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华侨史话》(十八)菲律宾华侨对家乡影响全面深远(上)
□ 林希
番婆楼鼓浪屿的华侨别墅
初夏的傍晚,徜徉在鼓浪屿,红彤彤的海上落日将要收尽最后一道光芒,晚霞与火红的凤凰花一起燃烧。风从南面吹来,拂去白日的燥热,玉兰花的香味似有似无,民居里传来的钢琴声若隐若现。这是鼓浪屿最美好的时刻。一幢幢别墅被暮色刻画出剪影,它们刚刚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好的遗产,我们要感谢的人里面,有诸多菲律宾华侨。
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可谓乱世。在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之时,鼓浪屿安宁静谧得如同世外桃源,就好像是专门为下南洋的富商世贾们准备的。投资兴业、转移财产、韬光养晦、落叶归根、逃灾避难……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鼓浪屿成了万能的庇护所。在短短的20年间,光华侨在鼓浪屿上兴建的住宅别墅就达到了1000多幢,而鼓浪屿全岛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
鼓浪屿建筑随着西方殖民者在鼓浪屿上的安营扎寨,从此一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西方建筑元素与风格在鼓浪屿上几乎一统天下。但投资最多,建得最为讲究与排场的,则大部分为华侨所为,他们才是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的主力军。
一战之后,世界经济秩序出现新一轮大调整,一些国家也建立了经济新秩序。在东南亚,一些殖民政府或当地执政者,对华商与华侨企业抱有歧视与偏见,或课以重税,或在经营上给予诸多限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年下南洋并已发迹的华侨华商们,把投资乃至定居的目标转回母国。同时,由于中国的现代工业与城市建设在一战时期也有所发展,开始构成对海内外原始积累资金的吸引力。
东南亚华侨富商之所以选择鼓浪屿作为落脚点,是有很周全的考虑的。这里离家乡很近,习俗相近语言相通。这里是租界,是西风东渐较早着陆的地方,有浓厚的欧陆风情。这对去国多年,习惯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华侨富商来说,既可满足叶落归根的情感需求,又可享受到优雅舒适的欧化生活,两全其美。其二,厦门是中国的优良港口之一,是少有的具有外向型经济传统的城市,这有利于华侨富商开展跨国业务。其三,厦门是华侨出入的口岸,这里有数额可观、源源不断的侨汇,华侨富商正可实现汇集华侨资金、投资家乡经济建设的心愿。这样一个既可向外扩展,又可向内延伸,可进可退的地方,被一些华侨富商确定为家族财团的新的大本营。
闽南人历来有南洋发财、老家起厝的传统,巍峨的建筑可以宣扬他们下南洋发财致富的成就,炫耀他们光宗耀祖的功德,更借此传扬他们庇荫子孙后代的美名。老家大厝,是形象,是精神,是光荣与梦想的所在,华侨愿为之付出毕生心血与财富。这也导致了攀比心理与风气。以华侨华商的视野与财富,在构建这么一座梦想家园时,能够取中西土洋之所长。西方建筑外表气派、张扬,内在追求舒适感的特点,正符合华侨华商的心理。因此,鼓浪屿上的别墅一栋赛一栋的精美、奢华、洋气。
海关税务司习辛盛(C.lenox Simpson)在《海关十年(1892-1901)报告书》中写道:“富有的中国人从马尼拉和台湾返回,随之建起了外国风格的楼房以作他们的住宅。”
鼓浪屿1000多幢老别墅中,八卦楼、黄家花园、海天堂构、黄荣远堂、李清泉别墅(容谷别墅)、林氏府、金瓜楼、番婆楼、杨家园、汇丰银行公馆号称“鼓浪屿十大别墅”,这其中近半与菲律宾华侨有关。
在福建路上,有一座造型十分饱满隆重的中国式门楼非常引人注目。推开门,眼前是一大片中庭式广场。大院内有5幢三层式楼房,始建于1921年,以中轴线上约700平方米的中庭为中心,对称分布。正上方是中楼,中楼左右各有一楼,中庭前方左右又各有一楼,左右两侧楼皆为西式,唯有中楼是仿古式中西合璧,形成后三前二夹一中庭的布局。
中楼经过特别精心的打造。屋顶是中国式的,远看好似戴了一顶中式帽子。长期居住在鼓浪屿的美国归正教牧师毕腓力认为,华侨在海外遭受欺凌,因而在建造房屋时产生一种奇怪的念头,将中国式屋顶盖在西洋式建筑上,一解压抑之情。还有种说法称之为“嘉庚风格”建筑。不过“穿西装,戴中帽”,这样一种建筑风格应该更多是实用与美观吧。
这中楼是菲律宾华侨黄秀烺所建的海天堂构。虽同处一院,但中楼左右二幢是黄秀烺的同乡好友黄念忆建的。这也足见二人感情亲近深厚。
黄秀烺是晋江人,自幼父母双亡,少时随兄长做生意,后随至菲律宾谋生。初到同乡店里做记帐员,聪慧勤勉。老板非常赏识他,遂出资支持其起家。1899年,黄秀烺在厦门开办菲律宾“炳记商行”分行,并在鼓浪屿定居。因向清廷捐献巨资,被朝廷封为“正四品中宪大夫。”与印尼富商黄奕住一道,捐资重修泉州东西塔的,也正是这位黄秀烺。
番婆楼位于安海路,建于1927年。主人是祖籍晋江的菲律宾侨商许经权。番婆楼得名于许经权之母。许经权南洋经商发财后,接老母到菲律宾侍奉,许母不服南洋水土,思乡心切。恰好那时南洋闽籍富商时髦回国到鼓浪屿置业,许经权觉得这是个一箭三雕的好主意:既满足老母思乡之情,又便于自己往来省亲,考察商务;也可在这人间天堂拥有固定资产。
许母住进儿子精心建设的别墅,果然称心如意。这幢番楼出挑漂亮,女主人又自南洋归来,吃穿打扮番味十足,人称番婆。久而久之,这幢别墅被称为“番婆楼”也就顺理成章。
黄荣远堂在福建路,建于1920年。原属晋江籍的菲律宾华商施光从。传说黄荣远与施光从二人在海上偶遇,展开豪赌,施光从以鼓浪屿上的别墅为赌注。施光从愿赌服输,虽有不舍仍爽快交付,从此这栋美宅改了名号。
