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2022年论文【16篇】

  【www.xanzxny.com--热门推荐】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2022年论文【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看世界 世界看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

  此前我一直在关注G20峰会,总想看看到底中国是不是这次峰会的主导!前几天看《环球时报》,上面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是中美两国“协同”其他国家开会。领导给下属开会,还能说是G20吗?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美国的历届政府都致力于使美世界霸权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主线。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世界非拉国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洲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失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是全世界人民的焦点,已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是冉冉而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就关系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又被全世界人民给予厚望。

  然而,中国现阶段还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尽管在此次的金融风暴中我们相对较为成熟,中国所面临的敌对势力任然存在。如何在激流中勇于前行,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人会比我们想的更好更远,我们有信心!

  一、引言

  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就业形势分析开始成为人才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

  就业形势分析,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蓝图的描绘,就是给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尽人事,听天命”,对于我们可以控制的,理当全力以赴;对于不可控制的,我们应当抱有坦然接受的胸怀和气度。要抱着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的信念。这样,才能赢得收获。

  二、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 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 20xx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xx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三、国内大学生就业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 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

  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四、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xx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 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五、自动化专业介绍

  自从升入重庆大学之后,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什么是自动化”,相信所有与我一样的学生都会有这种想法。实际上,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二、自动化专业所学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这也与本专业的来历有关,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源于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系的自动控制专业。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万金油”的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吧。自动控制理论、 运筹学、 信号与系统分析、 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 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电路原理等等,甚至连流体力学也要修。可以说自动化专业需要工科各方面的知识,其课程 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电机工程甚至化学工程都有交叉。

  六、自动化就业及其前景

  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确定的七个电气信息类专业之一。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电气信息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领域从事自动化信息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运行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 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 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 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同自动化挂钩,转行非常容易,“硬”可转电子工程, “软”可转计算细分招聘专家, 精准求职首选: 细分招聘专家, 自动化英才也可转通信,当然待遇也是非常不错。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渠道,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广泛,其就业领域也五花八门。与本专业就业领域相关联的行业在近年来借助市场经济的搞活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民航、铁路、金融、通信系统、税务、海关等部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也借助强大的人才优势,发展迅猛。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展,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将借助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找到发挥自己专长的理想位置。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包括电气自动化、铁路、化工等诸多领域。

  如果当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话不妨尝试做以下几项:自动化工程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优化等工作; 自动化设计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软件工程师——处理自动化系统中相关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还可以从事教学和相关的研究工作培养目标当然我们更多的人专业知识如果并没有达到上述高度也不妨事。经过网上查找资料以及自己的加工大体可以确定一下诸项就业方向:

  1、电厂(包括各个公司,工厂的配电室)

  2、软件开发(特别是单片机或EDA等)

  3、PLC(大体是工控方向,搭建操作平台等)

  4、各个矿山,或金属冶炼场所(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操作等)

  5、去学校当老师

  6、做销售工作(专门卖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

  7、公务员,每个专业都可以的

  8、各种什么研究所

  10、产品设计,就是硬件电路设计了

  11、自动化就业方向很广的,仔细观察生活就知道很多自动化设备的。不过做设计有前途,

  做销售有“钱”途,做维护就是工薪阶层,属于服务行业

  12、自动化选择面广,学好单片机和PLC哪都吃得开,英语好的话外企也不是不可能......

  13、自动化本科学出来基本上和没学差不多,什么都懂,但是什么也不精,但是上研以后那就不得了了,硬件方面的发展不可限量。

  七、结束语

  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自动化大多数人说就是一个万金油专业,所以我感觉,说实话就是强者将来在哪方面都强,弱者在哪方面都不强。或许一但将来我们学不好就会落得个“样样精样样松”的下场。所以虽然现在已经大二了,但是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将来我们自动化学子一定会有个美好的未来。然我们正行走在路上的自动化学子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片属于我们的天下。成为一个适应并能够驾驭未来的人。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

  20xx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xx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xx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中。

