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形象分析范文
于连形象分析篇1
关键词: 《红与黑》 平民 矛盾 野心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如果说一个人生到这个世界恰好是一个男人的话,就应该为他的野心而奋斗,哪怕这种奋斗要以生命为代价。于连――文学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文学长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拥有“英雄主义梦想”的觉醒青年们深刻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只要自觉实现自己的野心,那么一切都会来。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伤恋人,被处死刑。
于连有着极其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他清楚地知道是自己的贫困跟他们的财富打交道。他对平民阶级的活力充满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阶层向现实抗争。但是同时他向自己的命运发怒,身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与他希冀飞黄腾达的个人野心紧密联系。他在瓦尔诺家里参加晚宴请后一方面痛骂这可鄙的财富和建筑在其上的享乐生活,另一方面决不放弃获得这种财富和享乐的决心。他有着极其复杂的思想和性格,因为他英雄主义的动因是平民反抗意识和个人进取野心的结合。他声称:“不能堕落到跟仆人们在一起吃饭。我的父亲逼迫我;宁可死。”
他是这样一个群体的代表: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却没有出色的背景,拥有崇高的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取笑,他们的意气风发却为自己招来无尽的灾难。他们的控诉是一个病态社会开始治愈的希望。可是在这样一个英雄缺乏的年代,这样的控诉不如让我们化为自己的英雄气概实现。于连的两次爱情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它是对门第的强烈冲击,他与雷纳尔夫人、与拉莫尔小姐。两个贵族女性虽然她们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但她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门第的反叛。她们对于连的爱都有一种壮烈的意味,含有一种英雄气息。至于于连,他的爱情道路是他小资产阶级个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恋爱婚姻平等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的爱情是他的责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纳尔夫人或出于他的责任,或为了嘲讽雷纳尔市长,或为了减轻她对他木匠儿子的轻蔑,或为了将来为从事家庭教师这卑贱的职业找一个“爱情”的高尚借口。他要博取拉莫尔小姐的爱,只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们更有被爱的价值。他的爱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识,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义。《红与黑》的爱情与我们所熟知的爱情是如此与众不同,可是在我们一去不复回的人生中爱情路边最美丽的风景也不是默默注视着我们,细细品味我们,选择它的归宿吗?于连丰富的学识和崇高的个人理想,以及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让他有足够的理由让爱情垂青他。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司汤达之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瑞那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瑞那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参考文献:
[1]王梓屹,钟良.谈《红与黑》中的于连[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何顺莉.从于连的人物形象看人性的弱点[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3]童晓燕.蜕变与恪守之间的人性显现――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朱学勤.警惕“于连情结”[J].世纪行,2003年09期.
[5]郭卫红,陈进展.浅析于连的内心世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2期.
于连形象分析篇2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生经历;性格;形象特征
前言:《红与黑》是一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创作背景所创作而成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于连的悲惨人生经历对当时的社会场景进行了生动再现,深刻揭露了当时法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具有崇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能够引发人们自我反省,尤其是对于连人物形象特征的解读。
一、《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经历
于连,出生于法国维尔叶尔城的一个木匠家庭之中,从小聪明好学,并有着非常坚定的意志。少年时代的他接受着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促成了其对不公平、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愤慨性格,并下定决心要跻身于上流社会,幻想着要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走一条“红”路。然而,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这样的想法,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于连时常抱着书本不放,不愿意干体力活,因而经常受到家人的责骂[1]。
到了14岁时,波旁王朝复辟,重新恢复了以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复辟直接将于连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打破,迫使其不得不探索其他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成为年奉十万法郎大主教的幻想驱使下,于连进入了修道院,开始了对神学的刻苦学习。由于对《圣经》倒背如流,因而其受到了院长的重视,将他推荐给德日那市长,做市长家里的家庭教师,这是于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德日那市长家里,于连受到了市长夫人的轻蔑对待,但却竭力保持着平民的人格尊严,并费劲心思想要征服市长夫人[2]。后来,于连被送进贝尚松神学院,成为德拉穆尔侯爵的秘书,获得了侯爵女儿马特尔的芳心。若于连能够娶到马特尔,其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便会实现,但在法国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贵族们完全不能接受一个平民跻身上流社会,最终使于连的梦想彻底破灭。
