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地说:“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他蔺相如只不过能说会道,职位却在我之上,下次我见到他,一定要羞辱他。”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回避。

  蔺相如的门人就一起进谏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即使是懦弱的人也会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丞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还是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如果我们闹矛盾,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直奔蔺相如家,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原指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后被人常用作表示真心诚意地向人道歉。

   

   

  覆水难收

   

  典出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何进字遂高,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封为贵人,深得汉灵帝宠爱,后被立为皇后。何进凭此关系被封为颍川太守,后因镇压张角起义有功,封为慎侯。

  汉灵帝死后,何进与皇后辅佐刘辩称帝,何太后垂帘听政,何进位居首辅。他兄妹二人各执重权,互不相让。何进为了独揽大权,便与心腹袁绍密谋,以诛杀宦官为由,发兵长安,胁迫何太后退位。对此,何进的弟弟何苗坚决反对,他说:“国家之事谈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何苗的意思是,决策国家大事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啊,所以行事之前要深思熟虑。

  “覆水难收”指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肝肠寸断

   

  典出《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战国时,齐国的张丑被送到燕国当人质,燕王想杀掉他,张丑听说后,就逃跑了。可是,就在张丑逃到燕国和齐国边境的时候,被燕国边境的官吏抓住了。

  张丑对抓他的燕国官吏说:“燕王想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一颗宝珠。燕王想得到我这颗宝珠。但是,我已经把宝珠弄丢了。可燕王不相信,如果你今天把我送到燕王那里去,我就说你抢走了我的宝珠,然后一口吞进了肚子里。燕王一定会杀了你,剖开肚子,拽出肠子。我要是被腰斩了,你的肠子也会一寸一寸地被切断的。这个官吏听了张丑这番不能验真假的话,心里十分害怕,就把张丑放走了。

  “肝肠寸断”指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的,比喻伤心到极点。

   

   

  格杀勿论

   

  典出《后汉书董宣传》: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东汉初年,洛阳令董宣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一次,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却仗着公主的势力逍遥法外。董宣决定对这个家奴依法惩处。一天,这个家奴随公主外出,董宣知道后立即带人前去捉拿,他赶到公主车驾旁,勒住马缰绳,当面指出公主窝藏杀人犯是不对的,并当场把那个家奴杀死了。

  公主跑到皇上面前告董宣的状,刘秀召董宣进宫,要当着公主的面责打他,董宣说:“陛下是中兴之王,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纵容公主的奴仆乱杀无辜,这还能治理天下吗?没必要打,我自杀就是了。”汉武帝叫内侍拉住董宣,说:“你向公主磕个头道个歉吧!”谁知董宣宁肯杀头,不肯低头。皇上非常佩服董宣的刚正不阿,笑着把他送出宫去了。

  “格杀勿论”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公车上书

   

  典出《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东方朔的人,因为他爱好古代的史传和儒生所习的经术,所以很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作品。东方朔初次来到长安的时候,到掌管殿廷司马门的官署那里上书给皇帝。那时纸张还没有发明,记事或通信的时候就把字句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叫简牍。东方朔要说的话很多,共用了三千枚奏牍。官署派了两个人才抬得起他的奏牍。

  汉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牍,看到一个地方需要停读了,就用笔在那里勾勒一下,以方便再继续看下去,就这样,汉武帝一直用了两个月才看完他的奏牍。

  “公车上书”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狗尾续貂

   

  典出《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将宗族子弟分封到各地为王。被司马炎分封为赵王的司马伦不甘为臣,他在封地内广结羽翼,招兵买马,终在晋惠帝执政期间形成气候。公元300年,司马伦起兵造反,攻入皇宫自立为王,并将纪年“永康”改为“始建”。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鬼斧神工

   

  典出《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

  鲁国有位木匠庆师傅,他奉鲁侯之命制作一件用来悬挂钟磬的木架,木架的两根立柱上要雕刻着龙和虎的花纹。木架完成了,两根立柱外形美观,花纹精细,见到它的人都特别惊奇,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好像出于鬼神之手。

  鲁侯去视察,见到这雕刻精灵的立柱后,便问庆师傅:“您用什么道术完成了这么精彩的作品啊?”庆师傅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鲁侯听他这样说,有点不大相信,又问道:“那你是怎么样制作它的?”

  庆师傅说:“首先是到山林去仔细观察,找到合适的木材。同时,心目中对木架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然后再做。加工制作时,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上面,我聚精会神,心中没有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利,集中心思考虑怎么才能制作好它,心里只想着木架,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经过这样的专心致志和精雕细刻,就可以制成现在的木架了。”

  “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经常用来形容大自然创造的美。

   

   

  过犹不及

   

  典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孔子的弟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师,孔子弟子,复姓颛孙,字子张,陈国人。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相比较,谁的德才更出众呢?”子曰:“颛孙师呢,说话往往过分了,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卜商呢,却往往做得不够,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既然如此,那么子张(颛孙师)比子夏(卜商)强些吧?”——孔子是老师,可以直呼弟子的姓名,子贡和那两位是同学,只能称他们的字。孔子说:“过犹不及”,即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沆瀣一气

   

  典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有位应试的考生恰巧叫崔瀣。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不知是因为觉得好,还是因为两人有亲属关系,或是有其他原因,总之是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主考官都被尊称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后来,崔瀣很快就在官府中补了个“肥缺”,其他的考生对此都议论纷纷,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本是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

  “沆瀣一气”后来就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

   

   

  好好先生

   

