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样看待华视96版红楼梦?
这版当着不符合敝人的审美,个人对红楼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部实在太具有地方特色……张玉燕很漂亮,不过肩膀太宽了,很难病弱,我比较喜欢她的青蛇,其他不说了吧,毕竟欧老师喜欢……
哈哈哈,恰逢知友 @荞麦花开 刚提到此剧,正好看过,就简短评论两句算是参与讨论吧。
华视这一版本《红楼梦》是“第一眼俗人”,确实有股浓浓的台湾超长宅斗伦理剧的风味气息,很多礼仪、道具、改编细节都经不起细究,且还有诸如人物两极扁平化、情节前后颠倒张冠李戴这样的深重毛病,若以一部正剧的严谨态度来看确实满身是洞。不过平心而论,我个人在观影过程中越往后看却有种“渐入佳境”的感受,“入戏”之后甚至还有了些惊喜发现。暂且凭印象囫囵讲个大概,有时间再抠情节细细道来。
华视这部《红楼梦》我前后不算很认真地当“背景音乐”放过两遍,个人觉得这一版至少有以下四个显著亮点:
1. 容量大。这一部电视剧《红楼梦》足足有73集啊,大概是现存《红楼梦》影视作品中时长最长的一个版本。作为一个红迷,我是很乐于看到编剧和导演能尽可能增大剧集容量的(87版拍得太短我一直引以为憾)。《红楼梦》是一部精细刻画社会生态和人物生活全貌的书,若是影视作品容量太有限便势必会在众多情节中取舍筛选,然而一旦有所舍弃就多少会损害到此书的全景视野,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红楼梦》来说,剧集数目宽裕一定是优点。而华视版《红楼梦》由于拍摄容量大,则更多地囊括了书里的诸多支线与细节,这是这个版本的一大优势。
2. 情节完整度高。《红楼梦》原书中有一些极其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展开的情节,我认为这一版本给出了完成度颇高的“猜想”与演示。比如有关秦可卿“遗簪”、“更衣”这两个情节(当然,我觉得秦可卿与贾珍这段关系应该还是有“自愿”甚至“真情”的成分的,而不是如此剧中处理成秦氏清白忍辱的样子);比如林红玉此人的去向以及她和贾云这段情缘的首尾曲折(这段“改编”涉及凤姐,我认为极为出彩);比如探春理家时与王熙凤之间的互相猜度又兼惺惺相惜(虽然这段处理得有些过余远离文本了,但我认为还是符合逻辑的,编剧对探春这个人物有自己独到的提炼和升华);比如“哭向金陵事更哀”以及王熙凤之死(这段续写在情节层面上是非常精彩的);比如宝钗嫁入贾府后在家族倾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我觉得编剧能在自己的逻辑闭环里把这些情节补齐,还能剧情连贯、前后呼应,已是非常难得了。并且我感觉这一部的编剧是熟读《红楼梦》的,所以才能根据文本和批语细节攒出一个极完整的剧本,虽然这个版本所续的结局未必被所有《红楼梦》读者认可,但我完全能体察到编剧的精思与苦心,这跟10版编剧团队的创作状态还不大一样。
3. 扬钗不抑黛。老实讲,我目前所看过的《红楼梦》影视版本多少都有些褒林贬薛(可能是受续书影响,有的也未必是明显地“贬薛”,但总归都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刻画了黛玉的美好,而“弱化”了宝钗的角色魅力)。但华视版让我吃惊的是,编剧毫不保留地表现出对薛宝钗的“重视”与青睐(当然也并没有捧高踩低),对于文本中有关宝钗的某些“模棱两可”的情节,编剧也毫不犹豫地择取了更能体现宝钗“善意”的一种解读。我不能说这个角度就一定更准确地把握住曹公对薛宝钗这一人物的真实创作意图,但它给观众提供了理解宝钗的另一种视角,一个完全成立的视角,在这一点上此剧是成功的。