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信任关系。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就医中的偏差,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治疗效果;对于医生来说,应该具备仁慈的心态去看待每个病人,真诚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医患“共同参与模式”。

  医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矛盾;医患沟通

  当前的医患关系较紧张,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方来说都是这样。许多站在患者一方的人说,这是医方没有医德造成的;站在医方的人说,患者不服从治疗“无理取闹”造成的,无论那种说法都对医患关系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既不给患者带来任何实质利益,也不减轻医务人员任何社会压力,只有更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

  1医患矛盾关系的现状

  1.1其相当多的矛盾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期望值不相符所引起的。当病人付出自己难以承受的医药费而治疗效果又不够理想时,个别人就迁怒于医院和医生,使医院蒙受巨大的损失。其二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患者对医疗信息严重匮乏,不能以健康的心态、科学的态度认识和面对疾病。

  1.2来自医疗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医院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造成误诊误治等。其二是行风建设方面的问题如“红包”现象、药品回扣问题等。其三是服务态度方面的问题。其四是医务工作者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依然将疾病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病人心理、生理的感受,只注意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交流能力的提高。

  2医患矛盾关系的分析

  不平等医患关系的理念是造成医患矛盾的根本,至于医德医风的问题,这个话题已谈了这么多年,活动搞得也不少,措施定得也不错,为何收效甚微?为何仍经常出现有悖于医生职业道德的事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不平等的戒备森严医患关系所致。众所周知,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双方只有彼此不分高低贵贱,才能互敬互让,和睦相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古至今,百姓对治病救人的大夫不乏“再生父母”、“救命恩人”等溢美之詞,也习惯于将找医生看病说成是求医或求救。把医生放在如此尊贵的地位,对患者来说本身就形成了先天的不平等。如此一来,医德本身也就变了味。尽管多年来医务界也常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评选“十佳医生、十佳护士”之类的活动,但大多是围绕提倡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等角度来进行的,很少或没有从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平等的医患关系以及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权等深层问题入手,因而常是治表不里。

  医生俨然以救世主身份对待患者,患者则完全处于被动的无条件服从的地位,这也不适应现代的医疗模式;但笔者也不赞同“病人就是上帝”之说,病人就是病人,他既不能像医生那样凌驾于病人之上,高人一等,也不能不顾病情提出一些不合乎科学的无理要求,更不能依权或依钱仗势,歧视甚至打骂、污辱医务人员。

  3改善医患矛盾关系的对策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良好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建立在医方与患者方真诚相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作为医方尤其要有换位思考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3.1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基础: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题,医患沟通是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并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服务质量的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医患沟通涉及内容之多,沟通方式之灵活,沟通的效果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之大。而良好的沟通方式源于医务人员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知识修养、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真诚的服务态度、优雅的举止和文明的谈吐。交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交谈, 医患之间的谈话,是直接、对等的情感、知识、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交谈中要尊重对方,平等相待,使医患双方的关系处于一个开诚布公、融洽交流的位置。患者要用科学精神对待疾病和治疗,医务人员要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与疾病和治疗相关的问题。二是电话,尽管电话沟通缺乏视觉反馈,但让每一个细微的差异都传递微妙的信息,使医患情感通过电话实行有效互动。三是信函,信函式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温馨和富含人情味的,这种沟通形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它体现了医院的真诚和善意,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操和服务责任感,能有效地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融洽医患关系,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规范各项医疗活动行为是关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监督机制。能不能真正完善医院内部自我善监督机制是衡量医院能否改善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要健全医院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的制约机制,其次要通过社会善监督员对医院监督,病人问卷调查,随诊出院患者,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在制度上实行综合、配套管理,增强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等,接受全方位的社会监督,确保管理水平、医疗质量,综合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二是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各种协会,如糖尿病协会、抗癌协会,对病人进行卫生宣教,即使病人获得了医疗知识,避免了盲目求医,同时也可以建立融洽医患关系,为协会所在的医院吸引一批稳定的病人。

  医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82-02

  1 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医护人员应把救死扶伤作为天职。不论是希波克拉底传统,还是我国医学传统,都把医生的义务作为绝对要求提出,《希波克拉底誓词》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都有同样的内容[1],前者要求医生对病人应尽心尽力而为,公正、不伤害、不堕胎、不作手术、不与之发生性关系、保密,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师傅。后者要求医生“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计个人安危,一心赴救”。医护人员的工作对象就是病人,病人最大的期望就是医生能为他们能除病痛,健康得以恢复。所以说救死扶伤是天职,是每个医生不可推卸的职责,“医以天下生民为已任”。所有医务人员只有明白了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尊重和珍惜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

  1.2 要有学识渊博、技能上精益求精的远大志向,才能用精湛的技术去实现我们的理想。纵观古今,一个卓有成就的医生,不仅医技精湛,而且精通各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在和病人进行交流时,很容易说服病人,被病人所接受,往往让人感到医道高明和医德高尚,并且受到人们尊敬,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科学越来越发达,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病人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每一位学医之人,应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只有博学众长,孜孜以求,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为人们解除病痛,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贡献。