  中国有9亿农民,占中国人口的9/13。所以说,“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关键词】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正文】

  一、农业问题

  第一、关于增加农业投入。

  增加农业投入这个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值得重新讨论。这个政策安排的出发点,仍然是把当前复杂的农村体制矛盾问题看作是农业生产问题。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在农村政策的思路问题上,对所谓加强“农业投入”就长期存在不同意见。因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这个政策瞄准的目标并不是合适的。并且,客观上导致从90年代以来,农业的成本每年上涨10%,农业主产品生产的真实成本、亦即“地板价格”,长期在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价格”上运行.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从目前情况看,有很多地方包括农业部科技司都说农业增加值中科技进步的贡献超过40%,也就是说农业增产主要是科技投入的结果。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农业人均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并不同步增加,科技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系似乎并不对应为正值。我们知道科技投入也意味着服务成本,最近三年的服务成本每年上涨超过9%。所以,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一定程度上和服务成本上涨有直接关系。

  二、 农村的真问题在哪里?

  根据一项直接入户调查的数据表明,最近三年,无论东部、西部还是中部,所有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已经是负值。东部因为是资本密集地区,一部分转移收益相对维持了农村稳定,而中西部地区没有这种条件,出现大量的农民撂荒,实际上意

  味着农民破产。所以,最近才有各种反映,无论是社会学界的陆学义老先生、还是湖北的镇党委书记,都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经济学角度看,危险就在于农业投入产出多年为负值。所以我从1998年就发表文章说农业到了不可维持、农村经济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而我们现在的某些政策似乎在加剧这种不可维持的问题。

  从现行政策比较看,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连续出现4年的增长速度下降,所对应采取的政策,几乎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黄金增长并且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那段政策如出一辙,政策手段真的是一样的,唯独结果相反。

  1979—1982年,国家出台了连续调整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农业主产品价格调整幅度上涨了49%,同期大规模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接着落实20xx年不变。这两项政策在90年代中期重演,从1994—1996年,也是连续3年农业基本产品价格上调105%,比上次增加了一倍;同期我们大规模落实30年不变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那次价格调整和体制调整双管齐下,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次双管齐下造成的结果如何?我怎么想慎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绘这种现象。总之,同样的政策手段在不同的时代使用,效果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一、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二、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三、政府措施

  国务院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应该让大量的农民进城,而应该将农产品加工厂放到农村去,让农产品附加值留在农村,要让农村有更多的力量来解决教育和福利的问题。

  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当仍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色中寻求答案。虽然汉代农业已是遥远的过去,古为今用,汉代农业发展的各项特征,仍可为今人之借鉴。第一,公私单位应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科技,使农业生产得生物科技之赐,致力发展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第二,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乡土重建的方案,在于农业为工业配套。近年来,大陆农村也不断尝试建立农村工业,然而绩效未彰。第三,公私有企业及学术单位,均须不断提供市场资讯作为农民决策的依据,应使农民不致有“赚一次,亏三年”的痛苦。第四,国家必须注意建设农村交通设施及建立供销网络,使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农村会越来越好,农民生活也会更加幸福,中国也会由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最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农业社会学》 朱启臻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我向说实话》 李昌平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xx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孙政才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农业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81-20xx 《农业的政治经济分析》 何增科, 周凡 主编 重庆出版社,20xx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冯海发 著 新华出版社,20xx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 叶堂林 著 新华出版社,20xx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正向多元化、体系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沿线经济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已将成为我国沿线经济新的发展格局,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推进,有效的将我国的各个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沿海城市;金融贸易

  近几年,我国对内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转变后,我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传统的沿线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沿线经济的经济产业,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沿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使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理念,“一带一路”不仅为我国对外的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我国的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机遇,更起到了带头的组作用。本文就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其发展的优势即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转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也有效地促进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