  典出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徽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此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司马徽,字德操,精通识别人才之道,在荆州居住。司马徽很了解刘表的为人,知道他总是谋害善人,所以对刘表等“时人”一概不论,以避祸患。当有访客问他某人如何时,他总是说“好!好!”他的夫人见他如此敷衍访客,就对他说:“客人来请教疑惑,你应该给人家讲个明白,可你总是说‘好!’,你不了解客人的本意吗?”司马徽听了说:“夫人所言极是,好,好!”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好逸恶劳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郭玉,汉和帝时官任太医丞。郭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为穷人看病时尽心竭力,手到病除,可谓德艺双馨。然而郭玉虽然医术高明,但为富人看病却难见成效。汉和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郭玉解释说:“为人医病最重要的是意会。人的肌肤,筋络,细嫩繁密,治疗之时定要聚精会神,我为富人治病时,他们位高体尊,我因而心生惧意,难以集中精力诊断病情,这是一难;态度高傲,不与我交流,这是二难;身体柔弱,经不住强药,这是三难;好逸恶劳,不重视运动,这是四难。我没有办法解决这四难,所以为富人看病难见成效。

  “好逸恶劳”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河东狮吼

   

  典出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陈糙,字季常,这位大学者与苏东坡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两人经常一起研讨佛法。

  一天,苏东坡到陈季常家里做客,二人谈论佛经直至深夜,陈先生的夫人柳氏,性情暴躁凶妒,她对陈苏二人“谈空说有夜不眠”十分恼火,大发雷霆,吓得苏东坡拐杖都拿不住了,不知所措,满头雾水。柳氏用力椎打墙壁,弄得陈糙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糙:“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

  以后,“河东狮吼”就用来比喻妇人凶悍,大吵大闹。

   

   

  涸辙之鲋

   

  典出《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家里很穷,一天,他向魏文侯借米。魏文侯说:“可以,我就要收到百姓交上来的租赋和税金,等收上来就借给你三百斤金子,好吧?”庄子一听就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看到车辙里有条鲫鱼在喊救命,我就问:‘鲫鱼,你在车辙里做什么?’鲫鱼说:‘我是东海的小民,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游说吴王、越王,到吴越以后就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吧?’鲫鱼一听就愤怒地变了脸色:‘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干鱼市场去找我呢!’”

  “鲋”即鲋鱼,又称鲫鱼。“涸辙之鲋”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鹤立鸡群

   

  典出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晋朝时有一个叫嵇绍的人,长得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他在晋惠帝朝中做侍中。一次,都城发生了叛乱,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联合起来,侵犯国都,嵇绍跟随惠帝到汤阴去讨伐,结果却打了败仗,当时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箭阵亡了。嵇绍满身鲜血,溅在惠帝的御袍上。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舍不得,他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在嵇绍殉难之前,有人曾对司徒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他那雄伟英俊,气宇轩昂的样子如同仙鹤立在鸡群里一样。”

  “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后起之秀

   

  典出《晋书王忱传》: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王忱,字元达,青年时代名气就很大,一次,王忱去拜见舅舅范宁,恰巧客人张玄也来拜访,范宁叫王忱陪着张玄说说话。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但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张玄就正襟危坐,等着王忱说话,谁知王忱竟然一言不发,不搭理张玄,张玄大失所望,对坐了一会,悻悻地走了。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郡中有名的人物,你为什么不和他谈谈呢?”王忱傲慢地笑道:“他如果想认识我,可以亲自来见我嘛。”范宁反而说:“你如此风流俊逸,才智杰出,真是晚辈中的优秀人物啊!”王忱说:“没有你这样的舅舅,怎么能有我这样的外甥呢!”

  “后起之秀”指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厚颜无耻

   

  语出《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南朝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中也有: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个叫周颙的人,他最初很孤傲,隐居在北山中,不愿做官。当时,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隐居之士必然都是有些才能的人。而周颙却是有隐居之名而无其实。他隐居只不过是待价而沽,以此换取更高的官职。后来,周颙出来做官了,任海盐令。职满后入京,将要路经北山,孔稚圭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同时,也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热衷往上爬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文中的最后还说,周颙现在急急忙忙整顿行装,坐着船向京疾驰。虽然他的心早已投向朝廷,但还要装模作样地再游北山,以示自己的清高。

  “厚颜无耻”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鸡犬不宁

   

  典出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上有着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毒蛇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病。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可以用蛇来抵赋税。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有三代了。他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有人就问他:“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姓蒋的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地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把他们地里的收成和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仍不够,每年那些征收赋税的残暴官吏一到乡下,不仅人们被吓得提心吊胆,就是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比起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我宁愿冒着危险去捕蛇。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是指没有办法平静的过日子。

   

   

  急流勇退

   

  典出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徐曰:“是急流中勇退人也。”

  陈抟,出生于唐末、五代之际,著有《无极图》《先天图》和《指玄图》,都是比较著名的道书。

  有个叫钱若水的来到华山,要拜陈抟为师。陈抟想把他收为弟子,又不知自己看得对不对。就让他第二天再来。第二天,钱若水又来到华山,见一老僧与陈抟围炉而坐,这个老僧是陈抟请来给钱若水看相的。老僧看了钱若水半天,没有说话,拿火箸画灰,写了“做不得”三个字。老僧的意思是,钱若水不是修道之人,不可收为徒弟。后来,老僧又缓缓地说了一句:“急流中勇退人也。”意思是,如同船行驶于急流之中而能够退转,钱若水是一个在顺利之时能够勇于退转的人。

  后来,钱若水考中了进士,官至“枢密使”,但年仅40就辞官隐退,应了老僧“急流中勇退人也”的预言。

  “急流勇退”指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隐退。

   

