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农村,几乎人人都有“蛔虫病”,现在说没就没了,为啥?
提到农村80年代的生活,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70后及80后这2代人了,那时候80后还小,可能现在来说印象还比较模糊,但是70后就不一样了。作为家庭当中的新生力量,70后在家里的老人的影响下,最初对农业生产充满了热情,为了达到家庭粮食富足,足够维持一家人吃喝到下一季度粮食收获,70后延续了老辈农民身上的不懈奋斗的精神,村里的犄角旮旯只要是能用来耕种的地方,基本上都被农民种上了农作物。虽然大体上来说农村每年农忙的时间节点都比较固定,但由于农作物耕种种类多,所以农民整体上的休息时间还是比较有限,这边种完了粮食,除完了草,那边就又要紧接着种芝麻、红薯、大豆等农副产品,所以农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土地上。相比于早早步入到农业生产的70后相比,农村的80后还是比较享福的一代人了,因为种地这事儿基本上都是家里的60后和70后在干,所以80后基本上是在玩耍中长大的。
农村虽说没有城市的游乐场,也没有各式各样的玩具,但是80后的记忆中仍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尤其是农村比较普及也比较经典的玩法,像是踢毽子,抓石子,玩泥巴,玻璃弹珠,有时候还会把课本的封皮给撕下来,折叠成纸面包,被家里的大人发现了,免不了要一顿胖揍。当然,80后对农村80年代的记忆也不全是美好的,其中有一件事让不少80后现在心里都还有“阴影”,那就是那时候不管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有“蛔虫病”,尤其是80后,基本上都经历了。到了现在,同样是在农村,得“蛔虫病”的人却基本上不见了踪迹,为啥这种让80后觉得害怕的“蛔虫病”说没就没了呢?
第一、农村生活条件变好了,虫卵摄入途径少了
80年代的农村,生活状况虽说比60后那时候已经好太多了,但是跟现在还是没得比,由于条件有限,农民有时候渴了就直接喝生水,看似透彻无污染的生水本身就可能包含有蛔虫的虫卵,喝进去的话肚子里就会长蛔虫。其实除了喝生水外,蛔虫虫卵进入人体的途径还很多,尤其是农村的孩子,那时候大人都在忙着农事,不能像现在一样什么也不干,专职在家带孩子。小孩子在村里来回的跑着玩,有时候捉迷藏躲进草垛里,有时候在地上打滚玩泥巴,这些东西里边其实都可能有蛔虫的虫卵,这些也都可能是虫卵摄入人体的一种途径。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变好了,土路消失了,家禽家畜也不养了,所以得“蛔虫病”的人也就少了。
第二、农村人饮食习惯变了,农民健康意识提高了
农村一直都有很多种“土法”来治疗各种常见的疾病,比方说上火了,嗓子疼,头疼之类的,村里的老人就会说把生鸡蛋磕破,喝下去,一天喝那么几个就好了。抛开这些土办法靠不靠谱不说,这样的做法一定是不太健康的,因为像诸如鸡蛋这样的食物,如果是生吃的话,里边可能会有蛔虫的虫卵或者其他肠道寄生虫,所以那时候的人很容易得“蛔虫病”。除了喝生鸡蛋外,农村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生吃一些食物有一些其他功效的说法,而且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不好,农民也都比较依赖这些土办法。到了现在,农村已经城镇化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健康意识也都提高了,有个头疼发热的一般都去村里的医务室了,所以得“蛔虫病”的人已经很少了。
第三、农村小孩从放养变成了精养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心里其实都有数,一年当中挣到的工资大多数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从各种辅助资料,再到周末,暑假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提升班,可以说现在农民在培养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80后那代人的好多倍。在很多村子里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什么活儿都不干,专门的伺候孙子孙女,接送上下学,一天三顿饭。农民照顾小孩的模式从放养变成了精养,这也就最大程度的杜绝了小孩得“蛔虫病”,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民生活条件已经彻底变好了。
当然,有人说农民容易得“蛔虫病”是因为不注重个人卫生所致,其实不然,因为在那个时期农民的主要精力是让全家人吃饱饭,而不是去追求生活的质量,到了现在,农民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让家人吃饱饭变成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侧重点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以上3点就是农村“蛔虫病”说没就没了的原因。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