  一、对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均为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多的人口数量,需要较大的经济市场。但是,在这些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均消费也是有限的。我国作为发展国家的一大强国,要积极的做好带头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弊端在最大程度上见到最低,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不仅仅可以大量的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并且品种也是多样化,同时也向我国城市供应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发展中,大部分都是新型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都处于上升期,它们对公路、铁路、建材、通讯等产业,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产业正好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含有的,并且在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近几年,我国作为亚洲沿海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二、“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促进了我国合作的道路

  出席在讲话中说过,明确的提出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战略理念。“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是国际间产业经济合作之路,它不仅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给我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就业率,有效的增强了我国城市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风险抵抗的能力。尽管每一个国家都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都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本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发展经济战略,这样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的可以有效的调整我国沿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同时也是我国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互补的优势。目前,我国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机制。

  例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讲话的过程中,明确的提出了中国高铁建设与泰国大米进行互换的建议,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在生产过程中的保障,也推动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换句话说,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使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满足了我国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了工业制成品、制造业材料、轻工业产品等产业结构的需要。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这也包括能源、交通、农业、金融、旅游等基础建设,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上涨的状态。在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和一些沿线国家进行贸易交易,这样可以让我国的货币,成为世界贸易交易过程中,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样也可以促进我国货币在贸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性,不仅仅能促进了我国货币走向了世界,也促进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行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贸易发展的重要经济理念,并且发展的领域不断的扩大,有效的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在我国货币的贸易交易圈,使我国的金融贸易走向了世界。

  四、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

  根据我国相关的部门的调查和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达到3.84万美元。但是,在信用货币的时代,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负担。目前,我国的储备外汇的边缘成本已经超出了实际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应当的根据“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引导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发展,这也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对我国沿海城市对外发挥在那的过程中,有效的帮助了我国解决这一难题,将外汇储备打造了一条全新的经济路径。若是我国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对外投资项目的发展,这无疑是将中国对外的金融产业从外汇的储备、投资等金融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的转变,实现中国对位输出资本和投资实体经济的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加强了对沿海城市经济的对外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增强了国内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效益,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历史。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一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以高速的发展状态进行,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可以在国际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让我国的经济出逐渐的成为世界发展中的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张凯博,刘冬.“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银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及风险评估[J].国际金融,2015,05:40-46.

  [2]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3]张海霞,李季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融资环境和我国外贸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7:1-3.

  [4]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156-157.

  [5]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8-49.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所谓台湾问题,指的是从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和大陆政权的主权领土之争。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必须要从历史角度去观察,不应以一时之得失,一隅之利弊匆忙断言。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原生力量,经济因素又是社会各方面确立的决定因素,所以本文将重点从经济的角度,并以香港澳门作对比,浅析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台湾经济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带走了大量外汇、人才和黄金,并因美国意图牵制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给予台湾大量的援助。从1953—1960年,台湾经济基本依靠美援推进自己进口,农业获得很大发展,并且工业能力有一定的基础;1961—1983年,台湾经济模式最主要出口导向型,进口日本原材料,经过一定程度加工,出口到美国市场,这段时期一大批台湾的代工企业发展起来,比如富士康、HTC、华硕等;80年代到90年代是台湾经济转型和全面自由化时期,增速有所放缓;90年代之后至今,是台湾失去的20年,低廉劳工成本优势被大陆挤压,代工企业虽然发达但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岛内政局混乱,相比大陆的各方面优势逐渐消失,不难看出,台湾正在走下坡路。台湾经济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地方的地理状况决定了它的发展上限。台湾岛面积不大,重工资源不多,北面是大陆,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南面南海诸小国,而它岛的属性决定了它发展必须依赖外部,可以是日本,可以是大陆,但是日本又何尝不一样是岛?不管台湾的高科技,还是农业等,它自己没有能力消化,之前依赖美国市场,将来它别无选择,依赖最多的一定是大陆。可惜很多台湾的领导人虽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政权之争毁了他们的判断,只是从经济角度就知道台湾独立等于自取灭亡,抵制大陆贸易受伤害最多的他们自己。随着大陆经济越来越强大,台湾却人为排斥,必定是穷途末路,到2014年台湾GDP总量已经被大陆的6个省份超过,现在台湾的经济地位对于大陆不过随便一省份,台湾人有危机意识吗?