二、《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解读
(一)复杂、多重的性格特征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主人公于连,有着复杂、矛盾而多重的性格,主要体现在自卑与自尊、反抗与妥协、真诚与虚伪。小时候的于连不愿干体力活,经常受到家人的责骂,加之平民的身份地位,使得于连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接受平等自由、独立的启蒙教育后,他强烈的渴望跻身上流社会,而这种渴望越是强烈,就越是无法回避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进而从自卑中衍生出了强烈的自尊心理。这种自尊心对于于连来说是不可侵犯的、敏感的,可以放弃财富权力也容不得自身遭受侮辱和蔑视[3]。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波旁王朝下,从社会底层跻身上流社会的想法以及这种行为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于连却真诚勇敢的以此为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一些卑鄙、虚伪的手段。比如,于连本身是非常崇拜拿破仑的,渴望能够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但为了取悦贵族,却虚伪的在公共场合辱骂拿破仑。本身并不信仰上帝,但却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努力学习神学,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于连虚伪的人格。入狱之后的于连对自己的虚伪、不择手段感到非常的惭愧,决定摘下虚伪的面具,坦然的接受死亡,可见于连的真诚并未缺失,只是在这样的社会制度、王朝背景下,坦露真诚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4]。
平民出身的于连对上流社会、贵族阶级中的贪婪吝啬、傲慢轻蔑感到无比的厌恶和痛恨,他鄙视德日那市长的吝啬与贪婪,并勇敢的对市长的训斥进行反抗,他接受不了市长夫人对自己的轻蔑态度,于是决心将其征服,这种种行为充分的反映出了于连的反抗意识。但同时,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于连又不得不向贵族阶级妥协,接受侯爵授予他的勋章。
(二)悲剧人生的现代启示
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于连亦是如此。于连不乏智慧,却因出身卑微而受到轻蔑和侮辱;他拥有远大的理想,却因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最终化为泡影。在人生的不同经历中他努力的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尽管途中迷失了自我,做出了许多违心之举,但最终通过自我反省而意识到了真正的自我。《红与黑》中,于连短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给予我们现代的启示意义是一个人应努力奋斗,积极拼搏,敢于向不平等社会制度挑战和反抗。总之,于连自卑又自尊、真诚又虚伪,反抗又妥协的多重性格给予我们的启示非常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三、结语
通过对《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深度解读和其所带给我们现代启示意义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人们在拼搏,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应学会认清自我,保持自我,善于分析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能迷失自我。有时候红与黑只一线相隔,关键在于当事者是如何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63-65.
[2]王小英.“中项”偏边与身份焦虑――《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一个符号学解读[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4):45-51.
[3]魏苗苗,房存.想象性身份幻灭与自我的回归――对《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拉康式解读[J].名作欣赏,2012(36):49-50.
于连形象分析篇3
关键词:红与黑;爱情;于连;德?雷纳尔夫人
《红与黑》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于连的第一次恋情,是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本文从德雷纳尔夫人对于连的重要性和夫人的性格分析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德?雷纳尔夫人在书中的重要性
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在19岁时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和市长夫人恋爱。事情败露后被迫到神学院投靠神父。后来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能继续留在那里,于连又被介绍给宫廷大臣当秘书,从此,于连打开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于连十分能干,受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效劳。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人马蒂尔德的爱情,并迫使侯爵承认他们的结合。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想办法让市长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系。于连气愤至极,枪击了市长夫人。尽管马蒂尔德等人极力营救,于连还是被判处极刑。
所以,德?雷纳尔夫人在书中对于连的命运起到关键的作用,分析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德?雷纳尔夫人是一个纯朴、温柔而胆怯、天真善良、贞洁而热情的法国外省贵妇人的形象。但是在与于连这个家庭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她毫无保留的爱上了于连,不能自已,她对于连充满了真实的爱情,但是不道德的,德?雷纳尔夫人陷于矛盾困苦中。她特别善良并及其相信上帝,正是因为太相信上帝,沉浸在悔恨中的德?雷纳尔夫人,被人利用,听信教父的话,写了揭发信,断了于连的前程。于连赶回来,想枪杀夫人,但夫人没死,也正是这一声枪响唤醒了于连,于连才认识到自己的真是爱情,才心心相印。但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1.德?雷纳尔夫人是单纯善良的
在爱情方面单纯到近乎一张白纸,所以在她开始爱上于连的时候,她把自己的爱情当做了善良的表现――关心、关爱(买衬衣),但是当她的意识慢慢认识到自己对于连的感情不是普通的关爱,而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的善良被以基督教的名义,以社会的名义,用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悔恨所引起的痛苦折磨着她。正是从她的这种对爱情的无知和知道之后所产生的至为痛苦的悔恨。我们看到了夫人的单纯和善良。