至少看完这个版本,大部分人应该对蘅芜君“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这些文本明确提到过的特点有了更具象化的了解,而不是总以一种将信将疑的心态去描摹一个“大真似伪”或“大伪似真”的形象轮廓。另外,这版《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也比较接近我自己对此人物的揣摩。
4. 更“直白”地展现了潜藏在贾府中的多重矛盾。比如在府内有长房与二房之间的矛盾(长幼地位之争),婆子与丫鬟之间的矛盾(新旧势力之争);在府外有牵扯朝中局势的政治矛盾,涉及平民百姓的阶级矛盾等等。当然,这一部分是见仁见智的,很多情节填补也是基于编剧自己的解读与猜臆,但我个人认为编剧的很多大胆处理有助于整个剧本的完成度以及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个加分项。
总的来说,初看这一部《红楼梦》确实有些“辣眼睛”的,大概是制作方为了迎合部分台剧所特有的某种大众审美而有意突显和制造了一些情节冲突,却很遗憾地以模糊时代差异和牺牲部分人物的复杂性为代价;比如生生把邢夫人演成“丑角”,比如夸张表现黛玉在贾府中寄人篱下甚至受下人怠慢刁难的凄苦处境,比如给晴雯强加一个“反封建、求平等”的女斗士形象,比如硬是把薛姨妈从一开始便刻画成一心撮合女儿做宝二奶奶的“催婚老妈”,等等。但如果我们以“雾里看花”的心态去看这部剧,便可能会发觉其形虽然扭曲可笑,但其神还是不碍大节,甚至还有非常独到传神的地方。我个人推荐着重看这一部里的薛宝钗、袭人、贾探春、王夫人、王熙凤(后期)、贾琏、紫鹃、小红、丰儿,与其他版本的这些角色合观是绝佳的对照补充。
如果一个人只愿意看一部《红楼梦》影视作品,我无需多想自然推荐87年王扶林版;但如果该观众愿意再多看一部,那么我会极力推荐96年华视版;因为87版的确优秀得相当全面,其余版本在相同赛道上无出其右,但华视版一股异流,在叙事、解读、改编、风格等各方面都几乎完全不与其他版本雷同。能有这个版本参照阅读,我这个红迷是很感激的了。
欧丽娟极度安利下我也去看过这版,林黛玉巨美巨健康,不像病怏怏的,宝钗宝玉成亲那晚,宝钗要求花轿先路过潇湘馆,姐姐你是爱妹妹的对吗?
看完了,还是想写个长评。这版缺点亮点都很多,总体来说亮点多于雷点,非常值得一看。(有原创结局的剧透)
先说长达73集的剧本的亮点。编剧丁亚民其他作品红尘有爱,京华烟云我都看过,可以说他本人才华横溢,对于原著和脂批都非常熟悉。
1、太虚幻境揭示命运主题
红楼梦如果删掉太虚幻境和木石前盟,删掉了命运,还剩下什么?相当篇幅的宴会,一定篇幅的大家族乌七八糟勾心斗角满地鸡毛,几对男女的爱情故事。喜闻乐见但完全没有艺术性了。华视因为条件所限,太虚幻境的拍摄不可能像北影或者新版那么精美。但的确把太虚幻境该有的精华部分拍出来了,即对全书主旨的揭示。宝玉游太虚幻境时通过一首mv表现判词的剧透作用,不得不说是一种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很讨巧的做法。96华视版 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结局 千年风雅 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片尾宝玉重回太虚幻境后,警幻仙姑揭示情榜,除了脂砚斋批注中黛玉的情情,编剧丁亚民自编了宝钗的“情无”,凤姐的“情才”,湘云的“情真”,并给了钗黛情榜的解释,台词也很讲究,不是挤出来的:
华视原创台词