   

  骄奢淫逸

   

  典出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卫庄公有个儿子叫州吁,他非常溺爱这个儿子。州吁长大后,由于父母的溺爱,他非常任性,为所欲为,到处惹是生非,庄公对也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的老臣,大夫石厝认为庄公如此溺爱放纵儿子,不仅会害了儿子,而且还会危害国家。他劝告庄公说:“人们都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父母宠爱得太过分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这些恶习都来自邪恶。

  但是,卫庄公没有听从大夫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庄公病死后,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后来,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厝联合陈国国君,设下奇计,除掉了州吁。

  “骄奢淫逸”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狡兔三窟

   

  典出《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收养了大量门客。一天,孟尝君想到在薛城还放了一大笔高利贷,决定派人去收一下。这时门客里有一个叫冯谖的说,他愿意去。临走的时候,他问孟尝君:“债收了以后,要买点什么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没过多久,冯谖就返回了齐国,孟尝君问他:“欠债收齐了吗?都买什么回来了?”冯谖说:“收齐了,我看家里什么都不缺,我以我为您‘市义’而归。”孟尝君说:“你是怎么‘市义’的呢?”冯谖回答:“我假传您的命令,把欠债赏给了薛民,烧光了所有的债券和借据,百姓都称赞您,这就是我为您‘市义’的过程。”孟尝君很不高兴。

  一年后,孟尝君被解除相位,回到了领地薛城,那里的百姓都排队欢迎他,孟尝君说:“先生为我‘市义’,我今天看到了。”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而眠,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然后冯谖又带着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向西去魏国活动,让魏国花重金去三次聘请孟尝君。

  齐湣王听说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派遣太傅携带千斤黄金、绘有文采的车子两辆、佩带的剑一把,封好书信,要把孟尝君请回去。冯谖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赐予先王传下来的祭祀祖先使用的礼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成就,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作乐了。”

  “狡兔三窟”指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竭泽而渔

   

  典出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春秋时,晋文公与楚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问狐偃:“楚兵多,我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讲求礼仪的君王不厌烦礼节,多谋善断的君王不厌烦诈兵之计,君王采用诈兵之计就可以取胜了。”晋文公把狐偃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里的水淘干了抓鱼,能抓不到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去捕捉野兽,能捉不到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伪诈的办法,虽然今天可得计于一时,以后不可能再用,因此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竭泽而渔”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华而不实

   

  典出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有位叫宁赢的人,很欣赏阳处父的风度和才华,就决定跟随他。宁赢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宁赢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宁赢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宁赢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他的妻子见他回来很奇怪,就问他:“你不是跟随阳处父去晋国吗,怎么又回来了?”宁赢说:“阳处父这个人太死心眼,很固执,无论什么事都得他说了算,这样的人不会有善终吧。而且,他还‘华而不实’,我听了他的言论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好处,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华而不实”指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金屋藏娇

   

  典出《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汉武帝刘彻四岁时就被封为胶东王。有一次,他的姑母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想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我想娶媳妇。”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说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刘彻笑了,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媳妇,我要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金屋藏娇”现今多作为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的代名词。

   

   

  噤若寒蝉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杜密,为人沉着刚毅,少有大志。先是当了代郡太守,后又当了太山太守、北海相,每当宦官子弟犯了法,他毫不手软。

  后来,他一度辞官回家闲居。每次他去拜访太守时,总要谈许多事,拜托太守善为处理。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刘胜身居大夫之职,受到上宾的礼遇。但是他对有才能的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这实际上是罪人啊;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我不是也能起到一点作用吗?”

  “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不说话。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举案齐眉

   

  典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东汉初年的隐士梁鸿,少年丧父,家境贫困。他博学多才,家里虽穷,可是他崇尚气节。东汉初,他曾进太学学习。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生计就全靠为人放畜维持,后与孟光结为夫妻。不久,梁鸿携妻子到权贵皋伯通家,靠给人舂米过活,是下等佣人。

  虽然条件艰苦,但夫妻二人很恩爱,相敬如宾。每次梁鸿捣米归家时,孟光便将备好食物置于托盘中,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请梁鸿进食。一天,皋伯通见此情形,大吃一惊,心想:一个捣米的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对他如此恭敬有加,这人一定不凡。于是,皋伯通为梁鸿专门安置了住所。此后,梁鸿隐居闭门,创作了著名的《五噫歌》。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足轻重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东汉时期,有个将军叫窦融,王莽建立政权后,在王莽的军队中做干事。后来投降刘玄,担任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亡以后,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号称河西五郡大将军,在他的治理下,河西境内五谷丰登,兵强马壮,附近流亡的百姓纷纷归顺。

  窦融等人听说刘秀做了皇帝,就想归顺刘秀。但是因为路途遥远,未能及时沟通。而刘秀也很欣赏窦融的才能,想同窦融联合,于是派使臣去见窦融,还带了封信,信中说,除朝廷和窦融之外,还有益州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器,他们都野心勃勃,想称王称霸。在此形势下,窦融的地位举足轻重,对统一全国起着关键作用。窦融接到刘秀的信,欣喜万分,表示一心一意归顺朝廷。

  “举足轻重”指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空洞无物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周顗,字伯仁,是东晋的一位大臣。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华。他酷爱喝酒,有时一人就能喝一石,整天都醉意朦胧。周顗的脾气很好,性情宽厚,对人十分友爱。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弟弟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朝周顗投了过去。而周顗只稍一躲闪,脸色依旧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生气。