2.德?雷纳尔夫人是真诚和勇敢的
这种真诚是在她对于连毫无保留的,没有任何掺杂的爱情中体现的。哪怕是当这种爱情触犯到他最根本的底线――会因此而下地狱,她也义无反顾的、死心塌地的,真真实实的爱着于连。
当德?雷纳尔夫人因为爱于连悔恨到极点,痛不欲生,没有任何出路的时候,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爱于连,哪怕会因此而下地狱也在所不惜。从这一点,我们看到德?雷纳尔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勇敢。
3.德?雷纳尔夫人是高尚无私的
在德?雷纳尔夫人的脑海中,从来没有低俗、邪恶、利己的念头,相反她的念头都是淳朴、自然、高贵、温馨的,无论在遇到怎样的场合当中,不论是在爱情还是在家庭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德?雷纳尔夫人的牺牲精神。
在得知于连被处死的那一刻,德雷纳尔夫人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悲痛,于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这何尝不是一种坚贞。
参考文献:
[1]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2]王立道,甘大祥,沈来清,中外文学人物荟萃【M】,1983年
于连形象分析篇4
【关键词】于连 《红与黑》;性格;时代意义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1828年10月《司法公报》报道的一桩刑事案件《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启示的故事框架创作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都融入了作品中,成功创造了于连?索雷尔这个悲剧主人公。作为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仔细阅读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身上,具有和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不少的时代意义。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①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刻刺激着他,他惟恐自己出身贫民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蔑。于连18岁时,西朗神父介绍他去做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的待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下转第32页)意当佣人。”②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③因为意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所以他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丑陋观察的十分透彻,怀着强烈的愤懑。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是“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厌恶”,他虽然痛骂他们所取得的肮脏的财富和建立在这种财富之上的享乐,但同时又渴望着这种财富和享乐,不断追求。这是他矛盾性格的体现。
于连是世界人物画廊里的一个经典形象,所以他复杂的性格也历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从他的性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悲剧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从中窥见当时整个社会时代的缩影。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做的也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打磨和人生阅历的增加,笔者对这部作品和于连的性格必然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小说中,于连时刻都在反抗着这个社会,他的性格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反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不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冲突,这都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p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一类。他是一个“理想型”青年,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
于连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矛盾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弱,虚伪的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他出身低微,在环境的重压下,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他的心灵中酿成了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多重心理矛盾。从当家庭教师到被送上断头台,这短暂的生活经历,实际上是他内心多重矛盾交替展开的过程――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主要是自尊与自卑的冲突;在神学院中,主要是虚伪与正直的冲突;在侯爵府中,主要是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冲突。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我觉得“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时,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④从这句话中不难发现于连记得感恩,在想着利用女人发迹的同时,他也会感谢女人给他的一切。有时候,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得不让人感到他的真情所在。
纵观于连短暂的一生,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个人奋斗的道路。他的一生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一生,他并没有向统治阶级投降,他曾对自己做过公正的总结:“我动摇过,我受过颠簸。总之,我不过是一个人……但是我并没有被风暴卷走。”⑤