  二、港澳经济

  香港1997年回归的时候,GDP占全国16%,到2014年只有3%,北上广深任一城市GDP总量都高于香港,回归18年基本没什么进步,于是很多香港人把这个问题怪罪到大陆身上。下面分析香港停滞不前到底要不要怪大陆。

  香港人首先没有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偶然性。鸦片战争之后,香港被英国占去,成了为数不多的大清帝国和外国的贸易口岸,于是产生了买办阶级,意思就是中间人,或者更倾向于国外商人的中国代理人,他们的发达是在抽大陆人的血,因为贸易发达,随后金融行业获得发展,地价越来越高,香港后来成了亚洲的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开放了很多贸易口岸,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很多贸易没必要通过香港,直接和大陆交易,买卖双方受益,香港的地位下降再正常不过,凭什么要拿14亿人的血去供养香港的700万人?香港的经济出路同样是在大陆,不依靠大陆强大的实体经济,香港的金融业将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香港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大陆给香港的政策优惠将越来越少,目前深圳的国家级规划前海金融中心,不就是摆明了要和香港竞争吗?

  再来说说澳门。我们会听说很多台湾人和香港人对大陆不满,但是几乎没有听过澳门有所抱怨,为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经济上来,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85.7%依靠的是博彩业,也就是赌博,这项权利是中央政府特许的,没有第二个地方,因此在澳门赌博是合法的,正是赌博行业造就了澳门的繁荣,所以澳门很感激大陆这一点;其次在澳门回归之前,社会治安很乱,白天警察管,晚上黑帮管,人民惶惶不可终日,回归之后治安问题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澳门离不开大陆游客造就的博彩业和旅游业,同时和大陆经济没有什么竞争,所以无论是澳门特区政府还是人民,对大陆更多感激之情。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只要大陆的经济不断继续发展,台湾回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重点要考虑的不是什么时候回归,而是在什么条件下回归,怎样的条件下回归对大陆最有利。首先这是我对比香港和台湾的原因,香港回归大陆后,保留着英国人留下的那一套统治理念和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香港的发展,香港问题更多的是其内部的问题,但是很多港人归结原因在大陆身上,对大陆怨气很大,事实上大陆对于香港已经做了很多让步,给予财政补贴,小小的香港尚且如此,如今的台湾处在下坡路的拐点,倘若现在回归,将来台湾衰落,台人必定像如今的香港一样怨恨大陆,大陆为了维持政权统一,不得不抽14亿人的血去养活岛内的2300万人,并且给大陆带来更多的消耗,这样收回来的台湾是不稳定的,成本很高,那么大陆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下收复台湾呢?总结一句话就是,台湾现在还不够乱,不够惨,台湾需要自己把自己折腾得经济萧条、政治混乱、意识形态分裂,才会意识到自己更需要大陆,而不是大陆更需要台湾,到时台湾将会哭着喊着回来,重新成为中国的边陲小省,和别的省份地位相等,这样的时机才是最好的,成本最低,而且永绝后患,届时香港对大陆的态度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其次不得不说的是台湾回归对大陆意识形态的影响,前苏联的前车之鉴不远,意识形态分裂是国家衰败和分裂的开始,中国人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台湾的回归将是一个反面教材,台湾走了邪路、朝鲜走了老路,台湾的回归将更加鉴定中国人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几十年的意识形态之争将被终结。

  综合上述两点,台湾回归是一个两头吃的问题,根本的解决在与大陆自己的强盛,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是解决内部过剩产能和去杠杆问题,发展新的能源,改变经济结构,只要大陆能度过这一关,台湾最好的收回时机已经不远。

  【摘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本文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二是当前基层从严治党存在问题;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探析.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基层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研究实践表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将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我们的建党宗旨.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我国的治国理念.在从严治党问题上,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 、 等领导人多次阐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严治党的核心是************,最近一年来,党 采取一系列“从严治吏”新举措,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大查案办案力度,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也为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基层从严治党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按照 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切实把从严治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但是,对照各级党委要求和党纪条规规定,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上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

  (一)软弱涣散.一些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由于年龄、素质、管理等方面原因,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的需要,没有担当起基层党组织应有的责任.

