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扒光了成年人的爱情
有时候,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万物皆有保质期,包括爱情,自然也包括爱情的衍生品——
婚姻。
今天要说的这部新剧,就带我们再探这座横亘千古的围城。
本剧有着堪称婚姻题材样板戏的套路开场。
床上的康妮辗转反侧,开口第一句话。
睁开眼睛的道格一夜无眠。
问题出在哪呢?
平心而论,道格没啥大毛病。
虽然易怒,但他平时足够温柔;
虽然不咋会体贴人,但也算得上忠厚和蔼;
没有出轨第三者,没有家暴pua。
床上的康妮如此冷静理性、心平气和,感觉不到任何情绪化的波动,
一般这个时候,明眼人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信号,
哀莫大于心死,这段感情十有八九无法挽回了。
最怕的就是这种无声的静默。
但道格不死心。
教条死板的道格可能的确会让康妮感到无聊。
但罪不致死呀!
震惊的道格还是无法相信年过半百,相安无事的二人会走到这步田地。
于是,他决定用之前已经早早定好的, 为期3周,横跨6个国家,途径12城市的“欧洲大旅行”来挽回这段感情。
一家三口踏上了征程。
但气氛却异常诡异。
道格洋溢着反常的用力过猛,康妮异常抗拒的相敬如宾。
而儿子阿尔比一只手连着相机,一只手端着手机,在父亲身边就是个哑巴,在母亲身边简直是话痨。
异常尴尬气息夺屏而出。
在行程的第一站巴黎,艾尔比在巴黎结识了流浪艺人凯特。
凯特的加入引燃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情况以瞠目结舌的速度走向了灾难。
无良顾客为难餐厅里的服务员,
凯特路见不平——
艾尔比拔刀相助——
混乱中,道格非但没有主持公道,还大骂儿子白痴。
(orz 真是凭实力单身,怀疑这儿子是领养的)
最终以艾尔比愤而出走而告终。
道格和康妮的关系也向着更加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
裂痕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
道格决定将儿子追回来。
就像《二十世纪女人》里说的那样。
男人总觉得坏了的东西都可以修,于是拿起工具就开始埋头苦干。
一路上,道格大部分时间都在修东西而不是在旅行。
百因必有果,按他标准理工宅男的逻辑: “哪里做的不好,我可以改”,姿态已经足够卑微。
但他始终都没搞明白,
逻辑,道理,谈条件,这些都只是工具。
在爱这种近乎于玄学的情感面前,是那样的无力。
感情如果出了问题,再厉害的工具都没办法修补。
一切的结束,仅仅是因为—— 不爱了。 仅此而已。
再浓烈的情感,也经不起琐碎生活日复一日的消磨。
最终,爱看不见了,只剩下琐碎。
唯一选项就是接受分离的开始,接受分手、分居、分家的结果。
本剧在两个时间线之间切换:
一家三口的欧洲之旅和24年前道格和康妮的初识爱恋。
曾经的道格是个研究生物化学的“谢耳朵”,而康妮是个怀揣画家梦想、蹦迪嗑药的“潘妮”。
他们在道格姐姐的安排下“偶然”相遇,
不管从工作性质,还是性格来看,这两个人身上都写着两个字—— 不搭。
但爱情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他们最后却走到了一起。
而且很快就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
但磨难也来的那么快,孩子不久就夭折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再见吧!少年》《安琪拉的灰烬》等类似的影视作品都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失去孩子对夫妇的打击是极其致命的,即便康复也会留下后遗症。
全剧通篇都充斥着这般的暗示, 只要出现过去时间线的情节都在传达强烈的信息指向。
最终的靠着两条线索轮番上演,让观众见证来同一段爱情的萌发生长和枯萎消亡。
本剧就是这样娓娓道来说着他们曾经是谁,他们变成了谁。
两个人一起走过漫漫长路,青丝变斑白。 但曾经的一瞬没能定格为永恒。
记住彼此的某个瞬间然后永远不变,听起来很美。
但其实永远不变的就只有变化本身。
任何相处模式都有生命周期,开始没有原因,结束没有道理。
这些事情意味着,曾经适合他们的东西现在不一定再适合。
重要的是,要感知决定改变一段关系的那个生命个体。
亲密关系但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这似乎就是本剧的寓意 。
本剧根据大卫·尼克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之前的代表作《一天》道尽了痴男怨女的恋爱纠缠。
此次亲自披挂上阵改编剧本,大刀阔斧进行删减。
佛罗伦萨和慕尼黑的段落都被砍掉,一些狗血的出轨外遇部分也被删除。
明晰主线,简化人物,最后的落点更加温馨治愈。
原著以道格的第一视角进行叙述,这也是本剧最特别的地方。
市面上99.9999%的同类作品都是从细腻的女性进行切入。
而本剧是一部百分百从男性出发,以男性为中心的故事,特别适合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的男士观赏。
但尴尬的是,这部分人中境况相似的人不在少数,但会主动看这种故事的人可能约等于没有。
道格最后明白了,看开了,放手了。
但大多数人都没能醒过来。
如果现实中的互相成全都能像本剧结尾那样多好啊,
没有冷战,没有破碎,没有律师;
没有撕破脸皮、没有拳脚相加、没有嚎吼咆哮;
只有最后一吻很单纯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