于连是法国封建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人物形象,有广泛的典型意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通过自由竞争可能进入资产阶级行列而获得他们的个人利益。但是,在封建复辟时期,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妄图恢复过去的旧制度,这就必然会引起象于连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的抗争。作者曾说:“在法国有二十万个于连?索雷尔,他们眼见许多吹鼓手、下级军官和见习生平步青云而成为拿破仑帝国的元老和公侯之列,你怎么能期望他们不去反对那些昏庸无能的高官显爵呢。”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典型地反映了这些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封建复辟时代为谋求个人出路而进行的反抗。所以于连的个人反抗的悲剧就是历史的悲剧。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却又不愿厚颜无耻地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于连在法席上的一席话,揭示了这一真理。
于连的形象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司汤达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亲身参加了为保卫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在资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中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他把平民出身的于连作为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来描写,肯定他的反抗,欣赏他的聪明才干,同情他的命运,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可以说,司汤达所塑造的于连,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骗子”,既不是“革命者”也不是“投降者”。
于连一生坎坷、曲折。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基因造就了于连矛盾复杂的个性。他的矛盾是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趣和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和反射,但是,《红与黑》中,作者并没有将法国大革命中复辟的斗争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却用几个复杂的典型的环境(如德?雷纳尔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邸),让主人公于连穿梭于其中,真实地表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尖锐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也再现了法国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为于连性格的滋生、发展、完成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可以说,《红与黑》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以后的历史氛围。在于连生活的那个小城维立叶尔,耶稣会横行霸道,自由资产阶级虎视眈眈,封建贵族则感到危机四伏。不过,从上到下到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巴黎的上流社会烦闷无聊,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夸夸其谈。在巴黎,在外省,复辟的贵族和反动的教会都一样害怕再一次革命的到来,这是一个停滞、委琐、丧失了活力的社会。自由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勾结。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象于连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平民青年,要想实现自我价值,不是同一个或几个贵族作战,而是同整个贵族社会作战,策略上的退缩、忍让和妥协是必要的,可是他又是那么一个自尊,善心都尚存的人,所以,他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注释:
①②③④⑤:《红与黑》 [法] 司汤达 著郭宏安译 译林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于连形象分析篇5
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就业
一、于连的奋斗史
于连身份卑微,但他有一颗英雄心,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名垂千古,理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播种、萌芽。在理想的推动作用下,他毅然离开故乡,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人生。于连的人生跌宕起伏,生命在波涛中飘摇不停。开始,于连拜师于外科医生,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并对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凭借自己的才华他赢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德瑞纳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工作中,于连才华横溢,得到了东家的欢迎,尤其是德瑞纳夫人的青睐。这份崇拜使于连的虚荣心大大得到满足,但是于连却遭到德瑞纳市长的鄙视,德瑞纳认为于连只不过是赚钱的机器,并没有什么思想可言。于连刚刚建立起的自信备受打击,他不甘别人的贬低,受强烈自尊感的趋势,他对德瑞纳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而德瑞纳夫人则成为报复工具,于连通过对其的追求,使德瑞纳蒙羞,与此同时,于连也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谴责,受人唾弃,使于连的生活暗淡,前途一片迷茫。但于连对梦想的热情并没为此减少丝毫,他决定弃笔从戎,走一条“红”色道路,在军界建立功勋,名利双收,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祸不单行,于连的梦想再次破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于连命运正是在这一刻得到了奇迹般的转折。他开始了“黑”色生活,成了神学院的一名讲师,并得到了院长的格外青睐,他开始疯狂渴望穿上教师袍,成为一名风光的教师,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教会世界复杂多变,派系之间的矛盾格外激烈,彼拉院长也受威胁而下野。于连靠山的下台,导致他也备受排挤。在彼拉的带领下,于连离开神学院,来到巴黎,成为一名秘书。梦想在现实中受到沉重打击,于连觉得自己的才华完全被湮没,这种种的一切压抑他的灵魂,他虽有不甘,但没有针锋相对。残酷的社会教会他将真情深深埋在虚伪与谎言下。心灵的日益黑暗,使他开始用极端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金钱与利益,他开始追求玛特尔这一贵族小姐。玛特尔高傲、自私,令人厌烦,丝毫不能打动于连的心,但于连依旧热忱地追求她,并在她的社会地位影响下,得到了一系列好处,实现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将军梦。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理想世界时,现实再次刺醒了他。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联合绞杀,使于连这个有理想、有抱负,充满对事业激情的青年被捕入狱。于连在监狱中,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他说,监狱生活是孤独寂寞的,可是他的人生是充实美好的。他有强烈的责任观念,他的责任是他生命中的灯塔,在狂风巨浪的生活中,他依靠、信赖它,即使在风雨中飘扬,在巨浪中翻滚,依旧向着灯塔,从未改变。于连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受社会影响,和自身价值观的偏差,曾一度失去自我。他失去理性,甚至情绪冲突杀了他的情人。但也恰恰是这个善良无辜的女人扫除了于连心中阴暗的投影,使其重新进入正确轨道。