  (二)纪律松弛.少数基层党组织纪律松弛,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不振,工作松松垮垮,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根据自身利益搞选择、做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淡漠,组织观念弱化,不能带头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群众.

  (三)作风不正.一些单位作风建设还不够深入扎实,“十项规定”“十个一律”等制度落实还未到位,公款大吃大喝、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贪图虚名、不务实效、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在部分基层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

  (四)自律不严.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资金管理、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领域违纪违法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基层干部职务不高,但涉案金额巨大,“小官巨贪”屡见不鲜;一些侵占征地补偿资金、涉农补贴的案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探析

  历史和现实警醒我们,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不可放松.

  (一)以严明党的纪律为前提,营造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的好氛围.必须从严落实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加强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用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规范自己,用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要求自己,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发生.完善重大事项督查机制,加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以严肃惩治腐败为手段,保持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动真碰硬、敢抓敢管.必须把查处和问责摆在突出位置,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推进案件查办工作,强化******败组织协调,突出资金、资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突出领导干部、中层热点岗位、基层站所和村居负责人等重点对象,突出征地拆迁、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真正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违纪必纠.坚持抓早抓小,对反映党员干部苗頭性、趋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发挥查处案件的综合效应,深入剖析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注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三)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学四比十增强”教育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以及维护和遵守党风廉政各项规定的教育,组织学习党纪条规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构建************教育社会化体系,可组织“勤廉大讲坛”、“廉政笔会”、廉政教育“阶梯教室”等活动,做优“鹤乡清风”廉政文化品牌,通过教育为党员干部补钙充电,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 总书记始终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高度,把从严治党问题提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县级及以下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在抓经济、谋发展的同时,持之以恒抓党建,严管理,不断提升从严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觅, 张晓露, 代丽冰.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几点思考[J]. 读书文摘, 2016(2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摘要: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人口增长模型来证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计划生育政策的衍变过程。在此基础针对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占世界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及人口转变乘数变小三方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果进行评估。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事情没有十全十美一样,政策随经济、历史、政治的不断革新与变化,当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大成就时,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我国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城市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这种现象造成国家人口发展的逆淘汰倾向。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住出生率迅增的状况,近几年,一胎化政策推行的今天,老龄化问题越演越热。与此同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也成为当前特别重要的问题。对此,国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本文针对一胎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新政策实施带来的利弊做出以下思考。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性别比例失调;单独二胎

  引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两者早已被人们争论很久,有不同看法的学者们和专家们对自己的理论提出许多人口政策。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出达到产业收益最大化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为适度人口。它从产业收益出发,提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适度数量才是最好的;与之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我国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30多年计划生育斗争中,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势头终于得到有效遏制,即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又使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今天的人口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率较低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男女性别失衡等问题,现家庭养老及抵御风险能力随之降低。现针对已发生变化的人口形势,为促进人口持续发展,需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作出完善和调整。综合多方面的思考,我国推行二胎政策,和一胎化政策对比,“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

  一、一胎化政策的所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素质“逆淘汰”

  高尔顿最早提出的人口素质“逆淘汰”,言简意赅的说就是社会对人口的逆向选择,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汰的现象1。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学界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提出很多质疑。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问题是否是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别导致的呢?我国一胎化政策导致城乡之间的生育率差距较大,造成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小,同时造成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那么,如何阻止这种人口素质“逆淘汰”的现象呢?其实,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原因和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有很大关系,所以,唯有缩小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人口逆淘汰的这种倾向。从提高城镇人口生育率或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两方面来考虑。

