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从“不想学了”到“不想活了”,如何学会倾听未成年人心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地方的中学,患抑郁或有抑郁症状学生比例超过6%;有的高校,大学生中患抑郁或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超过9%。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议题,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徐家汇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上线,推出了“少年心理说”,听少年“说心里话”,倾听未成年人心声。

  据该心理健康辅导室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今年1-3月的10到18岁的青少年咨询个案中,学业困扰占多数,高达50%,其次是亲子关系(占28.5%),再次是情绪问题(占21.5%)。

  学业困扰占到咨询总量的50%

  开学不久后,徐家汇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迎来了一对焦虑的父母,原来是他们刚刚升入初三的女儿小雨,在开学第一天去了学校,第二天去了一上午,第三天就再也不肯去了,父母着急联系老师询问情况,老师表示要来家访,但孩子拒绝,并且声称如果再逼她上学就跳楼,家长万般无奈,前来咨询。

  咨询师通过父母了解到小雨的情况,孩子在假期里沉迷手机,出现了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不上学呆在家里时,孩子几乎不起床,长时间刷手机,作息时间混乱,饮食不规律。父母一干涉,孩子就哭闹,用跳楼来威胁父母。

  咨询师为父母提供了心理支持,安抚他们焦虑的情绪,和父母约定,在未来的一周内,父母先恢复自己的正常工作,而且不再催促女儿去上学,如果要交流,可以和女儿说说不上学的打算,先来缓和紧张对立的亲子关系。

  一周后,小雨来到咨询室做个人咨询。原来小雨的父母长期工作繁忙,很多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吃晚饭,和父母的交流也很少。她的学习压力很大,在学校又被同伴排挤,没有要好的朋友,所以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寒假期间更是每天刷机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新学期到来,她发现自己上课走神,听不懂老师讲的课,作业完不成,加上开学第二天上午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索性就不上学了。

  咨询师对小雨做了干预,又和小雨的家长谈了谈,告诉他们要做能够反思、整理和接纳自己的父母,成为孩子的压力缓冲器,同时成为孩子的情绪缓冲垫,为孩子提供现实中生活和学习的帮助,也和孩子一起面对逆境。在帮助孩子找到方向的同时,建立好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几次咨询之后,小雨回到学校上课,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方相关负责人杨蕊介绍说,学业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开学后,孩子厌学,不愿去学校,沉迷于玩手机,家长急了,如果采取强制管控措施,就会产生激烈的亲子冲突,甚至有孩子以跳楼相逼,父母无计可施。这种情况以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高年级尤为突出。

  “我自己接的个案中,涉及学业问题的仅3月份就将近10个。有家长来求助的,也有学校打电话来请我们提供援助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沈红介绍说,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很抗拒,有的孩子会无缘无故哭泣,变得非常烦躁,不接受父母的劝说且发生亲子冲突。

  在沈红看来,倘若青少年没有咨询的意愿,强迫他们改变不会有效果。核心是要了解学业背后的冲突到底在哪里。

  青少年心理问题背后是亲子冲突

  沈红透露说,在她近期接触到的学生个案中,有自杀自残的个案,比如学生拿小刀在手腕上割一道道口子。有的手腕上割痕不断,新伤旧伤重叠在一起。“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往往存在难以表达的焦虑无法排遣。他们通过身体的疼痛来转移心理的疼痛。有的青少年表示只有割腕的时候才能感觉自己是活着的。他们被家长控制,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进行反抗。”

  她还透露说,部分咨询者存在进食障碍、暴饮暴食等情况。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出于爱美的需要,希望自己更苗条。因为不接纳变胖的自己,于是采取了暴食后再将食物抠出来的极端做法。在她们看来,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被家庭所控制。唯独吃饭是自己可控的,希望以此来争夺人生的掌控权。

  根据辅导室的统计显示,近三成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亲子关系有关。这与沈红的分析不谋而合。沈红曾接触过一名进食障碍的孩子,在和对方深入对话后,她发现,原来这个孩子的父母关系很差,已经到了离婚的边缘。每次她生病、不上学,父母关系又趋于和解。“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在潜意识层面,她想要用这种方式守护家庭。”

  “其实,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沈红介绍说,心理辅导室近期接到的另一个个案的主角是一名临近毕业的职高学生,学校推荐了两次面试机会,他都被用人单位婉拒了。这名学生有个很大的毛病,不敢和别人对视,一看到人马上低下头。后来沈红了解到,其实是家庭的原因导致这位孩子面临人际关系的困惑。

  原来,这位男生的妈妈和奶奶关系很恶劣,经常发生严重的家庭冲突。在他6岁时妈妈怀了二胎,将他转交给奶奶抚养。导致妈妈认为他和奶奶是一伙的。但奶奶又因为不喜欢儿媳妇所以迁怒于他。他是在两头不讨好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备受指责,养成了遇事战战兢兢,不敢和人打交道的个性。

  沈红认为,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有自驱力,但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部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上进入了风暴期,抑郁和躁狂两极分化。也许前不久还非常低落,没多久就兴高采烈。这些状况让身边的父母无法理解。”数据显示,超过两成的青少年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沈红建议,这些孩子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沉迷网络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如果说学业问题、人际关系、情绪问题是属于每个年代的青少年都绕不过的“心事”的话,那么身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05后还面临了许多和“触网”相关的问题。

  沈红分析说,也许这些孩子觉得能从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二次元世界里获得存在感。“他们沉迷于游戏,不见得就是真喜欢,而是一种逃避的表现,试图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

  “以前到我这里来咨询的青少年大多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年龄在12岁、13岁左右),现在10岁左右的孩子都有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在沈红看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再加上网络上充斥着很多暴力、色情、引诱自杀等负面信息,让一些孩子出现了心理危机。如果班里有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其他孩子也许都会受到影响,需要进行危机干预。“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现在一些孩子太过单纯,觉得生命和游戏一样是可以重启的,草率地对待生命。”

  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青少年研究专家杨雄认为,“青少年心理出问题主要原因是社会节奏太快,家长鸡娃式教育;第二大原因就是和青少年心理弹性不够有关,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动辄自残、跳楼,他们缺乏倾诉的渠道。遇到的是控制型家长。”

  杨雄透露说,他周围有四五个家长向他吐槽孩子有抑郁倾向。让他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同龄人都有“抑郁症”,自己不抑郁反而不时髦了。这种时髦要不得。

  他还指出,最近医疗界有相关调查显示,贫血的孩子更易心理抑郁。“我们现在不少未成年人成为‘室内儿童’,长时间在家坐着,也不出去运动,褪黑激素水平下降。天天盯着IPAD、电脑。这种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大好处。”

  为未成年人推出线上线下的心理服务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均提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这让沈红倍感欣慰,“这说明大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前所未有地关注。”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主委李碧影就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的提案。

  早在三年前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

  在李碧影看来,家庭、学校、社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三个环境,应积极构建“家-校-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立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扶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组织,将服务延伸到社区。

  据徐家汇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他们设立了徐家汇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关注未成年人内在成长需求,切实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推出的项目服务包括“线下接待”“线上咨询”和“成长教育”三大板块,为社区未成年人、家庭及其他人群提供安全、健康、有益的指导帮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