二、于连欲望的生成与毁灭
《红与黑》中所表现的于连所追求的欲望,并不是单单的情欲或金钱,相反,他并不很在乎金钱和情欲。他更多追求的是他人的尊重、肯定和崇拜。主人公于连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现实处境有关。在“父与子”中,首次展示了于连的家庭状况:于连很早就丧母,身体状况极差,他的精神萎靡,脸色苍白,极差的身体使贪财的父亲和粗暴的哥哥更视他为异类,怪物。家里的“亲人”都认为他是家里的负担,所以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外面玩耍,都会挨打。这样的家庭状况使于连形成了孤僻、敏感、积极反抗的性格。他极其渴望被关注、受人尊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性格和欲望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小时候的生活的影响。综上分析,儿时的于连是一个缺乏母爱且不受人尊重的人,这也是他欲望形成的根本。他渴望得到母爱,渴望被人尊敬。
《红与黑》这篇小说,整篇都以于连追求欲望的发展为线索,介绍了于连欲望的开始到泯灭的整个过程。于连刚开始凭借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到德瑞纳市长家教学,很快他就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市长夫人的青睐,做家庭教师他感到无比光荣,因为他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肯定。不久,他就和市长夫人热恋起来,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市长夫人对于连的爱,使他感到空前的幸福与满足,但是这样的恋爱是建立在于连对上流社会的仇恨上面的,他仇恨像德瑞纳市长这样的贵族。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后来,他又去了神学院当了讲师,在这里他对欲望的追求更加强烈了,他不得不把自己隐藏起来,努力地适应这个自己不想适应的社会,他不想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自我。在彼拉的帮助下,于连成了一名私人秘书。在就职期间,于连的自尊心受到重创,他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对待。但此时的于连,已经变得“聪明”,他纯洁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黑色的烟雾,他开始变得虚伪,狡猾,深深隐藏自己。其实真实的于连并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于连应该是像拿破仑那样穿上军装,成就一番事业的。但是他自己很清楚,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个体,他的力量很弱。加上他极容易反抗的性格,注定一事无成。后来,他又进入木尔侯爵府,在这里他也获得了暂时的满足,整天,他沉浸在鲜花、美女、财富中,因为他的独特魅力又被木尔侯爵的女儿看中,他们热恋起来,这时,他心中便出现了一个念想,想成为木尔侯爵的司令,他不得不在心中产生邪念,占有了木尔小姐,成为了木尔家的骑士,这时的他备受关注,为了得到尊重,他不仅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善良,还背叛了自己的心。然而,当于连反思自己时,他发现,自己在追求欲望的同时,是以失去自己的爱情为代价的,当他恍然大悟时,他的精神世界顿时坍塌,他发现他所追求的尊重、肯定、崇拜只不过是自己内心对这个社会的反抗和不甘心,他所追求的不过是一场梦。当他明白这场空虚的奋斗时,便真正茫然了。
三、《红与黑》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价值
于连形象分析篇6
关键词:于连;艾玛;形象;特征;爱情;人生悲剧;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19-02
于连和艾玛都是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但却很少有人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因为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法国的社会,他们一男一女、一穷一富,一个生活在逆境、一个生活在顺境……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两个人基本不会有什么可比性。孰不知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都有过两次虽称不上惊天动地、海枯石烂但却给他们的一生造成了一种“大转折”式影响的爱情,他们都以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折磨、痛苦。
一、于连的形象特征
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男主角,小说以于连从18岁开始到23岁生命结束为主要内容。于连自身形象的多侧面性,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于连出身于一个叫维尔叶尔的小城,他从小就有着与父兄不同的想法,他想要改变自己平民的命运,而且他深知只有知识才可以使他赚到更多的钱,才有可能上升为贵族阶级。也正因为他的这些被大家都认为“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常常遭到父兄的打骂,也时常会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而遭到贵族的歧视。他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士兵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在拿破仑失败后他能够违背自己的喜好把圣经倒背如流,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于连对待他无论怎么样的逆境、不堪的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一种奋斗的激情和一种令人钦佩的坚定意志。于连从不逃避他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平民的职责。在他见到他第一位爱人德日那夫人的最初,面对德日那夫人对他的轻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握她的手,这时他是代表平民阶级去握一个贵妇的手,他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他要去征服她,而原因是因为德日那夫人轻视了他的尊严――一个平民的尊严。