警幻:黛玉是世间最痴情者,所以是情情二字。宝钗最是世中情之超然者,所以是情无二字。
2、诗社删减合度
很多人没看过华视或者没认真看,就说华视的诗社几乎全部被删减。我不知道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华视只是没有拍87版唯一拍过的芦雪庵联句。
对于每场诗社的处理,编剧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海棠社,重点拍探春起社,众人起雅号。之后镜头转到宝玉在水边吟诵黛玉的海棠诗并连连夸赞,袭人等丫鬟便问宝姑娘做得如何,宝玉便说众人对于钗黛诗的不同评价,但他还是觉得……一语未了,众丫鬟一起笑道:“林妹妹的最好!”之后拍接湘云到贾府,湘云展示自己一口气写的两首白海棠诗。
编剧的这种处理回避了作诗的拍摄难度(把吟诗作句的场景画面化需要导演有极高的审美素养,北影和新版可以一看,不过很多时候拍得流于表面,像诗教片),突出了原作者想写的东西,探春和众姐妹的风雅,钗黛的一体两面,宝玉对黛玉的偏爱,湘云的才情。试想如果只单拍芦雪庵一回,根本区分不出不同人物的特点。而且芦雪庵联句本来就是为了烘托“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以及引出访妙玉乞红梅。华视恰好也把这两处拍得很好,对妙玉的心境有很细腻的处理。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雪中的湘云(王玉玲的湘云高挑苗条,灵动英气,是毫无疑问的最佳版本,杠也是我对)
闺中集艳图(张玉嬿的黛玉演技与颜值兼具,接近原著中的绝代姿容稀世俊美,很有贵族气,姣花软玉一般的大家闺秀)
而螃蟹宴一回,华视重点拍夜拟菊花诗,宝钗的周到与湘云的才情和苦楚。(这版很重视湘云的才情)第二天的戏也拍出来原著中轻松调笑的氛围,特别是凤姐与鸳鸯之间那种成年人的玩笑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也为下文鸳鸯抗婚作了铺垫。黛玉夺魁的菊花诗没有拍,个人认为可能考虑到黛玉已有题帕和后面的桃花诗,显得重复。螃蟹咏没有拍则的确很可惜。
凹晶馆一回拍得没什么问题,引出了妙玉。将黛玉、湘云、妙玉这三个奇情女子的性格特点都展示出来了。特别是中秋宴还加了惜春表示自己实在无趣要离席,探春劝说,迎春沉默的戏。都很符合人物性格,也为惜春杜绝宁国府做性格的铺垫。
桃花社则是强调钗黛合一(这版编剧很强调钗黛合一),黛玉在屋中写完出门,宝钗进门展读。这些对诗社的删减和取舍是另外一种看红楼梦的角度,也很有价值。
3、依据脂砚斋批注拍出了最接近作者原意的结局。
结局有22集之长,有头有尾。首先把每个人物的结局都拍完了。没有弄丢人物。例如惜春如何出家,巧姐被卖,刘姥姥救巧姐,妙玉沦落风尘,李纨在成为诰命后突然死去。以及元春托梦、贾母去世,还有平儿、袭人、鸳鸯等大丫鬟的结局都拍得很完整。
其次把贾府为何倒台交代得逻辑清楚。中间穿插黛死钗嫁,宝黛的爱情悲剧被置于所有人即将面对死神的悲剧之下。而贾琏休妻整出戏则和贾府的毁灭丝丝相扣。这是后22集非常两眼的亮点。抄家原因的铺陈和凤姐的塑造融为一体。
华视版把石呆子事件拍得非常完整,并通过这件事的经手人贾琏,把王熙凤与这件事链接起来。多次表现凤姐对于石呆子一事的知情。在元宵夜一回,改编石呆子疯狂诅咒贾府后一头撞死在荣国府门口的石狮子上,与里面的热闹对比强烈,很有艺术效果。而凤姐流产也拍得很细,在众人看烟花的喧闹中突感不适。可谓乐极生悲,提前预告繁华下的凄清,安宁后的险境。台湾华视版红楼梦原创情节:石呆子诅咒贾府+自尽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贾府在贾母去世前就已经朝不保夕,凤姐和贾琏的矛盾则在贾母去世后因为无钱可用而彻底爆发。贾琏休妻也逃不开一个钱字,贾琏逼问旺儿得知凤姐的私房都去放利钱了,于是他将放利的票抢过来,随即以尤二姐为理由发难,为的是将凤姐清除出贾府,独占财产。这个休妻和决裂动机比起87版没有动机的批斗会,是很有说服力的,毕竟贾琏也不是完全没智商的或者什么情种,如果没有好处,他和凤姐作为利益共同体是不会闹翻的。