  因为周顗的这些长处,丞相王导很是重视他,同他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有一次,王导和周顗谈得十分投机,越谈越高兴。谈着谈着,王导高兴之余,索性把头枕在周顗的膝上,用手指着周顗凸起的肚子问道:“你这肚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

  周顗挺了挺身子,摸着自己的肚子,诙谐地说:“这里面吗?什么也没有,‘空洞无物’。不过,像您这种人,倒也能容得下几百个。”听了周顗的话,王导也并不生气。

  “空洞无物”指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没有东西。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或不切实际。

   

   

  口若悬河

   

  典出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义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郭象,字子玄,晋代河南人。郭象少年时代就颇具文采,爱好道学,喜欢读《老子》《庄子》,曾为《庄子》作注,极善谈论伦理。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朝廷听说了他的才能,几次派人请他去做官,他推辞掉。最后实在推辞不掉,就去朝廷做了黄门侍郎。由于他学识渊博,说什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人们都很喜欢听他讲话。

  郭象清谈时,总喜欢手里拿着玉柄麈尾,十足的高士风度。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赞扬郭象说:“郭子玄语义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口若悬河”指讲话像瀑布倾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

   

   

  脍炙人口

   

  典出《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羊枣,也名黑枣,黑色的果实,比柿子甜,又没有柿子的涩,很好吃。脍炙,指炒肉末。

  孔子的弟子曾哲爱吃羊枣。曾哲去世后,他的儿子曾参出于孝心,就不忍心吃羊枣了。公孙丑就这种现象向孟子请教:“老师,炒肉末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炒肉末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炒肉末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炒肉末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炒肉末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炒肉末,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说:“炒肉末大家都喜欢吃,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人们尊重父母和君主,不称呼他们的名字,却可以称呼他们的姓。姓是整个家族共同使用的,而名字却是他一个人用的。”

  以后,人们就用“脍炙人口”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狼子野心

   

  典出先秦 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春秋时期,楚国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子越。子良的哥哥令尹子文说:“你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杀了。你看,这个孩子有熊虎的形状,豺狼的声音。如果不杀掉他,他一定会毁掉我们若敖氏家族。俗话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下不了狠心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子文临死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都叫来说:“子越要是掌了权,你们就赶紧离开楚国逃命吧,以免遭到灾祸。”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子越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不久,子越在楚穆王面前百般进谗言,说斗般的坏话,后来子越顶替斗般当上了令尹。楚穆王死后,子越趁机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这年秋天,子越带领若敖氏的人同楚王作战,几次交战后,若敖氏就被楚王的军队灭掉了。

  “狼子野心”指狼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老马识途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春天,山戎又犯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就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明白,山戎若侵占燕国,必然又要攻打齐国,所以就与相国管仲、上大夫隰朋等大臣,率领大军北伐山戎。

  由于是春天从齐国出发,班师凯旋时已经是冬季,路上的物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迷失了行军的路线。管仲说:“老马的聪明智慧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于是就选择了一匹齿龄长的老马,解脱了它的缰绳和鞍具,放任它自由自在地往前走。就这样,齐军跟着老马,找到了返回的路。

  “老马识途”指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开诚布公

   

  典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诸葛亮决定攻打魏国,要先派大将去镇守街亭。参军马谡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但是,马谡刚愎自用,结果丢失街亭。危急中,诸葛亮以空城为计,度过了危难。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见到马谡的首级后,痛哭不已,蒋琬问他,马谡死有余辜,为什么这么伤心,诸葛亮说:“先帝曾告诫过我,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我没听从,真痛恨我的糊涂啊。”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

  陈寿在《诸葛亮评论》中称赞诸葛亮公正严明,并勇于承担责任。

  “开诚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开门揖盗

   

  典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张昭对十八岁刚刚死了哥哥的孙权说:“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公元200年,孙策在一次射猎中被刺客暗杀。死前,他把18岁的弟弟孙权托付给谋臣张昭等人,把割据江南、争夺天下的重任交给孙权。孙权因为兄长的死去十分伤心,张昭劝慰他说:“公子啊,难道现在是哭泣的时候吗?如今犯法作乱的人正与咱们竞相角逐,豺狼们到处行凶作恶,而您却哀伤去世的亲人,顾全什么礼仪制度,这正像打开房门恭请强盗进来,这种做法,算不上仁义之举。”于是,张昭换下孙权的丧服,搀扶孙权骑上战马,到各军营去视察。

  “开门揖盗”指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致祸患。

   

   

  老生常谈

   

  典出晋 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飏曰:“此老生之常谈。”

  三国时,曹魏的侍中尚书何晏位高权重,风光无限。一天,他和朝中大臣邓飏吃饱喝足后,闲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才思敏捷,通晓占卜术,在当时小有名气。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这几天,我接连梦到有十来只绿豆蝇聚在鼻子上,怎么也轰不走,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这个梦不是祥兆啊。君侯您权倾朝野,势力庞大,很多人都畏惧您的威严,却极少有人对你感恩,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他接着说:“梦中的绿豆蝇预示着有轻率狂徒正在伺机谋害您,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多以仁慈之心待人啊。”何晏对管辂的话颇为不悦,不耐烦地说:“我看你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说的全是‘老生常谈’。”

  “老生常谈”指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乐不思蜀

   

  典出晋裴松之的《汉晋春秋》为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作的注引: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懿攻占了蜀国,蜀汉宣告灭亡。做了42年的皇帝刘禅,全家被司马懿押解到了洛阳。一天,司马懿宴请刘禅,与宴的人都为蜀亡而伤心,而刘禅却谈笑自如。司马懿见状很是不解,对尚书令贾充说:“人没有情义,怎么能到这种地步?”贾充说:“要不是这样,您怎么能灭掉蜀汉呢。”

