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
原标题:如何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
眼下,正值暑假期间,学生在家上网的时间增多,然而就在孩子们玩游戏、看视频、刷手机的时候,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他们。据了解,暑假期间,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者是明星的签名,来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是刷单;有的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然后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来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此,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深入清理网上涉诈有害信息,今年以来,已经处置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为了提高大家,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识骗防骗能力,国家网信办曝光了7起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2022年5月,海南省吴某(12岁)使用母亲手机登录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随后吴某添加对方为QQ好友,并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2022年3月,重庆市马某某(12岁)在刷短视频时,看到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的信息,便根据指示加入某QQ群,在客服引导下马某某先后转账5笔共计4300元,事后发现被骗; 2022年2月,陕西省秦某(14岁)经朋友推荐加入某“QQ追星粉丝群”,通过群内管理员介绍参加刷单返利活动。秦某扫码进行刷单操作后,管理员以秦某为未成年人为由,要求进行身份审查,并缴纳8000元的审查保证金。秦某便用其母亲账号扫码支付,事后发现被骗。
此外,还有因相信对方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或是因网上有人表示要高价购买自己的游戏账号,或是因为进入了某粉丝QQ群,以为可以免费抽奖、领红包,或者可以通过投票得返现等多种方式而遭到诈骗,在曝光的这些案件中,有未成年人被骗金额高达上万元。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他还小,又没钱,怎么可能会被诈骗呢?问题来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到底都有哪些手段?不法分子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未成年人来展开诈骗的?孩子们为什么会频频上当受骗?我们又该如何防止未成年人被诈骗?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
网络诈骗有几种类型?
01:15
我们先来看看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哪几种?公安部网安局介绍,主要有四种:一个是免费皮肤“大陷阱”,也就是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第二种是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第三种是“防沉迷”骗钱财,就是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者是支付宝账号以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第四类就是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进入到粉丝群,然后一步步地进行诈骗。
公安部网安局还介绍,在此类的诈骗中,诈骗分子一般会分工合作,或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有的冒充明星,以免费送福利为诱饵;有的扮演经纪人或粉丝群主,诱骗学生把父母手机拿来,一步步进行诈骗。常见的诈骗方式还有伪装明星要求粉丝应援打榜、进入明星粉丝群收费等形式。
诈骗分子如何通过
网络游戏诈骗未成年人?
在这四种类型里,通过网游免费送“皮肤”、送装备实施诈骗成为了案件最为集中的一种,据统计,从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未成年人因为网络游戏被诈骗的案件一共发生1458起,涉案的金额达到2399.6万元。那诈骗分子到底是如何通过网络游戏来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呢?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再了解一下。
今年4月3日,家住广东东莞的三年级小学生小周上网课的间隙,使用手机玩起网络游戏,过程中有人发来私信,说可以给小周送礼物和游戏装备,还能带她一起晋级。
小学生 小周:弹出来说要找13岁以下的人,送那些(游戏)钻石和套装,他就加我私聊,他就叫我加他QQ号。
在添加完这个陌生网友后,小周就收到一个二维码,对方说扫码就能领取游戏道具。
小学生 小周:我就用我的手机扫一下发给他,之后他说不能用我的手机扫,不然的话要扣15万。他就这样打电话给我,要开启摄像头,照着我爸那手机。他叫我打开支付宝“我的”,“我的”那里绑定银行卡。需要银行卡的号码,所以他叫我退出,去“云闪付”那里,然后又按“我的”那里 ,之后我就不知道怎么弄到的银行卡号,他就说,他说一个数字我就按一个数字。
小周下载了名为“云闪付”的APP,在没有提供账号的情况下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第二天,小周的父亲才发现有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已被人分三次总共转走了6000元。
针对玩网游未成年人
诈骗手段有哪些花样?
再来梳理一下这些不法分子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来诱惑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警方介绍,针对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不法分子首先通过所谓的送游戏装备或者是游戏币为由,来诱导未成年人将他们添加为好友,而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通常不会绑定银行卡,诈骗分子就以“未成年人不能进行操作”为由,让孩子设法取得家长的手机。最后,他们又会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偷窥孩子家长的手机验证码,再利用一些网络支付APP的漏洞,盗取其银行卡里的资金,实施诈骗。那么,这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类诈骗,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预防呢?咱们听听警方的建议。
国家反诈中心民警 刘明竹:游戏类诈骗主要是诱导孩子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进入不明网址链接,输入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盗刷钱财。建议家长不要将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和密码、手机支付密码等信息告知未成年人,并告知孩子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只要涉及扫码汇款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如何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
"电诈黑手"?
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多部门也在行动。7月18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要求各网站平台严禁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包含危险行为、违反公德行为和不良嗜好的信息内容,不得研发上线诱导打赏等功能模块,防止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调整优化私信功能,避免未成年人遭到陌生人骚扰,强化弹窗广告等重点位置管理等内容。
如何远离电诈?
未成年人反诈指南来支招
防止未成年人掉入诈骗分子的陷阱,未成年人自己,还有家长都能做什么呢?国家反诈中心发布的这份反诈指南来了解一下。
▌来源:“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丽萍 二审:陈怡铭 终审:王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