贾琏休妻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凤姐与贾琏的斗法最终因为凤姐回王府提前得知贾、王两家即将被抄而暂告段落。而凤姐正欲力挽狂澜,抄家的人便到了,这样的情节也很动人心魄。之后的情节,丁亚民应该参考了高阳的红楼梦断。石呆子事件再次被王熙凤拿来作为与贾雨村斗法的把柄,但最终力不能逮。凤姐宝钗斗法贾雨村的情节,也应了“钗于帘内待时飞”。
湘云的结局,毫无疑问比做船妓更贴合作者原意。华视版湘云和卫若兰结婚前,宝玉将金麒麟送给卫若兰。湘云婚后非常幸福,不久史、卫两家俱没,卫若兰被发配边疆后死去。湘云沦为乞丐,乞讨中遇到沦为更夫正在打更的宝玉。宝玉将湘云带回家交给宝钗,后宝玉悬崖撒手,湘云和宝钗在一起相伴到老。应了白首双星。
宝玉的情节,的确有参考到悬崖撒手这些细节。比如重回幻境后揭示情榜后,警幻请宝玉离去
宝玉,请回吧,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你以为人间皆是幻,这里便是真吗?这里是太虚幻境,比人世之幻更是虚幻。天上人间皆不是真的住处,真的住处,便只有心中所悟
之后镜头转到贾政在流放地做苦功,恍惚看到宝玉前来,走到悬崖边,只见宝玉与他磕了三个头,在僧道的陪伴下离去。
4、编剧在原著之上的再创作,丰富人物形象
编剧原创了很多情节,其中有不好的,也有很多符合人物性格,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首先对于黛玉和宝钗的塑造。人物形象立体,尊钗不贬黛,强调钗黛合一
很多人说87版黛玉比这版好,因为这版美化宝钗,还加了很多黛玉被下人婆娘嚼舌头的情节。87版编剧捧黛是很明显的,但这是建立在贬低宝钗和袭人的基础上的。例如袭人告密宝钗上位等原创情节(即使原剧本告密的不是袭人,这种才子佳人必有小人作乱的庸俗情节也是原著第一回就吐槽过的)而且因为种种原因,87版黛玉最终效果经常给人黛玉尖酸刻薄哭哭啼啼的误解。现在各种陈黛玉的视频还有林怼怼的标签。恕我直言,这样标签化林黛玉真是把她看庸俗了。
黛玉在原著中形象是非常多面的。
首先黛玉是大家闺秀,很有贵族气质。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王熙凤眼中“极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衣品上穿着亮丽,用软烟罗糊窗户,小费随手就是五百钱,玻璃绣球灯跌了也不值钱。这样的人该是什么气质?总之不是过苦日子的脸。
之前看到居然很多人批张玉嬿的黛玉进贾府不够“拘谨”“怕生”,黛玉由国公府千金贾敏教养,不是丫鬟,她与长辈答话时自然应该表现大方自然。何况她心较比干多一窍,为什么要强行降智,表现得小家子气呢?华视在贵族气这一点是很下功夫,原创了很多黛玉管理潇湘府,黛玉打赏下人的情节,举手投足都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黛玉进贾府与凤姐行礼
黛玉管理潇湘馆
原创台词:
老太太疼的人可多了,又何止我一个?你们别这样巴巴的四处张扬,惹人笑话了。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人家以为我们爱拿老太太自抬身价,反而会得罪人了。