  有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思念四川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随侍刘禅的郤正听说后,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还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你的回答怎么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睁大眼望着司马昭说:“是,正像您说的那样。”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含贬义。

   

   

  落井下石

   

  典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韩愈和柳宗元是我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两位。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只活了46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括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文学上的成就。当年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也同时被贬往播州,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辛,而刘禹锡还有高龄老母。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对此,韩愈在铭文中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描述小人的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称兄道弟,一旦遇到蝇头利益,便翻脸不认人,“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就如同看到要掉进井里,不仅不去拉一把,反而把他挤下去,还往井里扔石头。

  “落井下石”指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也作“落阱下石”。

   

   

  芒刺在背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汉宣帝刘询即位初时,依照祖法拜谒高祖刘邦祠庙。开始时,大将军霍光为宣帝作骖乘。霍光的权势很大,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后参政二十年,族党遍布朝野,威震主上。途中,霍光不苟言笑,满面威风,使人望而生畏。宣帝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命令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骖乘,张安世对宣帝一向恭谨服顺,由他担任骖乘后,宣帝才感到无拘无束,行动自由了,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芒刺在背”指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毛遂自荐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战国时,很多掌管实权的士大夫们,平素都供养着很多门客,为他们出谋划策。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也养了很多。一次,赵国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救兵,约楚国合纵抗秦。平原君准备在门下挑选二十个门客,作为随员。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位。这时门下有一位姓毛名遂的,不经别人推荐,主动请行。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正如一柄锥子,被放进布袋,那锋利的尖端会立即显露出来的,现在将军已经寄居在我的门下三年了,还不见表现,先生,您没有本领,做不了这差事,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是今天才入这袋子的,要早进了,我早就把袋子给刺破了。”平原君勉强答应了带他去。

  到了楚国,费尽了唇舌,还是没把楚王说服,那十九个门客都面面相觑,最后,毛遂鼓其如簧之舌,向楚王陈说了一番利害关系,才说服了他,订立了盟约。

  “毛遂自荐”指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美轮美奂

   

  典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晋国赵武新建了一座大房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为他暖新居。大夫中有一位叫张老的,他对赵武祝贺道:“美好啊!真高大啊!美好啊!居室繁多啊!以后若有祭祀事宜,可以在这里奏乐;若有葬礼,我们可以在这里举办追悼会;这里甚至可以宴集国宾,聚会宗族。”旁人十分惊讶。

  张老的话用耳朵听是贺词,用心听却是讽刺赵武奢靡的苦语。

  “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门庭若市

   

  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齐国的君主齐威王身边总有一群溜须拍马,为齐威王歌功颂德的小人,邹忌为此忧心忡忡。一天,邹忌为齐威王“献身说法”。

  他对齐威王说:“有一天,我穿好衣服,照着镜子问我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妻子说:‘当然是夫君美!’我又问我的妾,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你!’第二天我又用同样的话问家里来的一个客人,客人回答说:‘徐公哪有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到我家,我仔细端详徐公,他确实比我漂亮多了。晚上,我在床上反复思考,得出了结论: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说我漂亮,是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接着他指出,“皇上周围的人,有的是偏爱于您的,有的是怕您的,有的是有求于您,想从您那儿得到好处的。大王很难听到实话,都被蒙蔽了。”

  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向全国发诏令,敢于向皇上进谏的有奖赏。诏令发出后,一时间,齐威王的宫室“门庭若市”。

  “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名列前茅

   

  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鲁宣公十二年春(公元前597年),楚国发兵将郑国包围。六月时,晋国出兵救郑,派大将荀林父做中军统帅援助郑国。

  晋军行至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将和,荀林父决定班师还国。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士会分析晋、楚双方形势时,曾说过,楚国的政令法规、礼仪典册都符合常理、顺应民意,晋国不应为救郑国与楚国为敌。而且楚国伐郑是因为郑国违背了盟约,伐郑是名正言顺的。另外“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

  士会说的“前茅”指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由这一词衍生出“名列前茅”。但现在原意已失,“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名落孙山

   

  典出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吴人孙山是个能言善辩且颇为幽默的才子。按朝廷的规定,他到外省去应聘举人。临行时,乡亲把儿子托付给他。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孙山见自己榜上有名,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乡了。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的,叫做“名落孙山”。

   

   

  明察秋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听说,齐宣王见到有人准备杀牛做祭祀,牛因害怕而哆嗦,很可怜。于是,齐宣王下令把牛换成羊。孟子认为齐宣王对动物很有爱心,对百姓却不够仁爱。

  于是,孟子对齐宣王谏言说:“有人说:‘我的力量可以举起三千斤的重物,但掂不起一根羽毛,眼力可以看清鸟身上刚长出的羽毛,却看不到眼前的一车柴禾。’您认同他的观点吗?”