杨家园位于安海路,归属于原籍福建龙溪的菲律宾华商杨知母家族。杨知母在马尼拉经营五金公司,弟弟杨知纲,有儿杨忠权,14岁到菲律宾学做生意。杨忠权聪敏机灵,善经营,被推举为家族“兄弟五金公司”主事人。事业有成后其在鼓浪屿兴建别墅并命名为杨家园,可惜1932年正当壮年病逝于鼓浪屿。1989年,杨家后人处理产业时,把最气派的楼房定名“忠权楼”,以缅怀先祖立家创业的荣光。
时钟楼的外形酷似明清时洋教士带来的西洋自鸣钟,因而得名。就在安海路上,建于20年代,它的主人是原籍晋江的菲律宾侨商杨丕河。
金瓜楼在泉州路,建于1922年,菲律宾华商黄赐敏1924年从房地产商手中,以4万银元买下,安家于此。黄赐敏原籍福建龙海,终年漂泊海外谋生,安家鼓浪屿,给他带来了身心的归宿与精神的抚慰。
20世纪30年代鼓浪屿的别墅群
侨批情牵大海两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海外华侨一去经年,与家乡亲人联络,要归功于“水客”。水客这个行当大约始于鸦片战争。他们甚至被称为“冒险家”,因为要不顾当时政府禁令,为漂洋过海出外谋生的人提供服务,为他们捎带钱物。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首先,水客需为人诚实可靠讲信誉,华侨方能将钱物放心交与。其次,需得吃苦耐劳。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在海上飘摇,在陆上奔波,风里来雨里去,其间种种辛劳心酸。再次,水客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有较深了解,对东南亚的历史文化甚至语言也要略知一二,否则寸步难行。
水客的职业又称“走水”。一年最多三趟,端午、中秋、春节,正是走水的月份。路途遥远,有一定风险,自己也是聚少离多。
侨批
水客是侨批业的源头。“批”是闽南方言“信”的说法。这也是闽南语歌曲中耳熟能详的字眼。闽南人在称呼外来事物时,总要带个“番”,从南洋来的信件因此又被称作“番批”。“回批”自然就是国内侨眷的回信。“回批”是要马上写的,因为水客或是侨批员要再把“回批”送到寄批人手中,寄批人以此为凭据,看家人是否如数收到钱物。
侨批,侨批,说是信,其实不够确切,说它是附带信件的汇款单更恰当些。侨批局相当于邮局,与海外华侨及其家属的联系十分密切,建有通讯录,详细登记地址、姓名,还编上了号。侨批局成立后,“水客”被称为“侨批员”,相当于今天的邮递员。
“米缸埋在海外”,这是归侨侨眷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对“侨批”的生动诠释。华侨无论身处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家乡,不会忘记家乡的父母、妻儿,哪怕是生活再苦再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把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寄回老家。华侨把寄汇叫“搭钱”、“寄银”。92岁的蒋才培是新加坡归侨,当年父亲与兄弟均在海外,家中只有他和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侨批”成了他和母亲与海外亲人的联系方式和企盼,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
菲律宾华侨寄给漳州角美亲人的侨批
石狮大仑《蔡氏族谱》载有该族华侨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汇款回家的情况。“思叔弟也……娶妇后,遂往吕宋求资,迭寄润于兄弟,二兄景超全家赖之,修理旧宇,俾有宁居”。这是目前发现的有关侨批的最早记载。
传递侨批的“批郊”、“信馆”始于明,盛于清,据统计,期间晋江侨汇金额占全省的45%。这说明大多数晋江侨眷依靠侨汇维持生计,建家立业,以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侨眷生活陷入极其悲惨的境地。
晋江对面的金门,也是同样的情形。能收到“番信”是伊时金门人最大的想望,因为“番信”多有钱款;因为钱财,即可改善普遍困窘的生活经济。马尼拉菲律宾金门同乡会首任理事长林克山笑嘻嘻地回忆:有天早上起床,听到喜鹊在屋顶叽叽叫个不停,就想一定有什么好运要来临,果然不久有“番信”寄达金门。
侨胞素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闽南侨乡自古就有“吕宋钱,唐山福”的俗语,侨胞们坚信只有祖国富强,家乡人民安居乐业,他们在国外政治上才有地位,经济上才能更好发展。
侨批被盛赞为“20世纪的敦煌文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名列于“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珍品。
关注鹭风报微信公众平台
鹭 风 报微信号:LFB1956 《鹭风报》创刊于1956年,由厦门市海外交流协会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管。发行世界8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华侨华人社团以及闽南地区,是一份立足闽南、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侨刊周报。 《鹭风报》的宗旨是“构筑华侨华人信息平台,服务侨乡民众生活”。 这是一扇对外的窗口,里面的人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外面的人看故土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