在贾母这样长辈跟前,黛玉是非常讨人喜爱的。不止是因为贾敏,黛玉的性格活泼,聪明伶俐都符合贾母的审美。贾母喜欢热闹喜庆,她最疼爱的黛玉气质怎么会是随时一脸愁苦厌世的文青气质?即使有孤标傲世偕谁隐这样的诗句,也是黛玉的品格高洁,而不是把厌世和“我是世外仙姝”写在脸上。华视多了许多黛玉和贾母的互动,张玉嬿也将黛玉在长辈眼中的知书达礼和惹人怜爱诠释到位。
在姐妹眼中,黛玉口直伶俐,幽默风趣。张玉嬿演林黛玉时的年龄是25到29岁,年龄偏大因此有时候显得稍浮。但大多数时候,关于黛玉娇俏面的拿捏还是很好的。也增加了很多探春迎春说“最喜欢听林姐姐/林妹妹打趣人”之类的台词。对紫黛情的刻画也是这版黛玉的重点,加了许多紫鹃黛玉谈心的原创戏份。
宝钗黛玉关系上,这版着重刻画了钗黛情谊。增加了许多互动,强调钗黛合一,一体两面。宝钗到最后都是更加看重黛玉,甚至黛玉死后,拍了蘅芜君泪洒相思地。枉凝眉也是钗黛共用的。(这也是有依据的,例如《长生殿》: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价寻怀梦摘遍琼田。因此阆苑仙葩解释为宝钗也合理)
宝黛爱情上,很强调木石前盟。
华视原创黛玉台词
黛玉:总说我心事难解,难懂,好难伺候。我说,我纵是丈六金刚,也不过菩萨所化,菩萨所给性命,菩萨所给悲喜。到现在,你总答得出谁是我心中菩萨,谁是我心中正道,命中涅槃正果了吧?
黛玉:天地间本就是有了我,再有了人,有了人我之间,便生出许多烦恼。
宝黛最后几面时的对话
(编剧没有落入才子佳人俗套,各种点明前缘主旨)
宝玉:丈六金刚身,我是什么?
黛玉:是你一经所化。
宝玉:弱水三千,我又是什么?
黛玉:你是只取一瓢饮。
宝玉:你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呢?
黛玉: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宝玉: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呢?
黛玉: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宝玉:无可云证了呢?是立足境……
黛玉: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此外对黛玉处境的刻画,各种加戏,黛玉自伤自叹,鱼眼睛们对黛玉的口舌是非,夸宝钗贬低黛玉,骂她白吃白喝。有好有坏,见仁见智。原著中也有几笔曾提及黛玉经常独自在房中流泪自伤,以及宝钗来了之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黛玉也曾表达过对宝钗的羡慕,对自己处境的悲伤,怕多事让众人来咒自己。这样拍也解释了黛玉为何不敢吃燕窝,感觉风刀霜剑严相逼,性格的成因。不好的一面自然是破坏了原著的美感,凌空添了八点档的庸俗乡土气息。过多的加戏有时候的确破坏原著带给人的印象,但大体而言,编剧保留了人物精华。
宝钗则是编剧非常看重的角色。非常符合脂批的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 钗黛合一前面讲过,这版宝钗内心拍得很细腻,也详细拍了许多关心姐妹例如夜拟菊花题的场景。最后更是与凤姐一起,被编剧拔高成为贾府真正的救世主,身为裙钗力挽乾坤。宝钗也没有经历被发卖这样的侮辱,众女眷被解除监禁后,自安于贫,最后和湘云相伴到老。
原创剧情宝玉宝钗湘云重游大观园,蛛丝儿结满雕梁 。