  “秋毫”指鸟类在秋季更生羽毛御寒,此时的羽毛比春夏之羽更为细小。

  齐宣王当然不认同这种舍近求远、舍轻求重的观点。孟子说:“您的善心足以使动物蒙恩,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就是舍轻求重、舍近求远的错误观点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表现。

  经孟子的说教,齐宣王终于接受了孟子以仁治国的主张。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哲保身

   

  典出《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朝时,仲山甫与尹吉甫同朝为官,辅佐周宣王治理天下,劳苦功高。当时,周朝边境不断受异族侵扰,仲山甫等大臣率兵平息了异族的侵犯,并扩大了周朝的领地,为周朝的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尹吉甫为仲山甫写了首诗,“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意是,贤明的人啊,深谙事理,明晓善恶,极具智慧辨知是非,很善于保全自身。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从不懈怠,对君主是那么的忠心不二!这首诗是对仲山甫功德的赞美诗。

  人们将“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概括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明珠暗投

   

  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齐国邹阳,到梁国游说,遭人谗害,被捕入狱。邹阳在狱中写了一封长信给梁孝王,信中说,明月之珠和夜里发光的宝玉,如果赠送给路人,没有人不会握紧宝剑,愤怒地瞪起眼睛,因为这是无缘无故献殷勤。而那些不成才的疙疙瘩瘩的曲木、树根却成了被朝廷重用的人,这是因为国君的左右近侍事先为他们说了好话。如果无人引荐,即使是“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也只会被不信任。如果有人事先为我向大王引荐,那么凭我这没多大能力的人,也能建立尺寸的功业。

  “明珠暗投”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马首是瞻

   

  典出《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晋悼公联合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联军的指挥官是晋国的大将荀偃。联军到达秦国边境泾水的时候,担心过去后受到秦军的伏击,都不肯渡河。联军人心惶惶,畏缩不前。后来,由郑、卫两国带头,联军总算渡过了江。

  晋悼公以为,十二国的联军杀到秦国边境,秦国至少会求和。没想到秦国已经了解联军心气不一、步调不齐,已经严阵以待。荀偃对联军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明天鸡一叫就套好战车,把水井填了,把把土灶平了,看我的马头行事。

  荀偃的命令,受到一些诸侯的怀疑,魏军首先撤军了。魏国一撤,联军势如雪崩,纷纷撤军返回领地了,联军伐秦无果而终。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莫名其妙

   

  典出清宣鼎的《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大将军福康安,是乾隆年间的权臣。一次,福康安奉命帅大军西征准噶尔。福康安性好奢侈,越往西,越荒凉,越贫穷,沿路的招待让福康安很是不满,受处分的人接二连三。

  快到边疆某邑的时候,邑令为银子不够,不知如何接待而愁眉不展,他的一个亲戚对他说:“把银子给我,我来接待福大人。”

  当时正是炎夏季节,这个亲戚就在房屋的门口栽上松柏,把屋子的墙壁都裱上古色纸,把所有家具都染成乌木色,床上用品也都用了蓝绸缎,房间各处都摆上花。又在村口支上天蓬,把西瓜瓤搅成汁,加些冰糖、薄荷,做成了“西瓜汤”。福康安来到这里,看到房子周围以及屋里的布置,感到很凉爽,又喝了“西瓜汤”,更觉“莫名其妙”。后来,福康安举荐这个邑令升了官。

  “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怒发冲冠

   

  典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璧玉,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惠文王对大臣蔺相如说:“如果我们给了他和氏璧,他不给城池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已经许诺了,如赵国不答应,就失礼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失礼了。权衡一下,倒不如答应他而让秦国失礼。”

  赵王采纳了蔺相如的建议,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奉上璧玉,秦王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蔺相如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听了赶忙把璧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大王拿到璧后竟只顾递给姬妾们传观,根本没有要交换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怕击碎了玉,只得缓和下来,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回了赵国。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呕心沥血

   

  典出唐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每次他出门,都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他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有了灵感便立刻动手记下来,扔在他的破锦囊里。到了晚上,李贺便取出那些诗句,铺好纸,研好墨,把白天记的诗句连缀成篇。

  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每天的创作习惯,她也知道儿子身体不好,每次都很心疼。李贺一回家,母亲就叫侍女把破锦囊拿过来,倒出李贺所记的诗句。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心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破釜沉舟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二世末期,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项羽听说巨鹿被围的消息后便派人率两万人马去解围,但收效甚微。项羽急于立定楚霸王的旗帜,亲自率领所有人马渡过黄河,准备与秦决战。项羽的军队过河后,“皆沉船,破釜甑”,项羽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然后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并且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以此举表示:宁战死,不败逃!

  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了,就都舍生忘死地作战。九次激战后,秦军全线崩溃,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破釜沉舟”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破镜重圆

   

  典出唐孟棨的《本事诗情感》: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南朝,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夫妻恩爱,相敬如宾。陈国末年,隋文帝兴兵攻陈,陈国将亡之际,夫妻二人怕以后由于战乱分离,就商议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各执一半,如若真的分离,就于明年的正月十五在建康以卖破镜为幌子相互寻找。

  不久,隋灭了陈国。乐昌公主被隋文帝送给了隋朝越国公杨素。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赶到建康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禁不住涕泪俱下。在老人那里,他得知了妻子的处境,他在半面镜子上题了首诗,托老人带给妻子。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昔日的恩爱情景更是悲痛万分。杨素听说此事,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接妻子回家,夫妻二人重新团聚。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欺世盗名

   

  典出《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

  春秋时,有个大夫叫史鱼。他曾多次劝谏卫灵公,但是他所提的意见都没被接受。到了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他告诉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入棺材,他要进行“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很是感动,对史鱼大加赞扬。孔子也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战国时,齐国有个贵族出身的人叫田仲,他的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可是,田仲离开了哥哥,自己靠织草鞋为生,自命清高不凡。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认为,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是欺世盗名。他说:“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的事了,它甚至比偷盗更恶劣。

  “欺世盗名”指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杞人忧天

   

  典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塌地陷,为此他愁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他的一个朋友很同情他,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每时每刻都在气中活动,你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这个人又问:“这天如果真的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那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吗?”他的朋友又劝导说:“日月星辰,也只不过是发光的气,即使掉下来,也伤不了人的。”这个人又追问:“那么,地要是崩裂了又怎么办呢?”他的朋友又说:“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它布满了四面八方所有空虚的地方,你一天到晚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崩裂呢?”