  (二)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一直都是国家的一个大难题。怎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即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导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政府和个人家庭负担加重、社会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的中国,国库资金不足,高额养老金和医疗费国家承受不了。农村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四二二”、“四二一”等倒金字塔家庭模式,首先,赡养老人给并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沉重负担,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老龄、高龄人口的增多必然分担部分劳动力,导致急需劳动力的中国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再次,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文化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影响。最终造成大量潜在问题凸显出来。

  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因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滞留,中国传统生育文化至今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等意识。除此之外,家族香火的延续,也导致农村家庭优先择男的现实。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一胎化政策。在一对夫妇只允许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外加中国传统观念滞留,多数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男孩。生物学因素是导致现今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口拐卖等.婚姻的稳定收到一定威胁。首先,性别挤压。男性过多无婚配对象现象严重,光棍汉的社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其次,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不稳定。

  (1)、单独二胎政策的利: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的利,从大的方面来说重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有效控制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在还滞留重男轻女传统思想上再加“选择性生育”的形势下,导致现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下可以大大减少这个问题的持续发生。

  另一当面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胎化政策引发“独生子女下一代夫妇最多可能赡养12位老人”的社会现象,同时给国家的经济也带来较大的难题。生育率的降低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这是必然的,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大大减少未来的社会风险。

  (2)、单独二胎政策的弊:

  首先,增加国家财政支。二胎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财政支出、福利待遇政策、环境承受力等。从宏观层面看,未来社会将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其次,增加个人家庭负担。笔者亲生经历,现有点名气的儿童衣服专卖店,一件冬季羽绒服最低价格500左右,在这个高物价的年代,养一个婴幼儿的花销难以想象。并且刚刚是一个开始。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享辱曼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J]《理论月刊》20xx(11)。

  梁发芾.“单独二胎”放与不放.《祖国》[J]20xx(15)。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形势报告会,又是从严治党工作约谈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六中全会精神,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研究部署。下面,我主要讲两个方面问题。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体现了全党的共同心声。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关键就在一个“严”字。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从严。抓思想从严,着力教育引导全党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抓管党从严,引导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意识和能力。抓执纪从严,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抓治吏从严,着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优化选人用人环境。抓作风从严,着力解决许多过去被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推动党风政风不断好转。抓反腐从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三年多来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巨大变化,党风政风民风展现的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充分表明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抉择是完全正确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总结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全面部署,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长期实践证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三年多的实践深刻表明,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扎紧制度的笼子,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切实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六中全会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12个方面作出规定、提出明确要求。准则既是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也是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形成的一系列举措的系统化;既指出了病症,也开出了药方;既有治标举措,也有治本方略,是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准则管不管用,关键看能不能执行到位。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认真起来,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只有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涵养政治文化,才能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筑牢全党步调一致的根基;只有抓好严明纪律这个关键,强化党内制度约束,才能推动管党治党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只有抓好选人用人这个导向,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才能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只有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才能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只有抓住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关键环节,既继承长期以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又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绳墨之起,为不直也。”以准则为遵循,迎着矛盾改、对准问题抓,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就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成效。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强化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作出顶层设计,为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抓好条例的贯彻执行,使其成为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行为的硬约束。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也在党内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同志监督下级怕丢“选票”,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上级怕穿“小鞋”。党内监督缺位,必然导致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强化党内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现在,我们党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目的就是形成科学管用的防错纠错机制,既使已经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又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弹复发。这次全会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正是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监督的基本法规。全党同志务必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全党一起动手。在监督体系上,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在形成监督合力上,坚持党内监督同有关国家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相结合。在监督重点上,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在监督任务和内容上,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样,我们就能织密监督制度之网,有效解决和防范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我们前进的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选择;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向纵深,是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力量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二、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细落小落地落实

  在座的各位都是各镇街区、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从严治党能否有效落地,关键就是看大家的主体责任能否落到实处。我认为,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

  (一)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坚定不移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之后,围绕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首次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负有主体责任,并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对本地区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必须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记必须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回答了问责的实施主体、对象、情形、方式方法,解决了“谁来问、问谁责、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是新常态下管党治党的新利器,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