探春的塑造更符合原著中才高志大,平常气质就是温柔女儿家,关键时候带刺的玫瑰花。不是一点就炸。探春理家更是加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王玉玲的史湘云更符合身材高挑苗条,美丽有才情,性格英豪阔大,爱打抱不平的形象。而不是矮胖爱吃,像小燕子一样吵闹。
凤姐不再是一个短视的心狠手辣才高命短封建地主婆形象,前面已提到了许多。最终她的原创台词与宝玉的结局一起,构成了红楼梦的主题:乐极悲生,物非人换,由来一梦,万境皆空。
5、编剧的立场:对于女性的维护,对生命的关怀,直面揭示男性之恶
编剧尽管爱重凤姐,对于尤二姐依旧给予了高度的同情,加了许多二姐失宠后贾琏的无情和滥俗的刻画,并不惜给贾琏、宝玉加了一些原著中没有的缺点。(比如贾琏最后动手打凤姐)对于秦可卿的遗簪、更衣,编剧也是全程保护可卿,让这一切都是贾珍捡到簪子被尤氏发现后的误会,而尤氏将簪子放在熟睡的可卿枕头边上也是无声胜有声的改编。最后可卿无奈上吊自尽,令人痛惜。此外可卿治家的远见和才情,平儿和凤姐的情谊,凤姐多次和贾琏火拼时对于贾府爷们败家的怒斥,贾琏休妻时凤姐的辩白,都很有意思,反映了编剧对于女性角色的怜惜。
对生命的关怀体现在作者的悲悯心上,最后结局万艳同悲,而不是强调阶级性,地主的倒台,人民群众的胜利,封建贵族的倒台。例如众丫鬟被发卖的前一夜,秋纹撕袭人,被平儿制止:
人生便是随缘,惜缘。大家有缘一场,终归究底,他们主子是主子,咱们奴才是奴才,心里的苦,也只有这些姐姐妹妹们婶娘大娘们能懂。明天一别,要是还能再碰头,大家便把往日的好都记得,互相问一声好。这样,也是人生一场值得。
其他优点
1、主要角色选角出色,专业演员表演可圈可点
张玉嬿的黛玉脸型符合原著中的薄面微腮,气质风流袅娜有贵族气,眼睛看上去也注意到了似睁非睁的眼神。颜值是全剧美女中的最美之一,契合原著黛玉的颜值水平。原著黛玉,薛蟠见了能酥倒,是雅俗共赏的大美女不是所谓的气质美女。至于被诟病没有病怏怏的气质,林黛玉娇袭一身之病,态生两靥之愁,重点也在娇和态上。假如没有娇也没有态,光是个病人,能有美感吗?何况黛玉的病更多是文学性质的,不是完全视觉效果的。
黛玉闻噩耗时的表演,没有瞪大眼睛往后退或其他肢体,而是全身麻木眼神复杂心碎
缺点在于肩膀太宽纤弱感不足。表演上作为科班出身,张玉嬿在出道的第一部作品里能将黛玉许多复杂的情绪表达精准。比如送宫花时,只是淡淡说一句别人没有的也不给我,随即起身走向窗边若有所思。
比如探宝钗半含酸,酸话都是半开玩笑似的说。秋窗风雨夕时听到宝钗以后经常来陪自己自然一笑。
邹琳琳的宝钗,气质文雅雍容,眼如水杏,身材丰腴。缺点是经常得罪化妆师,以及后22集被徐贵樱的凤姐演技压了。
王玉玲的湘云、毛训容的探春,身材长相都符合原著描写。徐贵樱的凤姐眉眼最符合原著描写,身材也是体格风骚,年龄感问题还是存在。钟本伟的宝玉正邪气兼具,适当女孩气也符合原著中的“女孩”品格,可惜演技与其他人比流于表面。
徐贵樱的凤姐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的邓婕的表演方式,更突出了凤姐的阴毒和两面三刀,比较符合粉面含春威不露,缺点除了肢体语言的夸张,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配音,现场收音听起来和其他人的后期配音不在一个世界……结局部分用了配音好很多
此外,萧艾的袭人似桂如兰、杨洁玫的晴雯娇憨明丽、周承芳的紫鹃聪慧忠心,韩湘琴的王夫人,汤兰花的元春,周筱云的尤二姐都是形象演技兼具,非常突出的版本
2、神话色彩浓厚,音乐不只围绕宝黛,片尾曲契合主题