  这个担心天塌地陷的杞人这下放心下来,高兴地笑了。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下来,高兴极了。

  “杞人忧天”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强弩之末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汉武帝时,匈奴派人来请求和亲,也就是为匈奴可汗娶一位汉家公主,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官员王恢多次出任边郡官吏,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热乎劲儿一过,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依我看,别答应和亲,还是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奔劳千里之远打仗,对军队不利。咱们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而匈奴则可以用全部力量来控制咱们的军队。况且‘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大风的尾部,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就算是强劲的弓弩,到了最后就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我们也不是不强大,而是行军千里之后,军力便大大衰弱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很难占到便宜,我看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多数赞同韩安国的观点,于是汉武帝便答应了与匈奴和亲的请求。

  “强弩之末”指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南辕北辙

   

  典出《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后期,魏王打算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是这时的魏国国力已经衰弱,大臣季梁听说后认为魏王的计策带有很大风险,就立即去求见魏王,打算让魏王放弃这个念头。

  为了说服魏王,季梁给魏王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他说:“今天臣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到楚国去,但他却向北面赶他的车。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非常好。’我说:‘你的马再好也没用啊,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没关系,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方向不对啊。’他又说:‘我的驾车技术好。’臣听了这个人的话,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因为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魏王您千万不要做出这样的事啊!”

  魏王听了这个故事,想了一想,然后就表示要重新考虑是否还要攻打赵国。

  “南辕北辙”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也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倾国倾城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是西汉的著名音乐家、舞蹈家,深受武帝的喜爱。一次,李延年为武帝表演新作。他边舞边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听后感叹道:“世上哪有看一眼便可倾覆城国的女子!”武帝身边的平阳侯曹寿听到这句感慨后,对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即是如此。”

  于是,武帝立即召见李夫人,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武帝一见之下,觉她有倾国倾城的姿色,便将其纳为妃子,此后对其宠爱无比。后来李夫人因病死后,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怀念不已。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如丧考妣

   

  典出《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鲁国有个人名叫蒙丘,是孟子的学生。一次,他去拜见孟子,问孟子:“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便是这样的人。舜做了天子后,尧率领诸侯去朝见他,舜的父亲也向北去朝见他。舜看到父亲来朝见,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很危险啊!’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

  孟子说:“不是这样,要活着的时候,舜没有做天子,只是尧年老了叫舜代他履行过天子的职责。《尧典》上说:‘二十八年之后,尧死了,百姓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各地都停止了娱乐活动。’孔子为此曾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天子。’如果说舜在尧之前就做了天子,那不是同时有了两个天子了吗?”

  “如丧考妣”指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

   

   

  如坐针毡

   

  典出《晋书杜锡传》: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代的杜锡,年轻时就很有名气,后来做太子的中书舍人,屡屡劝谏愍怀太子,语言诚恳而殷切,但太子却很讨厌他。一天,太子想出个招数,他把针放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下,一坐便挨扎,一扎便流血。过了几天,太子问杜锡:“那天你坐上什么了?”杜锡回答说:“那天我喝醉了,什么也不知道。”太子说:“你喜欢跟我过不去,为什么也跟自己过不去呢?”

  当时杜锡坐在针毡上,硬是坐住了,因为,杜锡深知他和太子是君臣关系,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扎,臣就得甘心情愿的被扎,因为挨扎比死可轻松多了。

  “如坐针毡”指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乳臭未干

   

  典出《汉书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魏王豹叛汉归楚,八月,汉王刘邦的军队到了荥阳。刘邦对郦食其说:“请您去委婉地劝说魏王豹,如果能劝说他投降,我把魏地的一万户封给您。”郦食其接受了刘邦交给的任务,去劝说魏王。魏王豹不听。于是,刘邦决定武力解决,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一同攻打魏王豹。郦食其回来了,刘邦问他:“魏王豹的大将是谁啊?”郦食其说:“是柏直。”汉王说:“这个柏直‘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满嘴还是奶腥气味,他不可能抵挡韩信。

  “乳臭未干”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完全退掉,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含讥讽意),有时用来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蔑或不信任。

   

   

  三令五申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孙子,即孙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带上《兵法》去见吴王阖闾。阖闾说:“您的十三《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吗?”孙武说:“行啊!”阖闾又说:“可以用女人操练吗?”孙武说:“可以”。

  于是吴王从王宫叫来180名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叫临时女兵们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我说‘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我说‘左’,就看左手,我说‘右’,就看右手,我说‘后’,就回头看。”众女兵说:“明白了。”然后,孙武又安排了执行军纪的刀斧手,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操作要求。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纪律不明,命令不清,这是我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接着,又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纪律不明,命令不清,是我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合乎孙武的规定了。

  “三令五申”指再三命令和告诫。

   

   

  姗姗来迟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爱妃,深得武帝的宠爱。然而,李夫人素来体弱多病,年纪轻轻就得病死去了。

  李夫人死后,武帝悲痛不已,思念之情日益深重。一天,有位名叫李少翁的道士,自称可以将李夫人魂魄招至阳间与武帝会见。武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当即令他做法招魂。夜晚,李少翁将武帝安置在帷帐中,自己另架起一个帷帐,点灯燃烛,施法招魂。不多时,武帝隔着帷帐见到一位妙美女子,与李夫人形容极为相似。武帝心中大喜,以为真的可以与意中人相聚。但是,帐中的“李夫人”只是幻象。

  武帝见到这番幻象后,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他写了一首诗,大意是,爱妃!究竟是不是你?我站在远处望着你,你为何要“姗姗来迟”呢?