这里于连的心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是多么的敏感,对于一个别人都未必以为然的轻视――一个贵族阶级对平民的轻视而表现出如此复杂的心理斗争。也许除了他自己,没人会在乎德日那夫人对他的轻视。与德日那夫人的交往除了满足了他的自尊之外没有给他带了任何物质上的好处,他们都没有感觉到真情,反而与德日那夫人的奸情被发现后他还不得不客走他乡。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于连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他日后可以到德拉穆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社会是多么的虚伪,使他学会了即使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也要变得虚伪。在德拉穆尔侯爵家,侯爵唯一的女儿马特尔小姐爱上了于连,爱上了他那与其他贵族不同的高傲的气质。在侯爵家于连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而这些并不是与马特尔小姐的婚姻所能带来的贵族的地位、丰厚的收入以及在军队的官衔,而是作为贵族的尊严。所以,当德日那夫人使他断送了前途,也就意味着再次失去尊严时,他才会愤怒到想要杀死德日那夫人的地步。当他在监狱中,已经接受了一切归于零点的事实后,才意识到自己心里最爱的人依然是德日那夫人,而对马特尔小姐只是头脑中的爱。这也是于连为什么会断然拒绝马特尔小姐为他所疏通的道路了,因为,此时也只有死去他才能拥有他此生的两个最爱,一个是尊严,一个是德日那夫人。
于连对于死亡是不惧怕的,而且于连对于在最后选择结束他的生命也是没有任何痛苦夹杂在其中的。在狱中的于连的心理,是他从小说的开始到此刻这段期间中最平静的时候,他还有一个百分之百的机会去继续他的生命,是他自己拒绝了,于连是在平静之中等待死亡的。正是他这种性格使原本是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爱情”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这并不说明于连这一生没有过澎湃的爱情,正因为是澎湃的,所以他才会选择在最后一刻结束生命。于连爱德日那夫人,正如他知道德日那也爱他一样,如果他选择了去生存就等于选择了马特尔小姐。这样一来,于连就会同时失去他的尊严与爱情来换取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生命……很多人会给于连一个悲剧的评价那他就错了,至少在生命的最后他并不悲剧,也许他还会因为奋斗的目标――尊严得到了而感到很幸福。
二、艾玛的爱情悲剧
艾玛跟于连不同,如果说于连与她同样都追求贵族的身份地位,那么于连想要的会是作为贵族的尊严,而艾玛则想要作为贵族的奢华生活。福楼拜与司汤达都是通过人物来达到一种讽刺社会的效果,表现一种当时社会的典型性。福楼拜在小说的开头就奠定了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他并没有针对艾玛,而是在针对社会。艾玛,作为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社会中她注定要深陷沼泽,对她自己而言是悲剧的、不幸的,而对于其他人则是认为她是咎由自取的。总之,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艾玛自身来看,与于连最大的不同是她的悲剧性是确实存在的,不论别人怎么看艾玛,艾玛自己最后看自己都是悲剧的、痛苦的。这一点,在艾玛将死时身体与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与于连的平静相比较来看,艾玛的悲剧是确实存在的。
《包法利夫人》以艾玛的爱情为线索,可以将她的爱情变化导致她悲剧形成分为三个变化:第一次变化发生在艾玛的少女时代,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她一直梦想着贵族的生活,可是她的动作又充分说明她仍然是个农民、乡下人。第一次与夏尔见面,在夏尔眼中艾玛是个很漂亮的少女,但是无论怎样她都依然只是个农村姑娘。夏尔看艾玛的指甲的心理描述是很干净但是不漂亮,可以看得出夏尔是很爱艾玛,但是他也认为即使外在再怎么修饰她也不会与贵妇有什么联系,但夏尔是爱艾玛的。从艾玛的第一次爱情约会就奠定了艾玛悲剧的基底,夏尔根本不可能给她想要的贵族生活,而艾玛以为夏尔可以给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也认为自己是爱夏尔的。婚后的生活,让艾玛感到很无聊,但她从没想过会背叛夏尔,直到她参加舞会时看到了什么是真正贵族的生活,在那艾玛遇见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情人莱昂。处世不深的莱昂认为艾玛就是他此生的最爱,却遭到了艾玛的拒绝,去了别的城市。夏尔为了让艾玛高兴带艾玛搬去了大一点儿的城市,在这儿艾玛遇到了使她跌入无底深渊的的男人,罗道尔夫――一个专门玩弄女人的坏人,一个有自己的庄园有钱有头脑的成熟男人。他与艾玛的约会是艾玛的第二次爱情约会,是打破了艾玛平静生活的约会。在与罗道尔夫通奸期间,艾玛也后悔过,她认为只要夏尔有钱了她就会爱他了,所以当夏尔手术失败,面对人生彻底无望的时候,艾玛开始又回到了罗道尔夫身边并且极度地放纵。也许此时的艾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虚荣已经体现在她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也许她意识到了但是她内心的空虚已经无法让她控制自己的行为了,所以她能做的只有放纵。艾玛的第三次爱情约会后使她败空了丈夫所有的钱财还欠下巨款,摆在面前的事实让艾玛不得不去承认,说她没有颜面再去面对一直对她不离不弃的夏尔也好,说她胆小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也好。总之,艾玛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死路一条。大多数人对艾玛的评价以咎由自取居多,也有些人认为艾玛的爱情并不是悲剧等等。在我看来,艾玛的爱情结局是悲剧性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爱的过程中艾玛也曾享受过爱情的美妙与快乐,艾玛的不幸是因为她爱上了她的爱本身,而非是某个男人,这与于连是最大的不同。
福楼拜在最后能够体会得到艾玛的切肤之痛,他说“我就是艾玛”,所以,福楼拜并没有讽刺艾玛的意思,更没有否定现实的意思。没有真正把心放在艾玛身上去体会她的感受的人没有资格去妄加评论。也许于连真的比艾玛幸运很多,至少在于连的生命里没有碰到过一个像罗道尔夫一样的坏女人;也许从小就在逆境中生长、从未得到一丝溺爱让于连学会了独立思考、自我控制,于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于连想要的尊严相比艾玛想要的童话办般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要容易得到的多;也许是因为艾玛从不肯自己努力而是逼迫夏尔,于连则不同,他知道凡事都得自己努力才会有收获。
司汤达和福楼拜分别在借于连与艾玛的遭遇、结局来讽刺社会的黑暗,对于人的摧残。对于于连与艾玛,我只能说两个人都是不幸人的,纵观于连与艾玛两人的爱情链,也只能说在爱情这一方面于连比艾玛的不幸遭遇要少。遭遇是上帝给的,人只能用自身的性格去抵挡,如果抵挡不过,我想也不要说他们是悲剧,只不过是每个人的不幸不同,或者是谁比谁更加不幸罢了。
参考文献:
[1] 兰守亭.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J].学术探索,2008,(1).
[2] 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6).
[3] 孙睿超,何江胜.包法利夫人的爱情与悲剧原因解析[J].译林,2008,(2).
[4] 王韬.福楼拜笔下的爱欲假象――论《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中的主要人物[J].学海,2008,(5).