华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配乐除了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还有乐中悲、虚花悟、好了歌,不再把音乐集中在宝黛爱情之上。片尾曲的原创歌词非常符合原著中石头回到青埂峰下的心境:苦海一扁舟,独自梦红楼,白云一片去悠悠。飘零满江红,叶落知三秋,茫茫一片云飘飘,四方任逍遥……趁未凋残夕阳时,再看红楼花更瘦…前世今生相逢时,红楼梦里寻红楼……简直就是那块石头回到青埂峰后记录故事的心理活动
3、不同剧情线的布景风格分明,许多构图恰合“偷窥”视角,点出人物关系
华视红楼梦的石头偷窥视角在凤姐那里是风月片即视感,黛玉那边的画风还挺古色古香的,恰好是原著的两条线,木石前盟金玉缘的诗意爱情和凤兮凤兮的世俗拥挤。
凤姐这条线的气质是世俗拥挤,画风就比较偏市井和风月。宝黛的画风则明显古色古香一些。红楼梦本身即是石头的偷窥,许多构图也提现了这一点
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上,华视版有许多巧妙的构图,令多角关系不言而喻,比起ppt大头贴来回切换,这样的表现方式更符合电视剧规律。譬如宝黛钗湘四角关系(宝黛钗三角关系的构图更多,不赘述)
主要缺点:凤姐前期演技过火(但是自己配音还是好评)宝玉演技浮于表面,男性角色气质庸俗丑陋,下人婆子表演夸张乡土化,台词口水庸俗化,邢夫人赵姨娘丑角化,没有礼仪指导,画风陈旧有时代感。编剧为了戏剧效果依旧采用调包计但同时尽力洗白贾母王熙凤薛宝钗,贾母始终站黛玉这一边,王熙凤薛宝钗还是好姐姐甚至把黛玉的宝玉你好改成宝玉,都知道的。但效果还是比较别扭。
最后,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对于古典的想象。拿任何一方的标准去要求另一方是不公平的。以及戏曲演员风格不是古典的唯一标准,因为古代唱戏的是下九流,黛玉宝钗不可能迈着唱戏的步子拿着唱戏的身段。尽管很美,但这不是标准,原著才是标准。
红楼梦的四大名著概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有的,之前定位就是市井小说,没必要去要求完全统一的严肃的气质。各版翻拍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角度,提供不同的视角与经验。真正喜欢原著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翻拍。
缺陷:服化道一看就是90年代的古装台剧,妆容太浓了太成熟了点。细节很多地方不注意,配音水平也不高,还换配音过。有些过分美化女角色进一步丑化男角色。
较为失败的角色有贾宝玉的演员钟本伟,其实表演上尽力了,但是本人形象不成,看着太猥琐像贾环。除了整体风格,这版的宝玉是第一劝退对象。男角色整体都不咋的。
凤姐演的还可以,形象太老不够美丽。李纨也还是老了点。
优点:情节最最完整的一版,80回后的剧情是目前拍的最好的。没有一味按照续书,也做了自己的改编。87版太短太直白惨烈,很多细节和人物没交代清楚。89、78和10基本照着高续。黛玉传没处理好宝钗的情节太简略。只有这版对宝钗没有压低,凤姐死后还操持了一段贾府。
黛玉张玉嬿颜值非常高,只有陶慧敏可以一战。就是病态不足而且人太高了,比宝钗还高。
宝钗邹琳琳有面若银盆的感觉,可惜矮了点。
曾亚君的赵姨娘好看,演这个角色可惜了。
妙玉除了黛玉传,是最好看的一版。
第一个湘云王玉玲就是京城四少的叶雨桐,也是挺不错的,可惜红颜薄命,所以后面换了人。
元春是汤兰花,年纪大了点贵气很足
周筱云的尤二姐真正是颜值担当,87我也觉得尤二姐最美,但是比起来还是觉得这版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