  “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舍己为人

   

  典出先秦 孔子《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孔子和弟子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一起讨论志向。

  子路说:“我愿去治理千乘之国的朝政,它屹立于大国之间,经常受到侵犯。让我去治理的话,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具备忠勇的品德并践守做人的准则。”冉求说:“方圆五六里的小国我愿意去,三年后,我可以使百姓富足,要使百姓懂得礼仪、掌握乐义,那就得仰仗其它君子了。”公西华说:“我没什么能耐,宗庙里如果举行诸侯聚会,我愿意充当一名礼仪官。”孔子听了这些话,没有说什么,又转向曾皙,问:“点,你怎么样呢?”曾皙说:“我跟三位兄长不一样,我愿意在暮春的时候,脱下春装,和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水中洗浴,在雩祭中风干身体,唱着歌回家。”

  孔子说:“论志向,我和曾皙是一样的。”

  朱熹云:“从曾皙的志向可以想到人到了私欲彻底消除后,便十分从容。其言志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熟能生巧

   

  典出《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景》: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几乎找不到对手。他也因此而洋洋得意。一次,陈尧咨在自家院里射箭,一个卖油的老头在旁边看了好长时间也不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之八九都能中靶,但老头也只是轻轻地点点头。

  陈尧咨看老头的神态,很生气,他就问老头:“你也懂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好吗?”老头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熟练而已。”陈尧咨更生气了,说:“你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头说:“凭我倒油就知道射箭的道理了。”说完,老头取了个葫芦放地上,又把一枚铜钱扣在葫芦口上,从油瓶中舀出一勺油,慢慢往葫芦里倒,油愣是一滴也没沾到铜钱上。老头说:“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熟练罢了。”

  “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水到渠成

   

  典出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苏轼刚到黄州,官家给的薪金用完了,家里人口又少。于是他心里很忧虑,就极力节俭。每日开支不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便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子里,挂在屋梁上。早晨起来,他用经常取画、挂画的长叉挑下一袋,然后把长叉收藏好。苏轼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当天用不完的钱,准备用这些钱招待客人。这也是苏轼的好友贾耘老过日子的方法。

  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苏轼就是凭着这种办法使自己衣食无忧的。

  “水到渠成”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日薄西山

   

  典出晋李密《陈情事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灭蜀后,第二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安抚蜀汉士族,对蜀汉的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征召他们去洛阳任职。为此,李密很犹豫,决定暂时不去。于是以尽孝祖母为名,写了上武帝的《陈情事表》。他在《陈情事表》中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意思是,而今祖母刘氏的病日益严重,正像太阳快往西山落下去一样。现在,她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我没有祖母就没有今日;祖母没有我,他也无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啊!

  武帝看了他的《陈情事表》,为了维护其“以孝治天下”的谎言,就同意了李密的请求,免于应征,并在生活上给予他优厚的照顾。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亦作“西山日迫”。

   

   

  水滴石穿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乖崖当崇阳县令时,一次看见一个小官从库房中出来,这个小官的头巾下藏有一枚钱,张乖崖上前盘问他,发现这枚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立即升堂,命令衙役杖责这个小官,那个小官大为生气地说:“才一文钱而已,根本不值得说,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杀不了我。”

  张乖崖不动声色,提笔写下了判决书:“一天偷一文钱,一千日就是偷一千枚钱了.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终究要断,小水滴不断去滴石头,石头也终究会穿。”于是张乖崖亲自将那个官员斩首了。

  “水滴石穿”指水一直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死灰复燃

   

  典出《史记韩长儒列传》:安国做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韩长孺,即韩安国,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一次,韩安国触犯国法,被捕入狱。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肯定永无翻身之日,常常谩骂凌辱他。安国生气地警告道:“死灰独不复燃乎?”意思是,你就不怕我重新得势吗?田甲狂妄得过了头,笑道:“死灰要是真能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不久,太后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并赐两千石俸禄。狱吏田甲见韩安国果真“死灰复燃”了,怕他报复,便立即丢弃职务,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便放出风声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灭他全家。”田甲只好灰头灰脸地赶到韩府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笑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撤尿了,像你这样的人也值得我惩治吗?”最终,韩安国高抬贵手宽恕了他。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四面楚歌

   

  典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公元前202年,刘邦布置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夜晚,项羽听见汉军“四面皆楚歌”,便十分吃惊地说:“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什么这么多楚人唱歌啊?”听着楚歌,项羽心里十分难受,他明白这时的自己已经是回天乏术了。半夜,他爬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以酒解忧。他宠爱的虞美人陪着他,帐外拴着他的坐骑骏马乌骓。项羽无限悲伤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伤的歌在夜空回荡,项羽满脸热泪,帐中的士兵也都悲声啜泣。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多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螳臂当车

   

  典出《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见一只小昆虫在路中央拦住庄公的去路,庄公探头一看,小虫气势汹汹地挥舞着镰刀般的前足,抬起脚来要和车轮搏斗。庄公感到十分有趣,问车夫说:“这是什么虫?”车夫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螳螂。这虫光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大小,却轻视敌人。”庄公感叹地说:“这虫如果是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善战的武士了!”说完,庄公让车夫调转车子,避开螳螂绕道而行。

  “螳臂当车”指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前进的车子。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必然招致失败。