于连形象分析篇7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探究
于连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艺术典型。在司汤达看来,红与黑分别是革命和反动的象征,红具体是指1978年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政权,黑代表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的复辟和教会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两种色彩的对比实质上就是这两种势力的对立。
一、“红”—反抗
于连出生在小资产阶级的木匠家庭,从小爱看书,体弱,不惯于体力劳作,虽然天资聪明,但常常受到父兄压迫和歧视。心中一直不满现实,加上接受拿破仑部下退休的老军医的教育,经常阅读启蒙学者的作品,深受启蒙思想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性格中形成了反抗复辟王政社会的特点。
在个人奋斗初期,处在资产阶级的社会里—德·雷纳尔市长家。在这个贵族阶级的环境中担任家庭教师的职业。在当时,家庭教师是被人看作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但于连初入市长家便打着“我不愿做奴仆”的放抗旗帜,受到德·雷纳尔市长的轻蔑时,于连“生来就是平等的”意识就迸发了,于是一有机会就进行反抗与报复。他与德·雷纳尔夫人交往初期也只是报复心理使然,一次,他的手不经意触碰到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德·雷纳尔夫人由于教养使然立刻缩了回去,但是在于连看来就是被轻蔑。于是自卑心理瞬间转化为反抗意识,他紧紧地抓住夫人的手,感到自尊心得到满足。在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后,心中唯一的“新奇的快乐”就是消除了几句太久的自卑感。于连将这些反抗的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仗”表现了他倔强的反抗性即性格中“红”的体现。
二、“黑”——妥协
省城贝尚松神学院是于连个人奋斗的第二个环境。于连怀着“红”的个人抱负,但又不得不转向“黑”的道路,他和德·雷纳尔夫人的关系败露,招致各种流言蜚语,个人奋斗受挫,他怀着“在未来的神父中,我会是一个主教”的信念,但是,神学院到处都充斥着利欲熏心、虚伪卑鄙、阴险狡诈的伪君子,于连只是一个普通的修道士,又没有投靠宗教特务组织,他处于“最受折磨的时期”。于连收起高傲,开始向社会妥协。学着“每分钟都在假冒伪善”为贪求个人利益,他烧毁崇拜的拿破仑的肖像并当众咒骂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能够将拉丁文的《圣经》倒背如流,曾经憎恨的“伪装道德”的“流氓骗子”彼拉神父,在得到他的赏识后,于连称他为“父亲”。
于连奋斗的第三个环境—侯爵府邸,他在这里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于连骨子里就流露着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所以他一再告诫自己保持平民阶级的尊严和傲骨,坚决与贵族阶级的轻蔑和偏见作斗争。因此他把贵族看做“漂亮的坏蛋”和“带勋章的恶棍”,他在权贵面前,也同样进行变相反抗:聪明的语言,礼貌的轻蔑,勇敢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但是,他的反抗和正义感是很有限的,一受到利益的诱惑,便将一切反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受到侯爵赏识后,他便显得恭敬顺承,废寝忘食地处理“各式各样不同的工作”。起初他将与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感情看做是对贵族的政府和反抗,但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野心,他不择手段的骗取玛蒂尔德的感情,为了三十岁成为司令的野心,他充当伏笔阴谋的工具,倒向他曾鄙视并放抗的反动阶级。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保王党交给他的反革命任务,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为侯爵传送情报,充分展现了“有奶便是娘”的见利忘义。于连对贵族阶级已经从思想上拆除了防线,洋洋自得,确信自己必定会出人头地,做着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这都极致地体现于连性格中的妥协性。
三、“红”——坚决反抗
本以为一切都会平步青云的于连,一封揭发信击碎了他所有的梦想。于连狂怒之下向德·雷纳尔夫人开枪,德·雷纳尔夫人没有受到致命的枪伤还买通狱卒使于连免受虐待。于连知道后懊悔万分,重新意识到上层贵族阶级对平民阶级的根本敌视,于是又恢复了反抗性,拒绝玛蒂尔德的帮助,在法庭上更是以一种英雄气概“因为事实上,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所犯的罪“不过是对自己出境的未见,敢做反抗的举动罢了”。于连拒绝忏悔,拒绝上诉,怀着绝望和愤怒的心境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以死来控诉这个充满虚伪与阴谋的封建复辟社会。最后这个阶段,于连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于连形象分析篇8