  1.3 高尚的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医德的好坏,与医生的职业爱好、理想、情操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就是因为少数“道德水平不好”的医务人员,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缺乏尊重,使医患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拷问,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今的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

  1.4 医务人员形体语言是医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体现医患互尊的重要方面。

  1.4.1 医生的工作场所要清爽整洁,着装大方、得体,不得戴耳环、戒指等饰品,应给病人稳重、沉着、干练的印象,也就是要让病人有信任感。医生留给病人的第一印象对双方关系发展至关重要。若错过这一机会,医生恐怕难以再次赢得患者好感。

  1.4.2 医生在接诊时应主动患者和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在患者进入诊室开始,礼貌的问候一声,患者就会感到温暖和亲切,当患者感到温暖的同时,你同样受到患者的尊重了。

  1.4.3 耐心听取患者对病情的陈述,认真为患者进行检体,各种相关检查要告之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现在有很多医生不爱听病人的陈述。即使觉得病人在陈述病情时很罗嗦,但也应礼貌地、策略地打断和引导。

  1.4.4 医护人员应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时常自省自悟。医生在为病人诊查的时候,必须从容镇定,不急不缓,临床上许多差错事故的发生,十有八九是因为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所致。差错事故没了,纠纷也就没有了,医患关系当然就和谐了。医务人员在自己的从业生涯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个人犯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悔悟,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2 病人应该做到相信科学、尊重知识与医生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医患关系在当前显得十分紧张,其实,医生和病人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相互依存的,是共同抗御病魔的战友,而不是“敌人”。现在除了医疗体制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对医生的期望太高了,尤其在一些生死的大事上,其实医生也无能为力,毕竟医生不是救世主,所以,病人及其家属也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医生,理解医生的难处和苦衷,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1 患者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常常疏忽大意,有点小毛病的时候不去治疗,拖到自己实在受不了了才去医院,这样不仅要浪费很多的医疗费用,而且治疗效果有时也很不理想,病人及其家属往往迁怒于医生,容易造成医疗纠纷等不良后果。因此,人们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2 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是关系到自身安危的大事,患者在选择好医生后,就应该信任医生的治疗。现在很多时候,一个检验结果或一个手术建议,患者要到多家医院重复检查,待得到相同的医嘱后,才能决定是否按医嘱吃药或手术。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等治疗效果的要求也极高,希望百分之百的完美,一旦达不到要求,先是纠缠,无理取闹,然后就是官司。所以,病人对于医生是否信任,对疾病的治疗影响极大。当然,由于人们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治疗效果不好,其原因还有:讳疾忌医、病不择医,缺乏警惕性而上当受骗,久病而自持有理的现象。

  3 医务人员要善于沟通,病人要善于理解,互尊互信,医患关系就一定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医患双方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医院患者来自四面八方,可以说汇集了三教九流的人员,知识结构、社会地位各有不相同,各种社会关系十分复杂,也是社会各种复杂矛盾的聚集地,一旦医护人员稍有闪失,就会出现纠纷(有的纠纷不完全是由于医疗原因引起的)。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也越来越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一般诊疗中的医学技术问题已经不成问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就应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多起来,可医患关系却总是让人感到紧张呢其实,在疾病面前,生命因不可预测而变得脆弱,因此,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学会沟通,要主动沟通,要善于沟通。有人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病人到医院来,是来解除痛苦恢复健康的,决不是来找麻烦的,因此,医护人员的行为在医患关系中占有主动权,起到的是关键的作用。所以,医生和护士在对待病人的时候,应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的约束。“你用多少真诚对待患者,患者就对你有多少信任,你就能交到多少朋友,你就能收获多少快乐”[2]医护人员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到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真心对待患者,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相互尊重,就一定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医患范文第5篇

  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有一个温馨、宁静、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医院有着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对待;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能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假如我是病人,我还希望有一个畅顺的医患沟通渠道,能和医务人员平等相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作为病人,最担心的有两样事情,一是医疗质量,二是费用支出.此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的顾虑,增进病人对医院的信心。首先,从病人一踏进医院起,就实行首问负责制,病人或家属不论问到谁,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行政后勤人员,都要向病人解释清楚,或者把病人带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其次,医院可以相应的职能机构,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注重对医务人员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试想想,如果医生在就诊过程中能够把病人所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为他们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够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法,病人还有什么理由会不满意呢?再次,医院通过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做到让病人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检查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服务承诺等项目清楚明白,心中有数。最后,病人还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去贴近医院,反映心声。例如:医院可以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举办一些健康知识讲座或群众座谈会,又或者加强医院网站建设或电话服务热线功能!以上这些措施,虽然没有攻克医学难关那么重大,但病人感到的却是体贴周到的服务。

  医患沟通是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良好、畅顺的医患沟通让病人感受到了一切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是的!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病人选择医院,除了要看拼技术、看设备等硬实力外,还要看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