关键词:英雄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爱情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学形象,自从作品《红与黑》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关注和评论的焦点。相对而言,谈及到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两位女主角。目前学术界往往从她们与于连的爱情关系来作探讨:按司汤达《爱情论》一书中将爱情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情感的爱、癖好爱、性爱、虚荣的爱。认为德,莱纳夫人与于连的爱为热情之爱。(即情感的爱),玛蒂尔德与于连的爱为虚荣之爱;或从她们形象着手进行认识,片面叙述其故事情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日,我想试着以两位女主角的爱情特色进行分析。她们对于连的爱同样具有于连所崇拜拿破仑似的“英雄主义”气息。
“英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①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③具有英雄②的品质。一提起“英雄”,我们往往会浮想联翩,或想到小说中的某位侠肝义胆的人物;或想到影片中某位锄强扶弱的剑客;或想到我们身边的英雄事迹……细品《红与黑》后,不难发现,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作为其作品中两位焦点人物,她们对于连的爱虽算不上什么惊涛骇俗,而贯之以英雄主义是当之无愧的,她们对于连的爱同样具有“英雄式”的品质。
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们均放弃了自己显赫的身份地位。德,莱纳夫人作为女继承人,由修女教养长大,养成了“极其谦逊,富于克制的精神”,因此,“16岁就嫁给了一位体面的绅士”,成为丈夫为其骄傲的模范妻子,而玛蒂尔德小姐作为德,拉莫尔侯爵的富家千金,更是系万千宠爱于一身,地位娇贵。可是于连的出现,荡起了她们心中的千层涟漪。爱情是使人盲目的催化剂。德,莱纳夫人不顾及自己模范好榜样的尊贵地位,视于连以“先生”的称呼,不分尊卑,我想这也是后来真正打动于连的原因。玛蒂尔德小姐更是屈尊屈膝,一反常态的高傲心理,主动给于连写出诚挚的表白信,以至于善于采集的于连认为这是她所设的陷阱,幸福来的太快了。
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们均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打破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宗教禁锢,表现突出明显。我们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当他(她)爱上一个人以后,则连带与那个人有关的人和物都觉得非常可爱,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德,莱纳本是自小生活在修道院,深受宗教禁欲主义的影响,没有喜怒哀乐的权利,缺乏人性中最本质的欲望――情欲,有的就是对圣主的爱无可置疑的虔诚。于连的出现,让德,莱纳夫人萌发爱意后,她竟然敢走进自由党人开设的书店去,为她的孩子选购十路易的书籍。她的这个行动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于连。因为她所选购的书“全是于连渴望阅读的书”,违背了她以往的宗教观。当于连临刑时,她不但完全原谅了他枪击她险些丧命的事件,而且依然对他说:“自从我看见你,我的本分的观念完全消逝了,只剩下对你的爱。其实,‘爱’这个字还太弱了,我对你所有的感情,就是我只应该对天主有的感情:尊敬、爱情和服从的混合。”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试想作为当时那个社会,虽说西欧并没有东方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那么严重,但是也在人们潜意识流中存在。德,莱纳夫人可以在公众场合向于连诉说心中之意,以至后来写信给陪审官请求宣布于连无罪和觐见国王,承认于连是她的情人,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作为一个有夫之妇,贞洁观在她面前望而怯步了。而作为另一名女主角玛蒂尔德小姐同样在没有婚姻作为保障的情况下,怀上了于连的孩子并坦白的告知父母。司汤达在此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造诣功底,穿插书信加以辅助的外貌刻画,用第三者局外人的角度描写玛蒂尔德与父母之间关于于连问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爱情伦理观上的较量。她胜利了,得到了父母的默认,向当时的封建礼教,贞洁观发出了第一声欢呼的呐喊。
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们均富有血气方刚丹东似的冒险精神。德,莱纳夫人在司汤达笔下被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瓦勒诺告发她与于连的暧昧关系的信件被丈夫德,莱纳先生收到后,她为了使于连的利益不受其伤害,为了解除其夫对自己的猜疑。她运筹帷幄,炮制一封匿名信嫁祸于瓦勒诺,表演出色从容,不禁让读者汗颜。一心想着如何给情人带来幸福,无私忘我。女人天生善妒,可在德莱纳夫人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一颗宽大、容忍的心。于连为了防止自己私藏拿破仑的事被发现,托德,莱纳夫人从她丈夫的眼皮底下拿走了这一“危险品”。此事中,德,莱纳夫人在不知肖像为谁的情况下,居然能付诸于这一行动,没有丝毫的胆怯和懦弱,可以说超乎于一般的女人。用于连说玛蒂尔德来说,上天应该把你降生为男人。“她超出了女性所有的那种温柔的爱情,而带有了冒险式的英雄色彩了。
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们超乎亲情的界限而选择爱情。德,莱纳夫人在儿子斯坦尼斯生病后,认为这是天主对她的惩罚却迟迟不肯放下对于连的爱。用她的话说“纵然是下地狱,也一点也不后悔爱上了于连。”玛蒂尔德可以为了于连与父亲冷战僵持,直到得到家人的认同。在于连受刑时,可以牺牲家族的名誉、财产,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运用各种手段来换于连生存的一丝希望。庸俗、谦卑、怯懦在她面前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